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572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缆制造领域,涉及一种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带有绝缘层的线缆的加工生产需要经历多道工序,例如绝缘层涂布、加热定形、冷却、电压检测、计量长度等,其中每道工序都对应有不同的加工装置。

通常情况下,生产工序的起始位置设有缠绕半成品线缆的放线盘,结束位置则设有收线盘以及驱动收线盘转动以收集成品线缆的驱动装置。

由于工序较多,加工装置需要排布在同一直线上,因此放线盘及收线盘之间的距离较长(通常在十米以上)。一方面,在完成一道加工工序后,线缆需要在悬空状态下进入下一个加工装置,因此线缆的悬空部分非常多;另一方面,加工装置中均不具备动力装置,因此各个加工装置中的线缆均处于不受力状态,线缆的移动全部依靠收线盘处的驱动装置来实现。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放线盘及收线盘之间的距离较长,即使有驱动装置驱动收线盘进行收线,各个加工装置中或者加工装置之间的线缆也可能发生因线缆张力不足而松动的情况,使得加工工序受到影响(例如,因线材松弛而滞留在某个加工装置中,使得其加工时间超过预定时间),导致线缆成品质量不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线缆张力装置,其包括多个可活动的线轮。线材在该多个活动线轮上缠绕多圈,通过在线轮之间施加拉力即可使得缠绕的线材受力从而具有一定张力,进而不易发生松弛问题。

但是,线缆生产的工序较为固定、加工装置之间需要保持特定的位置关系(例如,加热后的出线口需要正对冷却水槽的入线口),并且加工装置比较笨重不易移动,因此实际生产中,加工装置均固定在地面上而形成特定的包含线材加工走向的生产线。由此,线缆张力装置也需要设置在生产线上的预定位置处。然而,当生产的线缆种类改变时(例如粗细发生变化),线轮需要对应地进行更换,拉力也需要再调整,其拆装调试都较为耗费时间,从而使生产效率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在线更换张力控制组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的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用于对线缆生产过程中的线材进行张力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上表面竖直向上延伸的支杆部;支架,设置在底座上,包括套在支杆部上的支柱部以及从支柱部的底端外表面水平向外延伸的下板部;多组张力组件,每组张力组件包括固定在支架上的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板一侧的上线轮和下线轮以及设置在支撑板另一侧的配重盘,其中,下板部的外周呈圆形,底板部上设有多个与下板部的外周缘相对应的固定件,该固定件具有从底板部上表面向上延伸的竖直部和从竖直部向下板部的圆心延伸的水平部,竖直部的高度大于下板部的厚度,水平部上具有贯通孔,用于让固定螺栓穿过并压接下板部,从而将支架固定在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下线轮固定在支撑板上,张力组件还包括连接绳以及固定在支撑板顶端的至少两个定滑轮,连接绳的一端固定在配重盘上,另一端绕至定滑轮上后固定在上线轮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支撑板上还设置有竖直延伸的线轮滑槽,上线轮具有可滑动地嵌在线轮滑槽中的线轮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上线轮固定在支撑板上,支撑板上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贯穿槽,配重盘通过贯穿了贯穿槽的连接杆与下线轮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支撑板上还设置有竖直延伸的线轮滑槽,下线轮具有可滑动地嵌在线轮滑槽中的线轮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支架的下端通过轴承结构套在支杆部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下板部的上表面外周缘部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固定孔,该固定孔为盲孔,固定螺栓穿过贯通孔后压接在固定孔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支架还包括设置在支柱部上端的上板部,支撑板固定在上板部的上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张力组件与固定件的数量相同,多个张力组件在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固定件在圆周方向上均匀设置,张力组件在圆周方向上的角度距离与固定件在圆周方向上的角度距离相同。

实用新型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由于支架上设有多组张力组件,并且支架的支柱部套在底座的支杆部上从而能够相对于底座旋转,因此能够通过旋转支架的方式对位于生产线上的张力组件进行更换。进一步,由于底座的底板部上设有多个固定件,因此在对张力组件进行更换后还能够对支架进行固定,从而让需要使用的张力组件稳定在生产线所需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件位置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100包括底座10、支架20以及多组张力组件30。

底座10包括底板部11和支杆部(图中未示出)。底板部11为方形板,固定在地面上。支杆部为圆形杆,从底板部11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处竖直向上延伸。

本实施例中,支架20包括支柱部21、上板部22和下板部23。上板部22位于支柱部21的上端,下板部23位于支柱部21的底端。

支柱部21内部为具有与支杆部相配合的圆柱形空心,该支柱部21通过轴承结构(即,轴承外圈固定在支柱部21内表面,轴承内圈固定在支杆部外表面)套在支杆部上,使得支架20可以相对于支杆部转动。

下板部23从支柱部21的底端外表面水平向外延伸,其外周呈圆形。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件位置处放大图。

如图1及图2所示,底板部11上设有多个固定件111。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11的数量为四个,沿着下板部23的外周缘外侧均匀设置(即,固定件111之间的圆周方向角度距离为90°)。

固定件111具有竖直部111A和水平部111B。

竖直部111A从底板部11的上表面向上延伸,其侧面靠近下板部21的外周缘。水平部111B从竖直部111A的顶端向下板部21的圆心延伸,该水平部111B上设有内表面具有螺纹的贯通孔111C。

在本实施例中,下板部23的上表面外周缘部还设有四个固定孔231,该固定孔231为盲孔,其位置分别位于贯通孔111C的正下方。将固定螺栓40分别旋入贯通孔111C,使其下端部压接在固定孔231内并旋紧,即可将下板部23固定在底板部11上。相应地,支架20也被固定在了底座10上,并且无法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张力组件30一共有四组,图中仅示出两组。以下采用图1右侧的张力组件30(该右侧的张力组件30为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张力组件)为例,说明张力组件30的构成。

张力组件30包括支撑板31、上线轮32、下线轮33、两个定滑轮34、连接绳35和配重盘36。

支撑板31的下端固定在上板部22的上表面上。本实施例的上板部22为方形板,四组张力组件30的支撑板31分别与上板部22的四条边相对应。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1上设有竖直延伸的线轮滑槽31A。

上线轮32和下线轮33均设置在支撑板31的外侧。上线轮32和下线轮33均具有与支撑板31的表面相垂直的线轮杆,其中下线轮33的线轮杆直接固定在支撑板31上,上线轮32的线轮杆端部嵌在线轮滑槽31A中(即线轮杆端部具有嵌在线轮滑槽31A中的滑块),使得上线轮32可以沿着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上线轮32和下线轮33上均设有多道线槽,并且上线轮32和下线轮33的线槽上下对应,使得线材200能够在上线轮32和下线轮33之间反复绕行多次。

本实施例的张力组件30还包括入线轮和出线轮(图中未示出)。入线轮和出线轮中的一个设置在上线轮32的近旁,另一个设置在下线轮的近旁,分别用于对进出张力组件30的线材200进行引导(图1中,线材200进出张力组件30的方向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因此图中未示出线材的进出部分)。

入线轮的高度及水平位置与上游加工装置的出线口相对应,出线轮的高度及水平位置与下游加工装置的入线口相对应,由此使得张力组件30整体位于生产线上(即,张力组件30位于上游加工装置和下游加工装置之间,线材200可顺畅地依次通过上游加工装置、张力组件30和下游加工装置)。

定滑轮34固定在支撑板31的顶部,配重盘36设置在支撑板31的内侧。连接绳35的一端固定在配重盘36上,另一端依次绕至两个定滑轮34上后固定在上线轮32的线轮杆上。配重盘36自身具有一定的重量,并且还可根据需要在配重盘36上增加重物。

由此,当线材200缠绕至上线轮32和下线轮33上后,根据需要在配重盘36上增加重物,即可通过连接绳35及定滑轮34将配重盘36处的重力传至上线轮32处,使上线轮32和下线轮33之间绕行的线材200受到拉扯,从而被绷紧(即,产生需要的张力)。由于上线轮32的线轮杆是嵌在线轮滑槽31A里的,因此当进入张力组件30的线材200较松弛(即线材200张力较小)时,上线轮32就在配重盘36处的重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将上线轮32和下线轮33之间的距离拉大,从而使得线材200被绷紧,进而使得出线轮处导出的线材200不再松弛。

另外,本实施例的配重盘36的端部也嵌在设置于支撑板31的竖直凹槽上(图中未示出),使得配重盘36能够上下移动的同时不会从支撑板31上松脱掉落。

本实施例的张力组件30一共有四组,每组张力组件30中的上线轮32、下线轮33和配重盘36的规格各不相同(例如线槽的数量、线槽的宽度、配重盘的尺寸及可容纳的重物重量等),用以适应不同的线材200。

由于四组张力组件30的支撑板31分别与支架20的上板部22的四条边对应,因此四组张力组件30之间的圆周方向角度距离为90°。当支架20转动90°时,则刚好使得当前的张力组件30从生产线上移开,让下一个张力组件30进入生产线对应的位置。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线材200张力控制组合装置的使用方法。

当生产的线缆品种更换时,取出原本位于生产线上的张力组件30中的线材200。将螺栓40全部拧松,转动支架20,让适合的张力组件30到达生产线上。然后将线材200从相应的入线轮引入该适合的张力组件30,在上线轮32和下线轮33之间反复绕多次后从出线轮导出,最后根据线材200的张力需要增减配重盘36上的重物即可开始进行线缆的加工生产。

实施例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由于支架上设有多组张力组件,并且支架的支柱部套在底座的支杆部上从而能够相对于底座旋转,因此能够通过旋转支架的方式对位于生产线上的张力组件进行更换。进一步,由于底座的底板部上设有多个固定件,因此在对张力组件进行更换后还能够对支架进行固定,从而让需要使用的张力组件稳定在生产线所需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下板部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固定孔,因此能够让固定螺栓穿过贯通孔后压接在固定孔内,使得固定螺栓的端部能够压接在固定孔内从而不会在下板部表面滑动,进一步增强了固定螺栓对下板部及支架的固定效果。

本实施例中,张力组件及固定件在圆周方向上的角度距离均为90°,同时固定孔的位置与固定件的贯穿孔位置对应,因此固定孔在圆周方向上的角度距离同样为90°。无论支架如何旋转,其通过固定件、固定螺栓及固定孔被固定时旋转过的角度都是90°的倍数,因此被固定时均能使张力组件中的其中一组正好位于生产线上。此时,张力组件中的上线轮、下线轮、入线轮和出线轮的角度和位置不需要微调即可牵拉线材并进入生产环节。所以,本实施例的张力组件更换时不需要调整步骤,其操作过程更为简单快速。

此外,本实施例的上线轮和下线轮均具有多个线槽,并且上线轮和下线轮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因此其上可绕行的线材长度较长,当上下游的加工装置因故障等原因产生处理速度上的差别时,张力组件还能够容纳较多线材,起到缓冲线材长度的作用。

上述实施例及变形例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线材张力控制组合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描述范围。

例如,上述实施例中,张力组件采用下线轮固定、上线轮的线轮杆嵌入线轮滑槽的形式,但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采用上线轮固定、下线轮的线轮杆嵌入线轮滑槽的形式。在这种上线轮固定的形式中,由于下线轮位于下方,因此其受力方向可以是向下的,配线盘可以直接固定在下线轮上(例如,在支撑板上设置贯穿槽,让配重盘通过贯穿了该贯穿槽的连接杆与下线轮固定连接)。

实施例中,固定件水平部上的贯通孔为螺纹孔,使得固定螺栓可以旋入。但在本实用新型中,该贯通孔也可以设置为光滑贯通孔,相应地将固定孔设置为螺纹孔,同样可以让固定螺栓旋入并实现固定目的。

上述实施例中,张力组件及固定件的数量均为四个,其在圆周方向的角度距离均为90°。但在本实用新型中,张力组件及固定件的数量还可以是其他数量,只要二者在圆周方向上的角度距离均相同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张力组件及固定件的数量还可以不相同,二者在圆周方向上的角度距离也可以不同,同时,下板部也可以不设置固定孔。这种情况下,支架可以旋转任意角度后被固定,有实施例相比,其张力组件的进出线可以设置为任意角度,能够随生产线的改变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