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4144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电缆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具体地涉及电缆夹。



背景技术:

家电设备中通常设置有较多的电缆等线路,为了保护线路,通常利用线夹等进行固定,此时电缆需要与线夹中的线槽过盈配合,容易损伤电缆皮。而且操作复杂,首先需要将电缆放入线槽并扣合安装,再将线夹插接到相应位置上。

另外,还有一种全包线夹,该线夹直接成型在电缆上,但是当线夹受力时,线夹容易松脱,而无法可靠地保证线路的可靠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线夹安装复杂,固定不可靠的问题,提供一种电缆夹,该电缆夹安装简单,固定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电缆夹,其特征在于,该电缆夹包括:电缆,所述电缆具有导线体部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导线体部上的第一绝缘部和第二绝缘部,电缆安装部,所述电缆安装部具有轴向固定部和用于将所述电缆设置到预定位置中的配合部,其中,所述轴向固定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绝缘部和/或所述第二绝缘部接触的轴向固定面,该轴向固定面与所述导线体部的轴向方向相交。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部和所述第二绝缘部分别覆盖在所述导线体部,两者之间形成有沿所述导线体部的轴向方向的间隙以容纳所述轴向固定部,所述轴向固定部与所述间隙接触的两侧面为所述轴向固定面。

优选地,所述间隙为0.5-1.5mm。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部和所述第二绝缘部均为所述电缆的绝缘层,所述间隙为1mm。

优选地,所述轴向固定部与所述导线体部的周面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部和所述第二绝缘部中的一者覆盖在所述导线体部上,另一者为沿所述导线体部的周向向外的凸部,所述轴向固定部包覆在所述凸部上,所述凸部与所述轴向固定部接触的两侧面为轴向固定面。

优选地,所述轴向固定面垂直于所述导线体部的轴向方向。

优选地,所述电缆为多根,所述电缆安装部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固定在所述多根电缆上,所述电缆安装部为绝缘材料。

优选地,所述配合部包括至少一组用于与所述预定位置形成配合的设置端,该设置端包括轴向限位面、导向面和抵接底面。

优选地,所述配合部形成在所述轴向固定部下方,且包括:在所述电缆轴向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设置端和第二设置端,所述第一设置端和第二设置端之间形成有容纳间隙;沿所述电缆轴向方向设置的侧向凸部,该侧向凸部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纳间隙的两侧,所述电缆安装部还包括设置所述轴向固定部两侧的卡止爪,和设置在所述轴向固定部上方的按压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轴向固定部的轴向固定面能够可靠地限制电缆安装部相对于电缆的移动,从而能够提高固定线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无需进行电缆夹和电缆之间的设置,安装时仅需将配合部插接到相应的预定位置即可,简化了装配工艺,提高了组装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夹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夹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另一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夹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夹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缆 2电缆安装部

10导线体部 20第一绝缘部

30第二绝缘部 40轴向固定部

41轴向固定面

50配合部 51轴向限位面

52导向面 53抵接底面

54卡止爪 55侧向凸部

56按压部 57第一设置端

58第二设置端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夹,该电缆夹包括电缆1和电缆安装部2。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1是用以输电、磁能、信息等的线材,包括但不限于电源线。

其中,电缆1具有导线体部10和分别设置在导线体部10上的第一绝缘部20和第二绝缘部30,电缆安装部2具有轴向固定部40和用于将电缆1设置到预定位置中的配合部50,轴向固定部40具有与第一绝缘部20和/或第二绝缘部30接触的轴向固定面41,该轴向固定面41与所述导线体部10的轴向方向相交。通过轴向固定部40的轴向固定面41能够可靠地限制电缆安装部2相对于电缆1的移动,从而能够提高固定线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由于电缆夹中设置有了电缆1,因此无需进行电缆夹和电缆1之间的设置,安装时仅需将配合部50插接到相应的预定位置即可,简化了装配工艺,提高了组装的效率。而且由于配合部50和电缆1的相对位置固定,避免了在装配过程中,因预定位置之间的电缆的弯曲状态的不同,造成电缆长度不足,或者安装错位等,减低了组装人员人为因素对装配质量的影响。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夹尤其适用于家用电器的电源线的设置,例如电机或者电器出线的固定,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电源线移位,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易用性。

如图5所示,第一绝缘部20和第二绝缘部30分别覆盖在导线体部10,两者之间形成有沿导线体部10的轴向方向的间隙以容纳轴向固定部40,轴向固定部40与间隙接触的两侧面为所述轴向固定面41。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夹的结构,不仅能够避免电缆1的绝缘层在与线夹配合过程中的损伤,又利用轴向固定部40形成阻力,增强电缆1和电缆安装部2之间的结合力,有效地避免电缆安装部2和电缆1之间的相对位移。优选间隙为0.5-1.5mm。此时,相比与直接在电缆1的表面进行包塑,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夹能够将从电缆安装部2中拉出电缆1所需的拉力从100N大幅增加至400N,提高了电缆夹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该结构能够以下方式形成,在包塑成型之前,将电缆1覆盖导线体部10上的绝缘层切割,形成间隙,间隙两侧的绝缘层分别作为第一绝缘部20和第二绝缘部30。通过包塑成型等工序将形成电缆安装部2,其中轴向固定部40形成在该间隙中。通过该方式形成的电缆夹,所述第一绝缘部20和第二绝缘部30均为电缆的1绝缘层,间隙能够根据电缆的直径、绝缘层的厚度适宜地设置,由于通常使用供电电压240V或者380V,因此,电源线的直径和绝缘层的厚度相差较小,因此电缆1为电源线时,优选间隙为1mm。

另外,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夹,能够不受包塑工艺的限制,灵活地根据工况需求,任意地设定拔出电缆所需的拉力大小。即,当所选的拉力要大于400N时,能够将所述间隙也能够为多个。

另外,优选轴向固定部40与导线体部10的周面接触,从而能够使电缆1和电缆安装部2之间的结合更加可靠。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外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绝缘部20覆盖在导线体部10上,第二绝缘部30为沿导线体部10的周向向外的凸部,轴向固定部40包覆在所述凸部上,所述凸部与所述轴向固定部40接触的两侧面为轴向固定面41。即在进行包塑成型之前,以电缆1中所覆盖导线体部10上的绝缘层作为第一绝缘部30,通过在绝缘层上打接端子或者扣合其他部件作为第二绝缘部30,该第二绝缘部30沿导线体部10的周向向外突出而作为凸部,通过包塑成型等工序将形成电缆安装部2,其中轴向固定部40包裹该凸部形成轴向固定面41。

另外,也能够将电缆1中所覆盖导线体部10上的绝缘层推压形成凸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轴向固定面41垂直于导线体部10的轴向方向,也能够为略微倾斜的。

如图1-4所示,该电缆夹尤其适用于电缆1为多根的情况,电缆安装部2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固定在多根电缆1上,不但能够将电缆1固定到预定位置,还能够容易地保持电缆之间的相对距离,避免电缆之间的缠绕。该电缆安装部2为绝缘材料,从而能够无需针对轴向固定部40和第一绝缘部30及第二绝缘部30之间的结合处进行其他绝缘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配合部50能够根据预定位置的固定结构设置为任意形状,其中包括至少一组用于与所述预定位置形成配合的设置端,为了使电缆夹能够可靠地被保持在预定位置,优选设置端包括轴向限位面51和抵接底面53,该轴向限位面51和抵接底面53能够相互垂直以限制上下左右前后的移动和转动。另外,还能够设置有导向面52以便于组装。

具体地,如图1-4所示,所述配合部50形成在轴向固定部40下方,且包括第一设置端57、第二设置端58和侧向凸部55。第一设置端57和第二设置端58在所述电缆1轴向方向并排设置,该第一设置端57和第二设置端58能够分别形成有轴向限位面51、抵接底面53和导向面52,能够利用该第一设置部57和第二设置部58插入到预定位置的安装槽或者安装孔中。第一设置端57和第二设置端58之间形成有容纳间隙,能够利用该间隙与预定设置位置的凸起等配合。侧向凸部55为两个,且沿所述电缆1轴向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纳间隙的两侧,能够利用该侧向凸部55插入到安装槽或者安装孔中。另外电缆安装部2还包括设置轴向固定部40两侧的卡止爪54,从而与卡止凹槽配合形成固定。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利用配合部50能够同时满足多种组装需要。另外,为了便于用户安装该电缆夹,本实用新型的电缆安装部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轴向固定部40上方的按压部56,用户能够通过按压该按压部56容易地固定电缆夹。如图4所示,该按压部56上还能够设置有指示标记,以提示用户安装位置。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