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板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6477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蓄电池板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蓄电池板栅。



背景技术:

蓄电池的板栅通常是由边框1、极耳2、若干粗细均匀的横筋条3和竖筋条4组成,如图1,极耳2位于边框1的一侧边缘,各横筋条3与各竖筋条4之间相互交叉设置在边框1的内侧,各横筋条3之间相互平行等间距设置,各竖筋条4之间相互平行等间距设置,之后在具有横筋条3和竖筋条4的边框1一面涂抹上铅膏后即得蓄电池的极板。在工作过程中,铅膏中的电子会移动到各横筋条和各竖筋条内,再沿各竖筋条向上移动最终汇集到极耳位置,所以距离极耳较近的竖筋条和横筋条一端电流相对距离较远的一端就较大,而由横筋条和竖筋条各部分粗细均匀,所以各部分电阻基本相同(只考虑材料面积的情况下),这样就导致距离极耳较近的竖筋条和横筋条一端电压较大,进而导致距离极耳较近部位的铅膏中活性物质利用率较高,而活性物质在工作时会释放硫酸等腐蚀性物质,容易腐蚀竖筋条和横筋条,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出现距离极耳较近的竖筋条和横筋条端已经被腐蚀断裂,而距离极耳较远的竖筋条和横筋条还完好无损,整个板栅各部分利用不均,使用寿命较短,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电池板栅,能够有效平衡板栅上各部分铅膏中活性物质中的电子的利用率,有效延长板栅寿命。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蓄电池板栅,包括边框、极耳、若干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粗细均匀的横筋条和若干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粗细均匀的竖筋条,所述极耳位于所述边框一侧边缘,各所述横筋条与各所述竖筋条相互垂直交叉导通设置在所述边框内侧,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竖筋条中至少有一条主竖筋条与所述极耳位于同一直线上,其余各竖筋条以所述主竖筋条为基线依次向两侧排开;每条竖筋条两侧的横筋条错位设置,且从靠近到远离所述极耳的方向,两两所述横筋条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

优选地,在所述主竖筋条两侧,从靠近到远离所述主竖筋条的方向,两两所述竖筋条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移动到各横筋条中活性物质中的电子能够沿各竖筋条移动到极耳位置,为了平衡距离极耳和主竖筋条较近和较远的各竖筋条上活性物质中电子的利用率,从靠近到远离所述主竖筋条的方向,将各所述竖筋条之间的间距设计为依次减小,使得距离极耳和主竖筋条较近的竖筋条上的活性物质中电子移动位移较大,增加电子移动到极耳位置的时间,从而降低了距离极耳较近端板栅中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使得距离极耳和主竖筋条较远的竖筋条上的活性物质中电子移动位移较小,降低电子移动到极耳的时间,提高了距离极耳较远端板栅中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如此就能有效平衡整块板栅中各部分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同时降低距离极耳较近端横筋条和竖筋条被腐蚀的概率,有效提升板栅中各横筋条和各竖筋条的整体寿命。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从靠近向远离所述极耳的一端,各横筋条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这样,在板栅上涂抹铅膏后,远离极耳的一端,由各横筋条与各竖筋条组成的方块就较小,较小的方块内铅膏中活性物质中的电子能够较快地移动到各横筋条和各竖筋条上(因为方块较小,所以移动位移较小),然后电子沿各筋条移动主竖筋条上(因为直线距离最短,电子也会选择距离最短的路线移动到目的地——极耳上),进而再移动到极耳位置被极耳利用;而距离极耳较近的板栅一端,各横筋条与各竖筋条组成的方块就较大,较大的方块内铅膏中活性物质中的电子相对于较小方块内的电子来说,移动到各横筋条和各竖筋条上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为方块较大,所以移动位移较大),所以本实用新型相当于平衡了距离极耳较近端和较远端板栅上活性物质中电子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中各竖筋条的两侧的各横筋条错位设置,这样各横筋条和竖筋条之间的导通通道在整个边框内分布相对均匀,相当于板栅上电子整体分布较均匀。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板栅来说,本实用新型中的板栅上各部分活性物质中电子的利用率相对均衡,有效避免距离极耳较近端的横筋条和竖筋条由于这部分的活性物质利用率较大而被腐蚀断裂,有效提升板栅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蓄电池板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蓄电池板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介绍。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蓄电池板栅,如图2所示,板栅由边框1、极耳2、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粗细均匀的的横筋条3和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粗细均匀的的竖筋条5组成,各横筋条3和各竖筋条4之间垂直交叉导通设置在边框1的内侧,极耳2位于边框1的一侧边缘。各竖筋条4中,有一条为主竖筋条401,该主竖筋条401与极耳2位于同一直线并与极耳2导通,各竖筋条以该主筋条为基线依次在其两侧对称分布排列,且从靠近到远离该主筋条的方向,两两竖筋条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每条竖筋条两侧的各横筋条之间错位设置,且两两横筋条之间的间距从靠近到远离极耳的方向依次减小。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