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A级万能断路器的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7452发布日期:2018-06-12 21:4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1600A级万能断路器的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万能断路器,具体涉及一种1600A级万能断路器的触头系统。



背景技术:

万能断路器又称框架式断路器,是一种能接通、承载以及分断正常电路条件下的电流,也能在规定的非正常电路条件下接通、承载一定时间和分断电流的机械开关电器。万能断路器用来分配电能和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的过载、欠电压、短路等。

传统的触头系统包括壳体、动触头、触头支持、上母线及下母线,壳体的壳壁开设有安装上母线的上出线槽及安装下母线的下出线槽,动触头安装于触头支持,动触头一端通过导线与下母线电连接,另一端通过触头支持的驱动上与母线相抵或远离上母线,由于受到壳体70mm宽度的限制,上母线及下母线的的传输电流被限制于1000A以下,无法满足当今更高的电流传输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传输1600A电流的1600A级万能断路器的母线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壳体、动触头、触头支持件、上母线及下母线,所述的壳体的壳壁开设有安装上母线的上出线槽及安装下母线的下出线槽,所述的动触头安装于触头支持件,所述的动触头一端通过导线与下母线电连接,另一端通过触头支持件的驱动与上母线相抵或远离上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母线及下母线的厚度为14~16mm,所述的上母线及下母线的宽度为50~52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受到壳体宽度的限制,在保证壳体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上母线及下母线的宽度及厚度,从而增加电流通过量,从而将1000A的电流传输提升至1600A的电流输送,从而满足当今日益增加的电流传输需求,壳体的总宽度70mm保持不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上出线槽及下出线槽的厚度为14~16mm,所述的上出线槽及下出线槽的宽度为50~52mm,所述的上母线小于或等于上出线槽厚度及宽度,所述的下母线小于或等于下出线槽厚度及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大之前上出线槽及下出线槽的尺寸以满足新规格的母线的安装需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动触头由5片沿横向依次排列的导电片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原先4片导电片的数量提升至5片从而在1000A的电流传输提升至1600A的电流输送后满足输送需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上母线及下母线远离壳体的端部设置有加厚部,所述的加厚部厚度为18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加厚部,可与各式规格的胶木底座适配,并且增加安装后的安装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辅助固定片,所述的辅助固定片为与壳体的内侧壁相贴合的L形构件,所述的辅助固定片相对L形转角的一侧插入上出线槽的槽壁与上母线之间,所述的壳体设置有与上出线槽相联通的条形孔,所述的上母线及辅助固定片同轴设置有两个以上固定件安装孔,该固定件安装孔沿条形孔长度方向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固定片将上母线与上出线槽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充,提高上母线安装便捷性的同时增加安装稳定性,安装时将固定件同时穿过条形孔及上母线和辅助固定片的固定件安装孔,在安装同时进行校位,使安装位置更加精准,也令加工出现偏差后仍能适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由对称设置的左半部和右半部组成,所述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将条形孔均分为两部分,所述的上母线至少有一个固定件安装孔与左半部及右半部位置相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上母线时,由于至少有一个固定件安装孔分别与左半部和右半部位置相对应,可向通过固定件穿过条形槽及其中一个固定件安装孔实现初定位,再将壳体组合,增加安装便捷性,避免在组合过程中撞击上母线使其脱落,提高单次安装的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上出线槽相对条形孔另一侧的槽壁设置有母线定位槽,所述的上母线设置有与母线定位槽形状相适配的母线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母线定位槽配合条形孔对上母线两侧分别且充分定位,提高安装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左半部朝向右半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壳体定位槽,所述的壳体定位槽呈多段折弯状,所述的右半部朝向左半部设置有插入壳体定位槽并与壳体定位槽形状相适配的壳体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段折弯的壳体定位槽使左半部和右半部组合后不会向侧向偏移或反装,使两者对位更加准确,便于固定件旋入各固定孔内,提高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下母线相对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辅助安装片,所述的辅助安装片为L形构件,所述的辅助安装片相对L形转折处两侧分别为与下母线贴合的母线贴合部及与壳体的侧壁贴合的壳体贴合部,所述的壳体与其中一个辅助安装片的壳体贴合部之间设置有固定件,与另一个辅助安装片对应设置有对其端部进行限位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侧分别设置辅助安装片使下母线稳定安装于壳体,其中一个辅助安装片通过限位槽进行限位,减少穿过壳体的固定件的数量,增加壳体强度的同时增加安装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相对上母线两侧的外侧壁分别设置有走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触头系统往往多个并列设置且之间有导线经过,在触头系统的外侧面增设走线槽,减少触头系统之间的间距,使结构更加紧凑。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去除壳体的左半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左半部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上母线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1600A级万能断路器的触头系统,包括壳体1、动触头2、触头支持件3、上母线4及下母线5,壳体1的壳壁开设有安装上母线4的上出线槽11及安装下母线5的下出线槽12,动触头2安装于触头支持件3,动触头2一端通过导线与下母线5电连接,另一端通过触头支持件3的驱动与上母线4相抵或远离上母线4,上母线4及下母线5的厚度a为14~16mm,上母线4及下母线5的宽度b为50~52mm,受到壳体1宽度的限制,在保证壳体1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上母线4及下母线5的宽度及厚度,从而增加电流通过量,从而将1000A的电流传输提升至1600A的电流输送,从而满足当今日益增加的电流传输需求,壳体1的总宽度70mm保持不变。

上出线槽11及下出线槽12的厚度c为14~16mm,上出线槽11及下出线槽12的宽度d为50~52mm,上母线4小于或等于上出线槽11厚度及宽度,下母线6小于或等于下出线槽12厚度及宽度,扩大之前上出线槽11及下出线槽12的尺寸以满足新规格的母线的安装需求。

动触头2由5片沿横向依次排列的导电片21组成,将原先4片导电片21的数量提升至5片从而在1000A的电流传输提升至1600A的电流输送后满足输送需求。

上母线4及下母线5远离壳体1的端部设置有加厚部41,加厚部41的厚度e为18mm,增设加厚部41,可与各式规格的胶木底座适配,并且增加安装后的安装稳定性。

还包括辅助固定片6,辅助固定片6为与壳体1的内侧壁相贴合的L形构件,辅助固定片相对L形转角的一侧插入上出线槽11的槽壁与上母线4之间,壳体1设置有与上出线槽11相联通的条形孔13,上母线4及辅助固定片6同轴设置有两个以上固定件安装孔42,该固定件安装孔42沿条形孔13长度方向排布,辅助固定片6将上母线4与上出线槽11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充,提高上母线4安装便捷性的同时增加安装稳定性,安装时将固定件同时穿过条形孔13及上母线4和辅助固定片6的固定件安装孔42,在安装同时进行校位,使安装位置更加精准,也令加工出现偏差后仍能适配。

壳体1由对称设置的左半部14和右半部15组成,左半部14和右半部15将条形孔13均分为两部分,上母线4至少有一个固定件安装孔42与左半部14及右半部15位置相对应,在安装上母线4时,由于至少有一个固定件安装孔42分别与左半部14和右半部15位置相对应,可向通过固定件穿过条形槽及其中一个固定件安装孔42实现初定位,再将壳体1组合,增加安装便捷性,避免在组合过程中撞击上母线4使其脱落,提高单次安装的成功率。

上出线槽11相对条形孔13另一侧的槽壁设置有母线定位槽16,上母线4设置有与母线定位槽形状16相适配的母线定位块43,母线定位槽16配合条形孔13对上母线4两侧分别且充分定位,提高安装稳定性。

左半部14朝向右半部15的端面上设置有壳体定位槽141,壳体定位槽141呈多段折弯状,右半部15朝向左半部14设置有插入壳体定位槽141并与壳体定位槽141形状相适配的壳体定位块151,多段折弯的壳体定位槽141使左半部14和右半部15组合后不会向侧向偏移或反装,使两者对位更加准确,便于固定件旋入各固定孔内,提高安装效率。

下母线5相对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辅助安装片7,辅助安装片7为L形构件,辅助安装片7相对L形转折处两侧分别为与下母线5贴合的母线贴合部71及与壳体1的侧壁贴合的壳体贴合部72,壳体1与其中一个辅助安装片7的壳体贴合部72之间设置有固定件,与另一个辅助安装片7对应设置有对其端部进行限位的限位槽16,两侧分别设置辅助安装片7使下母线5稳定安装于壳体1,其中一个辅助安装片通过限位槽16进行限位,减少穿过壳体1的固定件的数量,增加壳体1强度的同时增加安装便捷性。

壳体1相对上母线4两侧的外侧壁分别设置有走线槽17,由于触头系统往往多个并列设置且之间有导线经过,在触头系统的外侧面增设走线槽17,减少触头系统之间的间距,使结构更加紧凑。

此外,为清楚表达结构,附图中的固定件均未画出,但不影响结构理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