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0480发布日期:2018-07-04 07:00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文的进步,电子产品纷纷问世,诸如数字相机、手机、数字摄影机、检测设备及其他一些电子产品都己被现代人所接受和广泛使用,这些电子产品的电源、天线和测试探针等零部件需要用探针式连接器来传输电力或者信号。

探针式连接器,又叫做弹簧针连接器;一般探针式连接器主要用于连接可拆式电子元件的金属接点或是电池,于装设后可供电子产品使用,用于传输电流和信号。

其中,对探针式连接器来说,由于某种需要,在探针式连接器与外界的电子元件弹性接触时,此时的探针式连接器并没有使外界的电子元件直接与内部的电子元件电性导通,以满足外界的电子元件与内部的电子元件延时接触导通的需要,或者,探针式连接器一端的探头与内部电源或电子元件初始不接触,另一端的探头受力压缩后才接触导通,满足探针式连接器初始不带电的电路保护需要。但是,现有的探针式连接器不能满足上述的要求。

因此,急需要一种满足外界的电子元件与内部的电子元件的延时接触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外界的电子元件与内部的电子元件的延时接触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包括活动探头、内弹性件、外弹性件及各为中空结构的固定套筒和活动套筒。所述固定套筒的中空结构贯穿所述固定套筒的上下两端并形成第一套装腔,所述活动套筒的中空结构贯穿所述活动套筒的下端并形成第二套装腔,所述外弹性件套于所述活动套筒上,所述活动套筒和外弹性件一起套装于所述第一套装腔内,所述外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所述活动套筒的上端向上伸出所述固定套筒的趋势,所述活动套筒于所述外弹性件的配合下可于所述第一套装腔内相对所述固定套筒做伸缩滑移,所述活动探头套装于所述第二套装腔内,所述内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套装腔内,所述内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所述活动探头向下伸出所述活动套筒的趋势,所述活动探头于所述内弹性件的配合下可于所述第二套装腔内相对所述活动套筒做伸缩滑移。

较佳地,所述活动套筒的上端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向上伸出所述固定套筒。

较佳地,所述活动探头内缩于所述第一套装腔内。

较佳地,所述固定套筒具有凸于所述第一套装腔内并沿所述固定套筒的轴向相间隔开的上凸起和下凸起,所述活动套筒具有沿所述固定套筒的轴向位于所述上凸起和下凸起之间的肩台,所述外弹性件抵触于所述肩台与所述下凸起之间,所述外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所述肩台与所述上凸起抵挡的趋势。

较佳地,所述活动套筒具有凸于所述第二套装腔内的抵挡凸,所述活动探头具有与所述抵挡凸配合的配合凸,所述内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所述配合凸与所述抵挡凸抵挡的趋势。

较佳地,所述内弹性件抵触于所述活动探头与所述第二套装腔的腔壁之间。

较佳地,所述活动探头具有相对所述活动探头的轴心线倾斜的倾斜结构,所述倾斜结构与所述内弹性件抵触。

较佳地,所述外弹性件及内弹性件各为压缩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包括活动探头、内弹性件、外弹性件及各为中空结构的固定套筒和活动套筒,外弹性件套于活动套筒上,活动套筒和外弹性件一起套装于第一套装腔内,外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活动套筒的上端向上伸出固定套筒的趋势,活动套筒于外弹性件的配合下可于第一套装腔内相对固定套筒做伸缩滑移,活动探头套装于第二套装腔内,内弹性件位于第二套装腔内,内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活动探头向下伸出活动套筒的趋势,活动探头于内弹性件的配合下可于第二套装腔内相对活动套筒做伸缩滑移;故在外界的电子元件向下顶推活动套筒向下滑移时,则向下滑移的活动套筒带动活动套筒内的内弹性件及活动探头一起向下滑移;当外界的电子元件向下顶推活动套筒滑移至活动探头与内部的电子元件抵触时,此时的外界的电子元件才与内部的电子元件电性导通,以藉由本实用新型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实现外界的电子元件与内部的电子元件的延时电性导通,以保护电路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沿其轴心线剖切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在外界的电子元件未顶推活动套筒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在外界的电子元件顶推活动套筒滑移至活动探头与内部的电子元件接触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100包括活动探头10、内弹性件20、外弹性件30及各为中空结构的固定套筒40和活动套筒50。固定套筒40的中空结构贯穿固定套筒40的上下两端并形成第一套装腔41,较优的是,于本实施例中,固定套筒40为圆筒结构,但不限于此;活动套筒50的中空结构贯穿活动套筒50的下端并形成第二套装腔51,较优的是,活动套筒50的下端为圆筒结构,但不限于此;外弹性件30较优为压缩弹簧,但不限于此;且外弹性件30套于活动套筒50上,活动套筒50再与外弹性件30一起套装于第一套装腔41内,此时,外弹性件30恒具有驱使活动套筒50的上端向上伸出固定套筒40的趋势,状态见图1或图3所示;活动套筒50于外弹性件30的配合下可于第一套装腔41内相对固定套筒40做伸缩滑移;活动探头10套装于第二套装腔51内,内弹性件20较优为压缩弹簧,但不限于此,且内弹性件20位于第二套装腔51内,内弹性件20恒具有驱使活动探头10向下伸出活动套筒50的趋势,活动探头10于内弹性件20的配合下可于第二套装腔51内相对活动套筒50做伸缩滑移;结合图4及图5,故外界的电子元件300顶推活动套筒50克服外弹性件30的弹性力而沿图4中箭头F所指方向滑移收缩时,带动活动套筒50上的活动探头10及内弹性件20一起向下滑移,直到活动探头10与内部的电子元件200相抵触为止;当活动探头10与内部的电子元件200抵触后,随着外界的电子元件300对活动套筒50的顶推深入,最终使得活动探头10在内弹性件20的弹性力作用下与内部的电子元件200保持紧密的抵触状态,状态见图5所示。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2及图3所示,活动套筒50的上端具有接触部54,接触部54向上伸出固定套筒40,以便于外界的电子元件300对活动套筒50的顶推;而活动探头10内缩于第一套装腔41内,使得活动探头10于自然状态处于内缩于第一套装腔41内的状态。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固定套筒40具有凸于第一套装腔41内并沿固定套筒40的轴向相间隔开的上凸起42和下凸起43,活动套筒50具有沿固定套筒40的轴向位于上凸起42和下凸起43之间的肩台52,外弹性件30抵触于肩台52与下凸起43之间,外弹性件30恒具有驱使肩台52与上凸起42抵挡的趋势,以藉由上凸起42、下凸起43及肩台52三者的配合,有效地防止活动套筒50于外弹性件30的作用下意外从固定套筒40脱落,但不限于此。

如图2及图3所示,活动套筒50具有凸于第二套装腔51内的抵挡凸53,活动探头10具有与抵挡凸53配合的配合凸11,内弹性件20恒具有驱使配合凸11与抵挡凸53抵挡的趋势,以藉由配合凸11与抵挡凸53的配合而防止活动探头10于内弹性件20的作用下从活动套筒50意外脱落;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内弹性件20抵触于活动探头10与第二套装腔41的腔壁之间,以使得活动探头10的滑移伸缩更可靠,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活动探头10具有相对活动探头10的轴心线倾斜的倾斜结构12,倾斜结构12与内弹性件20抵触,以使得活动探头10与活动套筒50之间的电性接触更可靠,但不限此于。

结合图4及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外界的电子元件及内部的电子元件三者电性连接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外界的电子元件300沿箭头F方向顶推活动套筒40,使活动套筒40克服外弹性件30的弹力而向下滑移收缩,由向下滑移收缩的活动套筒40带动活动套筒40上的活动探头10及内弹性件20一起向下滑移,直接活动探头10与内部的电子元件200相抵挡为止,状态见图5所示,从而实现外界的电子元件300、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100及内部的电子元件200三者电性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100包括活动探头10、内弹性件20、外弹性件30及各为中空结构的固定套筒40和活动套筒50,外弹性件30套于活动套筒40上,活动套筒40和外弹性件30一起套装于第一套装腔41内,外弹性件30恒具有驱使活动套筒40的上端向上伸出固定套筒50的趋势,活动套筒40于外弹性件30的配合下可于第一套装腔41内相对固定套筒50做伸缩滑移,活动探头10套装于第二套装腔51内,内弹性件20位于第二套装腔51内,内弹性件20恒具有驱使活动探头10向下伸出活动套筒40的趋势,活动探头10于内弹性件20的配合下可于第二套装腔51内相对活动套筒50做伸缩滑移;故在外界的电子元件300向下顶推活动套筒50向下滑移时,则向下滑移的活动套筒50带动活动套筒50内的内弹性件20及活动探头10一起向下滑移;当外界的电子元件300向下顶推活动套筒50滑移至活动探头10与内部的电子元件200抵触时,此时的外界的电子元件300才与内部的电子元件200电性导通,以藉由本实用新型的延时接触式电性连接器100实现外界的电子元件300与内部的电子元件200的延时电性导通,以满足保护电路的需要。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