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7775发布日期:2018-06-01 20:36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装置如框架断路器、塑壳断路器和接触器等等通常配备有辅助开关,由辅助开关反映开关装置的分合闸状态。辅助开关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触头系统以及用于接收(即接受)开关装置的动作而藉以致动触头的导杆。

如业界所知,前述的框架断路器具有合闸状态和分闸装置并能在合、分闸两个状态间切换的功能,辅助开关的结构体系的前述传动装置由断路器的主触头的驱动主轴带动而得以使前述触头系统在分离位置或合闸位置之间切换,达到反映框架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的目的。

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都有常开触头和常闭触头,为增加触头开距,通常采用双断点触头,双断点触头的结构是:在常开静触头与常闭静触头之间设置一个桥形动触头,该桥形动触头当辅助开关受驱动时在常开静触头与常闭静触头之间运动,以实现辅助开关的转换。

已有技术中的前述轿形动触头为单桥臂,在该桥臂的两面(也可称两侧)都设置有动触点,运动时分别与静触头的静触点相接触,以完成辅助开关的转换。但由于是单桥臂,且桥臂两面的动触点之间是相互不绝缘的,于是当常开静触头与常闭静触头之间有较大的电压差且当通过辅助开关的电流较大时,触桥从常开触点转换至常闭触点或者从常闭触点转换至常开触点时产生的电弧会连通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从而使双断点触点变为单断点触点,存在不能分断电弧而烧损触点之虞,并且电弧电流还可能使由辅助开关控制的电器产生误动作引起电路控制故障。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状况,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常开动触头与常闭动触头之间形成绝缘而藉以避免通电动作过程中产生电弧烧坏触头的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数个静触头、设置在壳体内的并且在壳体的导向下滑动的导杆和设置在导杆上的数个动触头,当所述开关装置致动所述导杆时,由导杆驱动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闭合或分离而藉以反映开关装置的位置状态,所述导杆上开设有数个动触头插置腔,该动触头插置腔自导杆的前侧贯通至后侧,每两个动触头插置在同一动触头插置腔内,在所述两个动触头之间设置有一用于使所述两个动触头彼此绝缘的绝缘隔片,在绝缘隔片和所述两个动触头的每个动触头之间设置有一触头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静触头包括至少一对第一静触片和至少一对第二静触片,一对第一静触片在对称分布于所述导杆的两侧的状态下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且该对第一静触片上的一对第一静触点朝向一对第二静触片,一对第二静触片与一对第一静触片相间隔并且同样在对称分布于所述导杆的两侧的状态下固定在壳体内,该对第二静触片上的一对第二静触点朝向一对第一静触片并且与一对第一静触点相对应;所述的每两个动触头配置在一对第一静触片和一对第二静触片之间,所述的每两个动触头包括一第一动触片和一第二动触片,第一动触片背对第二动触片的一侧具有一对第一动触点,该对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的第一静触点相对应,第二动触片背对第一动触片的一侧具有一对第二动触点,该对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二静触点相对应;所述的触头弹簧包括设置在绝缘隔片朝向所述第一动触片的一侧与第一动触片之间的一第一触头弹簧和设置在绝缘隔片朝向所述第二动触片的一侧与第二动触片之间的一第二触头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上以间隔状态相向延设有用于将所述的一对第一静触片与所述的一对第二静触片分隔的分隔壁,各两相邻的一对分隔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触头腔并且每一对分隔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导杆导向滑动腔,所述的一对第一静触片位于一对分隔壁的一侧的触头腔内并且与所述的壳体固定,而所述的一对第二静触片位于一对分隔壁的另一侧的触头腔内并且与所述的壳体固定,所述的导杆与所述的导杆导向滑动腔滑动配合;所述的第一动触片对应于所述分隔壁的一侧的触头腔内,而第二动触片对应于分隔壁的另一侧的触头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的一对第一静触点相配合而构成常闭辅助触点,而所述的一对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的一对第二静触点相配合而构成常开辅助触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动触点的第一动触片以及第二动触片的中部与所述动触头插置腔插嵌配合,而第一动触片以及第二动触片的前端和后端各探出动触头插置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触片的中部朝着远离所述第二动触片的方向构成有一第一动触片拱,在第二动触片的中部朝着远离第一动触片的方向构成有一第二动触片拱,该第二动触片拱与第一动触片拱相对应,在所述绝缘隔片的两侧各构成有弹簧支承凹腔,所述的第一触头弹簧支承在第一动触片拱与绝缘隔片的一侧的弹簧支承凹腔之间,所述的第二触头弹簧支承在第二动触片拱与绝缘隔片的另一侧的弹簧支承凹腔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片的隔片上表面和隔片下表面各构成有一隔片导向槽,在所述导杆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动触头插置腔的动触头插置腔顶壁和动触头插置腔底壁的位置各以宽度收窄状态构成有一隔片导向颈,所述隔片导向槽与该隔片导向颈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隔片导向颈的前后侧的两端端部各构成有一限位台阶,藉由该限位台阶在对应于所述隔片导向槽的位置对所述绝缘隔片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动触头插置腔长边方向的两侧各延伸有一动触片拱配合腔,所述的第一动触片拱以及第二动触片拱分别与一对动触片拱配合腔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将每两个动触头插置在同一动触头插置腔内,在两个动触头之间设置有一用于使两个动触头彼此绝缘的绝缘隔片,在绝缘隔片和两个动触头的每个动触头之间设置有一触头弹簧,有效地保障一对动静触头与另一对动静触头之间的绝缘,使两对动静触头间的电弧不能相互转移。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第一、第二动触片彼此背对背设置,使第一动触片上的一对第一动触点与一对第一静触片上的一对第一静触点形成面对面关系以及使第二动触片上的一对第二动触点与一对第二静触片上的一对第二静触点形成面对面关系,在第一、第二动触片之间设置有绝缘隔片,在第一、第二动触片与绝缘隔片之间分别设置第一、第二动触头弹簧,因而变已有技术中的动触桥的单桥臂为双桥臂构造,有效地保障常开动触头与常闭动触头之间的绝缘,使常开常闭触头间的电弧不能相互转移,有效地保护触头和避免产生电路控制错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导杆连同设置其上的动触头移出壳体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动触头的第一、第二动触片分别与一对第一、第二静触片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4为图2和图3所示的绝缘隔片的示意图。

图5为图1和图2所示的导杆的详细结构图。

图6为绝缘隔片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正在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开关装置具有主回路的主触头,该主触头通过主轴转动驱动主触头的动静触头的分离和闭合,主触头的分离或闭合对应开关的分闸位置状态或合闸位置状态,当主轴转动,主触头合闸或分闸时,主轴作用于辅助开关的导杆3,使得辅助开关内部的动触头4相对静触头2动作,辅助开关装置内包括由动静触头对构成的常开辅助触头(也称“常开辅助触点”)和同样由动静触头对构成的常闭辅助触头(也称“常闭辅助触点”)。辅助开关装置的动作,使得常开辅助触头闭合,常闭辅助触头打开。

请参见图1,示出了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的结构体系的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并且在上面已提及的静触头2、设置在壳体1内的并且在壳体1的导向下滑动的导杆3和设置在导杆3上的动触头4,当前述开关装置致动前述导杆3时,由导杆3驱动前述动触头4与前述静触头2闭合或分离而藉以反映开关装置的位置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静触头2包括两对第一静触片21和两对第二静触片22,下面的描述是针对一对第一静触片21和一对第二静触片22而言的,一对第一静触片21在对称分布于前述导杆3的两侧(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前后侧)的状态下固定在前述壳体1内,并且一对第一静触片21上的一对第一静触点211朝向每一对第二静触片22,一对第二静触片22与一对第一静触片21相间隔并且同样在对称分布于前述导杆3的两侧(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前后侧)的状态下固定在壳体1内,该对第二静触片22上的一对第二静触点221朝向一对第一静触片21并且与一对第一静触点211相对应。其中:在每一对第一静触片21与一对第二静触片22之间分配有前述的一个动触头4。如前述,由于第一、第二静触片21、22各有两对,因此本实施例的动触头4有两个,该动触头4包括一第一动触片41和一第二动触片42,该第一动触片41和第二动触片42设置在前述的导杆3上,第一动触片41背对第二动触片42的一侧具有一对第一动触点411,该对第一动触点411与前述的第一静触点211相对应,第二动触片42背对第一动触片41的一侧具有一对第二动触点421,该对第二动触点421与前述第二静触点221相对应。

由图1所示,在前述壳体1的前壁体上并且在分别对应两对第一静触片21以及两对第二静触片22的位置各开设有静触片插嵌固定槽13,一对第一静触片21以及一对第二静触片22与静触片插嵌固定槽13插固。

请参见图2和图3并且结合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的导杆3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一、第二动触片41、42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用于使第一、第二动触片41、42彼此形成绝缘关系的绝缘隔片5,在绝缘隔片5朝向前述第一动触片41的一侧(即左侧)与第一动触片41之间设置有一第一触头弹簧412,而在绝缘隔片5朝向前述第二动触片42的一侧(即右侧)与第二动触片2之间设置有一第二触头弹簧422。

请参见图5并且结合图1至图3,在前述导杆3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动触头4的位置开设有动触头插置腔31,该动触头插置腔31自导杆3的前侧贯通至后侧,前述的第一动触片41以及第二动触片42插置在触头插置腔31内,并且前述的绝缘隔片5连同前述的第一触头弹簧412以及第二触头弹簧422在对应于第一、第二动触片41、42之间的位置插置在前述的动触头插腔31内,具体由图2所示。

请重点见图1,在前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即前后侧壁上以间隔状态相向延设有用于将前述的一对第一静触片21与前述的一对第二静触片22分隔的分隔壁11,各两相邻的一对分隔壁11之间的空间构成为触头腔12并且每一对分隔壁11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导杆导向滑动腔111,前述的一对第一静触片21位于一对分隔壁11的一侧的触头腔12内并且与前述的壳体1固定,即与前述的静触片插嵌固定槽13嵌固,而前述的一对第二静触片22位于一对分隔壁11的另一侧的触头腔12内并且与前述的壳体1固定,即与前静触片插嵌固定槽13嵌固,前述的导杆3与前述的导杆导向滑动腔111滑动配合;前述动触头4的第一动触片41对应于前述分隔壁11的一侧的触头腔12内,而动触头4的第二动触片42对应于分隔壁11的另一侧的触头腔12内。

作为优选的方案,还可在前述壳体1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静触片插嵌固定槽13的位置开设静触片嵌槽,一对第一静触片21以及一对第二静触片22的底部(也可称下部)与静触片嵌槽嵌固。

前述的一对第一动触点411与前述的一对第一静触点211相配合而构成常闭辅助触点,而前述的一对第二动触点421与前述的一对第二静触点221相配合而构成常开辅助触点。如图3所示为常闭辅助触点、常开辅助触点已经动作后的状态。

继续见图1至图3,前述动触点4的第一动触片41的中部以及第二动触片42的中部与前述动触头插置腔31插嵌配合,而第一动触片41以及第二动触片42的前端和后端各探出动触头插置腔31,具体由图2示意。

请参见图4和图6并且结合图1至图3,在前述第一动触片41的中部朝着远离前述第二动触片42的方向构成有一第一动触片拱413,在第二动触片42的中部朝着远离第一动触片41的方向构成有一第二动触片拱423,该第二动触片拱423与第一动触片拱413相对应,在前述绝缘隔片5的两侧各构成有弹簧支承凹腔51,前述的第一触头弹簧412支承在第一动触片拱413与绝缘隔片5的一侧的弹簧支承凹腔51之间,前述的第二触头弹簧422支承在第二动触片拱423与绝缘隔片5的另一侧的弹簧支承凹腔51之间。如图6,绝缘隔片5的两侧可也设置弹簧支承凸台,用于供第一触头弹簧412和第二触头弹簧422支承。

请重点见图4和图5并且结合图1至图3,在前述绝缘隔片5的隔片上表面和隔片下表面各构成有一隔片导向槽52,在前述导杆3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动触头插置腔31的动触头插置腔顶壁和动触头插置腔底壁的位置各以宽度收窄状态构成有一隔片导向颈32,前述隔片导向槽52与该隔片导向颈32相配合。

在前述隔片导向颈32的前后侧的两端端部各构成有一限位台阶321,藉由该限位台阶321在对应于前述隔片导向槽52的位置对前述绝缘隔片5限位。

在前述动触头插置腔31长边方向的两侧各延伸有一动触片拱配合腔311,前述的第一动触片拱413以及第二动触片拱423分别与一对动触片拱配合腔311相配合。

继续见图1和图2,在前述导杆3的右端构成有一导杆U形头33,在该导杆U形头33上配接有一弹簧驱动装置6,导杆U形头33以及弹簧驱动装置6均位于壳体1内。

前述的U形杆体33具有一第一臂331和一第二臂332,前述的弹簧驱动装置6包括中心连杆61、第一、第二连杆62、63、拉伸弹簧64(一对)、复位弹簧套置杆65和复位弹簧66,中心连杆61、第一、第二连杆62、63和拉伸弹簧64设置在前述壳体1内,第一、第二连杆62、63彼此对称设置,并且该第一连杆62的一端以及第二连杆63的一端通过中心连杆铰接销轴612与中心连杆61的一端同轴铰接,第一连杆6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杆销轴621与前述的第一臂331滑动配合,第二连杆6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销轴631与前述的第二臂332滑动配合,在中心连杆61的另一端构成有一中心连杆限位挡突611,拉伸弹簧64连接在前述的第一、第二连杆销轴621、631之间,复位弹簧套置杆65的一端与中心连杆限位挡突611固定,而复位弹簧套置杆65的另一端穿过预设在前述壳体1的侧壁上的套置杆滑动孔(图中未示出)伸展到壳体1外并且构成有一供断路器的断路器主触头主轴驱动的推压板651,复位弹簧66套置在前述复位弹簧套置杆65上,该复位弹簧66的一端支承在壳体1的外壁上,另一端支承在推压板651上。

如前述,拉伸弹簧64有一对,即有两根拉伸弹簧64,其中一根的两端套固在即套置在第一、第二连杆销轴621、631之间的上端,而另一根则套置在第一、第二连杆销轴621、631之间的下端。

由图1和图2以及图5所示,在前述导杆U形头33的前述第一臂331背对前述第二臂332的一侧延伸有一第一连杆销轴配合座3311,并且在该第一连杆销轴配合座3311上构成有一第一连杆销轴滑动槽33111,而在第二臂332背对第一臂331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第一连杆销轴配合座3311的位置延伸有一第二连杆销轴配合座3321,并且在该第二连杆销轴配合座3321上构成有一第二连杆销轴滑动槽33211,第一、第二连杆销轴滑动槽33111、33211彼此对应,前述的第一连杆销轴621与第一连杆销轴滑动槽33111滑动配合,前述的第二连杆销轴631与第二连杆销轴滑动槽33211滑动配合,前述拉伸弹簧64的一端挂置在第一连杆销轴621上,而另一端挂着在第二连杆销轴631上。

工作过程:如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开关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弹簧驱动装置6的中心连杆61的中心连杆限位挡突611与壳体1的内壁贴触,在拉伸弹簧64的作用下,导杆3保持向图1中示意位置状态的左方向运动的趋势,使得前述的常闭辅助触点保持闭合,而前述的常开辅助触点保持打开。若断路器主触头动作,例如主触头合闸过程中,主轴转动,对推压板651往左方向推压,随着中心连杆61向左运动,使得第一连杆62和第二连杆63之间的夹角变大,第一连杆销轴621以及第二连杆销轴631分别向彼此相背的方向运动,拉伸弹簧64拉伸储能,直至到达弹簧驱动装置的死点位置,死点位置即为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3和拉伸弹簧64位于一直线上的位置,在上述过程中,导杆3(也可称“动触头导杆”,上面提及的以及下面还要提及的同例)保持静止,接着,当中心连杆61继续向左运动,越过弹簧驱动装置6的死点位置后,拉伸弹簧64释放能量,由于主轴对推压板651的保持推压,使得弹簧能量通过第一、第二连杆销轴621、631向导杆3释放,此时,导杆3向右运动即向左方向运动,直至导杆U形头33的两个臂即第一、第二臂331、332的端部即右端端面与壳体1的两侧壁上的限位件14(图1示)接触而限位,原常开辅助触点闭合,原常闭辅助触点打开,从而正确反应开关装置的位置状态信号,当断路器主触头主轴转动,解除对推压板651的推压,在复位弹簧66的作用下,中心连杆61向右运动,拉伸弹簧54拉伸储能,直至到达弹簧驱动装置6的死点位置,此时,导杆3不动作,本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

由于将第一、第二动触片41、42彼此背对背设置,使第一动触片41上的一对第一动触点411与一对第一静触片21上的一对第一静触点211形成面对面关系以及使第二动触片42上的一对第二动触点421与一对第二静触片22上的一对第二静触点221形成面对面关系,并且在第一、第二动触片41、42之间设置有绝缘隔片5,在第一、第二动触片41、42与绝缘隔片5之间分别设置第一、第二动触头弹簧412、422,因而变已有技术中的动触桥的单桥臂为双桥臂构造,有效地保障常开动触头与常闭动触头之间的绝缘,使常开常闭触头间的电弧不能相互转移,有效地保护触头和避免产生电路控制错误。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只构成单一的常开辅助触点或常闭辅助触点:在每个静触头2的一对静触片的同一侧设置一对静触点(而非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两对静触片的静触点面对面设置),在每个动触头4的面对上述静触点的一侧设置一对与上述静触点配合的动触点,一个静触头2和一个动触头4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一个静触头2和与其配合的一个动触头4设置在同一个触头腔12中。同样,通过绝缘隔片5,使两对动静触头间的电弧不能相互转移,保障一对动静触头与另一对动静触头之间的绝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实用新型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