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压接端子、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以及一种汽车用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8812发布日期:2018-10-13 00:17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端子、电缆的制作领域,尤其涉及大电流压接端子、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大电流导线及其端子的压接方法以及一种汽车用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的连接往往需要一个端子,端子一般设置在电缆的端部,用于连接其它电缆或者电气设备,特别地,在汽车所用的线束中,每一根电线的末端都会连接一个端子,端子与线缆连接处为一个环形圆套结构,端子与线缆一般采用压接方式连接。端子和线缆的压接质量对整个线束的过流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压接被理解为一种结合方法,其中金属丝或线缆通过塑性变形与端子连接,这种情况下导体和端子之间产生的不可松开连接确保了电器的安全性和机械的安全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压接来使导体和端子连接起来。现有的压接形状一般有六边形压接或者圆形压接等。

现有端子的压接方法只能使端子内壁与线缆外层有效接触,压接时的作用力不能够达到线缆的中心部位,导致线缆中心部位还有空隙,长期通大电流后,端子与线缆接触位有接触电阻增大或松脱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大电流压接端子,该端子结构简单,压接性能好,可保证与线缆之间的有效接触,具有导电性能好,连接牢固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大电流压接端子,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为金属端子,其周向截面具有呈环形布置的若干齿廓,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为内空结构,相邻的两齿廓之间连接形成向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的内侧凸起的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用于对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内的导线进行压接紧固。

进一步地,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的轴向截面具有沿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周向往外延伸凸起的折弯部,以及沿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周向往内凹缩的压紧部,所述压紧部用于对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内的导线进行压接紧固,所述折弯部用于限制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内的导线沿大电流压接端子的轴向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的齿廓为四个,四个齿廓均匀分布,沿周向看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呈内空的“X”形,相邻的两齿廓之间为圆弧过度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为一体成型、由铜材料制成的筒套结构。

通过设置如下结构的压接端子:大电流压接端子,该大电流压接端子为金属端子,其周向截面具有呈环形布置的若干齿廓,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为内空结构,相邻的两齿廓之间连接形成向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的内侧凸起的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用于对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内的导线进行压接紧固。因此,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端子压接后各个部位受力均匀,增加端子与线缆压接后的接触面积与保持力,从而保证了端子的导电性能和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模架,下模架,左模架及右模架,所述四个模架上分别设有刀模,所述左模架及右模架铰接在所述下模架上,所述四个刀模上均设有当在压接时可形成所述第一技术方案中大电流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的压齿,当所述上模架往下移动时可迫使所述左模架及右模架绕其铰接轴转动实现两者对向靠近,上下刀模对向靠近,以使,所述四个刀模能对筒形金属管材的管壁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形变形。

较优的,所述上模架上设有用于压合左模架及右模架的楔形口,所述楔形口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上刀模,所述左模架及右模架分别设有与所述楔形口相配合的斜面,当所述上模架往下移动时,所述楔形口通过所述斜面迫使左模架及右模架分别绕其铰接轴心转动从而使两者对向靠近;所述左模架及右模架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左刀模及右刀模,所述下模架上设有下刀模。

较优的,所述下模架上设有用于防止所述上模架过度位移的限位块装置。

较优的,所述下模架上设有导向柱,所述上模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导向柱相配合的导向槽。

较优的,所述上模架安装在一顶板上,所述下模架安装在一底座上。

较优的,四个刀模上的压齿上均设有垂直于其齿向的凹槽。

通过设置如下的模具结构: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包括有上模架,下模架,左模架及右模架,所述四个模架上分别设有刀模,所述左模架及右模架铰接在所述下模架上,所述四个刀模上均设有凸起的压齿,当所述上模架往下移动时可迫使所述左模架及右模架绕其铰接轴转动实现两者对向靠近,上下刀模对向靠近,以使,所述四个刀模能对筒形金属管材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形变形从而形成带齿廓状的内空端子结构。因此,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废品率低。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大电流导线及其端子的压接方法。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大电流导线及其端子的压接方法,包含有上述的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还包括有如下步骤:

a.将导线插入筒形金属端子内;

b.将插入导线的筒形金属端子放置于所述下刀模上;

c.移动所述上模架,通过所述四个刀模的相对移动挤压所述筒形金属端子直至所述上模架与所述限位块装置相接触。

该压接方法利用了上述的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因此本技术方案具有安全可靠,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废品率低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汽车用电缆。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目的,采用的方案是:

一种汽车用电缆,该汽车用电缆包括上述第一个技术方案中的大电流压接端子,还包括有安装于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内并与之紧固连接的导线。

由于本技术方案包含第二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因此也具有第二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汽车用电缆。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目的,采用的方案是:

一种汽车用电缆,所述汽车用电缆由上述的大电流导线及其端子的压接方法制得。

由于本技术方案中的汽车用电缆由上述的大电流导线及其端子的压接方法制得,该压接方法利用了上述的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因此本技术方案具有安全可靠,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废品率低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大电流压接端子周向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电缆与端子连接后的周向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电缆与端子连接后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部分零部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左刀模与左模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图2所示,大电流压接端子,利用金属材料制成,其周向截面具有呈环形布置的四个齿廓101,该大电流压接端子为内空结构,相邻的两齿廓101之间连接形成向大电流压接端子的内侧凸起的压接部102,压接部102用于对大电流压接端子内的导线进行压接紧固。沿周向看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呈内空的“X”形,相邻的两齿廓101之间为圆弧过度连接。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齿廓的数量也可以是其它数量。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四个。

进一步地,大电流压接端子的轴向截面具有沿其周向往外延伸凸起的折弯部103,以及沿其周向往内凹缩的压紧部104,折弯部103 和压紧部104可保证端子和导线连接后的紧固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大电流压接端子为一体成型、由铜材料制成的筒套结构。铜材料是一种抗塑形好的材料,加之其导电性能好,因此作为本方案的优选材料,但本技术方案也可以采用其它金属制作,例如铁,合金。

为了实现上述的端子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一种制作模具。

参考图5至图7所示,制作大电流压接端子的模具结构,包括有上模架2,下模架8,左模架40及右模架5,四个模架上分别设有刀模,分别是上刀模3、下刀模81、左刀模41及右刀模51;左模架40 及右模架5铰接在下模架8上,具体地,下模架8上设有两个凸起的支耳803,支耳803上设有孔,左右模架上均设有卡接部,参考图5 及图6所示,左模架上的卡接部45卡装在支耳803上,左模架上设有铰接孔42,通过铰轴连接即可,同理,右模架5也如此通过其上设置的卡接部52铰接安装在支耳803上,四个刀模上均设有凸起的压齿46,当上模架2往下移动时可迫使左模架40及右模架5绕其铰接轴转动实现两者对向靠近,上下刀模对向靠近,这样四个刀模能对筒形金属管材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形变形从而形成带齿廓状的内空端子结构。

进一步地,参考图5所示,上模架2上设有用于压合左模架40 及右模架5的楔形口201,楔形口20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上刀模3,具体地,上模架上设有口小内大的楔形滑槽,上刀模3安装在楔形滑槽内,参考图6所示,左模架40上设有楔形滑槽44,左刀模41上设有楔形卡接部,安装时将左刀模上的楔形卡接部插入楔形滑槽44 即可将两者固定连接;右模架及下模架均与左模架相同的方式安装。左模架40及右模架5分别设有与楔形口201相配合的斜面,当上模架2往下移动时,楔形口201通过斜面迫使左模架40及右模架5分别绕其铰接轴心转动从而使两者对向靠近;左模架40及右模架5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左刀模41及右刀模51,下模架8上设有下刀模81,具体地,下模架8上也设有口小内大的楔形滑槽802,下刀模81扣装在下模架上的楔形滑槽内。

在该模具结构中,为了防止上模架过度位移,造成端子无需的变形或损坏,在下模架8上设有用于防止上模架2过度位移的限位块装置6。具体地,限位块装置6为方形金属块,限位块装置6上设有安装孔601,限位块装置6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在下模架8上。

在该模具结构中,下模架8上设有导向柱7,上模架2上设有用于与导向柱7相配合的导向槽23,这样,导向柱7卡装在导向槽23 中,为上模架移动导向。具体地,导向柱7上设有连接孔701,下模架8上设有安装槽801,导向柱卡装在安装槽801内并用与下模架螺纹连接,为了安装该模具,上模架2安装在一顶板1上,底座上设有若干用于安装其它工件的孔91,底座90上设有一安装沉槽92,安装沉槽92内设有连接孔93,下模架8通过连接孔93安装在安装沉槽 92中。

下刀模81安装在两支耳803之间。

四个刀模上的压齿上均设有垂直于其齿向的成型凹槽9121。

参考图7所示,左模架40上设有口小内大的楔形滑槽44,左刀模41上设有与楔形滑槽44相配合的凸起部并通过其与左模架卡装连接,同样的,右模架也采用同样的方案与右模架卡装连接。

为了将端子与导线结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压接工艺。

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中,四个刀模上的压齿46上均设有垂直于其齿向的凹槽9121,设置该凹槽的目的是可在端子的齿廓外侧形成凸起,该凸起的作用是实现端子与线芯之间的多面接触,可增加线缆与端子的保持力。

在本发明中,还提供一种大电流导线及其端子的压接方法,包含有上述的模具结构,还包括有如下步骤:

a.将导线插入筒形金属端子内;

b.将插入导线的筒形金属端子放置于下刀模上;

c.移动上模架,通过四个刀模的相对移动挤压筒形金属端子直至上模架与限位块装置相接触。

本压接工艺还可以包含对导线余料的裁切。

参考图3及图4所示,通过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的大电流压接端子的结构,或者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工艺方法,可以制作具有该结构的汽车用电缆,具体地,该汽车用电缆,包前述的大电流压接端子100,还包括有安装于所述大电流压接端子内并与之紧固连接的导线105。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