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0444发布日期:2018-08-14 13:4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复位开关,尤其涉及一种盖板面积大且任意点按压盖板均可有效触发开关的自复位开关。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复位开关,多采用带边框的盖板或者采用面积较大的盖板作为自复位开关盖板,给自复位开关的操作带来一些问题:

一、带边框的盖板使可有效触发开关的面积不够大,不便于用户使用;

二、盖板的面积太大,致使用户按压盖板的边缘或边角时,由于盖板受力不均,形成虚位而不能有效触发开关,导致开关的灵敏度和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自复位开关,其结构简单、动作性能好且便于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复位开关,其包括盖板1、开关自复位机构、设置在盖板1和开关自复位机构之间的传动组件以及开关基座5;

所述开关自复位机构包括固定件6、设置在固定件6中部的滑块7以及第一弹簧;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至少三条辐射状分布的传动杆3,传动杆3一端位于盖板1中心下方与固定件6抵压配合,另一端向开关基座5的周边延伸且与其转动相连,至少三条辐射状分布的传动杆3的上侧平齐且与盖板1抵压配合;按压盖板1的操作面任意点,可通过至少一条传动杆3驱动开关自复位机构动作,使自复位开关闭合或断开。

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四条辐射状分布的传动杆3,四条传动杆3分别向开关基座5的四个顶角延伸且转动固定在开关基座5的内角处。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传动杆3上方的固定座2,固定座2下侧设有与所述的至少三条传动杆3对应设置的拱形结构20。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基座5和传动组件之间的压板4,压板4设置在开关基座5中部,开关自复位机构设置在压板4中部,传动杆3位于压板4上方,压板4上侧设置与传动杆3限位配合的压板限位机构。

优选的,所述开关基座5的上设置与传动杆3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杆限位筋50以及与第一传动杆限位筋50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传动杆限位筋51,第一传动杆限位筋50中部设置第一传动杆限位槽 501;

所述传动杆3一端设置传动杆连接板33,传动杆连接板33两侧均设有传动杆限位轴34,传动杆限位轴34卡置在第一传动杆限位筋50和第二传动杆限位筋51之间,传动杆连接板33活动设置在第一传动杆限位槽501内,传动杆3 可以传动杆限位轴34为轴上下摆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一侧设置第二传动杆限位槽52,第二传动杆限位槽52从第一限位机构向开关基座5的中心位置延伸。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座2,固定座2为矩形结构,其四个顶角处均设有与传动杆3配合的拱形结构20;

所述传动杆3包括设置在其中部的U字形折弯结构31,折弯结构31的两端分别与传动杆第一板30、传动杆第二板32相连,传动杆第一板30和传动杆第二板32的上侧平齐与盖板1抵压配合,折弯结构31与拱形结构20配合,使拱形结构20与盖板1之间存在间隙,传动杆第一板30的自由端与固定件6抵压配合,传动杆第二板32的自由端与开关基座5的限位机构限位配合。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基座5和传动组件之间的压板4,压板4设置在开关基座5中部,开关自复位机构设置在压板4中部,压板4上侧设置与传动杆3 的传动杆第二板32限位配合的第二限位机构,第二限位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传动杆限位筋410和第四传动杆限位筋411,传动杆第二板32活动设置在第三传动杆限位筋410和第四传动杆限位筋411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三传动杆限位筋410和第四传动杆限位筋411均为弧形板结构,弧面与传动杆第二板32配合。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开关基座5中部的压板4;

所述固定座2位矩形结构,其四个顶角处均设置拱形结构20,固定座2包括四条固定座侧边23,一对固定侧边23下侧分别设置固定座限位柱21,另一对固定座侧边23下侧分别设置固定座卡脚22,固定座限位柱21与压板4限位配合,固定座卡脚22与压板4卡接配合。

优选的,所述传动杆3包括U字形的折弯结构31以及分别与折弯结构31 的两端相连的传动杆第一板30、传动杆第二板32;

所述传动杆第一板30的自由端设置与固定件6抵压配合的传动凸台,传动杆第二板32的远离折弯结构31的一端设置传动杆连接板33,传动杆连接板33 两侧各设置一个传动杆限位轴34。

优选的,所述开关自复位机构包括固定件6、设置在固定件6中部的滑块7 以及第一弹簧,固定件6下端通过第三弹簧与开关基座5弹性相连,固定件6 和滑块7均设置中央孔,中央孔的径向两端各设置一个限位凸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同时套住固定件6、滑块7两端的限位凸台,第一弹簧随着固定件6和滑块7受到按压而被压缩,传递压力,使复位开关闭合或断开,当按压的力消失后,第一弹簧舒张,推动滑块7复位。

优选的,还包括与开关自复位机构配合使用的开关钮子8、设置在开关钮子 8中部的第二弹簧、通过第二弹簧与开关钮子8弹性相连的拨动板9,与拨动板 9驱动相连的动触头以及与动触头配合使用的静触头;

所述开关钮子8中部设置第二弹簧槽,第二弹簧设置在第二弹簧槽中,下端与拨动板9相连;所述动触头包括设置在其一端的动触头驱动座,动触头驱动座中部设置与拨动板9配合的第二V型槽,拨动板9下端插装在第二V型槽中;所述开关自复位机构驱动开关钮子8的下端左右摆动,通过拨动板9、动触头驱动座使动触头左右移动,实现自复位开关的闭合/断开。

优选的,所述滑块7下端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突出部A和第二突出部B,第一突出部A和第二突出部B均为楔形结构,第一突出部A和第二突出部B之间设有滑块底面E;

所述开关钮子8为T字形结构,其上端两侧分别设置第三突出部C、第四突出部D,第三突出部C和第四突出部D均为楔形结构,分别与第一突出部A、第二突出部B配合使用;

初始状态下,所述开关钮子上端摆向左边,下端摆向右边,拨动板9上端摆向右边,自复位开关闭合;按压盖板1,通过传动组件使开关自复位机构下移,滑块7的第一突出部A与开关钮子8的第三突出部C接触并沿第三突出部C的斜面向左下方移动,至滑块7的滑块底面E与开关钮子8的第三突出部C接触并触发开关钮子8动作,使开关钮子8上端摆向左边、下端摆向右边,拨动板9 上端摆向右边,通过动触头驱动座驱动动触头向左侧移动,使自复位开关断开。

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盖板与传动组件的上侧抵压配合,在任意点按压盖板均可通过传动组件驱动开关自复位机构动作,使复位开关闭合或断开,为用户操作提供便利,提高操作效率,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可使用大面积的盖板,且不会导致盖板受力不均、形成虚位,不能有效触发开关的情况发生。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还包括固定座,固定座包括矩形结构,传动杆包括折弯结构,矩形结构与折弯结构配合,实现传动组件的四条传动杆的稳固和准确定位,保证了本实用新型自复位开关动作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复位开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传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6的I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其包括盖板1、开关自复位机构、设置在盖板1 和开关自复位机构之间的传动组件以及开关基座5;

所述开关自复位机构包括固定件6、设置在固定件6中部的滑块7以及第一弹簧;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至少三条辐射状分布的传动杆3,传动杆3一端位于盖板1中心下方与固定件6抵压配合,另一端向开关基座5的周边延伸且与其转动相连,至少三条辐射状分布的传动杆3的上侧平齐且与盖板1抵压配合;按压盖板1的操作面任意点,可通过至少一条传动杆3驱动开关自复位机构动作,使自复位开关闭合或断开;

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盖板与传动组件的上侧抵压配合,在任意点按压盖板均可通过传动组件驱动开关自复位机构动作,使复位开关闭合或断开,为用户操作提供便利,提高操作效率,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可使用大面积的盖板,且不会导致盖板受力不均、形成虚位,不能有效触发开关的情况发生。

如图1和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复位开关的第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包括盖板1、固定座2、传动组件、压板4、设置在压板4中部的开关自复位机构以及开关基座5,压板4设置在开关基座5中部,固定座2、传动组件依次设置在盖板1和压板4之间。固定座2设置在传动杆3 上方,固定座2下侧设有与多个与传动杆3一一对应设置的拱形结构20;压板 4设置在基座5和传动组件之间,压板4设置在开关基座5中部,开关自复位机构设置在压板4中部,传动杆3位于压板4上方,压板4上侧设置与传动杆3 限位配合的压板限位机构。

如图1所示,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四条辐射状分布的传动杆3,传动杆3一端位于盖板1中心下方与固定件6抵压配合,另一端向开关基座5的顶角延伸且转动固定在开关基座5的内角处。

如图3所示方向,所述传动杆3包括U字形的折弯结构31,折弯结构31的两端分别与传动杆第一板30、传动板第二板32相连,四条传动杆3的传动杆第一板30和传动杆第二板32的上侧平齐且与盖板1抵压配合,传动杆第一板30 的下端与开关自复位机构的固定件6抵压配合,传动杆第二板32的上端与开关基座5的第一限位机构限位配合。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传动组件的四条传动杆3的传动杆第一板30、传动杆第二板32的上侧面均平齐且与盖板1抵压配合,所以用户按压盖板1操作面的任意点,均可通过至少一条传动杆3的传动杆第一板30将力传递给开关自复位机构使其动作,保证了用户操作的有效性,提高操作效率。

优选的,如图3所示方向,所述传动杆3的上端设置传动杆连接板33,传动杆连接板33两侧均设置传动杆限位轴34。

优选的,所述传动杆3的传动杆第一板30的自由端一侧设置与固定件6抵压配合的传动凸台。

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座2为矩形结构,其包括四条固定座侧边23,固定座2的四个顶角均设置拱形结构20,四个拱形结构20均凸向固定座2的一侧,固定座2的另一侧与压板4固定相连。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座2的一对固定座侧23边下侧均设置固定座限位柱21,另一对固定座侧边23的下侧均设置固定座卡脚22,固定座限位柱21与压板4限位配合,固定座卡脚22与压板4卡接配合,一则固定座2的装配更加简便,二者,保证了固定座2与压板4连接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固定座2对传动组件的四条传动杆3的定位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保证了本实用新型自复位开关的动作性能。

如图1所示,所述传动杆3的折弯结构31与固定座2的拱形结构20配合,折弯机构31的开口与拱形结构20的开口相对卡合,使传动杆3的传动杆第一板30、传动杆第二板32均高于拱形结构20的顶面,以使拱形结构20的不会影响传动组件与盖板1的配合,折弯机构31的底板可在拱形结构20内上下移动,固定座2的四个拱形结构20分别与传动组件的四个传动杆3的折弯结构31对应配合,保证了四个传动杆3位置的固定性,避免传动杆3发生偏移,影响传动组件与开关自复位机构配合的情况发生。当然,所述固定座也可以只包括四个拱形结构20,四个拱形结构20分别与传动组件的四个折弯机构31配合,且下端与压板4固定相连,也可以起到对传动杆3进行定位的作用。

如图5所示,所述开关基座5的四个内角处各设置一个与传动杆3的传动杆限位轴34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传动杆限位筋50、第二传动杆限位筋51,第一传动杆限位筋50中部设置第一传动杆限位槽501,传动杆3的传动杆连接板33活动设置在第一传动杆限位槽 501中,传动杆3的传动杆限位轴34卡置在第一传动杆限位筋50和第二传动杆限位筋51之间,传动杆3可以传动杆限位轴34为轴在一定范围内摆动。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开关基座5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限位机构一侧的第二传动杆限位槽52,第二传动杆限位槽52从第一限位机构向开关基座5的中心位置延伸。

优选的,如图4所示方向,所述压板4上侧设置四组第二限位机构,第二限位机构包括相对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三传动杆限位筋410和第四传动杆限位筋 411,第三传动杆限位筋410和第四传动杆限位筋411均由压板4上侧向上延伸,传动杆3的传动杆第二板32活动设置在第三传动杆限位筋410和第四传动杆限位筋411之间,可上下移动。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传动杆限位筋410和第四传动杆限位筋411 均为弧形板结构,二者的弧形外侧面与传动杆3的传动杆第二板32配合,有利于减小二者与传动杆第二板32的接触面积,降低摩擦阻力,使传动杆3的动作更加流畅,有利于提升本实用新型自复位开关的动作性能。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传动杆限位筋410和第四传动杆限位筋411 外侧面上均设置一条降阻筋413,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传动杆第二板32与第二限位机构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传动杆3的动作流畅性。

需要指出的是,组成所述传动组件的传动杆3的条数可以是≥3的任意整数条,传动杆3的数目的设置与开关基座5的具体结构以及传动杆3与开关基座5 的装配关系相关,但是,传动杆3的数目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到操作盖板1 的流畅性。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复位开关的开关自复位机构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开关自复位机构包括固定件6、滑块7、第一弹簧和第三弹簧。

所述滑块7设置在固定件6内部,固定件6和滑块7均设置中央孔,中央孔的径向两端各设置一个限位凸台,第一弹簧一端同时套住固定件6、滑块7其中一端的限位凸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同时套住固定件6和滑块7另一端的限位凸台,第一弹簧随着固定件6和滑块7受压而被压缩,传递压力,当按压的力消除后,第一弹簧舒张并带动滑块7复位。其中,所述限位凸台的结构的形状和位置不受限制,只要能使第一弹簧同时套住固定件6、滑块7,并使滑块7 与固定件6之间能相对运动即可;所述固定件6通过第三弹簧与开关基座5弹性相连,下压固定件6,第三弹簧被压缩,撤去压力,第三弹簧舒张并带动固定件6和滑块7复位。

如图7所示,所述滑块7下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突出部A和第二突出部B,第一突出部A和第二突出部B均为楔形结构,二者之间设有滑块底面E。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还包括与开关自复位机构配合使用的开关钮子8、设置在开关钮子8中部的第二弹簧、通过第二弹簧与开关钮子8 弹性相连的拨动板9、与拨动板9驱动相连的动触头以及与动触头配合使用的静触头。

所述开关钮子8为T字形结构,其上端两侧分别设置第三突出部C和第四突出部D,分别与滑块7的第一突出部A、第二突出部B配合使用,第三突出部 C和第四突出部D均为楔形结构,开关钮子8下部设置第二弹簧槽,第二弹簧设置在第二弹簧槽中下端与拨动板9相连,动触头包括设置在其一端的动触头驱动座,动触头驱动座中部设置与拨动板9配合的第二V型槽,拨动板9下端插装在第二V型槽中。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的工作过程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如下: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开关钮子8的上部摆向右边,西部摆向左边,拨动板9的上端摆向左边。

按压盖板1的操作面任意点,通过传动组件使开关自复位机构下移,滑块7 的第一突出部A与开关钮子8的第三突出部C接触,此时,滑块7的第一突出部A给予开关钮子8的压力尚不足以使其动作,滑块7沿第三突出部C的斜面向左下方移动,直至滑块7的滑块底面E与开关钮子8的第三突出部C接触,并给于第三突出部C足够的压力,使开关钮子8动作,开关钮子8的上端摆向左边,下端摆向右边,开关钮子8驱动拨动板9的上端向右摆动,带动动触头驱动座向右移动,使动触头向右移动与静触头分离,自复位开关断开,撤去对盖板1的压力,盖板1、开关自复位机构在开关自复位机构的第三弹簧的推动下复位,本实用新型的自复位开关完成一次动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