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54894发布日期:2019-08-06 22:58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高电压直流电流(highervoltagedirectcurrent,hvdc)的母线防雷配电方案中,由继电器来完成配电支路分断,并且为了保证配电设备的安全可靠,继电器还需要能够抵抗雷击电流冲击,保证雷击电流顺利通过继电器主触点流入母线防雷板释放能量。继电器的主触点间通过电流时,存在搭接的电接触表面,由于电流的收缩效应,导致在电接触面产生电磁斥力,电磁斥力永远朝着接触面闭合的方向,从而会导致主触点分离。hvdc配电方案的电流是几百a(安培)的,产生的电磁斥力只有几n(牛顿),只要在继电器主触点增加几n的保持力就不会弹开,但是,雷击电流的波形为8/20us(微秒)、差模幅值至少为10ka(千安培)及共模幅值至少为20ka,那么将会产生几百n的电磁斥力,如果保持力不够,继电器主触点将会弹开,触头接触面之间将会有大电弧产生,电弧放电产生的高温导致继电器爆裂和烧黑,继电器失效后,雷击电流将无法流入母线防雷板,配电设备会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加强了继电器抵抗雷击电流所产生的电磁斥力的能力。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

插拔式触头结构、继电器骨架及继电器分合闸结构,所述插拔式触头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一对;

所述插拔式触头结构包括母触头和公触头,所述母触头和所述公触头的材料为导电金属材料,所述母触头包括触头底座及侧壁,所述触头底座与所述侧壁连接,所述侧壁围绕形成母触头凹槽,所述母触头凹槽与所述公触头相匹配;

所述继电器分合闸结构用于控制所述公触头插入或拔出所述母触头凹槽;

当所述公触头插入所述母触头凹槽内时,所述公触头与所述侧壁相接触的表面朝向所述母触头凹槽的内部。

由于插拔式触头结构的母触头和公触头的材料为导电金属材料,母触头上侧壁形成母触头凹槽,公触头与母触头凹槽匹配,当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时,公触头与侧壁相接触的表面朝向母触头凹槽的内部,根据受力分析,侧壁与公触头相接触的表面与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方向的夹角越小,公触头在插入母触头凹槽的方向所承受的电磁斥力将越小,因此,在承受雷击电流这样的大电流冲击时,有效的降低了在公触头插入槽口结构的方向上所承受的电磁斥力,那么就加强了继电器抵抗电磁斥力的能力,有利于保护供电设备的安全性。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中,

所述侧壁朝向所述母触头凹槽内部的表面具有触点凸台,所述触点凸台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当所述公触头插入所述母触头凹槽内时,所述触点凸台的表面与所述公触头的表面相接触。

由于公触头和母触头是插拔式的,母触头包括触头底座及侧壁,在继电器合闸的时,即公触头插入到侧壁形成的母触头凹槽中时,侧壁上朝向母触头凹槽内部的表面的触点凸台的表面高于侧壁的表面,即触点凸台就是公触头与母触头的接触面,触点凸台的材料可以选择银镍合金和银氧化锡合金等具有良好导电性又能够承载较大电流的材质。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中,

所述侧壁与所述公触头插入所述母触头凹槽的方向平行。

侧壁平行于公触头插入槽口结构的方向,此时,在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方向上将不会受到电磁斥力的影响。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中,

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段、第二侧壁段和第三侧壁段;

所述第一侧壁段与所述触头底座和所述第二侧壁段连接,所述第二侧壁段与所述第一侧壁段和所述第三侧壁段连接;

所述第一侧壁段及所述第三侧壁段与所述公触头插入所述母触头凹槽的方向呈锐角;

所述第二侧壁段与所述公触头插入所述母触头凹槽的方向平行,所述第二侧壁段朝向所述母触头凹槽内部的表面具有所述触点凸台。

侧壁除了第二实施方式中平行于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方向之外,还可以是外翻或者内翻形式,第一侧壁段及第三侧壁段与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方向呈锐角,第二侧壁段与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方向平行,根据受力分析,会导致触点凸台与公触头不接触的原因,就是触点凸台受到的电磁斥力垂直于第一侧壁段的分力,会导致第一侧壁段发生形变,但是相比于侧壁平行于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方向,只需要第一侧壁段抵抗垂直于第一侧壁段的方向的电磁斥力的分力,不发生形变即可,明显需要抵抗的电磁斥力减小了。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四实施方式中,

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段、第二侧壁段和第三侧壁段,所述第二侧壁段为弧形结构;

所述第一侧壁段与所述触头底座和所述第二侧壁段连接,所述第二侧壁段与所述第一侧壁段和所述第三侧壁段连接;

所述第一侧壁段及所述第三侧壁段与所述公触头插入所述母触头凹槽的方向平行;

所述第三侧壁段朝向所述母触头凹槽内部的表面具有所述触点凸台。

侧壁为内翻形式,由于第二侧壁段为弧形结构,那么第三侧壁段上的触点凸台受到电磁斥力的时候,弧形结构的第二侧壁段能够进一步的避免触头凸台的表面与公触头的表面分离。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五实施方式中,

所述侧壁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侧壁沿所述公触头插入所述母触头凹槽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圆环形结构或多边形结构。

侧壁沿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圆环形结构,圆环形结构的内圆和外圆之间的厚度不做限定,或,侧壁沿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多边形结构,多边形结构具体可以为三边形结构、五边形结构或者六边形结构等等,边的数量不做限定。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五实施方式,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六实施方式中,

所述公触头包括触头主体及触头头部,所述触头头部为倒圆角弧面结构,所述触头主体为柱形结构,且所述触头主体沿所述公触头插入所述母触头凹槽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

在以上第五实施方式的侧壁的情况下,公触头包括触头主体及触头头部,且触头主体沿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全包围式的侧壁,结合该公触头,可以使得电流通过公触头和侧壁相接触的表面产生的电场更加均匀,更有利于继电器分闸时的电弧熄灭。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七实施方式中,

所述侧壁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侧壁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侧壁具体数量不做限制,而且每一个侧壁的形状也不做具体的限定,只需要保证任意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是具有间隙的即可,多个侧壁的情况与第五实施方式只有一个侧壁相比,形成的母触头凹槽不是全包围的,可以节省制作侧壁的材料。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八实施方式中,

所述继电器分合闸结构包括触头支架、分闸弹簧、合闸线圈、合闸线圈支撑架、动铁芯;

所述合闸线圈支撑架为长方体结构,且所述合闸线圈支撑架具有线圈通孔;

所述合闸线圈设置于所述线圈通孔内,所述合闸线圈具有铁芯通孔,所述动铁芯插设于所述铁芯通孔内;

所述动铁芯为圆柱体,所述动铁芯的第一端与所述触头支架连接,所述动铁芯的第二端与所述分闸弹簧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动铁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部分穿过所述合闸线圈的所述铁芯通孔内;

所述分闸弹簧的第二端固定于所述继电器骨架;

所述触头支架具有触头固定槽,所述公触头或所述母触头的底部固定于所述触头固定槽内;

当所述合闸线圈不通电时,所述分闸弹簧的拉动所述动铁芯朝所述分闸弹簧移动;

当所述合闸线圈通电时,在所述铁芯通孔内形成电磁场吸引所述动铁芯朝远离所述分闸弹簧的方向移动。

电器分合闸结构具体包括触头支架、分闸弹簧、合闸线圈、合闸线圈支撑架、动铁芯,继电器分合闸结构控制继电器的分合闸操作,具体实现为:当合闸线圈不通电时,分闸弹簧的弹簧拉力将带动动铁芯,动铁芯带动触头支架,从而使得触头支架上的触头向远离固定于继电器骨架的另一个触头的方向移动,实现继电器分闸;当合闸线圈通电后,其产生电磁场吸引动铁芯克服分闸弹簧的拉力,带动动触头支架移动,从而使动触头支架上的触头向靠近固定于继电器骨架的另一个触头的方向移动,直至实现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中保持不动,实现继电器的合闸动作。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第八实施方式,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九实施方式中,

所述继电器骨架为u型结构,所述继电器骨架具有底部、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底部的表面具有支撑架固定结构及触头支架滑槽结构,所述触头支架滑槽结构与所述第一侧面垂直,所述第一侧面具有插槽结构,所述第二侧面具有弹簧固定凸台;

所述公触头或所述母触头包括插片,所述插片与所述插槽结构匹配;

所述触头支架包括滑片,所述滑片与所述触头支架滑槽结构匹配;

通过将所述插片插入所述插槽结构固定所述公触头或所述母触头,所述支撑架固定结构用于固定所述合闸线圈支撑架,所述弹簧固定凸台用于连接所述分闸弹簧的第二端;

将所述触头支架的滑片置于所述触头支架滑槽结构,使得所述触头支架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滑动。

u型结构的继电器骨架包括底部、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底部的表面具有支撑架固定结构及触头支架滑槽结构,触头支架滑槽结构与第一侧面垂直,第一侧面具有插槽结构,第二侧面具有弹簧固定凸台,母触头或公触头包括插片,插片与插槽结构匹配,触头支架包括滑片,滑片与触头支架滑槽结构匹配,那么通过将插片插入插槽结构就能固定好公触头或母触头,而且方便于触头的更换;支撑架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合闸线圈支撑架,闸线圈支撑架是保持不动的,可以焊接在支撑架固定结构上;弹簧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分闸弹簧,只需要将分闸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固定结构上即可;而触头支架的底部包括滑片,而且继电器骨架的触头支架滑槽结构对应于滑片的位置和数量,将滑片置于触头支架滑槽结构的滑槽中,就能实现触头支架垂直于第一侧面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hvdc直流配电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继电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侧壁与公触头插入槽口结构的方向呈30度夹角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侧壁与公触头插入槽口结构的方向呈30度夹角时的电磁斥力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侧壁与公触头插入槽口结构的方向平行时的电磁斥力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6-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母触头的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公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母触头具有多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插拔式触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继电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继电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继电器,加强了继电器抵抗雷击电流所产生的电磁斥力的能力。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继电器,主要应用在hvdc直流配电系统中,如图1所示,供电端101通过继电器102将电能提供给家用或者工业负载104,继电器102到负载104之间的供电电缆103是架设在户外的,遇到雷雨天气,可能就会受到雷击,雷击产生的雷击电流达到20ka或以上,对于供电系统上的供电设备来说,无法承受如此大的电流,容易造成设备损坏,那么就需要通过防雷板105,将雷击电流导出,避免供电设备的损坏,因此,保持继电器102的合闸状态正常就成为了防雷击的关键,继电器102保持合闸状态需要克服的要点为:动触头和静触头搭接的接触表面,由于电流的收缩效应,导致在电接触面产生电磁斥力,电磁斥力永远朝着接触面闭合的方向,从而会导致动触头分离,hvdc直流配电系统的电流是几百a的,产生的电磁斥力只有几n,只要在动触点增加几n的合闸保持力就不会弹开,但是,雷击电流的波形为8/20us、差模幅值至少为10ka及共模幅值至少为20ka,那么将会产生几百n的电磁斥力,如果合闸保持力不够,动触点将会弹开,接触面之间将会有大电弧产生,电弧放电产生的高温导致继电器爆裂和烧黑。在继电器失效后,雷击电流将无法流入母线防雷板,供电设备会有安全隐患。

下面通过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用于加强继电器抵抗雷击电流所产生的电磁斥力的能力。

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

插拔式触头结构201、继电器骨架202及继电器分合闸结构203,插拔式触头结构201的数量至少为一对;

插拔式触头结构201包括公触头205和母触头204,母触头204和公触头205的材料为导电金属材料,母触头204包括触头底座207及侧壁208,触头底座207与侧壁208连接,侧壁208围绕形成母触头凹槽206,公触头205与母触头凹槽206匹配;

继电器分合闸结构203用于控制公触头205插入或拔出母触头凹槽206;

当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内时,公触头205与侧壁208相接触的表面朝向母触头凹槽206的内部。

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包括图2中所示的插拔式触头结构201、继电器骨架202及继电器分合闸结构203,在图2中插拔式触头结构201为两对,在实际应用中包括至少一对,插拔式触头结构201包括公触头205和母触头204,母触头204和公触头205的材料为导电金属材料,母触头204包括触头底座207及侧壁208,触头底座207与侧壁208连接,侧壁208围绕形成母触头凹槽206,公触头205与母触头凹槽206匹配。如图2中所示,继电器分合闸结构203用于控制公触头205向左平移,从而让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此时表示的是继电器的合闸状态,之后继电器分合闸结构203控制公触头205向右平移拔出母触头凹槽206时,表示继电器的分闸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母触头204是固定不动的,而通过继电器分合闸结构203控制公触头205的运动来实现继电器的合闸和分闸,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公触头205固定不动的,而通过继电器分合闸结构203控制母触头204的运动来实现继电器的合闸和分闸。当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时,公触头205与侧壁208相接触的表面朝向母触头凹槽206的内部。如图3所示,假设侧壁208和公触头205相接触的表面朝向母触头凹槽206的内部的角度a为30度,当电流流过侧壁208和公触头205相接触的表面时,侧壁208和公触头205承受的电磁斥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4所示为受力分析图,侧壁208承受的电磁斥力为f2和f4,公触头205承受的电磁斥力为f1和f3,其中,f1和f2、f3和f4分别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磁斥力,由于母触头204和公触头205的材料为导电金属材料,那么侧壁208也具有导电金属材料的特性,即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较大的金属变形抗力,因此,侧壁208所受的电磁斥力f2和f4可以由金属变形抗力抵消,对公触头205承受的电磁斥力f1和f3进行受力分析,f1在平行于公触头205运动方向上的分力为f11,f11大小为f1*sina,f1在垂直于公触头205运动方向上的分力为f12,f12大小为f1*cosa,f3在平行于公触头205运动方向上的分力为f31,f31大小为f3*sina,f3在垂直于公触头205运动方向上的分力为f32,f32大小为f3*cosa,a为30度,可以得到f12和f3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以相互抵消了,那么公触头205所承受的电磁斥力f1和f3,最后成了平行于公触头205插入或拔出母触头凹槽206方向的f11和f31之和,a为30度时,f11和f31之和与f1和f3之和相比,减小了一半。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公触头205与侧壁208相接触的表面是上下对称的,f12和f32才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才能相互抵消了,如果不是上下对称时,f12和f32只是方向相反,大小不一定相等,那么无法相互抵消,但是由公触头205的金属变形抗力抵消。根据计算,假设对侧壁208和动触头205的接触面与运动方向平行时,如图5所示,此时沿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上将不会受到电磁斥力,公触头205所受的电磁斥力f1和f3相互抵消,侧壁208只需要利用导电金属材料的金属变形抗力抵抗电磁斥力f2和f4,就能保证侧壁208与公触头205保持相接触,不会被电磁斥力弹开。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利用侧壁208与公触头205相接触的表面朝向母触头凹槽206的内部的特点,减少了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上所承受的电磁斥力,根据受力分析,侧壁208与公触头205相接触的表面与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的夹角越小,公触头205在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所承受的电磁斥力将越小,因此,在承受雷击电流这样的大电流冲击时,有效的降低了在公触头插入槽口结构的方向上所承受的电磁斥力,那么就加强了继电器抵抗电磁斥力的能力,有利于保护供电设备的安全性。

基于图2所示的实施例,可选的,如图6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侧壁208朝向母触头凹槽206内部的表面具有触点凸台601,触点凸台60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当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内时,触点凸台601的表面与公触头205的表面相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公触头和母触头是插拔式的,母触头204包括触头底座207及侧壁208,在继电器合闸的时,即公触头205插入到侧壁208形成的母触头凹槽206中时,侧壁208上朝向母触头凹槽206内部的表面的触点凸台601的表面高于侧壁208的表面,即触点凸台601就是公触头205与母触头204的接触面,触点凸台601的材料可以选择银镍合金和银氧化锡合金等具有良好导电性又能够承载较大电流的材质。

可选的,如图6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侧壁208与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平行。

本申请实施例中,侧壁208平行于公触头205插入槽口结构206的方向,此时,在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上将不会受到电磁斥力的影响。

可选的,如图7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侧壁208包括第一侧壁段701、第二侧壁段702和第三侧壁段703;

第一侧壁段701与触头底座207和第二侧壁段702连接,第二侧壁段702与第一侧壁段701和第三侧壁段703连接;

第一侧壁段701及第三侧壁段703与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呈锐角;

第二侧壁段702与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平行,第二侧壁段702朝向母触头凹槽206内部的表面具有触点凸台601。

本申请实施例中,侧壁208除了图6所示的平行于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之外,还可以是外翻或者内翻形式,如图7所示为外翻形式,第一侧壁段701及第三侧壁段703与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呈锐角,第二侧壁段702与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平行,如图8所示,对上半部分的侧壁208进行受力分析,第二侧壁段702受到的电磁斥力为f5,沿第一侧壁段701的方向,得到的电磁斥力的分力是f52,垂直于第一侧壁段701的方向的电磁斥力的分力是f51,f51必定小于f5,会导致触点凸台601与公触头205不接触的原因,就是f51使得第一侧壁段701发生形变,相比于图6中侧壁208平行于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的结构,图6中侧壁208需要抵抗全部的电磁斥力而不发生形变,而图7则只需要第一侧壁段701抵抗垂直于第一侧壁段701的方向的电磁斥力的分力,不发生形变即可,明显需要抵抗的电磁斥力减小了。

可选的,如图9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侧壁208包括第一侧壁段901、第二侧壁段902和第三侧壁段903,第二侧壁段902为弧形结构;

第一侧壁段901与触头底座207和第二侧壁段902连接,第二侧壁段902与第一侧壁段901和第三侧壁段903连接;

第一侧壁段901及第三侧壁段903与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方向平行;

第三侧壁段903朝向母触头凹槽206内部的表面具有触点凸台601。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侧壁208的内翻形式,由于第二侧壁段902为弧形结构,那么第三侧壁段901上的触点凸台601受到电磁斥力的时候,弧形结构的第二侧壁段902能够进一步的避免触头凸台601的表面与公触头205的表面分离。

可选的,如图10和11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侧壁208的数量为一个,侧壁208沿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圆环形结构或多边形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0中所示,侧壁208沿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圆环形结构,圆环形结构的内圆和外圆之间的厚度不做限定,图11中所示,为侧壁208沿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四边形结构,图11中的四边形结构只是一种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为三边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等等,边的数量不做限定。

可选的,如图12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公触头205包括触头主体1201及触头头部1202,触头头部1202为倒圆角弧面结构,触头主体1201为柱形结构,且触头主体1201沿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以上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施例的侧壁208的情况下,公触头205包括触头主体1201及触头头部1202,且触头主体1201沿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全包围式的侧壁208,结合该公触头205,可以使得电流通过公触头205和侧壁208相接触的表面产生的电场更加均匀,更有利于继电器分闸时的电弧熄灭。

可选的,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侧壁208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任意相邻的两个侧壁208之间具有间隙。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图13中,侧壁208的数量为两个,且侧壁208沿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垂直方向的截面是两个弧形结构,而图14的立体结构图中,侧壁208数量也是两个,侧壁208沿公触头205插入母触头凹槽206的垂直方向的截面是两个方形结构,在实际实施时,侧壁208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两个,不限制具体的数量,而且每一个侧壁208的形状也不做具体的限定,多个侧壁208的布局情况也不做限定,只需要保证任意相邻的两个侧壁208之间是具有间隙的即可,多个侧壁208的情况与图11和图12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形成的母触头凹槽不是全包围的,可以节省制作侧壁的材料。

可选的,如图15和图16所示,继电器分合闸结构包括触头支架1501、分闸弹簧1505、合闸线圈1503、合闸线圈支撑架1502、动铁芯1504;

合闸线圈支撑架1502为长方体结构,且合闸线圈支撑架1502具有线圈通孔;

合闸线圈1503设置于线圈通孔内,合闸线圈1503具有铁芯通孔,动铁芯1504插设于铁芯通孔内;

动铁芯1504为圆柱体,动铁芯1504的第一端与触头支架1501连接,动铁芯1504的第二端与分闸弹簧1505的第一端连接,动铁芯的1504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部分穿过合闸线圈1503的铁芯通孔内;

分闸弹簧1505的第二端固定于继电器骨架;

触头支架1501具有触头固定槽,公触头或母触头的底部固定于触头固定槽内;

当合闸线圈1503不通电时,分闸弹簧1505的拉动动铁芯1504朝分闸弹簧1505移动;

当合闸线圈1503通电时,在铁芯通孔内形成电磁场吸引动铁芯1504朝远离分闸弹簧1505的方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电器分合闸结构具体包括触头支架1501、分闸弹簧1505、合闸线圈1503、合闸线圈支撑架1502、动铁芯1504,继电器分合闸结构控制继电器的分合闸操作,具体实现为:当合闸线圈1503不通电时,分闸弹簧1505的弹簧拉力将带动动铁芯1504,动铁芯1504带动触头支架1501,从而使得触头支架1501上的触头向远离固定于继电器骨架的另一个触头的方向移动,实现继电器分闸;当合闸线圈1503通电后,其产生电磁场吸引动铁芯1504克服分闸弹簧1505的拉力,带动动触头支架1501移动,从而使动触头支架1501上的触头向靠近固定于继电器骨架的另一个触头的方向移动,直至实现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中保持不动,实现继电器的合闸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继电器分合闸结构采用的是一种直动式电磁推动机构,除此之外,继电器分合闸结构还可以为旋转拍合式电磁推动机构,即动触头由旋转拍合式电磁推动机构推动,实现继电器分合闸操作。

可选的,如图15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继电器骨架202为u型结构,继电器骨架202具有底部、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底部的表面具有支撑架固定结构1507及触头支架滑槽结构1509,触头支架滑槽结构1509与第一侧面垂直,第一侧面具有插槽结构1506,第二侧面具有弹簧固定凸台1508;

公触头或母触头包括插片1510,插片1510与插槽结构1506匹配;

触头支架1501包括滑片1511,滑片1511与触头支架滑槽结构1509匹配;

通过将插片1510插入插槽结构1506固定公触头或母触头,支撑架固定结构1507用于固定合闸线圈支撑架1502,弹簧固定凸台1508用于连接分闸弹簧1505的第二端;

将触头支架1501的滑片1511置于触头支架滑槽结构1509,使得触头支架1501垂直于第一侧面滑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图15所示的继电器上母触头204、合闸线圈支撑架1502及分闸弹簧1505是需要保持固定的,而且触头支架1501是需要直线运动的,u型结构的继电器骨架202包括底部、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底部的表面具有支撑架固定结构1507及触头支架滑槽结构1509,触头支架滑槽结构1509与第一侧面垂直,第一侧面具有插槽结构1506,第二侧面具有弹簧固定凸台1508,母触头204包括插片1510,插片1510与插槽结构1509匹配,触头支架1501包括滑片1511,滑片1511与触头支架滑槽结构1509匹配,那么通过将插片1510插入插槽结构1506就能固定好母触头204,而且方便于母触头204的更换;支撑架固定结构1507用于固定合闸线圈支撑架1502,闸线圈支撑架1502是保持不动的,可以焊接在支撑架固定结构1507上;弹簧固定结构1508用于固定分闸弹簧1505,只需要将分闸弹簧1505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固定结构1508上即可;而触头支架1501包括滑片1511,如图15中滑片1511是处于触头支架1501的底部,而且具有两个,而且继电器骨架202的触头支架滑槽结构1509对应于滑片1511的位置和数量,具有两个滑槽,将滑片1511置于触头支架滑槽结构1509的滑槽中,就能实现触头支架1501垂直于第一侧面滑动。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继电器,在公触头插入母触头的侧壁形成的母触头凹槽时,公触头与侧壁相接触的表面朝向母触头凹槽的内部,减少了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方向上所承受的电磁斥力,根据受力分析,侧壁与公触头相接触的表面与公触头插入母触头凹槽的方向的夹角越小,公触头在插入母触头凹槽的方向所承受的电磁斥力将越小,因此,在承受雷击电流这样的大电流冲击时,有效的降低了在公触头插入槽口结构的方向上所承受的电磁斥力,那么就加强了继电器抵抗电磁斥力的能力,有利于保护供电设备的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