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8008发布日期:2019-01-14 18:46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气开关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转换开关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需不间断供电的场所,其实现了负载线路在两路电源之间的转换,以保证用户供电的可靠性。为了实现触头系统的分合闸转换,现有结构均是从触头系统中延伸出转轴,该转轴被操作机构带动着旋转,而操作机构连接电机,由电机驱动旋转切换,操作机构本身也可由手动操作进行旋转。现有的操作机构基本采用齿轮结构进行旋转传动,缺少较为牢固的结构来限定操作机构的停止位置,可能会出现分合闸位置不稳定的情况。一般的触头系统采用一根轴带动一个动触头旋转,一个动触头旋转与上下两个腔室的静触头合闸实现两路的切换;单个动触头来回切换,所承受的压力和磨损都是双倍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会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转换开关,通过磁吸来带动结构并由弹性卡合来定位分合闸三个位置,以更为简单的结构实现分合闸操作;通过两组分别使用的触头组件,延长触头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零部件所承受的压力和磨损,性能更稳定。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换开关,包括操作机构、多个并列设置的触头系统、连接操作机构和触头系统的转轴组件,还包括支架、平移组件、卡位组件和线圈组;平移组件包括平移轴、摆臂和限位件,平移轴可水平滑移的设置于支架上,摆臂可旋转的设置于支架上,平移轴与摆臂相互联动,摆臂与转轴组件联动旋转;线圈组包括位于平移轴轴向两侧的合闸线圈以及位于平移轴侧边的分闸线圈,平移轴的端部为可被磁性吸引的吸合部,吸合部套设于合闸线圈中,当一侧合闸线圈通电时产生磁力吸引该侧吸合部;卡位组件包括卡板和弹性件,卡板上沿平移轴的轴向设置有三个卡槽,三个卡槽由一活动槽连通,限位件位于活动槽中并随平移轴平移到位时卡于三个卡槽中,三个卡槽对应左右的合闸位置和中部的分闸位置,弹性件对卡板弹性相抵限位令卡槽与限位件相卡,卡板活动压缩弹性件时令限位件脱离卡槽到达活动槽,卡板连接一可被磁性吸引的吸合轴,吸合轴套设于分闸线圈中,当分闸线圈通电时产生磁力吸引吸合轴从而带动卡板活动;

触头系统包括壳体、常用触头组件和备用触头组件,壳体内分为上下两个腔室,常用触头组件和备用触头组件分别设置于两个腔室中,常用触头组件和备用触头组件均包括动触头、静触头和公共连接触头,动触头通过转轴组件可旋转的设置于壳体中,静触头和公共连接触头分设在动触头两侧,动触头一端通过导电部件连接于公共连接触头,另一端在旋转到位时与静触头进行接触导通。

作为一种改进,转轴组件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可旋转的设置在支架上并作为摆臂的旋转轴,限位件呈柱形并穿设于平移轴上,摆臂的下部具有一供平移轴穿过的第一腰形孔,平移轴和摆臂通过限位件与第一腰形孔的配合进行联动。

作为一种改进,限位件包括柱体和柱套,摆臂的下部呈u形并在两侧设置对称的第一腰形孔,柱体穿设于平移轴上并穿过两侧的第一腰形孔,支架在平移轴两侧设置并且两侧均具有滑移槽,柱体的两端套设柱套,柱套在滑移槽中配合滑移并且伸入卡槽和活动槽处进行配合,柱套的内侧设置有外径大于柱套本体的环形台,环形台的尺寸大于两侧的第一腰形孔和滑移槽尺寸而将柱套限位。

作为一种改进,卡板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板和竖板,卡槽和活动槽位于竖板上,竖板和一部分支架相邻平行设置,竖板上开设若干第二腰形孔,支架上设置用于与若干第二腰形孔相配合的若干限位柱,限位柱的外端向着竖板安装限位件令竖板安装于支架侧边,第二腰形孔的方向与吸合轴的轴向一致;横板相对竖板向外延伸并与吸合轴进行安装固定。

作为一种改进,转轴组件还包括触头切换机构和连接至触头系统的两根第二转轴,触头切换机构包括中心齿轮、与两根第二转轴分别连接的主切换齿轮和副切换齿轮,中心齿轮设置于第一转轴上进行联动,中心齿轮的外周设置为一段弧形配合齿和一段无齿弧,主切换齿轮和副切换齿轮分别位于上下两个弧形配合齿和无齿弧的交界位置,当中心齿轮进行正转或反转时,弧形配合齿转向主切换齿轮或副切换齿轮进行啮合传动,另一侧的无齿弧转向副切换齿轮或主切换齿轮不产生接触。

作为一种改进,主切换齿轮和副切换齿轮上均设置有复位弹簧,两组复位弹簧一端分别连接主切换齿轮和副切换齿轮,另一端与支架固定,当主切换齿轮或副切换齿轮被中心齿轮带动旋转时拉伸或压缩复位弹簧,在中心齿轮回位时,复位弹簧对主切换齿轮或副切换齿轮提供回复力;主切换齿轮和副切换齿轮上均设置有挡块,支架上设置有与挡块相配合抵触的挡柱,挡块和挡柱的抵触位置设置为主切换齿轮和副切换齿轮被复位弹簧带动进行复位至初始位置时挡块和挡柱相抵。

作为一种改进,动触头包括触头本体和安装架,触头本体设置于安装架上并与安装架进行配合联动,触头本体一端通过导电部件连接于公共连接触头,另一端在旋转到位时与静触头进行接触导通;安装架两端设置有与壳体配合实现旋转安装的端柱,安装架轴心设置有与转轴组件配合传动的轴孔。

作为一种改进,安装架具有左右两片子架体,两片子架体之间形成供触头本体设置的布置空间,其中一片子架体上设置供触头本体可旋转套设的旋转柱,触头本体上套设一扭簧,扭簧一端抵触触头本体,另一端从布置空间伸出并抵触壳体,子架体上具有与触头本体进行抵触的配合块;当处于分闸状态时,由配合块抵触触头本体远离静触头,并且扭簧被扭转蓄力;当进行合闸动作时,配合块旋转活动解除对触头本体的抵触,触头本体由扭簧的回复力带动进行旋转。

作为一种改进,触头本体包括环形柱、接触臂和连接臂,环形柱套设于旋转柱上,接触臂和连接臂分设于环形柱外壁的两侧,接触臂伸出于布置空间之外与静触头进行配合,连接臂连接导电部件并且用于供扭簧一端钩住限位。

作为一种改进,两片子架体内壁均设置有挡台,两片子架体安装为一体时,两侧内壁的挡台与触头本体相抵令触头本体限位于布置空间中部,两侧留出容纳扭簧的空间。

作为一种改进,摆臂的上部设置有一供外部把手穿插的调节孔。

作为一种改进,第一转轴上设置有突块,支架上相对第一转轴的两侧设置有微动开关,当平移轴处于分闸位置时,突块位于中间位置而与微动开关分离,当平移轴处于合闸位置时,突块由第一转轴转至左侧或右侧接触并触发微动开关。

作为一种改进,弹性件套设于吸合轴外侧,上端与横板相抵,下端与支架相抵。

作为一种改进,常用触头组件和备用触头组件各自的静触头一端延伸至壳体外形成第一连接端,常用触头组件和备用触头组件共用一个公共连接触头,并由一个公共连接触头向壳体外延伸出第二连接端。

作为一种改进,还包括灭弧室,灭弧室设置于静触头所在的位置,壳体上对应灭弧室开设有一观察口,观察口处安装透明盖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平移组件配合卡位组件、线圈组完成三个位置的分合闸,相对于常规的齿轮组件配合电机驱动的方式,结构上实现更加简单,省去了原来零部件之间啮合的繁琐和磨损,整体活动简便稳定;三位置的定位稳定,可以良好的限位两个合闸位置和一个分闸位置,保证转轴所连接着的触头系统处分合闸转换后的准确限位,分合闸的位置稳定。线圈驱动换闸的方式使用的能量较少,仅是瞬间的通电完成机械锁定即可,平时不消耗能量,更加的节能。通过设置两组独立的常用和备用触头组件,令常用和备用电路分别具有独立的动触头和静触头,那也就令两路合闸所产生的电动斥力被分别承担,避免原来单个动触头在使用时要承受双倍的压力和磨损,从而保证触头系统的性能,延长触头系统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转换开关去除部分外部支架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中m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操作机构去除部分零件后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4是本发明的操作机构去除部分零件后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5是本发明的转换开关去除部分壳体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转换开关去除部分壳体和零部件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图6中n处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的动触头的立体结构爆炸图。

图9是本发明的触头切换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触头切换机构处去除支架后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2、3、4、5、6、7、8、9、10所示,为本发明转换开关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操作机构a、多个并列设置的触头系统b0、连接操作机构a和触头系统b0的转轴组件a0,还包括支架a1、平移组件a2、卡位组件a3和线圈组a4;平移组件a2包括平移轴a21、摆臂a22和限位件a23,平移轴a21可水平滑移的设置于支架a1上,摆臂a22可旋转的设置于支架a1上,平移轴a21与摆臂a22相互联动,摆臂a22与转轴组件a0联动旋转;线圈组a4包括位于平移轴a21轴向两侧的合闸线圈a41以及位于平移轴a21侧边的分闸线圈a42,平移轴a21的端部为可被磁性吸引的吸合部a211,吸合部a211套设于合闸线圈a41中,当一侧合闸线圈a41通电时产生磁力吸引该侧吸合部a211;卡位组件a3包括卡板a31和弹性件a32,卡板a31上沿平移轴a21的轴向设置有三个卡槽a311,三个卡槽a311由一活动槽a312连通,限位件a23位于活动槽a312中并随平移轴a21平移到位时卡于三个卡槽a311中,三个卡槽a311对应左右的合闸位置和中部的分闸位置,弹性件a32对卡板a31弹性相抵限位令卡槽a311与限位件a23相卡,卡板a31活动压缩弹性件a32时令限位件a23脱离卡槽a311到达活动槽a312,卡板a31连接一可被磁性吸引的吸合轴a310,吸合轴a310套设于分闸线圈a42中,当分闸线圈a42通电时产生磁力吸引吸合轴a310从而带动卡板a31活动;触头系统b0包括壳体b1、常用触头组件b2和备用触头组件b3,壳体b1内分为上下两个腔室b11,常用触头组件b2和备用触头组件b3分别设置于两个腔室b11中,常用触头组件b2和备用触头组件b3均包括动触头b21、静触头b22和公共连接触头b23,动触头b21通过转轴组件a0可旋转的设置于壳体b1中,静触头b22和公共连接触头b23分设在动触头b21两侧,动触头b21一端通过导电部件连接于公共连接触头b23,另一端在旋转到位时与静触头b22进行接触导通。

本发明在使用时,适用于三位置切换的转换开关,即两个合闸位置和一个分闸位置,其对应着卡板a31上的三个卡槽a311,左右两个卡槽a311为两个合闸位置,中间的卡槽a311为分闸位置。当进行分合闸的切换时:以要切换到合闸为例,一侧的合闸线圈a41通电工作,会吸引其所在侧的吸合部a211,限位件a23受力会顶开卡槽a311之间的实体部分,从而克服弹性件a32的力把卡板a31顶动,当限位件a23相对的离开卡槽a311到达活动槽a312时即可进行平移;限位件a23带动平移轴a21一起活动,限位件a23到达合闸的极限位置时,完成切换,由弹性件a32带动复位的卡槽a311会重新将限位件a23卡住,不让其离开该合闸位置;完成工作后合闸线圈a41即可断电,更加节能。无论是从一侧合闸到另一侧合闸,还是从分闸到合闸,均由以上动作实现。而当要从分闸切换到某一侧的合闸时,由分闸线圈a42通电工作,会吸引卡板a31所连接的吸合轴a310,从而把卡板a31下移即卡槽a311下移,活动槽a312到达限位件a23,限位件a23失去卡槽a311的限位,能够向中间位置摆动,在分闸线圈a42断电后,弹性件a32带动复位的卡槽a311重新将限位件a23卡住,令其稳定在中间的分闸位置。与平移轴a21联动的摆臂a22随着摆动从而驱动转轴组件a0旋转,可完成触头系统b0处的分合闸切换。以上结构实现了自动分合闸,而通过工作人员手动的下压卡板a31,可以进行手动的分闸;通过手动驱动摆臂a22旋转,可以带动整体结构的动作进行合闸。卡槽a311间的实体部分可以设置为弧形的表面,便于自动或者手动情况下限位件a23平移挤压弧形的表面并将其顶开。本发明相对于常规的齿轮组件配合电机驱动的方式,结构上实现更加简单,省去了原来零部件之间啮合的繁琐和磨损,整体活动简便稳定;三位置的定位稳定,可以良好的限位两个合闸位置和一个分闸位置,保证转轴所连接着的触头系统处分合闸转换后的准确限位,分合闸的位置稳定。线圈驱动换闸的方式使用的能量较少,仅是瞬间的通电完成机械锁定即可,平时不消耗能量,更加的节能。

多个并列设置的触头系统b0具有相互独立的常用触头组件b2和备用触头组件b3,可分别对外连接电路,实现常用和备用电源的切换;多个触头系统b0的两组动触头b21在上下两个腔室b11对齐排列,然后两组动触头b21分别连接转轴组件a0进行驱动旋转,操作机构a的动作带动常用触头组件b2或备用触头组件b3动作,完成分合闸的切换。如图5、6所示,上下两个腔室b11可设置为相同的对称结构,在腔室b11中部设置动触头b21,两侧分别设置公共连接触头b23和静触头b22;在实际连接时,动触头b21和公共连接触头b23可通过导电部件进行直接导通连接,因动触头b21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旋转,该导电部件可具体设置为导线、金属片等可进行结构上形变的结构,能满足导通功能即可。另一侧的静触头b22处设置灭弧室b6,动触头b21伸入灭弧室b6并在来回旋转时与静触头b22合闸或分闸。常用和备用电路分别具有独立的动触头b21和静触头b22,那也就令两路合闸所产生的电动斥力被分别承担,避免原来单个动触头在使用时要承受双倍的压力和磨损,从而保证触头系统的性能,延长触头系统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转轴组件a0包括第一转轴a01,第一转轴a01可旋转的设置在支架a1上并作为摆臂a22的旋转轴,限位件a23呈柱形并穿设于平移轴a21上,摆臂a22的下部具有一供平移轴a21穿过的第一腰形孔a221,平移轴a21和摆臂a22通过限位件a23与第一腰形孔a221的配合进行联动。

如图1、2、3、4所示,摆臂a22与第一转轴a01联动旋转,摆臂a22一侧的平移轴a21进行联动,形成良好的联动结构;第一转轴a01本身位置稳定,可以良好的对外连接至触头系统进行传动;平移轴a21仅进行水平的移动,而摆臂a22的整体要进行圆周的摆动,因此设置第一腰形孔a221与限位件a23配合的方式,令平移轴a21的平移和摆臂a22的圆周运动实现的情况下,两者由限位件a23与第一腰形孔a221侧壁的抵触可以进行传动,在摆臂a22位置变化时限位件a23沿着第一腰形孔a221移动,良好的实现了传动和结构间的活动,可以进行稳定的分合闸切换动作。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限位件a23包括柱体a231和柱套a232,摆臂a22的下部呈u形并在两侧设置对称的第一腰形孔a221,柱体a231穿设于平移轴a21上并穿过两侧的第一腰形孔a221,支架a1在平移轴a21两侧设置并且两侧均具有滑移槽a11,柱体a231的两端套设柱套a232,柱套a232在滑移槽a11中配合滑移并且伸入卡槽a311和活动槽a312处进行配合,柱套a232的内侧设置有外径大于柱套a232本体的环形台a233,环形台a233的尺寸大于两侧的第一腰形孔a221和滑移槽a11尺寸而将柱套a232限位。

如图1、2、3、4所示,柱体a231和柱套a232组成的轴结构良好的在支架a1的滑移槽a11中进行平移活动,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腰形孔a221可以保证与柱体a231良好配合以及受力稳定,平移轴a21可以相匹配的容纳于摆臂a22下部的u形空间里,结构稳定;柱套a232可以可旋转的设置在柱体a231上,令其与滑移槽a11、卡槽a311、活动槽a312进行滚动配合,减少摩擦力,分合闸更加流畅。柱体a231和柱套a232安装为一体之后,环形台a233的设置良好的限制了柱体a231和摆臂a22、支架a1之间的位置,令结构间安装稳定。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卡板a31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板a314和竖板a313,卡槽a311和活动槽a312位于竖板a313上,竖板a313和一部分支架a1相邻平行设置,竖板a313上开设若干第二腰形孔a315,支架a1上设置用于与若干第二腰形孔a315相配合的若干限位柱a12,限位柱a12的外端向着竖板a313安装限位件a13令竖板a313安装于支架a1侧边,第二腰形孔a315的方向与吸合轴a310的轴向一致;横板a314相对竖板a313向外延伸并与吸合轴a310进行安装固定。

如图1、2、3、4所示,为具体的卡板a31结构,支架a1一部分形成u形,一侧单独设置滑移槽a11,另一侧在设置滑移槽a11的基础上,设置四组限位柱a12,竖板a313上开设四个第二腰形孔a315对应安装于四组限位柱a12处,其在支架a1的四个角整齐布置,有利于竖板a313的稳定布置,在限位柱a12外的限位件a13稳定的安装了竖板a313,令竖板a313仅可沿着竖直方向活动;位于几何中部的卡槽a311和活动槽a312可以稳定的上下活动。横板a314与竖板a313相垂直向外设置,其下部连接吸合轴a310并与弹性件a32相抵,从上方下压横板a314可以带动竖板a313活动,实现手动分闸。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摆臂a22的上部设置有一供外部把手穿插的调节孔a222。如图1、2、3、4、5、6所示,在手动操作进行分合闸操作时,可以在摆臂a22的基础上在调节孔a222的位置插上把手,延长整体的力臂,工作人员可以轻松的施力操作把手进行摆臂a22的旋转,从而完成分合闸操作。把手伸出于外部支架之外供工作人员操作,不使用将其卸下,方便使用和存放。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转轴a01上设置有突块a011,支架a1上相对第一转轴a01的两侧设置有微动开关a012,当平移轴a21处于分闸位置时,突块a011位于中间位置而与微动开关a012分离,当平移轴a21处于合闸位置时,突块a011由第一转轴a01转至左侧或右侧接触并触发微动开关a012。如图4所示,在分闸位置时,突块a011位于正下方,其与微动开关a012分离,当进行正转或反转而合闸时,第一转轴a01带动突块a011与其中一侧的微动开关a012接触并触发该侧微动开关a012,微动开关a012能够反馈合闸的信号,在结构上可以在外壳覆盖的情况下了解内部准确的位置情况,便于管理和调试。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弹性件a32套设于吸合轴a310外侧,上端与横板a314相抵,下端与支架a1相抵。如图1、2、4所示,弹性件a32具体可为弹簧,其套设于吸合轴a310外侧后上下被限位,结构简单稳定,被向下压缩时蓄力,在回复时提供对竖板a313的弹力以及回复到位后的稳定力。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转轴组件a0还包括触头切换机构a5和连接至触头系统b0的两根第二转轴a02,触头切换机构a5包括中心齿轮a51、与两根第二转轴a02分别连接的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中心齿轮a51设置于第一转轴a01上进行联动,中心齿轮a51的外周设置为一段弧形配合齿a511和一段无齿弧a512,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分别位于上下两个弧形配合齿a511和无齿弧a512的交界位置,当中心齿轮a51进行正转或反转时,弧形配合齿a511转向主切换齿轮a52或副切换齿轮a53进行啮合传动,另一侧的无齿弧a512转向副切换齿轮a53或主切换齿轮a52不产生接触。

如图9、10所示,设置触头切换机构a5令操作机构a处的第一转轴a01与触头系统b0处的两根第二转轴a02进行配合传动。在切换时,采用中心齿轮a51的特殊设计实现,中心齿轮a51整个外周分为弧形配合齿a511和无齿弧a512,令其在旋转时仅与一侧的主切换齿轮a52或副切换齿轮a53啮合。如图9、10为分闸的状态,当第一转轴a01顺时针旋转时,弧形配合齿a511与下方的副切换齿轮a53进行啮合传动,带动与副切换齿轮a53配合的第二转轴a02旋转,无齿弧a512经过上方的主切换齿轮a52不发生接触;第一转轴a01反向复位时带动副切换齿轮a53复位。当第一转轴a01逆时针旋转时,弧形配合齿a511与上方的主切换齿轮a52进行啮合传动,带动与主切换齿轮a52配合的第二转轴a02旋转,无齿弧a512经过下方的副切换齿轮a53不发生接触;第一转轴a01反向复位时带动主切换齿轮a52复位。以上结构良好的实现了两路动触头b21的分别传动、互不干扰,结构上占用空间小,有效减小整体的体积。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上均设置有复位弹簧a54,两组复位弹簧a54一端分别连接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另一端与支架a1固定,当主切换齿轮a52或副切换齿轮a53被中心齿轮a51带动旋转时拉伸或压缩复位弹簧a54,在中心齿轮a51回位时,复位弹簧a54对主切换齿轮a52或副切换齿轮a53提供回复力;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上均设置有挡块a55,支架a1上设置有与挡块a55相配合抵触的挡柱a14,挡块a55和挡柱a14的抵触位置设置为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被复位弹簧a54带动进行复位至初始位置时挡块a55和挡柱a14相抵。

如图9、10所示,通过以上复位弹簧a54的设置,为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提供更稳定的回复力,有利于保证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回复到初始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时带动中心齿轮a51进行回复,保证第一转轴a01复位的顺畅和稳定。在复位弹簧a54的基础上,设置挡块a55与支架a1上的挡柱a14配合,保证了受到复位弹簧a54回复力的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可以准确的回到初始位置;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可顺着一个方向旋转并拉伸复位弹簧a54,回复到位后挡块a55被挡柱a14限位,起到保证主切换齿轮a52和副切换齿轮a53位置准确的作用。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复位弹簧a54的两端具有弧形钩,支架a1、主切换齿轮a52、副切换齿轮a53上均具有供弧形钩钩设的柱体,当主切换齿轮a52或副切换齿轮a53被中心齿轮a51带动旋转时拉伸复位弹簧a54,复位弹簧a54的位置变化时两端的弧形钩绕柱体旋转。如图9、10所示,复位弹簧a54两端的弧形钩是被相对活动的钩设在柱体上,那在主切换齿轮a52或副切换齿轮a53旋转时,主切换齿轮a52或副切换齿轮a53上的柱体位置变化,复位弹簧a54可以适应两端柱体的相对位置变化而进行旋转摆动,保证复位弹簧a54具有良好的直线拉伸状态,没有结构上的扭曲,从而在进行回复时能保证收缩的稳定,整体上让零部件的配合更加稳定有序,减少磨损和窜动。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动触头b21包括触头本体b41和安装架b42,触头本体b41设置于安装架b42上并与安装架b42进行配合联动,触头本体b41一端通过导电部件连接于公共连接触头b23,另一端在旋转到位时与静触头b22进行接触导通;安装架b42两端设置有与壳体b1配合实现旋转安装的端柱b422,安装架b42轴心设置有与转轴组件a0配合传动的轴孔b421。

如图5、6、7、8所示,在具体实施时,将安装架b42和触头本体b41分开加工,安装架b42可由注塑成型,由其结构形成与第二转轴a02配合传动的轴孔b421,轴孔b421和第二转轴a02可采用截面为非圆形的几何形状,令两者安装后不可相对旋转,实现配合联动;另一方面形成与两侧壳体b1配合实现旋转安装的两侧的端柱b422,壳体b1上加工出圆孔,端柱b422套入圆孔可进行旋转。触头本体b41被安装于安装架b42上进行配合旋转,一侧进行导电部件的连接,另一侧为具体和静触头b22进行接触的配合端;整体上良好的实现了动触头b21的功能,并且零部件上的细化令结构上更加简单,加工成本大大降低,之后再将零部件进行装配也较为简单,且有利于在触头本体b41出现问题时的单独更换。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安装架b42具有左右两片子架体b423,两片子架体b423之间形成供触头本体b41设置的布置空间b424,其中一片子架体b423上设置供触头本体b41可旋转套设的旋转柱b425,触头本体b41上套设一扭簧b5,扭簧b5一端抵触触头本体b41,另一端从布置空间b424伸出并抵触壳体b1,子架体b423上具有与触头本体b41进行抵触的配合块b426;当处于分闸状态时,由配合块b426抵触触头本体b41远离静触头b22,并且扭簧b5被扭转蓄力;当进行合闸动作时,配合块b426旋转活动解除对触头本体b41的抵触,触头本体b41由扭簧b5的回复力带动进行旋转。

如图5、6、7、8所示,以上结构实现了触头本体b41与静触头b22的柔和接触导通。在从合闸转换到分闸时,安装架b42的旋转带动配合块b426转动,配合块b426抵触触头本体b41并将其推离静触头b22完成了分闸;同时扭簧b5伸出布置空间b424的一端抵触在壳体b1上,另一端钩在触头本体b41上,在触头本体b41旋转时能够带动扭簧b5进行扭转蓄力。在从分闸转换到合闸时,安装架b42的旋转令配合块b426反向旋转释放对触头本体b41的限位,依靠扭簧b5的回复力会驱动触头本体b41进行旋转合闸至静触头b22。如此的设计结构令触头本体b41不是被安装架b42直接带动合闸到静触头b22处,而是通过扭簧b5压向静触头b22处,令合闸更加柔和,触头本体b41和静触头b22的合闸稳定且没有旋转位置上的硬性控制,触头本体b41被扭簧b5回复至静触头b22即完成合闸,安装架b42的过度旋转不会干扰合闸的实现,不必追求安装架b42和第二转轴a02旋转位置的高准确性,降低加工和装配的难度。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触头本体b41包括环形柱b411、接触臂b412和连接臂b413,环形柱b411套设于旋转柱b425上,接触臂b412和连接臂b413分设于环形柱b411外壁的两侧,接触臂b412伸出于布置空间b424之外与静触头b22进行配合,连接臂b413连接导电部件并且用于供扭簧b5一端钩住限位。

如图6、7、8所示,环形柱b411具体和旋转柱b425进行套设配合,外部可供环形的扭簧b5进行布置套设;连接臂b413与环形柱b411形成的摆臂结构供扭簧b5一端钩于其上,扭簧b5钩设的一端可具体设置为如图的u形结构,可与连接臂b413牢固限位配合,连接臂b413外端连接导电部件;接触臂b412可根据具体的灭弧室b6形状及静触头b22设计其整体形状,其端部设置银点与静触头b22上的银点进行接触配合。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两片子架体b423内壁均设置有挡台b427,两片子架体b423安装为一体时,两侧内壁的挡台b427与触头本体b41相抵令触头本体b41限位于布置空间b424中部,两侧留出容纳扭簧b5的空间。

如图7、8所示,挡台b427的设置具体和环形柱b411进行配合,将触头本体b41进行限位,保证触头本体b41侧边尽量少的结构接触,减少结构磨损,在两侧留出供扭簧b5容纳的空间,有利于扭簧b5的布置以及正常的形变和回复,保证功能稳定实现。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常用触头组件b2和备用触头组件b3各自的静触头b22一端延伸至壳体b1外形成第一连接端b221,常用触头组件b2和备用触头组件b3共用一个公共连接触头b23,并由一个公共连接触头b23向壳体b1外延伸出第二连接端b231。

如图5、6所示,两个静触头b22和公共连接触头b23均为片状结构,其通过紧固件安装于壳体b1上,常用和备用的两个静触头b22分别延伸出第一连接端b221对外连接,分为两路结构,而公共连接触头b23可采用一组,并延伸出第二连接端b231,其简化了对外连接的线路,使对外的结构上做到简化,减少故障点,便于安装和维护。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灭弧室b6,灭弧室b6设置于静触头b22所在的位置,壳体b1上对应灭弧室b6开设有一观察口b61,观察口b61处安装透明盖板b62。

如图5、6、7所示,常用触头组件b2和备用触头组件b3通过其独立的结构分别设置灭弧室b6,相对于原来单个动触头采用一个灭弧室来说,不易串弧,更加的安全稳定,壳体b1上所开设的观察口b61盖上透明盖板b62,工作人员可以透过透明盖板b62观察灭弧室b6中的情况,更有利于保证产品的正常运行,以及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检修。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