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1336发布日期:2019-01-16 07:3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很多电子设备都需要与计算机通过各种接口连接使用,常用的接口例如usb接口,usb接口就有usb2.0、usb3.0以及usbtype-c,其他还有例如连接显示器、打印机、网线插口、耳麦插口等设备的接口,而由于笔记本电脑的空间有限,不能设置多个各式各样的接口,因此,需要另外配置连接设备,如现有的usb转接器等。

为了适应用户的需求,现在已经有了各种类型的接口扩展坞,极大的方便了用户。同时,很多用户在使用笔记本的时候,由于笔记本的屏幕的高度比较低,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很容易疲劳,甚至引起了颈椎病等疾病,因此,很多商家将扩展坞做成笔记本电脑的底座,即满足了多种设备连接的需要,又能将笔记本垫高使用,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但是,现在的这种底座式的扩展坞都是从其侧面与计算机连接,需要特意通过线缆手动连接扩展坞和计算机,可操作性差,不便于扩展坞与计算机的接口连接的操作。因此,现在亟待一种操作性好的,便于接口连接的连接结构,以改善接口连接的操作性。



技术实现要素:

依据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触发组件,包括受力部,用于接受外部作用力;

接口组件,至少具有非连接模式和连接模式,所述接口组件能够依据所述触发组件所受到的所述外部作用力在所述非连接模式和所述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本申请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的电子设备具有相反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为电子设备位于一承载面时,朝向所述承载面的面;

所述接口组件包括第一接口件,所述第一接口件与所述第二外表面具有第一距离,使得所述接口组件处于所述非连接模式;

当所述受力部接受到所述外部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接口件与所述第二外表面具有第二距离,使得所述接口组件切换到所述连接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优选的,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外表面设置有开口,在所述非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未通过所述开口显露;在所述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通过所述开口显露;

所述第一外表面设置有开口,在所述非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通过所述开口显露;在所述连接模式,相对于所述非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远离所述第一外表面;

所述第一外表面设置有开口,在所述非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未通过所述开口显露;在所述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相对于非连接模式靠近所述第一外表面。

优选的,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触发组件还包括第一联动机构,所述受力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且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接口件连接;

当所述受力部接受到所述外部作用力时,所述受力部向接近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方向移动,同时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使得所述第一接口件向远离所述第二外表面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受力部设有弹性件,当解除外力作用时,所述受力部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向所述第一外表面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接口件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向所述第二外表面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外表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外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外表面的距离;所述第二部分用于支撑与所述第一接口件连接的外部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接口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对应的侧部,用于连接扩展设备;其中,依据所述电子设备,能形成所述扩展设备,所述第二接口件,所述第一接口件,所述外部设备的通信通路。

优选的,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三外表面;

所述受力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外表面;

所述接口组件包括第三接口件;

所述非连接模式为所述第三接口件被遮挡状态,所述连接模式为解除所述第三接口件被遮挡状态;

当所述受力部接受到外部作用力时,所述第三接口件从所述非连接模式切换到所述连接模式。

优选的,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三外表面可滑动地设有挡板,在所述挡板上设有挡板驱动件,所述受力部与所述挡板驱动件通过第二联动机构连接;

在所述非连接模式所述挡板遮挡所述第三接口件,当所述受力部接受到所述外部作用力时,通过所述第二联动机构驱动所述挡板驱动件,驱动所述挡板滑动,解除所述挡板对所述第三接口件的遮挡,切换到连接模式。

本申请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子系统,包括:

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其中,至少一个设备包括:

第一触发组件,包括第一受力部,用于接受外部作用力;

第一接口组件,至少具有非连接模式和连接模式,所述接口组件能够依据所述触发组件所受到的所述外部作用力在所述非连接模式和所述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本申请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电子系统,其中所述的第一设备包括:

第一触发组件,包括第一受力部;

第一接口组件,包括第一接口件;

相反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为第一设备位于一承载面时,朝向所述承载面的面;

第二设备包括:

第二触发组件,包括第二受力部,所述第一受力部和所述第二受力部相互作用产生相互作用力;

第二接口组件,包括第三接口件;

第三外表面,所述第二受力部和所述第三接口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外表面;

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件或所述第三接口件至少具有非连接模式和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或所述第三接口件能够依据所述第一受力部和所述第二受力部的相互作用力在所述非连接模式和所述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当所述第一受力部或所述第二受力部未接收到相互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接口件与所述第二外表面具有第一距离或,所述第三接口件为被遮挡状态,所述第一接口件或第三接口件为非连接模式;

当所述第一受力部或所述第二受力部接收到相互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接口件与所述第二外表面具有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或所述第三接口件为解除被遮挡状态,所述第一接口件与第三接口件为连接模式。

优选的,前述的电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触发组件还包括第一联动机构,所述第一受力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且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接口件连接;

在所述第三外表面可滑动地设置挡板,在所述挡板上设有第二挡板驱动件;

所述第一触发组件还包括第二联动机构,在所述第一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挡板驱动件配合的第一挡板驱动件,所述第一受力部通过第二联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挡板驱动件连接;

在非连接模式,所述第一受力部和所述第二受力部未产生相互作用力,所述第一接口件距离所述第二外表面为所述第一距离,所述挡板遮挡所述第三接口件;

当所述第一受力部和所述第二受力部产生相互作用力时,所述第一受力部向接近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方向移动,同时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使得所述第一接口件向远离所述第二外表面方向移动;

且所述第一受力部通过所述第二联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挡板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挡板驱动件和所述第二挡板驱动件的配合,驱动所述挡板滑动,解除所述挡板对所述第三接口件的遮挡,切换到连接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受力部设有弹性件,当解除所述第一受力部和所述第二受力部的相互作用力时,所述第一受力部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向所述第一外表面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接口件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向所述第二外表面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受力部为凸起,所述第二受力部为与所述第一受力部的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通过所述第一受力部和所述第二受力部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一接口件和所述第三接口件的配合。

优选的,前述的电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外表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外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外表面的距离;所述第二部分用于支撑与所述第一接口件连接的外部设备;所述第一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接口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对应的侧部,用于连接扩展设备;其中,依据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能形成所述扩展设备,所述第二接口件,所述第一接口件,所述第三接口件和所述第二设备的通信通路。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电子设备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通过所述触发组件受到外部作用力,触发接口组件从非连接模式切换为连接模式,实现了扩展坞和计算机的自动接口连接,避免了传统的手动连接的操作,改善了接口连接的操作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子系统的分解图;

图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4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a部的放大图;

图5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b部的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一联动机构和第二联动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申请提出的电子设备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触发组件,包括受力部,用于接受外部作用力;接口组件,至少具有非连接模式和连接模式,所述接口组件能够依据所述触发组件所受到的所述外部作用力在所述非连接模式和所述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通过所述触发组件受到外部作用力,触发接口组件从非连接模式切换为连接模式,实现了扩展坞和计算机的自动接口连接,避免了传统的手动连接的操作,改善了接口连接的操作性。

如图3所示,所述的电子设备具有相反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为电子设备位于一承载面时,朝向所述承载面的面;所述接口组件包括第一接口件104,所述第一接口件104与所述第二外表面具有第一距离,使得所述接口组件处于所述非连接模式;当所述受力部103接受到所述外部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接口件104与所述第二外表面具有第二距离,使得所述接口组件切换到连接模式;其中,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以上所述的第二外表面为电子设备的与桌面等承载台相接触的底部外表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为如图3所示的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反的上表面。外部设备设置于第一外表面的上方,当受力部接受到外力作用,即,外部设备放置于第一外表面时,受力部接受到外部设备的作用力(即,外部设备施加到受力部的重力)后向第二外表面方向移动,第一接口件向远离第二外表面的方向移动,即远离承载面的方向移动,以便与外部设备连接,从而切换到连接模式。通过上述结构,用户无需进行其它操作,只需要将外部设备放置到第一外表面上,靠外部设备的重力作用于受力部,使得受力部向下方移动,触发接口组件向上方移动,实现接口组件的连接模式。简化了接口组件连接的手动操作,并减少了用户施加其他的作用力。

为了方便第一接口件与外部设备连接,在第一外表面设置有开口。

作为第一实施例,在非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104未通过所述开口显露,即,第一接口件104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外表面,从而在非连接模式第一接口件与外界断开连接,并在第一外表面之下获得对接口的保护;在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104通过所述开口显露,即,第一接口件104向上方移动穿过所述开口,显露到第一外表面的上方,从而实现第一接口件104从接口保护状态转为连接状态。

作为第二实施例,在非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104通过所述开口显露,即,第一接口件104设置于第一外表面的上方;在连接模式,相对于非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104远离所述第一外表面,即,第一接口件104继续向上方移动,更突出于所述第一外表面,以便于与外部设备连接。

作为第三实施例,在非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104未通过所述开口显露,即,第一接口件104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之间,第一接口件104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外表面,以便接口组件的接口得到保护,并且距离所述第一外表面较远,因此不能与外部设备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接口件的非连接模式;在连接模式,所述第一接口件相对于非连接模式靠近所述第一外表面,即,第一接口件104向上方移动,以便于当外部设备放置于第一外表面时,第一接口件与外部设备的底部更为接近,方便第一接口件与外部设备连接,但是仍然位于第一外表面的下方,从而第一接口件在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同时对接口进行了保护。

本申请的第一接口件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上述任意一种。

如图7所示,受力部与第一接口件之间的联动结构可以设置为多种结构,其基本形式为,所述触发组件还包括第一联动机构106,所述受力部103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且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106与所述第一接口件104连接;当所述受力部103接受到所述外部作用力时,所述受力部103向接近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方向移动,同时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106使得所述第一接口件104向远离所述第二外表面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优选第一联动机构为杠杆结构,设计制造都属于常规技术,结构简单,节省了成本,最主要的,杠杆结构是实现受力部与第一接口件产生相反运动的最适合,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结构形式。通过受力部压下杠杆的一端,杠杆的另一端将第一接口件抬起,以实现第一接口件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外表面包括第一部分101和第二部分102,所述第一部分101和第二外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部分102和所述第二外表面的距离;所述第二部分102用于支撑与所述第一接口件104连接的外部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接口件109,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102对应的侧部108,用于连接扩展设备;其中,依据所述电子设备,能形成所述扩展设备,所述第二接口件109,所述第一接口件104,所述外部设备的通信通路。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增强外部设备的各种性能,其中外部设备具有第一模组,电子设备具有第二模组,第二模组与第一模组为相同类型的模组,并且第二模组的功能强于第一模组,在计算机硬件设备领域中,电子设备为扩展坞,在扩展坞的内部设置各种第二模组,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可以为各种板卡,如外接显卡、声卡、网卡、处理器,也可以是大功率风扇以及其他各种用途的电子元件,在扩展坞的上表面设置第一接口件,通过第一接口件和电子元件的连接,从而进一步实现电子元件与电脑的通信通路。从而代替电脑本身集成的各种电子元件,或增强电脑的各方面性能。

在电子设备上还可以设置外部设备不具备的第三模组,第三模组与第一接口件电连接。如在计算机硬件技术领域,第三模组为如光驱、外置硬盘以及其他设备,将各种设备通过与扩展坞从外部连接,从而实现在电脑上无需设置上述硬件,节省了电脑内部的空间,有利于电脑散热,同时使得电脑薄型化,满足用户对外观的需求。

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各种与第一接口件连接的扩展接口,扩展接口可以是usb接口,usb接口有usb2.0、usb3.0以及usbtype-c等,其他还有例如连接显示器、打印机、网线插口、耳麦插口等设备的接口;从而实现外部的各种电子设备通过相应的扩展接口与电脑建立通信连接。

如上所述,实现了电脑的厚度的减薄,增强了电脑的功能,但是同时增加了扩展坞的厚度,当电脑放置于高度较高的扩展坞上时,电脑屏幕比人眼的视线高出很多,使用户使用起来感觉很疲劳,长时间使用会导致颈椎病等疾病,甚至无法使用电脑,也会给使用电脑键盘鼠标带来困难。因此,将扩展坞设置高低不同的两个区域,高区域用来设置各种扩展接口、电子元件等,低区域用来放置电脑。为了方便使用,可以将低区域设置向前方倾斜的角度,以便电脑可以倾斜地放置于扩展坞上,从而使得屏幕适合人眼视线的角度。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三外表面201;所述受力部204设置于所述第三外表面201;所述接口组件包括第三接口件202;所述非连接模式为所述第三接口件202被遮挡状态,所述连接模式为解除所述第三接口件202被遮挡状态;当所述受力部204接受到外部作用力时,所述第三接口件202从所述非连接模式切换到所述连接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受力部控制第三接口件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作为优选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在所述第三外表面201可滑动地设有挡板203,在所述挡板203上设有第二挡板驱动件205,所述受力部204与所述第二挡板驱动件205通过第二联动机构连接;在非连接模式所述挡板203遮挡所述第三接口件202,当受力部204接受到外部作用力时,通过所述第二联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挡板驱动件205,驱动所述挡板203滑动,解除所述挡板203对所述第三接口件202的遮挡,切换到连接模式。

在第三接口件的外表面设置挡板,一方面防止了灰尘和液体等进入第三接口件,另一方面防止了接口组件的误连接,从而避免了导致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挡板可以设置为手动开合,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通过第二联动机构触发挡板滑动,即,在受力部受到外部作用力,与外部设备接触的同时,通过挡板的滑动从而解除对第三接口件的遮挡,操作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具有输入装置,所述第二本体具有输出装置。当所述电子设备位于支撑面使用时,所述第三外表面是所述第一本体朝向支撑面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模组。所述受力部通过所述第二联动机构带动挡板驱动件驱动挡板滑动,使得第三接口件与外部设备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模组和外部设备的连接,提升了外部设备的性能或功能。

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优选应用于计算机硬件领域,为笔记本电脑。第一本体为笔记本电脑的主机,第二本体为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将笔记本电脑与扩展坞连接,从而实现电脑与其他电子设备的数据传输,电力提供,增强外部电子设备的各功能,改善外部电子设备现有的缺陷等。除了笔记本电脑与扩展坞的连接以外,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手机、平板电脑、摄影摄像设备以及其他的智能设备或各种电子设备等的功能扩展、数据传输、电力提供等。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系统,包括:

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其中,至少一个设备包括:第一触发组件,包括第一受力部,用于接受外部作用力;第一接口组件,至少具有非连接模式和连接模式,所述接口组件能够依据所述触发组件所受到的所述外部作用力在所述非连接模式和所述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通过第一触发组件的受力部接受到外部作用力后,触发第一接口组件从非连接模式切换到连接模式;第二设备通过第二触发组件的受力部接受到外部作用力后,触发第二接口组件从非连接模式切换到连接模式。

当两个设备相互作用,产生相互作用力时,每个设备的触发组件触发自身的接口组件,使得两个设备的接口组件互相连接,从而实现非连接模式到连接模式的切换。也可以只在其中一个设备上设置触发组件和接口组件,通过两个设备之间的相互的作用力,使得触发组件触发接口组件向另一个设备移动,从而实现接口组件与另一个设备的相应的接口连接,从而非连接模式切换到连接模式。

所述的第一设备100包括: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触发组件,包括第一受力部103;第一接口组件,包括第一接口件104;相反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为第一设备位于一承载面时,朝向所述承载面的面。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触发组件还包括第一联动机构106,所述第一受力部103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表面,且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106与所述第一接口件104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件104至少具有非连接模式和连接模式。

第一受力部动作,通过第一联动机构触发第一接口件动作,从而实现非连接模式和连接模式之间的转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优选第一联动机构为杠杆机构,第一受力部和第一接口件分别作用于杠杆机构的两端。

第二设备200包括: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触发组件,包括第二受力部204;第二接口组件,包括第三接口件202;第三外表面201,所述第二受力部204和所述第三接口件202设置于所述第三外表面201;在所述第三外表面201可滑动地设置挡板203,在所述挡板203上设有第二挡板驱动件205;所述第三接口件202至少具有非连接模式和连接模式。

第二设备的非连接模式为挡板遮挡第三接口件的状态,连接模式为挡板解除遮挡第三接口件的状态。第二受力部与第二挡板驱动件联动,第二挡板驱动件驱动挡板滑动,通过第二受力部与第二挡板驱动件的联动,带动挡板滑动,从而实现第三接口件从非连接模式和连接模式之间的切换。

所述第一受力部103和所述第二受力部204相互作用产生相互作用力;所述第一接口件104和所述第三接口件202能够依据所述第一受力部103和所述第二受力部204的相互作用力在所述非连接模式和所述连接模式之间切换;当所述第一受力部103和所述第二受力部204未接受到相互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接口件104与所述第二外表面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三接口件202为被遮挡状态,所述第一接口件104与第三接口件202为非连接模式;当所述第一受力部103和所述第二受力部204接受到相互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接口件104与所述第二外表面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三接口件202为解除被遮挡状态,所述第一接口件104与第三接口件202为连接模式;其中,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触发组件还包括第二联动机构107,在所述第一外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挡板驱动件205配合的第一挡板驱动件105,所述第一受力部103通过第二联动机构107与所述第一挡板驱动件105连接;在非连接模式,所述第一受力部103和所述第二受力部204未产生相互作用力,所述第一接口件104距离所述第二外表面为所述第一距离,所述挡板203遮挡所述第三接口件202;当所述第一受力部103和所述第二受力部204产生相互作用力时,所述第一受力部103向接近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方向移动,同时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106使得所述第一接口件104向远离所述第二外表面方向移动;同时,所述第一受力部103通过所述第二联动机构107驱动所述第一挡板驱动件105,通过所述第一挡板驱动件105和所述第二挡板驱动件205的配合,驱动所述挡板203滑动,解除所述挡板203对所述第三接口件202的遮挡,切换到连接模式。

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相互作用,使得第一受力部和第二受力部相互产生作用力,第一接口件与第一受力部通过第一联动机构联动,实现第一接口件在非连接模式与连接模式之间的切换;第一受力部连接有第二联动机构,第二受力部和第一受力部相互作用,通过第二联动机构带动第一挡板驱动件,并且,第一挡板驱动件和第二挡板驱动件配合联动,从而驱动挡板的滑动,实现第三接口件在非连接模式和连接模式之间的切换。

在非连接模式状态下,第一接口件远离第三接口件,通过挡板遮挡第三接口件;在连接模式状态下,第一接口件向第三接口件方向移动,挡板滑动,解除对第三接口件的遮挡,第一接口件和第三接口件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扩展坞,用于扩展计算机的转接口。其中第一外表面为扩展坞的上表面,第二外表面为扩展坞与承载台,如桌面接触的底部的外表面。

第二设备可应用于如笔记本电脑,第三接口件与第一接口件连接,第三接口件和第二受力部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底部的外表面,因此,第三外表面为笔记本电脑的底部的外表面。

第一受力部和第二受力部接受到相互作用力,即,当笔记本电脑放置于扩展坞的第一外表面上时,第一受力部和第二受力部相互作用,产生相互作用力的情况。当笔记本电脑放置于扩展坞的上表面上时,作为触发组件的第一受力部和第二受力部同时受到来自对方的作用力,触发第一接口件向笔记本电脑方向移动,第三接口件被解除遮挡,从而实现了第一接口件和第三接口件之间的连接。上述操作只需要将笔记本电脑放置于扩展坞上即可实现,无需额外的复杂操作,操作简单。

上述结构构成了完整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触发组件、接口组件和联动机构的结构。仅仅通过第二设备,即笔记本电脑放置于第一设备,即扩展坞的上表面,第二受力部将第一受力部向下压,在如杠杆的第一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将第一接口件抬起,同时在第二联动机构,如链传动机构或带传动机构等驱动第一挡板驱动件滑动,通过第一挡板驱动件和第二挡板驱动件之间的配合,使得挡板向第三接口件的侧边滑动,从而解除挡板对第三接口件的遮挡,使得第一接口件与第三接口件连接,扩展坞与笔记本电脑之间通过第一接口件和第三接口件的连接实现了电连接,数据传输通道的连接的作用。操作简单,连接快捷,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挡板可以设置一个,向第三接口件的一侧滑动,也可以设置两个,通过相对滑动实现开合功能。相应的,第一挡板驱动件数量也相配合设置,当第一挡板驱动件设置为两个时,为了便于挡板实现自动开合,可以通过弹性件连接两个第一挡板驱动件,当将笔记本电脑从扩展坞上移走的同时,通过弹性件,如拉簧将两个第一挡板驱动件回复原状态,从而关闭两个挡板,遮挡住第三接口件。如此设置,无需手动操作,无需其他的复杂操作即可实现挡板的自动开合。优选第一挡板驱动件为柱体,在第一外表面上设置滑道,以便第一挡板驱动件沿滑道滑动。第二挡板驱动件为设置于挡板上的,与第一挡板驱动件相配合的凹槽。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受力部103设有弹性件,当解除所述第一受力部103和所述第二受力部204的相互作用力时,所述第一受力部103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向所述第一外表面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接口件104通过所述第一联动机构106向所述第二外表面方向移动。

同样,通过弹性件实现第一受力部在失去第二受力部的作用力时,可以自动弹起,通过第一联动机构带动第一接口件向下移动,通过第二联动机构带动第一挡板驱动件驱动挡板回到原初始位置。配合上述第一挡板驱动件设置的弹性件的作用,在笔记本电脑从扩展坞的上表面移走的同时,瞬间解除接口组件之间的连接,同时恢复挡板对第三接口件的遮挡。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受力部103为柱体,所述第二受力部204为与所述第一受力部103配合的凹槽,通过所述第一受力部103和所述第二受力部204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一接口件104和所述第三接口件202的配合。

将第一受力部设置为柱体,第二受力部设置为与其相配合的凹槽,凹槽与柱体配合起到了定位作用,只有第一受力部和第二受力部对准后,将笔记本电脑放到扩展坞的第二部分上,才能实现接口组件的对接,否则很容易造成接口组件未连接,或者至少是未充分连接。如果没有这样的结构,势必给接口组件准确连接带来困难。

笔记本电脑放置于扩展坞上之后,柱体在凹槽的作用下向扩展坞内部移动,此时,柱体突出到扩展坞上表面的外侧部分的高度需大于凹槽的深度,即,当笔记本电脑与扩展坞之间达到一定的间隙,使得柱体的顶端接触到凹槽的底部时,柱体与凹槽的底部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使得柱体向扩展坞内部移动,当笔记本电脑放置于扩展坞上后,因为此时的柱体的高度大于凹槽的深度,在凹槽的底部的作用下,柱体继续向扩展坞内部移动,以保证触发扩展坞内部的第一联动机构,从而实现了通过作为第一受力部的柱体和作为第二受力部的凹槽的相互配合触发第一联动机构的作用。

上述第一受力部和第二受力部采用柱体与凹槽的配合,结构简单,设计、制造成本低。加工制造装配简单。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外表面包括第一部分101和第二部分102,所述第一部分101和第二外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外表面的距离。所述第二部分102用于支撑与所述第一接口件104连接的第二设备200;所述第一设备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接口件109,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101对应的侧部108,用于连接扩展设备;其中,依据所述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能形成所述扩展设备,所述第二接口件109,所述第一接口件104,所述第三接口件202和所述第二设备200的通信通路。

第一部分高于第二部分,从而可以更多的设置第二接口件,实现更多的扩转设备与笔记本电脑的连接,还可以起到对笔记本限位的作用,防止笔记本在扩展坞上移动,从而断开第一接口件和第三接口件的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