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覆冰的架空绝缘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0603发布日期:2018-08-14 15:1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抗覆冰的架空绝缘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电网也越来越成为建设的重点,而电缆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件,其自身的安全性能同样至关重要,架空绝缘电缆在冬季容易覆盖一层冰,但是由于外部的温度很低,冰覆盖在电缆中不易融化,使电缆的重量大大增加,容易将电缆压断,从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并且影响周围居民用电,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一种具有抗覆冰的架空绝缘电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抗覆冰的架空绝缘电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抗覆冰的架空绝缘电缆,包括铜导体,且铜导体为3个,其特征在于:3 个所述铜导体的外侧壁均套接有编织层,3个所述编织层的外侧壁均套接有绝缘层,3个所述绝缘层的外侧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填充层,所述填充层的外侧壁套接有阻燃层,所述阻燃层的外侧壁转动连接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的外侧壁套接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外侧壁套接有抗覆冰层,所述抗覆冰层的外侧壁套接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外侧壁后端固定连接有调整把手,3个所述铜导体的外侧壁均均匀固定连接有导热杆的一端,所述导热杆的另一端均贯穿编织层、绝缘层和填充层固定连接有导热头,且导热头的外侧面贯穿阻燃层贴合于导热层;

所述导热层包括铜网,所述铜网的上下表面均均匀固定安装有导热板和隔热层,且导热板与隔热层交替排列,所述导热头贯穿阻燃层与隔热层紧密贴合,所述阻燃层的外侧面均匀固定安装有圆形导轨,所述圆形导轨中滑动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于隔热层。

优选的,所述调整把手的侧壁套接有绝缘套。

优选的,所述阻燃层的外侧面固定安装有润滑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使用方便,通过转动调整把手使导热层转动,从而使导热头与导热板相贴合,对电缆进行升温,从而使覆盖在电缆上的冰融化,减轻电缆重量,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出结构放大图。

图中:1、铜导体,2、编织层,3、绝缘层,4、填充层,5、阻燃层,6、导热层,601、铜网,602、导热板,603、隔热层,7、防水层,8、抗覆冰层,9、保护层,10、调整把手,11、导热杆,12、导热头,13、圆形导轨,14、滑块,15、绝缘套,16、润滑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抗覆冰的架空绝缘电缆,包括铜导体1,且铜导体1为3个,3个所述铜导体 1的外侧壁均套接有编织层2,通过编织层2固定住铜导体1,3个所述编织层2的外侧壁均套接有绝缘层3,3个所述绝缘层3的外侧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填充层4,填充层4填充绝缘层3与阻燃层5之间的空间,防止电缆变形,所述填充层4的外侧壁套接有阻燃层5,所述阻燃层5的外侧壁转动连接有导热层6,所述导热层6的外侧壁套接有防水层7,所述防水层7的外侧壁套接有抗覆冰层8,所述抗覆冰层8的外侧壁套接有保护层9,所述保护层9的外侧壁后端固定连接有调整把手10,3个所述铜导体1的外侧壁均均匀固定连接有导热杆 11的一端,所述导热杆11的另一端均贯穿编织层2、绝缘层3和填充层4固定连接有导热头12,且导热头12的外侧面贯穿阻燃层5贴合于导热层6;

所述导热层6包括铜网601,所述铜网601的上下表面均均匀固定安装有导热板602和隔热层603,且导热板602与隔热层603交替排列,所述导热头12贯穿阻燃层5与隔热层603紧密贴合,所述阻燃层5的外侧面均匀固定安装有圆形导轨13,所述圆形导轨13中滑动安装有滑块14,所述滑块14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于隔热层603。

具体而言,所述调整把手10的侧壁套接有绝缘套15,防止操作人员发生意外。

具体而言,所述阻燃层5的外侧面固定安装有润滑层16。

工作原理:在需要对电缆上覆盖的冰进行加热消除时,操作人员转动调整把手10,调整把手带动保护层9、抗覆冰层8、防水层7和隔热层6通过滑块14在圆形导轨13中的滑动而转动,转动过程中导热头12的外侧面从最开始的隔热层603移动为了导热板602,因此导热头12与导热板602相贴合,铜导体1中的热量通过导热杆11和导热头12再通过导热板602向外扩散,从而对电缆进行加热使冰融化。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