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接线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6474发布日期:2018-12-25 20:27阅读:10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接线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设备,特别是一种快速接线工装。



背景技术:

在电气安装、调试及设备安装等涉电作业中,通常需要断电接线,以保证安全性,目前断电通常是通过闸刀开关或空气开关实现多组线路的同时切断,但是该类断电装置操作较为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接线工装。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快速接线工装,包括工装本体,所述工装本体包括壳体、与壳体滑动配合的定铜柱、设置壳体内并与定铜柱对应的接线铜柱,所述定铜柱与壳体之间设置有一弹性顶压装置,所述弹性顶压装置能够为壳体提供一向定铜柱靠近的弹性力,使得接线铜柱与定铜柱相抵触并电性连通。

所述接线铜柱通过一缓冲装置设置在壳体上。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接线螺钉,所述接线螺钉通过一连接铜片连接至接线铜柱。

所述连接铜片为一弯曲状结构,其一端被接线螺钉压紧,其另一端焊接固定在接线铜柱上端。

所述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定铜柱和线铜柱设置在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

所述壳体为一透明壳体。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一磁铁。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一接地铜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快速接线工装,包括工装本体,所述工装本体包括壳体、与壳体滑动配合的定铜柱、设置壳体内并与定铜柱对应的接线铜柱,所述定铜柱与壳体之间设置有一弹性顶压装置,所述弹性顶压装置能够为壳体提供一向定铜柱靠近的弹性力,使得接线铜柱与定铜柱相抵触并电性连通,应用时,定铜柱固定在一固定装置上并与外部电源连通,接线铜柱连接至外接电线,正常状态下,接线铜柱与定铜柱相抵触并电性连通,当需要断电时,推动壳体移动即可使得接线铜柱与定铜柱分离实现断电方便接线,接线完成后松开壳体,即可自动复位连通,操作方便快捷,满足快速接线的要求,且可同时实现多组线路的连通或切断,实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图1至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快速接线工装,包括工装本体,所述工装本体包括壳体、与壳体滑动配合的定铜柱1、设置壳体内并与定铜柱1对应的接线铜柱2,所述定铜柱1与壳体之间设置有一弹性顶压装置11,所述弹性顶压装置11能够为壳体提供一向定铜柱1靠近的弹性力,使得接线铜柱2与定铜柱1相抵触并电性连通,应用时,定铜柱固定在一固定装置上并与外部电源连通,接线铜柱连接至外接电线,正常状态下,接线铜柱与定铜柱相抵触并电性连通,当需要断电时,推动壳体移动即可使得接线铜柱与定铜柱分离实现断电方便接线,接线完成后松开壳体,即可自动复位连通,操作方便快捷,满足快速接线的要求,且可同时实现多组线路的连通或切断,实用性更高。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顶压装置11为一压缩弹簧,进一步,所述接线铜柱2通过一缓冲装置21设置在壳体上,通过该缓冲装置21使得接线铜柱2与定铜柱1相抵触时的稳定性更高,不易由于外部振动而分离,优选的所述缓冲装置21为一压缩弹簧。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接线螺钉3,所述接线螺钉3通过一连接铜片4连接至接线铜柱2,所述连接铜片4为一弯曲状结构,其一端被接线螺钉3压紧,其另一端焊接固定在接线铜柱2上端,通过弯曲结构的连接铜片4,可以在接线铜柱2发生小范围的位移时仍能保持电性连通,并且不易发生折断,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所述壳体包括前壳体41和后壳体42,所述定铜柱1和线铜柱2设置在前壳体41和后壳体42之间,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一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透明壳体,以便于使用者直观的了解连接状况,使用更为方便。

进一步,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一磁铁5,使得壳体可配合外部的磁铁或电磁装置动作,实现非接触控制或远程控制,使用的安全性更高。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一接地铜柱6,以提高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感温变色贴纸,由于电路在工作过程中随着负载的增大极易发热,当温度过高时极易造成事故,本实用新型通过配置感温变色贴纸,使得使用者可以直观的连接接线工装的工作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事故。

优选的,所述定铜柱1上设置有色带10,当接线铜柱2与定铜柱1相抵触并电性连通时,色带10隐藏于壳体内,当接线铜柱2与定铜柱1分离时,色带10外露,提示使用者接线工装处于断线状态,使用更为的方便,优选的改色带10为绿色色带。

优选的,所述接线铜柱与定铜柱的相对端面上设置有能够相互配合的凹凸型结构,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形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的变换或相应的改动,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