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爆锂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8362发布日期:2018-09-11 22:48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爆锂电池。



背景技术:

锂电池由于其重量轻、体积小、充电速度快以及电容量大等优点,已经成为可携式电子产品的首选电池。锂电池容量密度高、价格具竞争力,预计未来几年仍将是市场主流。但是锂电池却一直潜藏着爆炸的危险。在锂电池过充、过放或内部短路时易导致工作电流过大,电池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而膨胀,当电池壳体内部的压力和温度超过壳体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壳体易被炸裂,导致内部的易燃易爆物质外泄,进一步引起爆炸或火灾等严重的事故,无法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爆锂电池。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防爆锂电池,包括电池壳体、电池盖板、帽型防爆盖、绝缘板、防爆膜片以及凹型防爆膜;所述电池盖板设置在所述电池壳体上,且电池盖板的中心设有防爆通孔;在所述防爆通孔内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设有环形密封圈、绝缘板以及防爆膜片;在所述环形密封圈的内侧设有连续的导槽,所述凹型防爆膜固定在所述导槽内;所述防爆膜片通过所述防爆通孔底部设置的限位凸起进行固定;所述帽型防爆盖设置在所述电池盖板上,且覆盖所述防爆通孔;在所述帽型防爆盖的外层覆盖一层防爆层,在所述防爆层上覆盖一层缓冲层;在所述帽型防爆盖上至少设有两个泄流孔;在所述电池壳体的内侧面设有连续的吸热层。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板是由绝缘树脂材料制成的板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凹型防爆膜为中间向内凹陷、边缘平面状结构,在边缘平面上设有多个通气孔;所述多个通气孔呈环形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薄层,起到泄流缓冲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凸起为连续的环形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层为具有吸热性能的有机涂层。

进一步的,所述防爆层是由防爆金属薄膜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壳体为铝锰合金材料或钢合金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壳体与吸热层之间设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为石墨层,石墨为高导热材料,提高了锂电池内部的散热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爆锂电池,包括电池壳体、电池盖板、帽型防爆盖、绝缘板、防爆膜片以及凹型防爆膜,该锂电池不仅在电池盖板中心的防爆通孔内设有防爆膜片和凹型防爆膜,而且在帽型防爆盖外层覆盖一层防爆层,缓冲了锂电池内部气体压力,提高了锂电池的防爆性能;本实用新型在电池壳体与吸热层之间设有导热层,通过吸热层吸附电池内部热量,并经过导热层将热量导出至电池壳体,降低内部热量,提高了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爆锂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帽型防爆盖,2-电池盖板,3-电池壳体,4-吸热层,5-防爆膜片,6-缓冲层,7-防爆层,8-环形密封圈,9-凹型防爆膜,10-绝缘板,11-限位凸起,12-泄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防爆锂电池,包括电池壳体3、电池盖板2、帽型防爆盖1、绝缘板10、防爆膜片5以及凹型防爆膜9;电池盖板2设置在电池壳体3上,且电池盖板2的中心设有防爆通孔;在防爆通孔内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设有环形密封圈8、绝缘板10以及防爆膜片5;在环形密封圈8的内侧设有连续的导槽,凹型防爆膜9固定在导槽内;防爆膜片5通过防爆通孔底部设置的限位凸起11进行固定;帽型防爆盖1设置在电池盖板2上,且覆盖防爆通孔;在帽型防爆盖1的外层覆盖一层防爆层7,在防爆层7上覆盖一层缓冲层6;在帽型防爆盖1上至少设有两个泄流孔12;在电池壳体3的内侧面设有连续的吸热层4。

绝缘板10是由绝缘树脂材料制成的板状结构。

凹型防爆膜9为中间向内凹陷、边缘平面状结构,在边缘平面上设有多个通气孔;多个通气孔呈环形分布。

缓冲层6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薄层,起到泄流缓冲作用。

限位凸起11为连续的环形凸起。

吸热层4为具有吸热性能的有机涂层。

防爆层7是由防爆金属薄膜材料制成。

电池壳体3为铝锰合金材料。

电池壳体3与吸热层4之间设有导热层,导热层为石墨层,石墨为高导热材料,提高了锂电池内部的散热性能。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变型,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