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自动送料的端子料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4509发布日期:2019-01-16 00:1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自动送料的端子料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料带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便于自动送料的端子料带。



背景技术:

为适应现代电子工业生产的机械化、高速化,目前用于电连接器内的导电端子一般采用在一长条的料带上冲压制成。通常将长条的金属料带经过冲压形成导电端子的雏形,并在冲压成型时制出可将多跟端子在适当位置加以连接的引导带,通过引导带牵引导电端子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该牵引带就是端子料带。然而当今很多的加工端子都是通过人工或者通过皮带传输,由于人工的误差和皮带传输的打滑,导致端子加工时得不到精准的定位,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和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自动送料的端子料带,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端子料带存在传输速度慢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自动送料的端子料带,包括有绝缘本体、料带以及复数个插针,所述绝缘本体与插针注塑成型;所述料带和插针为一体式结构,该料带上设有定位孔和送料槽;所述插针为截面呈长方形结构;所述料带上的送料槽整体呈U型结构,送料槽的底面和右侧边为直边,左侧边为斜边,左侧边与底边之间以及左侧边与料带外边之间均设有圆角。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针与绝缘本体接触处设有干涉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干涉齿分布于左右两侧,该干涉齿的形状呈中间凸起的圆弧型。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针与料带连接处的横截面面积比插针的横截面面积和料带的横截面面积小, 插针与料带连接处呈V字形结构的凹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针的自由末端设有倒角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针两两为一组,每组插针的干涉齿位置与绝缘本体相结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每组插针之间的间隙为L1,相邻两组插针之间的间隙为L2,L2>L1。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料带包括竖直部、水平延伸部和水平连接部,该竖直部与插针连接相连,该水平延伸部截面积由窄到宽向右延伸呈三角形结构,该水平连接部上设有定位孔和送料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在料带的上边缘上设有整体呈U型结构的送料槽,该送料槽的底面和右侧边为直边,左侧边为斜边,左侧边与底边之间以及左侧边与料带外边之间均设有圆角,能使设备对其进行配对卡合安装,安装后能通过设备自动且精准的进行送料,从而提高料带的传输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插针 11、倒角

12、干涉齿 L1、每组插针之间的间隙

L2、相邻的两组插针之间的间隙 20、料带

21、竖直部 22、水平延伸部

23、水平连接部 231、定位孔

232、送料槽 30、绝缘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复数个插针10、料带20以及绝缘本体30。

该插针10为截面呈长方形结构,该插针10的自由末端设有倒角11结构,将插针10的自由末端设置成倒角11能便于插针10在与其他元器件(图中未示)进行插接,该插针10上设有干涉齿12,该干涉齿12分布于左右两侧,该干涉齿12的形状呈中间凸起的圆弧型。该插针10两两为一组,每组插针10之间的间隙为L1,相邻的两组插针10之间的间隙为L2,且L2>L1。

该料带20和插针10为一体式结构,该料带20包括竖直部21、水平延伸部22和水平连接部23,该竖直部21与插针10连接相连,该料带20的竖直部21与插针10连接处的横截面面积比插针10的横截面面积和料带20的横截面面积小,即插针10与料带20连接处呈V字形结构的凹槽。该水平延伸部22截面积由窄到宽向右延伸呈三角形结构,该水平连接部23上设有定位孔231和送料槽232,该定位孔231用于确定整个料带20的位置并冲压成型,该送料槽232设置在料带20的上边缘,该送料槽232整体呈U型结构,该送料槽232的底面和右侧边为直边,左侧边为斜边,左侧边与底边之间以及左侧边与料带20外边之间均设有圆角,该送料槽232能通过设备(图中未示)对其进行配对卡合安装,安装后能通过设备自动且精准的进行送料。

该绝缘本体30与插针10 注塑成型,该绝缘本体30与每组插针10的干涉齿12位置相结合,前述干涉齿12能阻碍绝缘本体30发生位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