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充电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6912发布日期:2018-08-31 23:45阅读:8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充电车。



背景技术:

在传统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下,各国争相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并制定了相应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在众多技术路线中,纯电动汽车由于其低的运行费用和零排放脱颖而出,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纯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电池性能、就近找不到充电站等原因而“趴窝”,这种情况下,选择拖车服务拖至附近充电站进行充电,往往时间较长,成本较高。为此,开发了基于锂离子电池的移动充电车,但这种充电车由于电池能量密度较低,储存能量有限,仍需依赖于充电设施的建设,限制了移动充电车服务半径和数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移动充电车储存能量有限、依赖于充电设施等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充电车,能量密度大,且不依赖充电设施。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移动充电车,包括牵引车和设置在牵引车上的电池供电系统,所述电池供电系统包括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供气系统、电解液循环系统和电源管理系统,所述供气系统设置在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的一侧,为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提供反应空气,所述电解液循环系统与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的电解液腔相连,为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提供电解液,所述电源管理系统与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供气系统和电解液循环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为锂空气电池组、钠空气电池组、镁空气电池组、铝空气电池组、锌空气电池组或铁空气电池组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单体,每个所述电池单体包括金属电极、空气电极以及金属电极和空气电极之间的电解液腔。

进一步地,所述供气系统包括气泵、舱体、出风管和风速传感器,所述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设置在舱体内,所述气泵通过气管与舱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出风管设置在舱体上,所述风速传感器设置在出风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液循环系统包括电解液泵、储罐、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的一端与电解液腔的上部相连通,另一端与电解液泵相连,所述电解液泵通过水管与储罐相连,所述出液管的一端与电解液腔的下部相连通,另一端与储罐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至少之一包含螺旋式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液循环系统还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管理系统还连有充电枪。

进一步地,所述储罐内设有竖向的隔断,所述隔断将储罐分成沉淀腔和净液腔,所述沉淀腔和净液腔在储罐上部相通,所述出液管与沉淀腔相连,所述电解液泵通过水管与净液腔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液循环系统还包括可拆卸沉淀槽,所述沉淀槽设置在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的下方,所述沉淀槽与电解液腔相通,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均连接在沉淀槽上方。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移动充电车不依赖于充电设施,放电完毕后通过更换随车携带的金属板实现充电方式,速度快,操作简单,因而机动性强,服务半径大,可随时随地为缺电的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种移动充电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移动充电车的电池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移动充电车,包括牵引车20和设置在牵引车20上的电池供电系统,电池供电系统包括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5、供气系统、电解液循环系统和电源管理系统2,供气系统设置在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5的一侧,为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5提供反应空气,同时还能调节反应空气的温度、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5的温度,使得电池反应速度更为平稳,电解液循环系统与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5的电解液腔相连,为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提供电解液,电源管理系统2与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供气系统和电解液循环系统电连接,通过电信号来控制供气系统的供气速度、电解液的循环速度等。具体的,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5为锂空气电池组、钠空气电池组、镁空气电池组、铝空气电池组、锌空气电池组或铁空气电池组的一种,本实施例以镁空气燃料电池组为例进行说明。

镁空气燃料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单体,每个电池单体包括金属电极、空气电极以及镁金属电极和空气电极之间的电解液腔,镁金属电极可拆卸连接,便于及时更换金属电极。

供气系统包括气泵18、舱体4、出风管7和风速传感器6,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5设置在舱体4内,气泵18通过气管16与舱体4的内腔相连通,舱体4上远离气泵18的一侧设置出风管7,出风管7上设有风速传感器6。电解液循环系统包括电解液泵13、储罐12、进液管16和出液管8,进液管16的一端与电解液腔的上部相连通,另一端与电解液泵13相连,电解液泵13通过水管与储罐12相连,出液管8的一端与电解液腔的下部相连通,另一端与储罐12相连。

优选地,进液管16和出液管8至少之一包含螺旋式管道,本实施例中进液管16和出液管8均包含一段螺旋式管道。一方面,螺旋式管道增加了管道长度,有利于散热;另一方面,电解液在螺旋式管道里面流动,在一定流速下产生离心力,将电解液中附带的沉淀沉积在管壁,减少电解液中沉淀的含量,极大提高了电池反应效率,也减少了电解液更换频率。更为优选地,螺旋式管道采用横向和竖向结合的排列方式,即一段横向的螺旋式管道连接一段竖向的螺旋式管道。

另外,电解液循环系统还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进液管16和出液管8上,用于检测电解液的液压。另外,电源管理系统上还连有充电枪1,用于给电动车快速充电。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储罐12内设有竖向隔断,隔断将储罐12分成沉淀腔和净液腔,沉淀腔和净液腔在储罐12上部相通,出液管8与沉淀腔相连,电解液泵13通过水管与净液腔相连,电解液循环系统还包括可拆卸沉淀槽,沉淀槽设置在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的下方,沉淀槽与电解液腔相通,进液管和出液管均连接在沉淀槽上方。将储罐12分区,使得从电解液腔排出的电解液在沉淀槽内沉淀,电解液从隔断上方溢出至净液腔,电解液泵从净液腔中抽出的电解液含沉淀减少。优选地,沉淀槽的内侧设有向下倾斜的隔板,隔板位于电解液腔与沉淀槽之间,且隔板的延伸端与金属电极的外表面留有预定距离,以使金属电极表面形成的沉淀物可以直接落入沉淀槽;在电解液排出或者搅动时,由于有隔板的存在,沉淀物不至于向上窜流至电解液腔。隔板在电解液循环利用中的作用尤为明显,电解液在较长时间内能循环利用。

优选地,隔板可拆卸连接,这样也方便电解液腔内壁的清洗。

优选地,隔板的上表面设有憎水薄膜,这样可以减少沉淀物在隔板上的残留。

优选地,沉淀槽的底板中部高,四周低,且逐渐朝周边倾斜,这样避免了金属电极下部沉淀物堆积过高,进一步增加了电解液的沉淀分离效果。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移动充电车不依赖于充电设施,放电完毕后通过更换随车携带的金属板实现充电方式,速度快,操作简单,因而机动性强,服务半径大,可随时随地为缺电的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

电源管理系统除了常规的电压、电流、功率等电参数管理之外,还要随着功率变化调节进气和进液速率、监测螺旋管堵塞情况(换管提示);具体的,电源管理系统根据电池功率调节进气速率;单进单出密闭舱体设计在鼓风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空气压力,提高电池放电性能;在高功率模式下,快速进气还会带走一部分热量,起到散热作用。另外,通过压力传感器数据判断是否需要更换螺旋式管道,螺旋式管道设计可以大大延长,还要设计成便拆式,用法兰10连接。

当移动充电车需要工作时,牵引车20开至需充电电动车所在地,启动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电源管理系统发出指令,分别启动气泵18和电解液泵13,空气通过气泵18、进风管17进入到舱体4内,储罐12中的电解液经过电解液泵13、进液管16进入到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5,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5开始工作释放电能,电力通过电源线19进入到电源管理系统进行整流,通过充电枪1对车辆实施充电;尾气通过出风管7排出电池,反应后的电解液通过出液管8送回储罐12。

风速传感器6、出液压力传感器9、进液侧压力传感器14将气流速度、电解液流速等电信号沿各电器元件控制线反馈至电源管理系统2,电源管理系统2根据输出功率、气流速度、电解液流速等信息调节气泵18和电解液泵13的转速,以适应不同的对外输出功率。

充电完毕后,挂充电枪1,电源管理系统2切断对外电力输出,同时,控制气泵18和电解液泵13停止工作,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5中的电解液自动流回储罐12中。

电解液在出液侧螺旋管11和进液侧螺旋管15中流动时,在旋流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离心力,电解液中的大颗粒沉淀物在离心力作用下粘附在螺旋管管壁上,通过对比出液侧压力传感器9、进液侧压力传感器14的压力差值,判断螺旋管道中沉淀物的堵塞情况,当压力差达到一定值时,电源管理系统2发出更换螺旋管信号,通过松开法兰10,分别更换出液侧螺旋管11和进液侧螺旋管15。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其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