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8756发布日期:2018-09-11 22:53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用于实现线端与板端连接器在机械上和电气上的连接,连接时,其一端与线端进行焊接,另一端与相匹配的连接器对插,且连接器上电源端子设计为四面接触公端端子,信号端子设计为双面接触公端端子,保持一定的接触可靠性。

一般地,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为双面接触,功能仅限于低功率电源传输,功能单一,可延伸性差。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连接器在实际使用时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如何能创设一种可靠性高、多功能,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可靠性高,其电源端子四面接触(四面为上下左右夹持接触),信号端子为双面接触(双面为上下夹持接触),用户可根所自身需求设计信号及电流传输方式,具有可同时传输信号与高电流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包括由绝缘底座和绝缘盖构成的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上贯穿设置有若干电源端子和若干信号端子,所述电源端子的一端圆周均布有四个具有弹性的电源接触部,所述电源端子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焊接电源线的电源凹槽,所述信号端子的一端圆周均布有两个具有弹性的信号接触部,所述信号端子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焊接信号线的信号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两个端面以及位于两个端面之间的周面,所述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均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个端面,所述绝缘本体的周面外部包覆有铁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铁壳包括与所述绝缘底座相配合的前铁壳以及与所述绝缘盖相配合的后铁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底座和所述绝缘盖沿前后方向排列,所述绝缘底座的后端设置有定位盲孔,所述绝缘盖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定位盲孔相配合的定位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端子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前端设置所述电源接触部,所述本体部的后端设置所述电源凹槽,所述本体部的中部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限位卡台以及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本体部上的卡环,所述限位卡台具有限位面,所述卡环具有止位面,所述限位面和所述止位面彼此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在所述电源接触部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导引斜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环相配合的卡环卡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端子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前端设置所述信号接触部,所述本体部的后端设置所述信号凹槽,所述本体部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卡台,所述固定卡台的横截面形状为长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接触部的前端设置有第二导引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电源端子的接触部设计四个接触,增大其与公端端子的接触面积;还可有效的避免震动过程中信号中断的风险,绝缘本体由铁壳包裹,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信号损失小,铁壳设计为梯形结构,具有防止插反的功能,电源端子后端焊接部设计有凹槽,增大电源线插入焊接与端子接触面积,提升电流通过稳定性,信号端子的接触部设计双面接触,增大其与公端端子的接触面积;还可有效的避免震动过程中信号中断的风险,信号端子后端焊接部设计有凹槽,增大信号线插入焊接与端子接触面积,提升电流通过稳定性,整个连接器可靠性高,端子接触性可靠,品质稳定,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3是根据图2所示的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的D-D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源端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源端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二;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绝缘底座的正视图;

图8根据图7所示的绝缘底座的A-A剖视图;

图9根据图7所示的绝缘底座的B-B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绝缘盖的正视图;

图14根据图13所示的绝缘盖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包括由绝缘底座1和绝缘盖2构成的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上贯穿设置有若干电源端子3和若干信号端子5,所述电源端子3的一端圆周均布有四个具有弹性的电源接触部33,所述电源端子3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焊接电源线的电源凹槽35,所述信号端子5的一端圆周均布有两个具有弹性的信号接触部54,所述信号端子5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焊接信号线的信号凹槽5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两个端面以及位于两个端面之间的周面,所述电源端子3和信号端子5均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个端面,所述绝缘本体的周面外部包覆有铁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铁壳包括与所述绝缘底座1相配合的前铁壳7以及与所述绝缘盖2相配合的后铁壳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底座1和所述绝缘盖2沿前后方向排列,所述绝缘底座1的后端设置有定位盲孔13,所述绝缘盖2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定位盲孔13相配合的定位柱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端子3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前端设置所述电源接触部33,所述本体部的后端设置所述电源凹槽35,所述本体部的中部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限位卡台34以及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本体部上的卡环4,所述限位卡台34具有限位面31,所述卡环4具有止位面41,所述限位面31和所述止位面41彼此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在所述电源接触部33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导引斜面3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环4相配合的卡环卡槽3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端子5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前端设置所述信号接触部54,所述本体部的后端设置所述信号凹槽53,所述本体部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卡台57,所述固定卡台57的横截面形状为长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接触部54的前端设置有第二导引斜面56。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同时传输信号与电流的连接器,用以与对应公端进行电气与机械连接。

所述连接器主要包括绝缘底座1,固定在绝缘底座1上的若干信号端子5,若干电源端子3,若干卡环4;绝缘盖子2,前铁壳7,后铁壳6。

所述绝缘底座1,采用塑胶材料制成,其包括底座后端面15,底座前端面18,其中底座后端面15及底座前端面18之间设置有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其余均一致,此只说明一个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与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7(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7其余均一致,此只说明一个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7);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7内设置有止位面12与固定面14;底座后端面15与底座前端面18之间还设置有铁壳定位面16;底座后端面15设置有两个定位盲孔13.

电源端子3主要包括本体部,沿所述本体部向前延伸的四个电源接触部33,四个电源接触部33分布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沿所述本体部向后延伸的限位卡台34以及沿本体向后延伸的U形的电源凹槽35;所述电源接触部33前端设有第一导引斜面36;所述本体部的中部设置有卡环卡槽32;所述限位卡台34包含限位面31;所述卡环4设置为C形喇叭口结构,其包含止位面41。

信号端子5主要包括本体部,沿所述本体部向延伸的两个信号接触部54,两个信号接触部54分布在上下两个方向,所述信号接触部54前端设有第二导引斜面56;沿所述本体部向后延伸设有U形的信号凹槽53;所述本体部中部设有固定卡台57,固定卡台57的横截面形状为长圆形,由两个弧面和两个定位面52构成,固定卡台57的后端为后限位面55,前端为前限位面51。

绝缘盖2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含绝缘盖前端面25,绝缘盖后端面26;所述绝缘盖后端面26及绝缘盖前端面25之间设有若干第二电源端子收容槽22;所述绝缘盖后端面26及绝缘盖前端面25之间设有若干第二信号端子收容槽24;所述第二电源端子收容槽22内包含与卡环4相配合的卡环限位面23;所述绝缘盖前端面25上设有两个定位柱21。

所述绝缘底座1上的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7位于所述绝缘底座1底座后端面15和底座前端面18之间,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7内设有用于与所述固定卡台57上的前限位面51相抵接的止位面12以及与固定卡台57上的定位面52相抵接的固定面14。组装时,所述信号端子5从底座后端面15向底座前端面18插入并安装于所述绝缘底座1上,组装到位时,所述信号端子5的信号接触部54及第二导引斜面56将进入绝缘底座1中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7内,所述信号端子5的固定卡台57上的前限位面51与绝缘本体上的止位面12重合,所述固定卡台57上的定位面52与绝缘底座1上的固定面14重合。因此,通过所述固定卡台57分别与绝缘底座1上的止位面12、固定面14形成限位固定。所述绝缘盖2上的第二信号端子收容槽24位于所述绝缘盖2的绝缘盖后端面26和绝缘盖前端面25之间,绝缘盖前端面25用于与所述固定卡台57上的后限位面55相抵接。所述绝缘盖前端面25上设有两个定位柱21,组装到位时,所述信号端子5上的U形的信号凹槽53穿过第二信号端子收容槽24并向后超出绝缘盖后端面26,所述定位柱21与定位盲孔13,所述绝缘盖前端面25与绝缘底座1上的底座后端面15,所述信号端子5上的固定卡台57与后限位面55依次相抵接重合。因此,通过所述绝缘底座1上的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7与绝缘盖2上的第二信号端子收容槽24组装时对所述信号端子5上的固定卡台57进行固定,可以有效避在使用及震动的过程中信号中断风险,提高信号传输稳定性。

将组装好的信号端子5、绝缘盖2和绝缘底座1装入后铁壳6内,后铁壳6设有防呆结构,绝缘底座1上的铁壳定位面16与后铁壳6表面进行限位,并扣合前铁壳7,铆合第一铆点71与第二铆点72,从而将绝缘本体固定在前铁壳7与后铁壳6组成的扣合空间内,产品不易晃动,稳定性好。

所述电源端子3在其电源接触部33前端设有第一导引斜面36,所述第一导引斜面36位于所述电源接触部33之前,该第一导引斜面36可防止公端端子预插时倾斜,起到导正端子的作用。所述电源端子3向后延伸设有限位卡台34以及U形的电源凹槽35,所述电源端子3中端设有卡环卡槽32, 所述限位卡台34上设有限位面31;所述卡环4设有止位面41;组装时卡环4卡入所述电源端子3上的卡环卡槽32内,卡环4与电源端子3为过渡配合进行组装。

将所述组装好铁壳的绝缘本体准备好,将所述组装好卡环4的电源端子3的电源接触部33从绝缘盖后端面26后向前插入,限位卡台34上的限位面31与绝缘盖后端面26重合,卡环4上的止位面41与第二电源端子收容槽22内的卡环限位面23相重合;因此,通过卡环4上的止位面41与限位卡台34上的限位面31形成环形卡槽,组装时,第二电源端子收容槽22位于绝缘盖后端面26与卡环限位面23形成卡台,卡环4与限位卡台34形成的环形卡槽,卡台与环形卡槽相重合限位,电源端子3可以有效的固定在组装好外壳的绝缘本体内。所述电源端子3上U形的电源凹槽35用于收容电源线进行焊接,可加大电源端子3与电源线的接触面积,用于通过高强度电流。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为四面环形接触,可以实现增强与公端更稳定的连接,同时也可实现高电流通过。信号端子为双面环形接触,可以实现高频信号的传输。此连接器具备同时传输信号及电流的功能。外部有铁壳包裹进行屏蔽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信号传输损失小。结构简单,可靠的信号与电流输出,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进二次开发拓展。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