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2908发布日期:2018-11-20 21:0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通常包括前盖、后盖以及中框。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相对设置,且所述前盖、所述后盖及所述中框相互配合以收容所述电子装置中的功能器件,比如电路板、电池等。中框可以为塑料材质,也可以为金属材质,当中框为金属材质时,可以充当电子设备的天线辐射体。此时,中框通过弹片与电路板进行电连接,从而充当信号载体。然而,当弹片在装配过程中产生变形时,容易引起接触不良,如果弹片接触不良,将严重影视电子设备的信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天线装置,所述天线装置包括金属中框、弹片和电路板;所述金属中框环绕所述电路板设置,且所述金属中框包括面对所述电路板的第一侧面,所述金属中框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弹片包括固定部以及和所述固定部连接的接触部,所述固定部卡接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接触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脚;所述电路板包括面对所述金属中框的第二侧面,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多个所述第一触脚抵接所述第三表面,以在所述电路板及所述金属中框之间形成多个电流传输路径。

本申请提供的天线装置,包括金属中框、弹片和电路板;所述金属中框环绕所述电路板设置,且所述金属中框包括面对所述电路板的第一侧面,所述金属中框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弹片包括固定部以及和所述固定部连接的接触部,所述固定部卡接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接触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脚;所述电路板包括面对所述金属中框的第二侧面,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多个所述第一触脚抵接所述第三表面,以在所述电路板及所述金属中框之间形成多个电流传输路径。通过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脚,且多个所述第一触脚抵接电路板的第三表面,因此,可以在电路板及金属中框之间形成多个电流传输路径。当其中一条传输路径出现故障时,剩下的传输路径依然可以维持电流的正常传输,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助于维持电路板和金属中框之间稳定的电流传输,保证天线装置稳定的通信效果,进而确保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天线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一种接触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一种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另一种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中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一种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一种卡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一种第四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天线装置10包括金属中框100、弹片200和电路板300。所述金属中框100环绕所述电路板300设置,且所述金属中框100包括面对所述电路板300的第一侧面100a,所述金属中框10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00b和第二表面100c,所述第一侧面100a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100b和所述第二表面100c之间,所述第一表面100b设置有安装槽400。所述弹片200包括固定部210以及和所述固定部210连接的接触部220。所述固定部210卡接在所述安装槽400内,所述接触部22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脚2201。所述电路板300包括面对所述金属中框100的第二侧面300a,所述电路板30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300b和第四表面300c,所述第二侧面300a连接在所述第三表面300b和所述第四表面300c之间。多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抵接所述第三表面300b,以在所述电路板300及所述金属中框100之间形成多个电流传输路径。

具体的,所述电路板300与所述金属中框100相对且间隔预设间隙设置,所述电路板300的第二侧面300a与所述金属中框100的第一侧面100a相对。一方面,在所述金属中框100的第一表面100b上开设安装槽400,由于所述固定部210卡接在所述安装槽400内,可以使得弹片200与金属中框100的连接更加牢靠;另一方面,由于接触部220包括多个第一触脚2201,多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抵接所述第三表面300b,可以在所述电路板300及所述金属中框100之间形成多个电流传输路径,当其中一条电流传输的路径出现故障时,剩下的传输路径可以继续保持电连接关系,完成电流的传输任务,因此,本技术方案有助于维持电路板300和金属中框100之间稳定的电流传输,保证天线装置10稳定的通信效果,进而确保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可选的,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部220和所述固定部210之间形成预设高度差Δh。

具体的,所述固定部210与所述接触部230之间的高度差Δh维持在预设范围内。具体的,所述固定部210与所述接触部230之间存在高度差Δh维持在[-δ,δ]的范围内,且δ取值很小,比如δ=0.5mm。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固定部210与所述接触部230之间的高度差Δh=0,此时,所述所述固定部210与所述接触部230持平,可以提高天线装置10的空间利用率,有助于天线装置10的轻薄化设计。

本申请提供的天线装置,包括金属中框、弹片和电路板;所述金属中框环绕所述电路板设置,且所述金属中框包括面对所述电路板的第一侧面,所述金属中框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弹片包括固定部以及和所述固定部连接的接触部,所述固定部卡接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接触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脚;所述电路板包括面对所述金属中框的第二侧面,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多个所述第一触脚抵接所述第三表面,以在所述电路板及所述金属中框之间形成多个电流传输路径。通过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脚,且多个所述第一触脚抵接电路板的第三表面,因此,可以在电路板及金属中框之间形成多个电流传输路径。当其中一条传输路径出现故障时,剩下的传输路径依然可以维持电流的正常传输,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助于维持电路板和金属中框之间稳定的电流传输,保证天线装置稳定的通信效果,进而确保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可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部22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脚2202,所述第二触脚2202抵接所述第四表面300c的至少部分区域,以使得所述第四表面300c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所述第二触脚2202与所述金属中框100电连接。

具体的,接触部2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触脚2201和至少一个第二触脚2202,至少一个第一触脚2201与电路板300的第三表面300b相抵接,至少一个第二触脚2202与电路板300的第四表面300c相抵接。由于电路板300的第三表面300b和第四表面300c同时与接触部220电连接,因此,可以使得接触部220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稳定的电连接关系,进而确保金属中框100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良好的馈电方式,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效果,进而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此外,由于接触部2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触脚2201和至少一个第二触脚2202,当其中一个第一触脚2201出现电连接故障时,比如接触不良的情况,第二触脚2202还可以起到电连接所述接触部220与所述电路板的作用。且第一触脚2201和第二触脚2202之间可以形成相互补偿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接触部220与电路板300之间的馈电效果,保证金属中框100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良好的馈电方式,从而进一步的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效果,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可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300包括自所述第三表面300b形成的第一凹陷部410,所述第一凹陷部410内设置第一焊盘4101,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凹陷部410内,且所述第一触脚2201与所述第一焊盘4101电连接。

其中,第一焊盘4101设置在第一凹陷部410内,其作用之一是为了更好的馈电,因为第一焊盘4101的导电性能较好,可以使得电流在弹片200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更好的电流传输通道。

可选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确保弹片200始终与电路板300保持稳定的电连接关系,可以采用激光焊接或者其他焊接工艺将弹片200的至少一个第一触脚2201与第一焊盘4101焊接在一起,这样弹片200就可以一直与第一焊盘4101保持接触状态,从而在弹片200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稳定的传输路径,进而保证天线装置10稳定的通信效果,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4,可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300包括自所述第三表面300b形成的第二凹陷部420,所述第二凹陷部420内设置第二焊盘4202,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形成有第三凹陷部430,所述第三凹陷部430朝着邻近所述电路板300的方向凹陷出来,所述第三凹陷部430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陷部420内,且与所述第二凹陷部420的第二焊盘4202贴合设置。

其中,第二焊盘4202的作用与第一焊盘4101相同,因为第二焊盘4202的导电性能较好,可以在第一触脚2201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更好的电流传输通道。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形成有第三凹陷部430,所述第三凹陷部430朝着邻近所述电路板300的方向凹陷出来,所述第三凹陷部430与所述第二凹陷部420的第二焊盘4202贴合设置。由于第一触脚2201形成有第三凹陷部430,因此,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焊盘4202之间的接触方式为点接触或者是线接触,这样可以使得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焊盘4202之间的电流传输更加迅速,可以提高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焊盘4202之间电流的响应速度,进而提高弹片200与电路板300之间的电流传输的灵敏度。此外,由于第一触脚2201形成有第三凹陷部430,使得第一触脚2201具有更好的弹力作用,因此,第一触脚2201可以更加牢固的贴合在所述第二凹陷部420的第二焊盘4202上,从而进一步的使得第一触脚2201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稳定的电连接关系,有助于提高天线装置10的通信效果,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弹片200始终与电路板300保持稳定的电连接关系,可以采用激光焊接或者其他焊接工艺将弹片200的至少一个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焊盘4202焊接在一起,这样弹片200就可以一直与第二焊盘4202保持接触状态,从而在弹片200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稳定的传输路径,进而保证天线装置10稳定的通信效果,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图5(a)和图5(b),可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300设置有第一固定件310和第二固定件320,所述第一固定件3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表面300b相连,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320,且所述第一固定件310与所述第二固定件320形成预设角度α,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呈环形,且所述第一触脚2201的曲率中心邻近所述固定部210,所述第一触脚2201环绕所述第二固定件320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固定件320电连接。

其中,将第一固定件310和第二固定件320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螺丝锁附,还可以是其他方式的固定连接。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呈环形,所述第一触脚2201环绕所述第二固定件320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固定件320电连接。第一触脚2201可以为勾状结构,将第二固定部320钩住,通过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固定部320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弹力,使得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固定部320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从而确保弹片200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稳定的电连接关系,进而提高天线装置10的通信效果,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可选的,可以根据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固定件320之间的弹力大小情况对所述第一固定件310与所述第二固定件320之间形成的预设角度α做适应性调整。比如,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固定件320之间的弹力太小了,为了防止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固定件320之间的电连接出现故障,可以将所述第一固定件310与所述第二固定件320之间形成的预设角度α调整小一点,以增大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固定件320之间的弹力作用,确保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固定件320之间形成稳定的电连接关系,进而提高天线装置10的通信效果,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反之,则可以将所述第一固定件310与所述第二固定件320之间形成的预设角度α调整大一点,为防止对接触部220或者第二固定件320造成破坏,可以适当减小第一触脚2201与第二固定件320之间的弹力作用。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6,可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表面300b设置有贴合部330,所述贴合部330包括第一连接部331、中间部332和第二连接部333。所述中间部332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3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33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331包括第一端面331a,所述第二连接部333包括第二端面333a,所述第一端面331a和所述第二端面333a用于贴合所述第三表面300b,所述中间部33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331远离所述第一端面331a的一侧,所述中间部33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333远离所述第二端面333a的一侧,所述中间部332包括第一贴合面332a,所述第一贴合面332a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面331a及所述第二端面333a共面,所述第一连接部331、所述第二连接部333和所述中间部332共同形成收容腔330A,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延伸至所述收容腔330A内,且与所述中间部332电连接。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31、所述第二连接部333和所述中间部332共同形成收容腔330A,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延伸至所述收容腔330A内,所述收容腔330A可以对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起到限位的作用,将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脚2201收容于所述收容腔330A内,且与所述中间部332电连接。这样可以防止弹片200由于发生晃动,而终断了与电路板300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因此,可以确保第一触脚2201与中间部332之间形成稳定的电连接关系,进而确保金属中框100与电路板300之间稳定的馈电方式,提高天线装置10的通信效果,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7,可选的,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210包括第三连接部213、卡持部214和第四连接部215。所述第三连接部213连接所述接触部220,所述卡持部214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213和所述第四连接部215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213包括第三端面213a,所述第四连接部215包括第四端面215a,所述第三端面213a和所述第四端面215a用于贴合所述第一表面100b,所述卡持部21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部213邻近所述第三端面213a的一侧,所述卡持部214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部215邻近所述第四端面215a的一侧,所述第三连接部213、所述第四连接部215和所述卡持部214共同形成一中框区域210A,所述卡持部214卡设在所述安装槽400内。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213用于与所述接触部220直接连接。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部213、所述第四连接部215和所述卡持部214共同形成一中框区域210A的体积大于所述安装槽400的收容体积,所述固定部210通过弹力作用收容于安装槽400内,这样可以使得卡持部214与安装槽400的卡接更加紧密,使得弹片200不容易脱落,而如果弹片200因为变形或者是安装等原因产生脱落,就会影响到天线装置100的通信情况,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部210有助于稳定天线装置10的通信情况,进而保证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图7和图8,可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持部214包括第一凸起部2141,所述安装槽400设置有第四凹陷部440,所述第一凸起部2141设置在所述第四凹陷部440内,且与所述第四凹陷部440贴合设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部2141设置在所述第四凹陷部440内,且与所述第四凹陷部440贴合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大所述卡持部214与所述安装槽400之间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所述卡持部214与所述安装槽400之间连接的更加紧密,其中,第一凸起部2141通过外部的弹力作用卡接在所述第四凹陷部440内,可以使得固定部210与金属中框10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弹片200不容易从金属中框100上脱落下来,从而保证金属中框100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稳定的电连接关系,保证天线装置100的通信效果,进而提升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图7和图9,可选的,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连接部215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触脚2151。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触脚2151之间的间距相等。

具体的,将固定部210的第四连接部215设置多个间隔的第三触脚2151,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触脚2151之间的间距相等。可以使得第三触脚2151与金属中框100之间的馈电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固定部210与金属中框100之间的电连接效果,提升金属中框100与电路板300之间的电连接性能,进而提高天线装置10的通信效果,提升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0,可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表面300b设置有自所述第三表面300b朝着远离所述第四表面300c延伸出来的第二凸起部340,所述第二凸起部34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触脚2201之间。

具体的,第二凸起部340具有至少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第二凸起部340自所述第三表面300b朝着远离所述第四表面300c延伸,且第二凸起部340与电路板300保持稳定的电连接关系,因此,第二凸起部34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触脚2201之间,且与相邻的两个第一触脚2201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电连接关系,所以,第二凸起部340是弹片200与电路板300之间电连接的介质第二,所述第二凸起部34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触脚2201之间,因此,所述第二凸起部340可以对相邻的两个第一触脚2201起到限位的作用,当第一触脚2201发生晃动时,第二凸起部340可以使得第一触脚2201固定在某一位置上,使得第二凸起部340始终与第一触脚2201保持电连接关系,进而保证金属中框100与电路板300之间形成稳定的电连接,提高了天线装置10的通信效果,进而确保天线装置10的通信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300上设置有射频模块350,所述射频模块350用于产生激励信号,所述射频模块350依次通过所述接触部220及所述固定部210连接至所述金属中框100,以将所述激励信号传输至所述金属中框100,所述金属中框100根据所述激励信号产生电磁波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天线装置10还包括匹配电路,所述匹配电路用于匹配将所述射频模块350的输出阻抗与作为天线辐射体的金属中框100的输入阻抗之间的匹配度,以使得所述射频模块350输出的激励信号的损耗在预设范围内。举例而言,所述预设范围为0~10%。具体地,所述匹配电路用于调整所述射频模块350的输出阻抗,并且所述匹配电路还用于调整所述金属中框100的输入阻抗,以调整所述输出阻抗与所述输入阻抗的匹配度。射频模块350依次通过所述接触部220及所述固定部210连接至所述金属中框100,将激励信号传输至所述金属中框100,所述金属中框100根据所述激励信号产生电磁波信号,此时,金属中框100充当天线辐射体,向外界辐射电磁波信号,以供天线装置10与外界完成通信。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2,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300上设置有参考地360,所述金属中框100依次通过所述固定部210及所述接触部220连接至所述参考地360,以使所述金属中框100接地。

本申请提供的天线装置,包括金属中框、弹片和电路板;所述金属中框环绕所述电路板设置,且所述金属中框包括面对所述电路板的第一侧面,所述金属中框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弹片包括固定部以及和所述固定部连接的接触部,所述固定部卡接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接触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脚;所述电路板包括面对所述金属中框的第二侧面,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多个所述第一触脚抵接所述第三表面,以在所述电路板及所述金属中框之间形成多个电流传输路径。通过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脚,且多个所述第一触脚抵接电路板的第三表面,因此,可以在电路板及金属中框之间形成多个电流传输路径。当其中一条传输路径出现故障时,剩下的传输路径依然可以维持电流的正常传输,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助于维持电路板和金属中框之间稳定的电流传输,保证天线装置稳定的通信效果,进而确保天线装置的通信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是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具有网络功能的智能设备。所述电子装置1包括天线装置10,所述天线装置10包括金属中框100、弹片200和电路板300,所述天线装置10包括前述任意实施方式所述的天线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前盖700和后盖800,所述金属中框100设置在所述前盖700和所述后盖800之间,所述第一表面100b相较于所述第二表面100c邻近所述前盖700设置。

具体的,电子设备1的前盖700是指电子设备1邻近显示屏的盖板,电子设备1的后盖800是指电子设备1邻近电池的盖板。在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的前盖700和后盖800以及金属中框100,共同构成电子设备1的外观面,一方面对电子设备1起到防跌落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对电子设备1起到装饰效果,使得电子设备1较为美观。电子设备1的前盖700和后盖800以及金属中框100形成封闭区域,所述电路板300收容于该封闭区域内。可以理解地,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1的后盖800及至少部分金属中框100共同构成所述电子设备1的外观面。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前盖700和后盖800,所述金属中框100设置在所述前盖700和所述后盖800之间,所述第一表面100b相较于所述第二表面100c邻近所述后盖800设置。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