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7849发布日期:2019-01-08 21:46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



背景技术:

小型断路器是一种用于线路的过载、短路、过电流、失压、欠电压保护之用的低压电器,能够切断和接通负荷电路。小型断路器的动、静触头在分断过程中会产生电弧,以保证小型断路器运行安全,通常在其内部设置灭弧系统来熄灭动、静触头产生的电弧,以达到灭弧效果。

现有常见的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如图6所示,包括灭弧室01、动触头、静触头、导弧板02,导弧板02一端卡在灭弧室01和壳体04侧壁之间,另一端焊接在双金属片03上,灭弧过程为:当断路器的动、静触头打开时引起电弧,其中,一部分电弧从静触头方向引入灭弧室01中,另一部分电弧则从动触头一端由双金属片03吸引,沿着与双金属片03焊接的导弧板02引至灭弧室01中。但是因为电弧是高温导电的等离子体,而双金属片耐受高温的能力是有限度的,特别是电弧发生重燃后,不仅会烧损触点,而且容易烧损双金属片,使焊接在双金属片上连接动触头的软连接也容易烧断,导致断路器无法导通,从而影响断路器的分断脱扣能力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小型断路器产生的电弧沿双金属片通过导弧板引入灭弧室中,容易烧损双金属片和焊接在双金属片上的软连接,影响断路器的分断脱扣能力和使用寿命的问题,从而提供保障双金属片与软连接不被电弧烧损,使电弧充分进入灭弧室中,提升产品使用寿命的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灭弧室、动触头、静触头和引弧件,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设置在所述灭弧室的开口一侧,所述引弧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灭弧室的内侧底面并延伸出所述灭弧室的开口,所述引弧件包括延伸至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相接触的导电端下方的第一引弧结构,所述静触头包括向所述灭弧室的开口一侧延伸的第二引弧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动触头背向所述静触头一侧的双金属件,所述双金属件与所述动触头的导电端相对应位置设有一层绝缘体。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引弧件呈片状结构,其一端为固定在所述灭弧室的内侧底面的平板部,另一端为穿过所述壳体的通槽且与所述动触头的导电端间隔相对的所述第一引弧结构,所述第一引弧结构与所述平板部之间连接有斜板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引弧结构呈竖弯钩状,其具有朝向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一侧的凹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引弧结构由所述静触头的一端向上弯曲成型,并位于所述灭弧室开口一侧的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绝缘体为缠绕于所述双金属件上的至少一层聚酰亚胺纸。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双金属件通过软连接与所述动触头相连,所述软连接连接在所述双金属件远离所述动触头的下端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灭弧室包括罩壳,和由上至下间隔设置在所述罩壳内的多个灭弧栅片,所述平板部固定在所述灭弧室内与所述灭弧栅片平行设置,所述斜板部的一端向所述灭弧室的开口一侧水平延伸与所述平板部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平板部与多个所述灭弧栅片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罩壳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固定板,所述两侧固定板分别对应设置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灭弧栅片和所述平板部的两侧侧边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相对应的多个定位块,所述定位块铆接于所述定位孔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适于安装所述灭弧室的安装槽,所述灭弧室装入所述安装槽中形成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中,所述引弧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灭弧室内部,并具有延伸至动触头与静触头相接触的导电端下方的第一引弧结构,使得动触头上的电弧更容易被吸引到引弧件上,以及在静触头上设置第二引弧结构,这种结构设置,当动、静触头断开产生电弧时,一部分电弧沿静触头的第二引弧结构引入灭弧室中,另一部分电弧由动触头的导电端引到第一引弧结构上,通过引弧件直接引入灭弧室中,不再经过双金属件,并且,所述双金属件对应动触头设置的绝缘体可以进一步隔绝电弧,从而确保电弧不会流经双金属件,这种结构的灭弧系统既能保证动触头引弧的同时,又能避免双金属件及其软连接受到电弧烧损,可引导电弧更充分、快速的进入灭弧室中实现灭弧,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提升断路器的分断脱扣能力和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中,所述引弧件的一端为固定在所述灭弧室的内侧底面的平板部,另一端为与所述动触头的导电端间隔相对的所述第一引弧结构,所述第一引弧结构与所述平板部之间连接有斜板部。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的所述引弧件不与双金属件发生接触,所述第一引弧结构与所述动触头的导电端之间引弧距离短,可将动触头上的电弧快速吸引至所述第一引弧结构一侧,电弧沿斜板部和平板部进入灭弧室中,有利于减小电弧进入灭弧室的阻力,提升灭弧效果。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中,所述第一引弧结构呈竖弯钩状,其具有朝向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一侧的凹口,即凹口位于动触头与静触头接通和断开的开距区间下方,延伸距离长,并通过所述第一引弧结构的顶端与所述动触头的导电端相互靠近设置,这样有利于所述第一引弧结构更好吸引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分断所产生的电弧,提升导弧效果。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中,所述罩壳的两侧固定板分别对应设置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灭弧栅片和所述平板部的两侧侧边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相对应的多个定位块,所述定位块铆接于所述定位孔中,这样能够使多个灭弧栅片和平板部可靠牢固的装配到罩壳内,从而形成灭弧室结构,可有效防止灭弧栅片和引弧件的平板部从罩壳中脱落,结构稳定可靠,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和引弧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引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灭弧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灭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通槽,12-安装槽,2-灭弧室,21-灭弧栅片,211-定位块, 22-固定板,221-定位孔,3-动触头,31-导电端,4-静触头,41-第二引弧结构,5-引弧件,51-第一引弧结构,52-平板部,53-斜板部,6-双金属件,61-软连接,7-绝缘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如图1-5所示的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灭弧室2、动触头3、静触头4和引弧件5,所述动触头 3和所述静触头4设置在所述灭弧室2的开口一侧,所述引弧件5固定连接在所述灭弧室2的内侧底面并延伸出所述灭弧室2的开口,所述引弧件5 包括延伸至所述动触头3与静触头相接触的导电端31下方的第一引弧结构 51,所述静触头4包括向所述灭弧室2的开口一侧延伸的第二引弧结构41;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动触头3背向所述静触头4一侧的双金属件6,所述双金属件6与所述动触头3的导电端相对应位置设有一层绝缘体7。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实施例的核心技术方案,通过所述引弧件5固定连接在所述灭弧室2内部,并具有延伸至动触头与静触头相接触的导电端下方的第一引弧结构51,使得动触头3上的电弧更容易被吸引到引弧件5上,以及在静触头4上设置第二引弧结构41,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动、静触头分断产生电弧时,一部分电弧沿静触头4的第二引弧结构41引入灭弧室中,另一部分电弧由动触头3的导电端31引到第一引弧结构51上,通过引弧件5直接引入灭弧室中,不再经过双金属件,并且,所述双金属件6对应动触头设置的绝缘体7可以进一步隔绝电弧,从而确保电弧不会流经双金属件6,这种结构的灭弧系统既能保证动触头3引弧的同时,又能避免双金属件6及其软连接受到电弧烧损,可引导电弧更充分、快速的进入灭弧室中实现灭弧,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提升断路器的分断脱扣能力和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图1-3对所述引弧件5的具体结构作详细说明:

所述引弧件5呈片状结构,其一端为固定在所述灭弧室2的内侧底面的平板部52,另一端为穿过所述壳体1的通槽11且与所述动触头3的导电端31间隔相对的所述第一引弧结构51,所述第一引弧结构51与所述平板部52之间连接有斜板部53。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的所述引弧件5不与所述双金属件6发生接触,所述第一引弧结构51与所述动触头3的导电端之间的引弧距离短,可将动触头上的电弧快速吸引至所述第一引弧结构一侧,电弧沿斜板部和平板部进入灭弧室中,有利于减小电弧进入灭弧室的阻力,提升灭弧效果。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引弧结构51呈竖弯钩状,其具有朝向所述动触头3和静触头一侧的凹口,即凹口位于所述动触头3与静触头4接通和断开的开距区间下方,延伸距离长,最大程度的增大引弧范围,并通过所述第一引弧结构51的顶端与所述动触头3的导电端相互靠近设置,这样有利于所述第一引弧结构51更好吸引所述动触头3与静触头4分断所产生的电弧,提升导弧效果。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引弧结构41由所述静触头4的一端向上弯曲成型,并位于所述灭弧室2开口一侧的上方,这种结构设置,根据要求设计第二引弧结构41的弯曲弧度,起到更好的引弧作用,有利于静触头4上的电弧更为充分的引入灭弧室中,实现快速灭弧。

在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绝缘体7为缠绕于所述双金属件6上的至少一层聚酰亚胺纸,所述双金属件6缠绕聚酰亚胺纸的位置是与所述动触头3的导电端31相对应,因此,起到了绝缘隔离作用,可以防止所述动触头3一侧起弧后将电弧吸引至所述双金属件6上,从而保证了双金属件6的热特性的稳定,避免影响断路器的正常通断。

作为一种具体的设置方式,所述双金属件6通过软连接61与所述动触头3相连,所述软连接61连接在所述双金属件6远离所述动触头3的下端位置,距离所述动触头3的导电端有一段距离,以及在改变引弧路径后,电弧不再经过双金属件,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保证所述动触头3引弧的同时,又可保证双金属件6与软连接61不受电弧烧损。其中,所述双金属件 6的下端与断路器的出线侧端子连接,其上端为受热弯曲的自由端,所述绝缘体7设置在所述双金属件6的自由端的下方位置,不干扰自由端动作。

下面结合图2-4对灭弧室的具体设置方式作详细说明:

所述灭弧室2包括罩壳,和由上至下间隔设置在所述罩壳内的多个灭弧栅片21,所述平板部52固定在所述灭弧室2内与所述灭弧栅片平行设置,具体的,所述平板部52位于多个灭弧栅片21的底部,所述斜板部53的一端向所述灭弧室2的开口一侧水平延伸与所述平板部52相连,增大引弧范围,这种结构设置,能够充分吸收由动、静触头一侧引来的电弧,电弧被拉入灭弧栅片中分隔成多段短弧,起到电弧冷却并去离子化的作用,从而达到灭弧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作进一步优选,所述平板部52与多个所述灭弧栅片 21的形状相匹配,设置在灭弧室中可起到引弧和灭弧作用。进一步的,为了方便罩壳与灭弧栅片及平板部之间的安装固定,增强灭弧室的结构稳定性,所述罩壳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固定板22,所述两侧固定板22分别对应设置有多个定位孔221,所述灭弧栅片21和所述平板部52的两侧侧边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221相对应的多个定位块211,所述定位块211铆接于所述定位孔221中,这样能够使平板部52和多个灭弧栅片21可靠牢固的装配到罩壳内,从而形成灭弧室结构,可有效防止灭弧栅片和引弧件的平板部从罩壳中脱落,结构稳定可靠,安装方便。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适于安装所述灭弧室2的安装槽12,所述灭弧室2装入所述安装槽12中形成过盈配合,这种结构设置,根据合理设计灭弧室2和安装槽12之间的安装尺寸,只需将灭弧室对应安装到所述安装槽中,利用所述灭弧室2的侧壁与所述安装槽12的侧壁对应配合夹紧,从而使所述灭弧室2在所述壳体1上实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定位与夹紧,保证了灭弧室安装位置的稳定性,安装便捷。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