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5028发布日期:2019-01-08 20:47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对通话质量以及流量速率的要求的提高,对无线网络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三阶互调指标的引入,对提高网络质量有较大的贡献。三阶互调指标不好的天线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其驻波及互调性能,影响数据的有效传输。对于具有复数馈电片的天线,现有的馈电线常常使用电缆实现,通过电缆把复数馈电片进行连接。传统的利用电缆实现馈电线的方式,由于电缆焊接时容易出现不确定性,并且当电缆方式位置改变时,会使得电缆与馈电片的焊接点出现变化,因此容易导致天线的三阶互调不稳定,从而影响数据的有效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能够保证馈电线与馈电片之间的稳定连接,从而保证天线具有稳定良好的三阶互调性能,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包括第一馈电片组、第二馈电片组和用于连接第一馈电片组与第二馈电片组的馈电线,馈电线由铜铝复合板一体成型,馈电线包括用于连接电缆的馈电点和用于分别连接第一馈电片组与第二馈电片组的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根据馈电点镜像对称。

进一步,还包括反射板,第一馈电片组、第二馈电片组和馈电线分别通过绝缘支撑柱架设于反射板之上,第一馈电片组、第二馈电片组和反射板通过导电支撑柱进行接地,第一馈电片组、第二馈电片组和馈电线均与反射板相平行。

进一步,馈电线包括连接板,电缆焊接于连接板之上使得焊接点形成馈电点;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均呈直角状,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的水平边分别与第一馈电片组和第二馈电片组相连接,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的竖直边分别与连接板相连接。

进一步,连接板包括连接区和用于与电缆相焊接的焊接区,连接区设置于焊接区的两端并且连接区的宽度大于焊接区的宽度,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的竖直边分别与连接区相连接。

进一步,第一馈电片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馈电片和第二馈电片,第一馈电片和第二馈电片通过绝缘支撑柱保持相互平行设置,第一馈电片和第二馈电片通过导电支撑柱与反射板进行接地,第一馈电片与第一连接部件相连接。

进一步,第二馈电片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三馈电片和第四馈电片,第三馈电片和第四馈电片通过绝缘支撑柱保持相互平行设置,第三馈电片和第四馈电片通过导电支撑柱与反射板进行接地,第三馈电片与第二连接部件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第一馈电片组和第二馈电片组通过馈电线相连接,而由于设置于馈电线之中的分别与第一馈电片组与第二馈电片组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根据馈电点镜像对称,因此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分别设置于馈电线的两端,而由于馈电线由铜铝复合板一体成型,因此馈电线能够稳定地与第一馈电片组和第二馈电片组相连接,从而不易受到外部的影响而改变与第一馈电片组和第二馈电片组的连接状况,因此能够保证天线具有稳定良好的三阶互调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能够保证馈电线与馈电片之间的稳定连接,从而保证天线具有稳定良好的三阶互调性能,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的示意图;

图2是馈电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包括第一馈电片组1、第二馈电片组2和用于连接第一馈电片组1与第二馈电片组2的馈电线3,馈电线3由铜铝复合板一体成型,馈电线3包括用于连接电缆的馈电点和用于分别连接第一馈电片组1与第二馈电片组2的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根据馈电点镜像对称。具体地,第一馈电片组1和第二馈电片组2通过馈电线3相连接,而由于设置于馈电线3之中的分别与第一馈电片组1与第二馈电片组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根据馈电点镜像对称,因此第一连接部件31与第二连接部件32分别设置于馈电线3的两端,而由于馈电线3由铜铝复合板一体成型,因此馈电线3能够稳定地与第一馈电片组1和第二馈电片组2相连接,从而不易受到外部的影响而改变与第一馈电片组1和第二馈电片组2的连接状况,因此能够保证天线具有稳定良好的三阶互调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能够保证馈电线3与馈电片之间的稳定连接,从而保证天线具有稳定良好的三阶互调性能,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

其中,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新型馈电线的天线,还包括反射板4,第一馈电片组1、第二馈电片组2和馈电线3分别通过绝缘支撑柱架设于反射板4之上,第一馈电片组1、第二馈电片组2和反射板4通过导电支撑柱进行接地,第一馈电片组1、第二馈电片组2和馈电线3均与反射板4相平行。具体地,绝缘支撑柱使得第一馈电片组1、第二馈电片组2和馈电线3能够分别架设于反射板4之上并与反射板4相绝缘,从而使得在第一馈电片组1、第二馈电片组2和馈电线3之中进行传输的信号不会被反射板4衰减。此外,绝缘支撑柱还能够使第一馈电片组1、第二馈电片组2和馈电线3均与反射板4相平行,再结合导电支撑柱将第一馈电片组1、第二馈电片组2和反射板4进行接地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信号的传输完整性。

其中,参照图1-图2,馈电线3包括连接板33,电缆焊接于连接板33之上使得焊接点形成馈电点;第一连接部件31和第二连接部件32均呈直角状,第一连接部件31和第二连接部件32的水平边分别与第一馈电片组1和第二馈电片组2相连接,第一连接部件31和第二连接部件32的竖直边分别与连接板33相连接。具体地,由于第一馈电片组1和第二馈电片组2分别通过绝缘支撑柱而架设于反射板4之上,所以呈直角状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件31和第二连接部件32能够更好地分别与第一馈电片组1和第二馈电片组2相连接,并且不会对馈电线3自身的设置造成影响。连接板33处于第一连接部件31和第二连接部件32的中间,因此能够保证分别由第一馈电片组1和第二馈电片组2传输过来的信号的平衡性,从而能够保证信号传输的准确性。

其中,参照图1-图2,连接板33包括连接区34和用于与电缆相焊接的焊接区35,连接区34设置于焊接区35的两端并且连接区34的宽度大于焊接区35的宽度,第一连接部件31和第二连接部件32的竖直边分别与连接区34相连接。具体地,焊接区35为馈电线3与电缆的焊接提供了良好的焊接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出现焊接位置偏移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焊接位置处于第一馈电片组1和第二馈电片组2的中间。

其中,参照图1-图2,第一馈电片组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馈电片11和第二馈电片12,第一馈电片11和第二馈电片12通过绝缘支撑柱保持相互平行设置,第一馈电片11和第二馈电片12通过导电支撑柱与反射板4进行接地,第一馈电片11与第一连接部件31相连接。第二馈电片组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三馈电片21和第四馈电片22,第三馈电片21和第四馈电片22通过绝缘支撑柱保持相互平行设置,第三馈电片21和第四馈电片22通过导电支撑柱与反射板4进行接地,第三馈电片21与第二连接部件32相连接。具体地,第一馈电片11和第二馈电片12,以及第三馈电片21和第四馈电片22,分别使第一馈电片组1和第二馈电片组2形成了双极化馈电片,相对于单极化天线能够更有效节省空间,从而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好地提高信号的接收效率。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