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0501发布日期:2018-12-28 19:10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隔离开关是高压设备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电器,它本身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比较简单,但是由于使用量大,工作可靠性要求高,对变电所、电厂的设计、建立和安全运行的影响较大。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的分、合,是通过旋转闸刀,使闸刀的两个刀片与触点接触或分离来实现。如图4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动触板为冲压折弯成L型的触片,通过L型的触片的侧壁与闸刀接触,由于触片的厚度较薄,触片与闸刀的接触近似于线接触。接触面积较小,长期使用后,电流经过时易发热而烧坏开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旨在改善闸刀与触头接触面积小,容易造成隔离开关损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

一种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包括底座、设在底座上的第一绝缘柱、第二绝缘柱、闸刀以及锁扣件,所述第一绝缘柱上设有动触板,所述第二绝缘柱上设有静触板,所述闸刀一端铰接于所述静触板,另一端通过所述锁扣件与所述动触板配合扣接;所述动触板包括触板和分别设置在所述触板两侧的两个触片,两个所述触片均与所述触板之间具有间隙且与触板平行设置,所述闸刀可套入所述触板与两个所述触片之间,所述闸刀与所述触板以及所述触片均形成面接触。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闸刀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刀片、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两个所述刀片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铰接在所述静触板上,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轴固定。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均包括螺栓、螺母以及弹性调节件,所述弹性调节件夹设在所述螺栓的螺栓头与所述刀片之间。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触片与所述触板的间距与所述刀片的厚度相适配,两个所述触片的顶部均设置有弧形弯折部,所述弧形弯折部朝向远离所述触板的方向弯折。

作为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刀片靠近所述触板的端部均设有平行槽,所述平行槽从所述刀片的端部沿长度方向向内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轴。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锁扣件包括拉环片、铰接件和扭簧,所述拉环片通过所述铰接件平行设在两个所述刀片之间,所述拉环片的底部设有挂钩,所述扭簧设置在两个所述刀片靠近所述铰接件的位置,所述动触板上设有钩台,所述拉环片在所述扭簧作用下使所述挂钩与所述钩台紧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动触板由两个触片与触板构成,触片与触板之间具有间隙且触片与触板平行设置,使得闸刀可套入触板与两个触片之间,闸刀与触板以及触片均形成面接触,增大了闸刀刀片与动触板的接触面积,保证电流的稳定和开关安全有效的工作。

进一步地,触片与触板的间距与刀片的厚度相适配,两个触片的顶部均设置有弧形弯折部,再通过每个刀片靠近触板的端部均设有平行槽相配合,使得闸刀刀片更易于套入触板与两个触片之间,而且接触更加紧密,还能较直观的看出合闸时闸刀与动触板的接触状态,便于开关的检修与开合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底座;2-第一绝缘柱;3-第二绝缘柱;4-闸刀;5-锁扣件;6-动触板;7-静触板;21-装夹片;31-装夹片;41-刀片;42-第一连接轴;43-第二连接轴;44-螺栓;45-螺母;46-弹性调节件;47-平行槽;51-拉环片;52-铰接件;53-扭簧;54-挂钩;61-触板;62-触片;63-钩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结合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包括底座1、设在底座上的第一绝缘柱2、第二绝缘柱3、闸刀4以及锁扣件5。第一绝缘柱上2设有动触板6,第二绝缘柱3上设有静触板7。闸刀4一端铰接于静触板7,另一端通过锁扣件5与动触板6配合扣接。

进一步地,动触板6包括触板61和分别设置在触板两侧的两个触片62,两个触片62均与触板61之间具有间隙且与触板61平行设置,闸刀4可套入触板61与两个触片62之间,闸刀4与触板61以及触片62均形成面接触。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柱2设置有装夹片21,第二绝缘柱3上设置有装夹片31,动触板6竖立安装于第一绝缘柱2的装夹片21上,静触板7相对应的竖立安装于第二绝缘柱3的装夹片31上。动触板6通过紧固螺栓,将触板61安装在装夹片21中间,再将两个触片62分别固定安装在装夹片21的外侧面,保证两个触片62分别设置在触板61的两侧,触片62与触板61具有间隙且平行设置。使得闸刀4可套入触板61与两个触片62之间,闸刀4与触板61以及触片62均形成面接触,增大了闸刀4与动触板6的接触面积。

请参阅图2-3,闸刀4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刀片41、第一连接轴42和第二连接轴43。两个刀片4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轴42铰接在静触板7上,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轴43固定。第一连接轴42和第二连接轴43均包括螺栓44、螺母45以及弹性调节件46,弹性调节件46夹设在螺栓44的螺栓头与刀片41之间。第二连接轴43设置在靠近闸刀4与动触板6合闸接触的一侧,且不干涉闸刀4的开合闸。调节第二连接轴43的螺栓44,通过弹性调节件46可微调闸刀4的两个刀片41的间距,以使刀片41更好的适配于动触板6的触片61。

进一步地,动触板6的触板61与触片62的间距与刀片41的厚度相适配,两个触片62的顶部均设置有弧形弯折部,弧形弯折部朝向远离触板61的方向弯折。每个刀片41靠近触板61的端部均设有平行槽47,平行槽47从刀片41的端部沿长度方向向内延伸至第二连接轴43。刀片41开设有平行槽47,使得刀片41与弧形弯折的触片62之间的接触更加弹性,接触得更加紧密,又能较直观的看出合闸时闸刀4与动触板6的接触状态。

锁扣件5包括拉环片51、铰接件52和扭簧53,拉环片51通过铰接件52平行设在两个刀片41之间。拉环片51的底部设有挂钩54,扭簧53设置在两个刀片51靠近铰接件52的位置。扭簧53的上扭臂卡固在拉环片51上,扭簧53的下扭臂卡固在刀片的底壁上。动触板6上设有钩台63,拉环片51在扭簧53作用下使挂钩54与钩台63紧扣。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锁扣件5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可转动与钩台63配合扣接的现有结构,例如参照专利CN 204011224 U中的拉钩、拉手和复位弹簧结构,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本实施例的户外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工作方式如下:合闸时,闸刀4向下转动至动触板6,锁扣件5上的挂钩54通过扭簧53作用使挂钩54与钩台63紧扣,保证闸刀4与动触板6的固定锁扣。此时,闸刀4的两个刀片41套入触板61与两个触片62之间形成面接触,增大了闸刀4与动触板6的接触面积,确保电流的稳定性。分闸时,拉动锁扣件5使拉环片51向上转动,带动挂钩54脱离钩台63,实现解锁,继续将闸刀4向上转动,使闸刀4与动触板6分离,实现分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