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可靠的线组并联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7919发布日期:2019-05-24 20:46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可靠的线组并联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组并联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安全可靠的线组并联连接器。



背景技术:

普通线组在需要并联时候,基本步骤都是先裁剥电源线,然后通过缠绕、搭接、焊锡或者打端子的方式来进行连接。不仅工序复杂,容易松脱不牢靠,时间旧易腐蚀串电,容易漏电甚至引起火灾;而且加工完成的线组复杂,使用起来容易缠绕容易混淆,导致接错电路,引发安全事故。并且不具备防水防尘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线组在需要并联时候,基本步骤都是先裁剥电源线,然后通过缠绕、搭接、焊锡或者打端子的方式来进行连接。不仅工序复杂,容易松脱不牢靠,时间旧易腐蚀串电,容易漏电甚至引起火灾;而且加工完成的线组复杂,使用起来容易缠绕容易混淆,导致接错电路,引发安全事故。并且不具备防水防尘功能的缺陷,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线组并联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线组并联连接器,包括上端子壳、下端子壳、主线、支线和端子插片,所述下端子壳上设有横向通过式线槽和竖向闭端线槽,所述上端子壳上设有端子插片槽,所述主线拉直放进横向通过式线槽内,所述支线拉直放进竖向闭端线槽内,所述支线线头对齐竖向闭端线槽的封闭端底部,所述端子插片无切口一边放进端子插片槽内,所述上端子壳和下端子壳对齐通过高周波压紧融合密封,所述端子插片与电源线接触部位有V字型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端子插片由导电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端子插片上的V字型开口设有两个,且所述V字型开口的尺寸及位置根据不同电源线的尺寸设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端子壳和下端子壳设有高周波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端子壳和下端子壳由绝缘防水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主线不需要切断以及剥线并且支线也不需要剥线的情况下安全快速实现了电路导通,并且不需要使用螺丝或者铆钉等紧固件锁紧,避免了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松动或者锈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避免了卡扣结构不防水不妨尘的弊端;并且将正负极线路的分支并联固定在一套壳内,有利于整个电路的整理及分辨,不会造成线路的打结,更方便使用者分辨线路极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端子壳;2、端子插片;3、主线;4、支线;5、下端子壳;6、横向通过式线槽;7、竖向闭端线槽;8、V字型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线组并联连接器,包括上端子壳1、下端子壳5、主线3、支线4和端子插片2,下端子壳5上设有横向通过式线槽6和竖向闭端线槽7,上端子壳1上设有端子插片槽,主线3拉直放进横向通过式线槽6内,支线4拉直放进竖向闭端线槽7内,支线4线头对齐竖向闭端线槽7的封闭端底部,端子插片2无切口一边放进端子插片槽内,上端子壳1 和下端子壳5对齐通过高周波压紧融合密封,端子插片2与电源线接触部位有V 字型开口8,高周波后V字型开口8刺破电源线外表绝缘层。

端子插片2由导电材料制成。端子插片2上的V字型开口8设有两个,且 V字型开口8的尺寸及位置根据不同电源线的尺寸设计。上端子壳1和下端子壳 5设有高周波纹。上端子壳1和下端子壳5由绝缘防水材料制成。

具体的,工作时,先将主线3和支线4放进下端子壳5内相应的位置,将端子插片2放进上端子壳1内后,将上端子壳1和下端子壳5对齐通过高周波压紧融合密封,高周波后,V字型开口8位刺破电源线外壳绝缘层,连通主线3与支线4,并且不切断线芯,这样在主线3不需要切断以及剥线并且支线4也不需要剥线的情况下安全快速实现了电路导通,且可以主线3上任意位置并联电路。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主线不需要切断以及剥线并且支线也不需要剥线的情况下安全快速实现了电路导通,并且不需要使用螺丝或者铆钉等紧固件锁紧,避免了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松动或者锈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避免了卡扣结构不防水不妨尘的弊端;并且将正负极线路的分支并联固定在一套壳内,有利于整个电路的整理及分辨,不会造成线路的打结,更方便使用者分辨线路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