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及其承载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6814发布日期:2019-05-24 20:4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模组及其承载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模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其承载壳体。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传统能源汽车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为了减少石油消耗、提高空气质量,新能源电动汽车逐渐成为汽车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模组,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哪种新能源电池,在工作过程中都伴随有明显的热效应,引起温升以及温度分布差异,对其充放电效率、内阻特性和循环寿命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到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核心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承载壳体,以达到改善电池模组散热能力,提高电池模组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电池模组寿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的电池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模组承载壳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内的热管结构,所述热管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内的中空内腔、吸液芯以及导热层,所述吸液芯设置于所述中空内腔的壁面上,所述导热层由相变材料制成且填充于所述中空内腔中。

优选地,所述热管结构从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的底壁向侧边延伸至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的至少一个侧壁。

优选地,所述热管结构布满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的底壁以及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的所有侧壁。

优选地,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的侧壁远离底壁的端部形成有翻边,所述热管结构延伸至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的侧壁与翻边间的拐角处。

优选地,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的侧壁与底壁之间以及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的侧壁与翻边之间均圆角过渡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包括外层壳体以及内层壳体,所述外层壳体与所述内层壳体的两端固连围成所述中空内腔。

优选地,所述外层壳体与所述内层壳体相对的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所述吸液芯。

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池组,所述壳体为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承载壳体。

优选地,所述热管结构在所述壳体侧壁上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电池组的高度。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组承载壳体,包括设置于电池模组承载壳体内的热管结构,热管结构包括设置于电池模组承载壳体内的中空内腔、吸液芯以及导热层,其中,中空内腔需要具有一定的真空度,吸液芯由毛细多孔材料构成,且设置于中空内腔的壁面上,导热层由相变材料制成且填充于中空内腔中;

在应用时,电池模组承载壳体内的电池组的热量通过承载壳体传递至壳体内的热管结构,热管结构热端,通常为承载壳体的底部的相变介质吸收热量汽化,汽化后的气体扩散至热管结构冷端,气体在冷端冷凝成液体并散发热量完成热量的传递;冷凝后的液体通过吸液芯的毛细作用回流至热管结构的热端形成循环;

综上所述,通过在上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内设置热管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承载壳体的均温性能,同时能够加快电池组与承载壳体间的热量传递,进而达到改善电池模组散热能力,提高电池模组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电池模组寿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的电池模组,由于电池模组采用了上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而电池模组承载壳体又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该电池模组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剖视图。

图中:

1为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01为外层壳体;102为内层壳体;103为中空内腔;104为翻边;2为电池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轴测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包括设置于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内的热管结构,热管结构包括设置于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内的中空内腔103、吸液芯以及导热层,其中,中空内腔103需要具有一定的真空度,即在将吸液芯及相变介质填入中空内腔103后,需要对中空内腔103做一定程度的真空处理后再密封,吸液芯由毛细多孔材料构成,且设置于中空内腔103的壁面上,以便于气化的相变材料回流至热端,导热层由相变材料制成且填充于中空内腔103中;

在应用时,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内的电池组2的热量通过承载壳体传递至壳体内的热管结构,热管结构热端,通常为承载壳体的底部的相变介质吸收热量汽化,汽化后的气体扩散至热管结构冷端,气体在冷端冷凝成液体并散发热量完成热量的传递;冷凝后的液体通过吸液芯的毛细作用回流至热管结构的热端形成循环;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通过在上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内设置热管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承载壳体的均温性能,同时能够加快电池组2与承载壳体间的热量传递,进而达到改善电池模组散热能力,提高电池模组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电池模组寿命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热管结构在散热时会形成受热端以及冷凝端,受热端以及冷凝端之间具有温差才能够使热管结构更好的发挥作用,因此在实际布置时应当使热管结构的两端具有一定的温差,基于此,可使热管结构从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底壁向侧边延伸至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至少一个侧壁,由于电池组2通常固定于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底壁上,并与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底壁直接接触,则在使用时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底壁作为热管结构的受热端,而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侧壁的温度通常低于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底壁的温度,将热管结构延伸至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侧壁构成热管结构的冷凝端。

作为优选地,热管结构布满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底壁以及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所有侧壁,以增加相变介质在热管结构冷端及热端的循环速度,提高散热效率。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侧壁远离底壁的端部形成有翻边104,热管结构延伸至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侧壁与翻边104间的拐角处。

为保证相变介质能够在中空腔体内顺畅移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侧壁与底壁之间以及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的侧壁与翻边104之间均圆角过渡连接,与之相对应的,中空腔体在上述位置处也采用圆角过渡结构,从而便于相变材料通过拐角处。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包括外层壳体101以及内层壳体102,外层壳体101与内层壳体102的两端固连围成中空内腔103。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外层壳体101与内层壳体102相对的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吸液芯。

基于上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由于该电池模组采用了上述电池模组承载壳体1,则电池模组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作为优选地,为进一步提高热管结构的散热效果,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管结构在壳体侧壁上的高度不低于电池组2的高度,以提高热管结构冷端的散热效率。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