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4140发布日期:2019-05-21 20:41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无源低互调射频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无线通讯的广泛应用,尤其移动通讯网络制式的多元化发展,小型化,高集成的设备将会成为主流,射频同轴连接器可用于电路板与电路板,射频模块与射频模块,电路板与射频模块之间的互联。市场上该类连接器的主流产品大都采用硬盲插连接方式,该种连接方式对电路板和模块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如果两块板或模块的孔位没对正,就会造成焊点上的应力集中甚至插合错误,导致产品报废率较高和寿命降低,并且整机的制造成本就会大幅提高。射频系统中,安装数个甚至数十个的射频同轴连接器,且要求在同一面板下实现,如果单纯靠电路板和模块的机械公差来保证产品高度的一致性,则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要求非常高,而电气性能也不好保证。

目前有多种射频连接方案,如中国专利CN102714385A公开的灏讯公司的MBX的轴向偏移量±1.2mm和径向偏移量为±4.5°;Radiall 公司的SMP-MAX 的轴向偏移量和径向偏移量分别为±1.2mm和±3°。这些连接器都可以满足轴向及径向容差的问题,但不能满足多频带动态低互调要求。

随着新技术在无线通信行业中的应用,例如在更高的射频传输功率、使用共享公用天线进行多频带操作、在接收机频带具有更多 PIM 的宽带宽信号的应用场合,对同轴连接器提出了无源互调的要求,要求同轴连接器满足较大轴向及径向的容差的同时并满足低互调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它能够在满足轴向和径向偏移量指标的同时满足低互调的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它包括卡紧端插座、滑动端插座和转接器,其中,

所述卡紧端插座包括第一外导体、第一内导体和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内导体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导体内,所述第一绝缘体填充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导体和第一内导体之间;

所述滑动端插座包括第二外导体、第二内导体和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内导体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导体内,所述第二绝缘体填充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导体和第二内导体之间;

所述转接器包括第三外导体、第三内导体、第三绝缘体和第四绝缘体,所述第三内导体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导体内,所述第三绝缘体和第四绝缘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导体的两端,所述第三绝缘体和第四绝缘体填充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导体和第三内导体之间;

所述第一外导体的中心孔内壁沿周向设置有限位槽;

所述第三外导体的一端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凸出部,另一端沿周向设置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活动限位于所述限位槽内并始终与所述限位槽的外壁面接触,所述第二凸出部置于所述第二外导体内,与所述第二外导体的中心孔内壁接触并可相对所述第二外导体轴向移动;

所述第三内导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呈球状的球头部,所述第一内导体设置有第一圆筒形夹持部,所述第二内导体设置有第二圆筒形夹持部,所述第一圆筒形夹持部和第二圆筒形夹持部分别弹性夹持所述第三内导体的两端的球头部。

进一步,所述第三绝缘体的端部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四绝缘体的端部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绝缘体的端部置于所述第三绝缘体的第一凹陷部中,所述第二绝缘体的端部置于所述第四绝缘体的第二凹陷部中。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外壁面呈圆弧面状;和/或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外壁面呈圆弧面状。

进一步,所述第三外导体的两端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切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圆筒形夹持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二切口,和/或所述第二圆筒形夹持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三切口。

进一步,所述第三外导体的端面超过所述第三内导体的相应端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外导体的中心孔在与滑动端插座相对的端部呈喇叭状;和/或所述第二外导体的中心孔与卡紧端插座相对的端部呈喇叭状。

进一步,所述限位槽为所述第一外导体的中心孔内壁设置的两圈凸台中间形成的凹陷部分。

进一步,所述限位槽为所述第一外导体的中心孔内壁的台阶与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凸台在所述第一外导体的中心孔内壁上形成的凹陷部分。

进一步,所述第三外导体采用铍铜制成。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在轴向及径向容差范围内,有效解决了第一外导体和第二外导体分别与第三外导体连接,以及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分别与第三内导体连接时所产生的应力,从而提高产品动态互调指标;本实用新型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在满足轴向和径向偏移量的同时,满足了低互调的性能,优化了产品的动态互调指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卡紧端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卡紧端插座的部件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转接器的部件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滑动端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滑动端插座的部件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卡紧端插座10、滑动端插座20和转接器30;其中,

所述卡紧端插座10包括第一外导体11、第一内导体13和第一绝缘体12,所述第一内导体13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导体11内,所述第一绝缘体12填充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导体11和第一内导体13之间;

所述滑动端插座20包括第二外导体21、第二内导体23和第二绝缘体22,所述第二内导体23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导体21内,所述第二绝缘体22填充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导体21和第二内导体23之间;

所述转接器30包括第三外导体31、第三内导体32、第三绝缘体32和第四绝缘体33,所述第三内导体34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导体31内,所述第三绝缘体32和第四绝缘体3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导体31的两端,所述第三绝缘体32和第四绝缘体33填充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导体31和第三内导体32之间;

所述第一外导体11的中心孔内壁沿周向设置有一圈限位槽111,所述第三外导31的一端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凸出部311,另一端沿周向设置有第二凸出部312,所述第一凸出部311活动限位于所述限位槽111内并始终与所述限位槽111的外壁面接触,所述第二凸出部312置于所述第二外导体21内,与所述第二外导体21的中心孔内壁接触并可相对所述第二外导体21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凸出部311活动限位于所述限位槽111内,所述限位槽111侧边能够对所述第一凸出部311的轴向移动起到限制作用,而所述第二凸出部312可相对所述第二外导体21轴向移动,能够满足板间连接的较大的轴向容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槽111由第一外导体11的中心孔内壁的两圈凸台中间的凹陷部分形成。在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导体11中心孔的下部为阶梯孔,通过所述第一外导体11的中心孔内壁的台阶与所述第一绝缘体12上的凸台在所述第一外导体11的中心孔内壁上形成的凹陷部分来构成所述限位槽111,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其他部分相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所述限位槽111还可以是直接在所述第一外导体11的中心孔内壁开设一圈凹槽作为所述限位槽111。

所述第一凸出部311的外壁面呈圆弧面状,可以在发生径向偏移时,所述第一凸出部311与所述限位槽111的底面始终保持线接触,也就是所述第三外导体31与所述第一外导体11的中心孔内壁保持线接触。同样地,所述第二凸出部312的结构可以与所述第一凸出部311的相同,其外壁面呈圆弧面状,使所述第二凸出部312与所述第二外导体21的中心孔内壁保持线接触。

所述第三外导体31的两端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切口313、314。通过开设所述第一切口313、314,使所述第三外导体31的两端具有弹性,能够使所述第一凸出部311与所述限位槽111的底面始终保持可靠动态弹性线线接触,特别是发生径向偏移时仍能保持可靠接触,而且能够满足较大的径向偏移量。同时,第二凸出部312与所述第二外导体21的中心孔内壁也保持动态弹性线线接触。所述第三外导体31优选采用铍铜制成,使所述第三外导体31具有很好的弹性和疲劳强度等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

所述第三内导体34的两端分别设有呈球状的球头部341、342,所述第一内导体13设置有第一圆筒形夹持部131,所述第二内导体23设置有第二圆筒形夹持部231,所述第一圆筒形夹持部131和第二圆筒形夹持部231分别夹持所述第三内导体34的两端的球头部341、342。所述第三内导体34的两端的球头部341、342分别置于所述第一圆筒形夹持部131和第二圆筒形夹持部231并能够相对滑动,所述球头部341、342的圆弧面与所述第一圆筒形夹持部131和第二圆筒形夹持部231的内壁保持弹性接触。所述第一圆筒形夹持部131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二切口1311,所述第二圆筒形夹持部231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三切口2311,通过开设所述第二切口1311和第三切口2311,使所述第一圆筒形夹持部131和第二圆筒形夹持部231具有弹性,能够很好地夹持所述第三内导体34的两端的球头部341、342,保持动态弹性接触,能够满足较大的径向偏移量。

所述第三外导体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内导体34的长度,也就是所述第三外导体31的端面高出所述第三内导体34相应的端面。

所述第三绝缘体32的端部设有第一凹陷部321,所述第四绝缘体33的端部设有第二凹陷部331,所述第一绝缘体12的端部置于所述第三绝缘体32的第一凹陷部321中,所述第二绝缘体22的端部置于所述第四绝缘体33的第二凹陷部331中。

第一外导体11的中心孔在与滑动端插座20相对的端部呈喇叭状。这里的中心孔的与滑动端插座20相对的端部是指中心孔靠近滑动端插座20的一侧的端部。中心孔在与滑动端插座20相对的端部呈喇叭状,可以在发生径向偏移时,避免第三外导体31与第一外导体11发生触碰,满足较大的径向偏移。同样地,所述第二外导体21的中心孔的与卡紧端插座10相对的端部也可以设置为呈喇叭状。

本实用新型的射频同轴连接器,使第一外导体11和第二外导体21分别与第三外导体31保持稳定地接触,使第一内导体13和第二内导体23分别与第三内导体32保持稳定地接触,在轴向及径向容差范围内可以有效解决相互间接触时所产生的应力,从而提高产品动态互调指标。在满足轴向和径向容差的同时,满足低互调的性能,优化了产品的动态互调指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