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叉绕线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8344发布日期:2019-07-06 10:38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飞叉绕线轴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具体涉及一种飞叉绕线轴机构。



背景技术:

绕线电感是电路中常用的元器件之一,其具有滤波、振荡、延迟、陷波等作用。绕线电感在生产时,绕线的圈数、力度等会直接影响到绕线电感的性能。一般,电感在绕线时,要么以同一力度绕多种产品,要么通过人工调节绕线力度,费时费力。而且即使通过人工调节绕线力度,其在单个电感的整个绕线过程中力度不变,不能够针对不同的过程调节绕线力度,影响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飞叉绕线轴机构,其能够自动的同时完成多层绕线,绕线力度可控,速度快,效率高,品质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飞叉绕线轴机构,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其上的移送电感的上料夹持单元、位于电感下方能够调整极线夹持力度并对电感进行绕极线的飞叉单元、位于夹持单元上方能够带动电感旋转绕双层极线的绕线单元、设置在上料夹持单元上能够夹持电感两根极线的线定位单元和能够将极线裁断并将新的极线拉到飞叉单元处的拉线单元。

作为优选的,包括位于飞叉单元一侧的能够放置线卷以及保持极线绷紧程度的放线单元。

作为优选的,所述飞叉单元包括均设置在支架上的飞叉旋转驱动源和位于电感下方的飞叉中心轴,所述飞叉中心轴的顶端设置有拼合平台,所述飞叉中心轴外套设有飞叉旋转轴,所述飞叉旋转轴上设置有能够夹紧极线的飞叉,所述飞叉旋转轴和飞叉旋转驱动源的自由端连接。

作为优选的,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飞叉夹持驱动源,所述飞叉旋转轴外套设有能够上下滑动的飞叉滑动轴,所述飞叉夹持驱动源和飞叉滑动轴连接,所述飞叉旋转轴上滑动设置有两个飞叉、铰接有两个飞叉夹持连杆,所述飞叉夹持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轮,所述飞叉滑动轴上设置有延长线具有交点的飞叉夹持滑槽,同个飞叉夹持连杆的两个所述凸轮分别位于飞叉和飞叉夹持滑槽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线定位单元包括设置在上料夹持单元上的线定位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两个线定位拨动驱动源,所述线定位支架上设置有拨动挡块、线定位旋转轴、线定位固定夹爪和分别位于线定位固定夹爪两侧的两个线定位活动夹爪,所述线定位旋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拨动杆和线定位偏心轴,所述拨动杆位于两个拨动挡块之间,所述拨动杆和上料夹持单元之间设置有拨动保持弹性件,所述线定位偏心轴位于两个线定位活动夹爪之间,两个线定位拨动驱动源的自由端分别位于拨动杆的两侧。

作为优选的,所述线定位偏心轴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作为优选的,所述上料夹持单元上设置有拨动组件,其包括滑动设置在上料夹持单元上的拨动伸缩杆、拨动滑杆和设置在支架上的两个拨动伸缩驱源,拨动滑杆和能够在竖直方向移动的拨动伸缩杆垂直,拨动伸缩杆上设置有位于拨动滑杆上表面的拨动凸轮,拨动滑杆的上表面的一段开设有拨动滚坡,所述拨动伸缩驱动源的自由端分别位于拨动滑杆的两侧,所述线定位支架设置在拨动伸缩杆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拉线单元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三维运动组件,其上设置有拉线支架,所述拉线支架上设置有拉线板、拉线夹持板和切线驱动源,所述拉线板的自由端设置有拉线缺口,所述拉线夹持板的其中一端位于拉线缺口处,另外一端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切线驱动源的自由端位于拉线夹持板的弹性件所在端,并设置有裁刀。

作为优选的,所述绕线单元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能够将电感下压的绕线下压驱动源和设置在其自由端的能够带动电感旋转的绕线驱动源。

作为优选的,所述上料夹持单元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上料旋转驱动源,其自由端设置有上料旋转轴,所述上料旋转轴的自由端设置有上料夹持支架,其上设置有上料滑动支架和上料夹持轴,所述上料滑动支架和支架之间设置有上料夹持复位弹性件,所述上料滑动支架上设置有拨动组件,所述上料夹持轴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张开的上料夹持瓣,其上设置有上料夹持套,所述上料夹持套和拨动组件连接,所述上料夹持瓣的底部设置有上料夹持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飞叉单元和绕线单元,能够在缠绕极线时分成上下两层,而且上下两层能够同时绕线,产品品质高,绕线速度快。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飞叉单元,能够在绕线时控制绕线力度,以满足不同的产品要求,绕线力度适中、适应性广。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拉线单元,能够自动将极线裁断、并将线头重新拉到飞叉单元上去,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料夹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绕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线定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飞叉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拉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支架;

11-拨动组件,110-拨动伸缩杆,111-拨动凸轮,112-拨动滑杆,113-拨动滚坡,114-拨动驱动源;

22-上料夹持单元,220-上料旋转驱动源,221-上料旋转轴,222-上料夹持支架,223-上料滑动支架,2230-上料夹持钩,2231-上料夹持复位弹性件,224-上料夹持轴,2240-上料夹持瓣,2241-上料夹持爪,2242-V凸块,2243-上料夹持推轴,225-上料夹持套;

30-绕线单元,300-V槽,301-绕线下压驱动源,302-推轴驱动源,303-绕线驱动源;

31-线定位单元,310-线定位支架,311-拨动挡块,312-线定位旋转轴,3120-线定位偏心轴,313-拨动杆,314-拨动保持弹性件,315-线定位固定夹爪,316-线定位活动夹爪,317-线定位拨动驱动源;

32-飞叉单元,320-飞叉旋转驱动源,321-飞叉旋转轴,322-飞叉中心轴,323-拼合平台,324-飞叉滑动轴,325-飞叉夹持驱动源,326-飞叉夹持支架,3260-飞叉夹持滑槽,327-飞叉夹持连杆,328-飞叉;

33-拉线单元,330-三维运动组件,331-拉线支架,332-拉线板,3320-拉线缺口,333-拉线夹持板,334-切线驱动源,335-裁刀;

34-放线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参照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飞叉绕线轴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架10上的上料夹持单元22、绕线单元30、线定位单元31、飞叉单元32、拉线单元33和放线单元34。

上料夹持单元22:

上述上料夹持单元22包括上料旋转驱动源220和上料旋转轴221。上料旋转轴221设置在上料旋转驱动源220的自由端。

上述上料旋转轴221的自由端设置有多个上料夹持支架222。上料夹持支架222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上料滑动支架223和上料夹持轴224。

上料滑动支架223的上设置有拨动组件11。拨动组件11包括拨动伸缩杆110、拨动滑杆112和拨动驱动源114。拨动伸缩杆111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上料滑动支架223上。拨动伸缩杆111的其中一端设置有拨动凸轮111。拨动滑杆112沿水平方向滑动设置在上产滑动支架223上。拨动滑杆112的上表面的一段开设有拨动滚坡113。拨动凸轮111位于拨动滑杆112的上表面。拨动驱动源114设置在支架110上。拨动驱动源114有两个,其自由端分别位于拨动滑杆112的两侧。拨动组件11使到旋转部位无外部电气连接即可进行夹取、释放动作,结构简单,效率高。

上述拨动伸缩杆111的另外一端设置有上料夹持钩2230。上料滑动支架223和上料夹持支架222之间设置有上料夹持复位弹性件2231。上料夹持轴22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料夹持瓣2240和V凸块2242。上料夹持瓣2240的个数和电感的边数一致,以提高电感的牢固性及保持电感的方向。上料夹持瓣2240以上料夹持轴224为中心向四周张开。上料夹持瓣2240上套设有上料夹持套225。上料夹持套225上开设有凹槽,上料夹持钩2230位于凹槽内。上料夹持瓣2240的底部设置有上料夹持爪2241。

上述上料夹持轴224的中心滑动套设有上料夹持推轴2243。上料夹持推轴2243的上部位于上料夹持轴224的外部,下部位于上料夹持爪2241的中心。上料夹持爪2241张开后,按压上料夹持推轴2243的上部,其下部能够抵推在电感上,使电感更容易脱离上料夹持爪2241,方便下料。

上述拨动驱动源114能够往复推动拨动滑杆112,当拨动凸轮111进入拨动滚坡113时,在夹持复位弹性件2231的拉动下,拨动伸缩杆111上升,上料夹持套225向上移动,上料夹持瓣2240张开;当拨动凸轮111滚出拨动滚坡113时,拨动伸缩杆111下降,上料夹持套225向下移动,从而将张开的上料夹持瓣2240逐渐收拢,上料夹持爪2241同样会跟随收拢,完成电感的夹持。而后由上料旋转驱动源220带动上料夹持爪2241旋转,进行下一工位。上料夹持复位弹性件2231能够协助带动上料夹持钩2230上升,完成上料夹持爪2241的复位。上料夹持瓣2240可以有四个。

绕线单元30:

上述绕线单元30包括设置在支架10上的多个绕线下压驱动源301。绕线下压驱动源301的自由端分别设置有推轴驱动源302和绕线驱动源303。推轴驱动源302位于上料和下料工位处,绕线驱动源303位于绕线工位处。推轴驱动源302和绕线驱动源303的自由端均设置有V槽300。绕线下压驱动源301能够带动V槽300齿合在V凸块2242上,并使上料夹持轴224下降。推轴驱动源302能够推动上料夹持推轴2243上,使电感更容易脱离上料夹持爪2241。绕线驱动源303能够带动V槽300旋转,从而带动电感旋转,完成绕线。

线定位单元31:

上述线定位单元31包括设置线定位支架310和设置在支架10上的线定位拨动驱动源317。

上述线定位支架310设置在另外一个推动组件11的拨动伸缩杆110上。线定位支架310上设置有拨动挡块311、线定位旋转轴312和线定位固定夹爪315。

上述线定位旋转轴312的上部设置有拨动杆313。拨动杆313的自由端和上料滑动支架223之间设置有拨动保持弹性件314。线定位旋转轴312的下部设置有线定位偏心轴3120。线定位偏心轴3120的横截面可以是椭圆形。上述拨动挡块311位于拨动杆313的两侧,其使拨动杆313在被拨动时,线定位偏心轴3120的横截面线长度始终只有两个值。拨动保持弹性件314能够始终保持拨动杆313紧靠在其中拨动挡块311上。

上述线定位支架310的底部设置有线定位固定夹爪315和线定位活动夹爪316。线定位活动夹爪316有两个,其铰接在线定位支架310上。线定位活动夹爪316的一端分别位于线定位固定夹爪315的两侧,另外一端分别紧邻设置在线定位偏心轴3120的两侧。当线定位偏心轴3120旋转时,能够抵推在线定位活动夹爪316上,而线定位活动夹爪316的另外一端则会靠近或远离线定位固定夹爪315,从而实现夹持或释放极线。

上述线定位拨动驱动源317设置在支架10上。线定位拨动驱动源317有两个,其自由端分别位于拨动杆313的两侧。线定位拨动驱动源317能够自动拨动拨动杆313,使线定位活动夹爪316实现夹持或释放极线。

上述推动组件11能够带动线定位单元31上升和下降,以在绕线时避让极线,绕线完成时夹取极线。

电感在被上料夹持单元22在不同工位之间输送时,能够始终夹持电感的两根极线,保证电感的绕线质量。

飞叉单元32:

上述飞叉单元32包括均设置在支架10上的飞叉旋转驱动源320、飞叉中心轴322和飞叉夹持驱动源325。

上述飞叉中心轴322的顶端设置有拼合平台323。拼合平台323位于绕线驱动源303的下方,其能够在电感下降时,拼合在电感时,防止绕线时极线滑出。拼合平台323能够上下弹性浮动,以保证拼合力道,又不会损坏电感。

上述飞叉中心轴322外套设有飞叉旋转轴321。飞叉旋转轴321外表面设置有凸条。飞叉旋转轴321和飞叉旋转驱动源320的自由端连接。飞叉旋转驱动源320能够带动飞叉旋转轴321旋转。

上述飞叉旋转轴321外套设有飞叉滑动轴324。飞叉滑动轴324内侧设置有凹槽,飞叉旋转轴321的凸条位于凹槽内。飞叉滑动轴324和飞叉夹持驱动源325的自由端连接。飞叉夹持驱动源325能够带动飞叉滑动轴324上下滑动。

上述飞叉滑动轴324上飞叉夹持支架326。其上开设有两个延长线具有交点的飞叉夹持滑槽3260。飞叉旋转轴321上滑动设置有两个飞叉328。飞叉旋转轴321上铰接有两个飞叉夹持连杆327。飞叉夹持连杆327的两端均设置有凸轮,两个凸轮分别位于其中一个飞叉夹持滑槽3260和其中一个飞叉328内。飞叉滑动轴324上下滑动时,能够使飞叉328夹紧或放松,从而改变夹线的力道,提高绕线力度的多样性,保证产品品质。

拉线单元33:

上述拉线单元33包括三维运动组件330。三维运动组件330上设置有拉线支架331。拉线支架331上设置有拉线板332、拉线夹持板333和切线驱动源334。上述拉线板332的自由端设置有拉线缺口3320。拉线夹持板333的其中一端能够由拉线缺口3320的一侧抵推在另外一侧上,另外一端设置有弹性件,以保持拉线缺口3320张开。切线驱动源334的自由端位于拉线夹持板333的弹性件所在端。切线驱动源334的自由端设置有裁刀335。三维运动组件330能够带动拉线缺口3320运动,从而使极线落入其内;切线驱动源334能够带动拉线夹持板333配合拉线缺口3320的一个侧面夹紧极线,同时将极线拉到指定位置;以及带动切刀335将极线切断。

放线单元34:

上述放线单元34位于飞叉单元32的一侧。其能够放置极线的线卷,并进行放线,放线时能够保持极线的绷紧度。

工作原理:

上料夹持:

绕线下压驱动源301下压,使上料夹持爪2241下降到电感所在位置;拨动组件11带动上料夹持钩2230下降,从而向下驱动上料夹持套225;上料夹持套225下滑的过程中,迫使张开的上料夹持瓣2240合拢,从而使上料夹持爪2241夹持在电感上。上料旋转驱动源220带动上料旋转轴221旋转;上料夹持爪2241由上料处移动到绕线工位,同时另外一个上料夹持爪2241移动到上料工位的上方;继续下一循环。

飞叉绕线:

拉线夹持板333拉动极线,使极线落入两个飞叉328之间,并预留一定长度;飞叉夹持驱动源325带动飞叉夹持支架326移动,使两个飞叉328夹紧极线;拉线夹持板333复位。

绕线驱动源303处的绕线下压驱动源301带动V槽300下降,使上料旋转轴221下降,最终电感和拼合平台323拼合;拉合时飞叉328和放线单元34分别位于电感的两侧。

飞叉旋转驱动源320带动飞叉328旋转,使极线缠绕在极线上;而后绕线驱动源303带动电感反向旋转,使极线分层。

电感缠绕完成后,飞叉328移动到放线单元34侧,使两根极线靠近;拨动驱动源114使线定位单元31下降,从而使两根极线分别位于线定位固定夹爪315和两个线定位活动夹爪316之间;线定位拨动驱动源317拨动拨动杆313,夹紧极线;拉线缺口3320移动到放线单元34侧的极线处,拉线夹持板333夹紧极线,裁刀335在拉线夹持板333和电感之间将极线裁断。

绕线下压驱动源301上升,电感脱离拼合平台323;上料旋转驱动源220将电感送入下一个工位;上料夹持爪2241松开,推轴驱动源302将电感顶出。

拉线单元33继续拉线,循环作业。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