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其插座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1500发布日期:2019-06-26 01:1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其插座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其插座端子,其中该插座端子具有两个不对称的弹性臂,并且形成双接触点。



背景技术:

背板连接器广泛运用于通信技术,它是大型通讯设备、超高性能服务器和巨型计算机、工业计算机、高端存储设备常用的一类连接器,其主要作用是连接单板和背板,单板和背板间成90度垂直结构,传递高速差分信号或单端信号以及传递大电流。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背板是一个典型电子系统中各模块间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复杂系统依赖于背板上的连线、走线和连接器来处理大量的高速数据流。高速背板连接器对多个背板模块间的通信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大对背板连接器的技术研究,满足高速通信系统的信号速率要求。

此次研究的主题就是如何保证高速背板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之间机械连接的可靠性与优良的电性接触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连接器组件,其插座端子具有两个不对称的弹性臂,并形成有双接触点,从而提高与插座端子的电性接触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其能够与插头连接器之间形成特殊的电性接触方式,以确保机械连接可靠、信号传输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端子,具有两个不对称的弹性臂,并形成有双接触点,从而提高与插座端子的电性接触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速连接器组件包括一插头连接器与一插座连接器,其中该插头连接器包括多个插头端子,每一插头端子均呈直线型,具有一配合端及一尾端,该配合端截面呈矩形状,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宽面。该插座连接器至少包括有多个并列排布并固定在一起的端子模块;每一端子模块均至少包括有一绝缘框架及多个位于该绝缘框架内的端子组件,其中该端子组件包括有多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均包括有两个差分信号端子,每一差分信号端子均具有一位于一竖直平面内的L型基部、一自该基部的一端向一侧弯折脱离该竖直平面并向前延伸的前端对接部、以及一自该基部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位于该竖直平面内的底端安装部。该前端对接部包括有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其中该第一弹性臂与该第二弹性臂不对称,该第一弹性臂具有一平行于该竖直平面的直线型第一臂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一臂部末端且垂直于该竖直平面凸伸的第一接触点;该第二弹性臂具有一平行于该竖直平面的折线型第二臂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臂部末端且垂直于该竖直平面凸伸的第二接触点;当该插座连接器与该插头连接器对接时,每一差分信号端子的该第一接触点与该第二接触点均沿着相对应的插头端子的配合端的其中一宽面朝向该尾端滑移并最终抵靠在该宽面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中的这两个差分信号端子的前端对接部上下对称。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上方和下方均排布一个接地端子,每个接地端子的宽度大于每个差分信号端子的宽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臂与该第二弹性臂沿竖直方向并列排布,该第一接触点与该第二接触点结构相同、均为弧形凸出部且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布。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至少包括有一绝缘罩及多个并列排布并固定在该绝缘罩中的端子模块;每一端子模块均包括有一绝缘框架、一位于该绝缘框架内的端子组件、以及一安装于该绝缘框架一侧的接地板,其中该端子组件包括有多对差分信号端子及多个接地端子;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均包括有两个差分信号端子,每一差分信号端子均具有一位于一竖直平面内的L型基部、一自该基部的一端向一侧弯折脱离该竖直平面并向前延伸的前端对接部、以及一自该基部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位于该竖直平面内的底端安装部。该前端对接部包括有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其中该第一弹性臂与该第二弹性臂不对称,该第一弹性臂具有一平行于该竖直平面的直线型第一臂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一臂部末端且垂直于该竖直平面凸伸的第一接触点;该第二弹性臂具有一平行于该竖直平面的折线型第二臂部、以及一位于该第二臂部末端且垂直于该竖直平面凸伸的第二接触点。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端子包括有一位于一竖直平面内的L型基部、一自该基部的一端向一侧弯折脱离该竖直平面并向前延伸的前端对接部、以及一自该基部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位于该竖直平面内的底端安装部。该前端对接部包括有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其中该第一弹性臂与该第二弹性臂不对称,该第一弹性臂具有一垂直于该竖直平面凸伸的第一接触点;该第二弹性臂具有一垂直于该竖直平面凸伸的第二接触点;该第一接触点与该第二接触点结构相同且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布。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臂具有一平行于该竖直平面的直线型第一臂部,该第一接触点形成于该第一臂部的末端;该第二弹性臂具有一平行于该竖直平面的折线型第二臂部,该第二接触点形成于该第二臂部的末端。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其插座端子,本实用新型插座端子通过设置两个不对称的弹性臂,并在每一弹性臂上各形成一个接触点,能够与相对应的插头端子的其中一宽面形成双接触。这种双接触的方式能够提高该高速连接器组件的信号通过量,并在插座端子与插头端子之间形成可靠的机械连接,确保二者之间具备优良的电性接触性能,确保更稳定更可靠的信号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组件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组件沿另一方向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其中一端子模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其中一端子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该端子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该端子组件的其中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这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与一对插头端子电性接触的模拟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这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与一对插头端子电性接触的平面模拟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高速连接器组件 1 插座连接器 10

插头连接器 20 插头端子 21

配合端 210 尾端 211

宽面 212 窄面 213

绝缘罩 30 端子模块 40

绝缘框架 41 端子组件 42

接地板 43 接地端子 44

差分信号端子 45、45a、45b

基部 450

前端对接部 451、451a、451b

底端安装部 452 第一弹性臂 453

第一臂部 4530 第一接触点 4531

第二弹性臂 454 第二臂部 4540

第二接触点 4541 竖直平面 5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组件1包括一插座连接器10与一插头连接器20,其中该插座连接器10可以是一直角连接器,其插接方向平行于一供该插座连接器10安装于其上的水平电路板(未图示);该插头连接器20可以是竖直端座连接器,其插接方向垂直于一供该插头连接器20安装于其上的竖直电路板(未图示)。

如图3所示,该插头连接器20具有多个差分信号插头端子21。该插头端子21的详细结构如图8所示,每一插头端子21均呈直线型,具有一配合端210及一尾端211,该配合端210截面呈矩形状,具有两个平行的宽面212及两个平行的窄面213,其中这两个宽面212与这两个窄面213垂直。值得提醒的是,所述的窄面213实际上就是该配合端210的侧边缘,或称之为裁切边。

如图2、图3所示,该插座连接器10包括有一绝缘罩30及多个安装在该绝缘罩30中并从左到右并列排布的端子模块40。

如图4所示,每一端子模块40均包括有一绝缘框架41、一位于该绝缘框架41内的端子组件42、以及一安装于该绝缘框架41一侧的接地板43。在图4中,只是为清楚表现该端子组件42的结构,而将该端子组件42与该绝缘框架41拆解开来,实际上该端子组件42与该绝缘框架41是通过注塑成型而结合在一起。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接地板43则是可拆缷地安装在该绝缘框架41的一侧。

如图5、图6所示,该端子组件42包括有多个接地端子44、以及多对差分信号端子45。在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45的上方和下方均排布一个接地端子44。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45都包括有两个差分信号端子45a、45b,而每个接地端子44的宽度基本上都大于每一个差分信号端子45a、45b的宽度。

下面将以其中一对差分信号端子45为例详细说明插座端子的结构。

如图7所示,每一个差分信号端子45a(45b)均具有一位于一竖直平面50内的L型基部450、一自该基部450的其中一端向一侧弯折脱离该竖直平面50并向前延伸的前端对接部451、以及一自该基部450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位于该竖直平面50内的底端安装部452。

如图7所示,该前端对接部451包括有两个不对称弹性臂,即第一弹性臂453与第二弹性臂454,其中该第一弹性臂453具有一平行于该竖直平面50的直线型第一臂部4530、以及一位于该第一臂部4530末端且垂直于该竖直平面50凸伸的第一接触点4531。该第二弹性臂454具有一平行于该竖直平面50的折线型第二臂部4540、以及一位于该第二臂部4540末端且垂直于该竖直平面50凸伸的第二接触点4541。该第一弹性臂453与该第二弹性臂454沿竖直方向并列排布,其中该第一臂部4530与该第二臂部4540结构不同从而形成非对称的结构布局;该第一接触点4531与该第二接触点4541结构相同、均为弧形凸出部且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布。更详细地讲,该第一接触点4531与该第二接触点4541朝向同一侧,以同时与同一插头端子21的宽面212形成电性连接,实现双接触的目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点4531与该第二接触点4541还可以沿竖直方向错开布置,也能够实现双触点接触的目的。

此外,如图9所示,在这一对差分信号端子45中,尽管这两个差分信号端子45a、45b均具有两个不对称的弹性臂453、454,但是这两个差分信号端子45a、45b的前端对接部451a、451b却是上下对称的,从而提高整个端子组件42的结构稳定性,确保其插入时的稳定性。

当该插座连接器10与该插头连接器20电性对接时,如图8、图 9所示,每一插座端子(即每一差分信号端子45a或45b)的该第一接触点4531与该第二接触点4541均沿着该插头端子21的配合端210的其中一宽面212朝向该尾端211滑移并最终抵靠在该宽面212上。通过这种配接方式,使得该插座连接器10的这一对差分信号端子45与该插头连接器20的相对应的一对插头端子21形成可靠的机械连接并具备优良的电性接触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插座端子通过设置两个不对称的弹性臂453、454,并在每一弹性臂453(454)上各形成一个接触点4531(4541),能够与相对应的插头端子21的其中一宽面212形成双接触。这种双接触的方式能够提高该高速连接器组件1的信号通过量,并在插座端子与插头端子21之间形成可靠的机械连接,确保二者之间具备优良的电性接触性能,确保更稳定更可靠的信号传输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