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瓷绝缘子锌带、直流瓷绝缘子及其安装工具与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44127发布日期:2019-06-18 23:24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流瓷绝缘子锌带、直流瓷绝缘子及其安装工具与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电力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瓷绝缘子锌带、直流瓷绝缘子及其安装工具与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瓷绝缘子因机械强度稳定在我国直流输电线路广泛应用,由于早期的产品未考虑特殊环境下泄漏电流长期作用会造成瓷绝缘子钢帽锈蚀,投运发现问题后采用在瓷绝缘子钢帽与瓷裙缝隙间加装锌环作为牺牲电极的方式避免钢帽继续锈蚀,现有的锌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马蹄形,直接从下往上在钢帽与瓷裙缝隙间卡接安装后锌环有效角度为220度左右,开口朝上,因此在运行中受自重、风振等因素作用经常出现掉落的问题,统计显示,采用此种形式锌环的线路,掉落率在20%左右,严重威胁大线路下方活动人员、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种是全封闭圆形结构,该种形式需要根据不同绝缘子型号定制相应规格的两个半圆形锌环,两个半圆形两端通过螺栓连接使其封闭成为圆形,统计显示,采用此种形式锌环的线路,目前掉落率为0,但此种方式需要开多个模具,根据不同地点杆塔的不同型号绝缘子发货,极易发错,且在塔上高空作业每片绝缘子都要以人工紧固螺栓的方式使得锌环封闭操作极其不便,特高压直流线路每串绝缘子大于60片,每基杆塔的一极有双联、三联、四联等多种形式,意味着每极有高于一百甚至二百多片绝缘子需要以人工紧固螺栓的方式使得锌环封闭,精神需高度集中、体力消耗巨大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且每次停电时间短,给检修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直流瓷绝缘子锌带、直流瓷绝缘子及其安装工具与安装方法。

一种直流瓷绝缘子锌带,嵌装在直流瓷绝缘子钢帽与瓷裙之间的环形缝隙中,所述锌带背离所述环形缝隙的一侧设有沿其长边方向延伸以套入绳索将锌带环向收紧以嵌入环形缝隙中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锌带面向环形缝隙的一侧外延形成便于插入环形缝隙的楔形引导部。

进一步的,所述锌带嵌入环形缝隙后形成的开口环体的圆心角为335°-350°,所述开口环体的两端外延形成有防电晕卡头。

进一步的,所述锌带由顺次平滑连接的半圆环段和圆弧段组成,所述半圆环段的半径小于所述圆弧段的半径且与所述环形缝隙相匹配。

一种直流瓷绝缘子,在直流瓷绝缘子钢帽与瓷裙之间的环形缝隙中嵌装有上述锌带。

一种安装上述锌带的工具,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前端并排设有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所述机架上还设有卷扬机,绳索的一端卷绕在所述卷扬机的卷筒上,另一端经过第一顶杆中的绳索通道从第一顶杆前端伸出并与挂钩连接,所述绳索设有挂钩的一端可从所述绳索通道中拉出以嵌入所述凹槽中并与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杆前端的挂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挂钩采用磁性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绳索通道中设有一对导向滚轮,所述绳索从一对所述导向滚轮之间通过。

进一步的,所述卷扬机包括卷筒、通过联动器带动卷筒转动的电机、为电机供电的电池以及控制电机启闭的扳机,所述机架上设有方便握持的把手,所述机架上设有方便握持的把手。

一种直流瓷绝缘子锌带安装方法,利用所述工具的第一顶杆将锌带的一端顶紧压靠在直流瓷绝缘子钢帽与瓷裙之间的环形缝隙处,保持该端在直流瓷绝缘子泄漏电流密集区的对侧,抽出绳索并以锌带的凹槽为轨道环抱锌带一周,将绳索端头的挂钩钩入挂环,启动卷扬机,通过绳索带动锌带进行环向收紧,将锌带嵌入直流瓷绝缘子钢帽与瓷裙之间的环形缝隙中,完成锌带的安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锌带外缘设置轨道凹槽,锌带通过嵌入凹槽中的绳索将锌带环向收紧以嵌入环形缝隙中,即可完成锌带的安装,该锌带可以适用于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绝缘子的钢帽。

2、安装后锌带有效角度335°≤θ≤350°,开口角度小,避免了自重和风振等因素造成掉落,提高了安全性能。

3、采用锌带安装工具安装,不仅可以杜绝因锌环开口过大造成后期易掉落,同时可提高安装效率、减少作业人员体力消耗,还可以避免因型号较多发错货、减少模具用量。

4、锌带外缘设置轨道凹槽方便后期安装,两端设置防电晕卡头,一方面减少了电晕放电,另一方面给安装带来了便利,一是便于端头的固定,避免滑动;二是锌带收紧时支点更高,便于锌带另一端的收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锌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锌带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锌带安装在环形缝隙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锌带安装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锌带安装工具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锌带安装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3,一种直流瓷绝缘子锌带,嵌装在直流瓷绝缘子钢帽与瓷裙之间的环形缝隙1中,锌带2背离环形缝隙的一侧设有沿其长边方向延伸以套入绳索将锌带2环向收紧以嵌入环形缝隙1中的凹槽3。

本实施例锌带1安装时,通过在凹槽3中嵌入绳索,绳索的两端从锌带2的两端穿出,将锌带2的一端顶紧在环形缝隙1处,张拉绳索的两端,将锌带2顺着环形缝隙1嵌入缝隙中,即可完成锌带的安装,锌带2安装方便,该锌带适用于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绝缘子的钢帽。

参见图2,为方便锌带2嵌装在环形缝隙1中,在锌带2面向环形缝隙1的一侧外延形成便于插入环形缝隙的楔形引导部4,楔形引导部4与锌带本体一体成型。

参见图3,锌带2由顺次平滑连接的半圆环段201和圆弧段202组成,半圆环段201的半径小于圆弧段201的半径且与环形缝隙1相匹配,通过设置与环形缝隙1相匹配的半圆环段201,从而可以在锌带2安装是将半圆环段201套手动匹配套在环形缝隙1上,对锌带2提供初始定位,方便后期锌带1通过绳索环向收拢张紧。

具体的,锌带2采用0号锌丝一次性冲压制成,由一个圆心角等于θ1度、半径为r1、弧长为l1的半圆环段和一个圆心角等于θ2度、半径为3r1、弧长为l2的同结构、同截面、同材质圆弧段一体构成,锌环横截面为锥形状,锥尖一侧可方便插入绝缘子钢帽与瓷裙间的缝隙,锌带外缘侧设置有凹槽。本实施例中,锌带2嵌入环形缝隙1后形成的开口环体的圆心角为335°-350°,θ1=188°,安装后的锌带开口角度小,避免了自重和风振等因素造成掉落,提高了安全性能,实现锌带的近似全封闭。

参见图1,锌带两端头设置有防电晕卡头203,卡头203外缘为半圆形,半径为r=4mm,圆心位于锌带外缘侧上,卡头203外缘同样设置有与锌带上的凹槽平滑过渡连通的卡头凹槽,卡头凹槽的深度要小于锌带上的凹槽的深度,深度差为h=0.3mm,也就是说两凹槽连接处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并平滑过渡连接。

本实施例锌带外缘设置轨道凹槽方便后期安装,两端设置防电晕卡头203,一方面减少了电晕放电,另一方面给安装带来了便利,一是便于a端的固定,避免滑动,二是b端收紧时支点更高,便于锌环b端处收紧。

参见图4和图5,一种安装上述锌带的工具,包括机架5,机架5的前端并排设有第一顶杆6和第二顶杆7,机架5上还设有卷扬机8,绳索9的一端卷绕在卷扬机8的卷筒801上,另一端经过第一顶杆6中的绳索通道从第一顶杆6前端伸出并与挂钩10连接,绳索9设有挂钩10的一端可从绳索通道中拉出以嵌入凹槽3中并与设置于第二顶杆7前端的挂环11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在绳索通道中设有一对导向滚轮12,绳索9从一对导向滚轮12之间通过,绳索9与导向滚轮12表面相切导向。

参见图4和图5,在实际设计中,卷扬机8包括卷筒801、通过联动器802带动卷筒转动的电机803、为电机803供电的电池804以及控制电机804启闭的扳机806,在机架5上还设有控制器805,扳机806、控制器805、电池804与电机803电性连接,组成控制卷扬机启闭的控制电路,至于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均为电控领域常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电池804通过控制器805给电机供电,控制器连接扳机,扣紧和松开扳机806实现控制器805的合开进而实现电源的通断,电机通过联动器联接卷筒(钢索收放轮),在电源接通的情况下电机通过联动器带动钢索收放轮转动实现绳索(优先采用钢索)的自动收回,在电源断开情况下手拉挂钩(优先采用磁性挂钩)或钢索前端可实现钢索的展放,在机架5上还设有方便握持的把手13,其设置位置满足人体工学原理。

参见图4-图6,一种直流瓷绝缘子锌带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锌带2的半圆段201人工套入待安装的直流瓷绝缘子钢帽与瓷裙之间的缝隙1,保持a端在其泄漏电流密集区的对侧,即若直流瓷绝缘子是耐张布置的水平串,a端应在上侧,则锌带2应是从左往右穿入待装部位;

2)采用锌带安装工具的第一顶杆6紧靠a端压紧锌带,a端的防电晕卡头设置在第一顶杆6和第二顶杆7之间并抵靠在第一顶杆6的内侧壁上,抽出钢索并以锌带2的凹槽3为轨道环抱锌带2一周,将钢索端头的磁性挂钩钩入挂环11;

3)手指点动轻扣扳机806,在此过程中可对钢索进行调整使其完全处于锌环的凹槽3内并处于受力状态;

4)持续紧扣扳机806,对锌带2进行收紧,在b端与a端同处一个圆环内时松开扳机806,此时手动向外拉钢索并取下磁性挂钩,完成锌带2的安装。

使用该锌带安装工具,不仅便于塔上人员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避免了人工手动卡接安装不紧密等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避免因型号较多发错货、减少模具用量。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也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例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