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式双回路按键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61981发布日期:2019-09-13 19:32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自锁式双回路按键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开关领域,具体为自锁式双回路按键开关。



背景技术:

按键开关主要是指轻触式按键开关,也称之为轻触开关,使用时以满足操作力的条件向开关操作方向施压开关功能闭合接通,当撤销压力时开关即断开,现有技术中,为了保持开关保持连通或断开的状态,一般都是采用具有弹性的动片,通过按挚改变动片的位置,从而使动片连通不同的状态,但是,对于采用弹性动片的按键开关,不仅结构比较复杂,生产过程比较麻烦,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弹性动片容易失效,从而影响开关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锁式双回路按键开关,取消弹性动片,采用移动结构的动片,简化开关结构,使开关结构更紧凑。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锁式双回路按键开关,包括开关结构,所述开关结构外设有壳体,所述开关结构包括相对固定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之间设有空间,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之四角间设有四根导柱,所述导柱上套设有可以沿导柱上下移动的移动板,所述下固定板中部设有穿过上固定板的针筒,所述开关结构还包括两组用于连通电路的端子组,所述端子组每组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和移动端子,所述移动端子固定包塑在移动板中,在移动板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移动端子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连通或移动端子与第一端子和第三端子连通,所述开关结构还包括用于控制移动板位置的弹簧复位结构。

优选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所述下固定板上侧设有下导柱,所述第一弹性件套接在下导柱上,第一弹性件上侧与针筒内部抵接,针筒穿过移动板上设有的中心孔,所述针筒下侧边缘设有凸起的裙边,所述针筒裙边与移动版底部抵接;所述移动板上侧设有移动导柱,所述移动导柱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位于移动板和上固定板之间,分别套在两个移动导柱上,在没有外力作用于针筒时,所述移动板位于靠近上固定板一侧,移动板上的移动端子分别与上固定板下侧的第一端子上接触部和第二端子的第三接触部接触。

优选的,所述按键开关还包括用于使针筒上下移动的按压结构,所述按压结构包括按挚,按挚穿过壳体至壳体内部,所述按挚底部设有与按挚相对固定的按压柱,所述按压柱位于针筒上侧。

优选的,所述按键开关还包括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包括按挚底部与按挚一体的驱动斜面,按压柱外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的顶部为卡接斜面,还包括按压柱外侧与按压柱转动连接的转动环,所述转动环内侧壁设有与定位部适配的槽,所述转动环内侧壁下侧设有与卡接斜面适配的卡接凹槽,所述转动环外侧壁上侧设有与驱动斜面适配的从动斜面,所述转动环上侧与按挚之间设有套接在按压柱外侧的第四弹性件,还包括用于限制转动环轴向移动的限位盖,所述限位盖固定在转动环下侧,所述转动环上侧的壳体内壁设有台阶,将转动环限制在台阶与限位盖之间。

优选的,所述上接触部、下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接触面设有凸起的触点。

优选的,所述端子组设有两组,平行设置在壳体内侧,所述针筒位于移动板中部,端子组位于针筒两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采用移动结构的动片,简化了开关的整体结构,进而缩小了开关的体积,使开关整体更加紧凑,对于移动的移动端子采用导柱导向,在使用过程中,联动性好,不会发生偏斜;

2、采用自锁式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对移动板进行定位,双回路开关的闭合与断开,开关整体结构简单,可靠,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开关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开关去掉壳体后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开关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开关的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开关的开关结构爆炸图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开关按挚与按压柱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开关转动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2、按挚,21、驱动斜面,22、第四弹性件,23、按压柱,231、定位部,232、卡接斜面,3、开关结构,31、上固定板,32、下固定板,33、导柱,34、移动板,35、针筒,36、第一端子,361、上接触部,362、下接触部,37、第二端子,371、第二接触部,38、第三端子,381、第三接触部,39、移动端子,391、左上接触部,392、左下接触部,393、右上接触部,394、右下接触部,4、转动环,41、槽,42、卡接凹槽,43、从动斜面,44、限位盖,45、内倾斜面,61、下导柱,62、第一弹性件,63、移动导柱,64、第二弹性件,65、第三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7所示,一种自锁式双回路按键开关,包括开关结构3,所述开关结构3外设有壳体1,所述开关结构3包括相对固定的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所述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之间设有空间,所述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之四角间设有四根导柱33,所述导柱33上套设有可以沿导柱33上下移动的移动板34,所述下固定板32中部设有穿过上固定板31的针筒35,所述开关结构3还包括两组用于连通电路的端子组,所述端子组每组包括第一端子36、第二端子37、第三端子38和移动端子39,所述移动端子39固定包塑在移动板34中,在移动板34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移动端子39与第一端子36和第二端子37连通或移动端子39与第一端子36和第三端子38连通,所述开关结构3还包括用于控制移动板34位置的弹簧复位结构。

此时,移动板34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固定在移动板34上的移动端子39与第一端子36、第二端子37、第三端子38的不同接触部连通,从而形成不同的连通状态,此时通过针筒35和复位结构来改变移动端子39的位置,从而实现移动端子39不同位置,以及开关不同的连通状态。

当然,对于端子组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如果设置为两组,则此时为双刀双掷开关,当然,也可以设置更多的端子组,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组端子组,形成双回路的按挚2开关,可以控制两个不同的电路。

其中,所述所述第一端子36为“f”形结构,包括位于上固定板31下侧和下固定板32上侧的上接触部361、下接触部362,以及下固定板32下侧用于外接的引脚部,所述第二端子37和第三端子38为折弯结构,分别包括位于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之间的第二接触部371和第三接触部381,以及下固定板32下侧用于外接的引脚部,所述移动端子39包括三维方向对称设置的八个接触部,包括两组左上接触部391、左下接触部392、右上接触部393、右下接触部394,即移动端子39的八个接触部对称设置,分为两组,移动端子39的两组接触部分别与端子组的两组第一端子36、第二端子37和第三端子38相对应,所述移动端子39在上侧时,移动端子39左上接触部391与第一端子36上接触部361连通,移动端子39右上接触部393与第二端子37的第二接触部371连通,所述移动端子39在下侧时,移动端子39左下接触部392与第一端子36下接触部362连通,右下接触部394与第三端子38的第三接触部381连通,具体的,在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之间设置有导柱33,上固定板31固定在下固定板32的上侧,上固定板31和下固定板32两者之间存在间隙,此时,第一端子36、第二的段子、第三端子38的接触部(包括上接触部361、下接触部362、第二接触部371和第三接触部381)均为水平状态,第一端子36和第三端子38通过导向杆与下固定板32固定,在下固定板32上侧设有固定座,固定座之间设有间隙,此时,第二端子37卡接在固定座的间隙中间,通过固定座将第二端子37进行固定(当然,对于第二端子37也可以直接通过下固定板32上的孔将其固定),此时,第一端子36的上接触部361与上固定板31下侧面抵接、下接触部362与下固定板32上侧面抵接,第二端子37的第二接触部371与上固定板31的下侧面抵接,第三端子38的第三接触部381与下固定板32的上侧面抵接,此时,第二接触部371位于第三接触部381的正上方,而移动端子39则套接在导柱33上,可以沿着导柱33方向上下滑动,此时,每组移动端子39一侧位于第一端子36的上接触部361和下接触部362之间,另一侧位于第二接触部371和第三接触部381之间,此时移动端子39的左上接触部391、左下接触部392、右上接触部393、右下接触部394分布在移动板34上侧和下侧,且左上接触部391、左下接触部392与第一端子36的上接触部361和下接触部362在一条轴线上,右上接触部393、右下接触部394与第二端子37的第二接触部371和第三端子38的第三接触部381在一条轴线上,即移动端子39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在移动板34在上侧时,移动端子39的左上接触部391和右上接触部393分别与第一端子36的上接触部361、第二端子37的第二接触部371接触连通,即此时第一端子36和第二端子37连通,在移动板34在下侧时,移动端子39的左下接触部392和右下接触部394分别与第一端子36的下接触部362、第三端子38的第三接触部381接触连通,即此时第一端子36和第三端子38连通,第一端子36和第二端子37断开,即此时的第一端子36为公共端子。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接触部之间接触,提高端子之间的连通效果,所述上接触部361、下接触部362、第二接触部371和第三接触部381接触面设有凸起的触点。

其中,为了控制针筒35以及移动板34的位置,所述复位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62、第二弹性件64和第三弹性件65,所述下固定板32上侧设有下导柱61,所述第一弹性件62套接在下导柱61上,第一弹性件62上侧与针筒35内部抵接,针筒35穿过移动板34上设有的中心孔,所述针筒35下侧边缘设有凸起的裙边,所述针筒35裙边与移动版底部抵接;所述移动板34上侧设有移动导柱63,所述移动导柱63设有两个,分别位于下导柱61两侧,所述第二弹性件64和第三弹性件65位于移动板34和上固定板31之间,分别套在两个移动导柱63上,在没有外力作用于针筒35时,所述移动板34位于靠近上固定板31一侧,移动板34上的端子与上固定板31下侧的端子接触,具体的,移动板34中部设有一个通孔,针筒35穿过通孔至移动板34下侧,在移动板34下侧的针筒35上设有大于通孔直径的环,此时,针筒35可以在移动板34的通孔中滑动,且不能与移动板34脱落,针筒35的内部设有沉孔,此时第一弹性件62套接在下导柱61上,第一弹性件62上侧位于沉孔内侧,第一弹性件62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弹性件62始终作用于针筒35和移动板34,将针筒35和移动板34向上推动,而在移动板34上侧的两个移动导柱63上设有第二弹性件64和第三弹性件65,第二弹性件64和第三弹性件65的两端分别与上固定板31的下侧面和移动板34的上侧面抵接,在移动板34位于上侧(没有外力作用于针筒35时),第二弹性件64和第三弹性件65处于被压缩状态,此时第二弹性件64和第三弹性件65两个上的弹力之和小于第一弹性件62上的弹力,因此,移动板34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移动板34处于上侧位置,移动端子39与第一端子36的上接触部361和第二端子37的第二接触部371接触连通,当外力施加在针筒35上时(按压针筒35),针筒35向下移动,在第一弹性件62、第二弹性件64、第三弹性件65的作用下,移动板34也向下移动,直至移动板34与下固定板32上侧的下接触部362、第三端子38接触,此时,移动板34的移动端子39与第一端子36的上接触部361、第二端子37的第二接触部371分离断开,与第一端子36的下接触部362、第三端子38的第三接触部381接触连通,当施加在针筒35上的外力撤销时(松开针筒35),此时,在第一弹性件62、第二弹性件64、第三弹性件65的作用下,移动板34和针筒35向上移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控制针筒35的移动,所述按键开关还包括用于使针筒35上下移动的按压结构,所述按压结构包括按挚2,按挚2穿过壳体1至壳体1内部,所述按挚2底部设有与按挚2相对固定的按压柱23,所述按压柱23位于针筒35上侧,在按压按挚2的过程中,通过按压柱23的作用,可以将按挚2的移动传递至针筒35,从而控制针筒35的移动。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移动板34在不同的位置,定位需要的时间,即实现移动板34位置根据需求定位并保持,所述按键开关还包括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包括按挚2底部与按挚2一体的驱动斜面21,按压柱23外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定位部231,所述定位部231的顶部为卡接斜面232,还包括按压柱23外侧与按压柱23转动连接的转动环4,所述转动环4内侧壁设有与定位部231适配的槽41,所述转动环4内侧壁下侧设有与卡接斜面232适配的卡接凹槽42,所述转动环4外侧壁上侧设有与驱动斜面21适配的从动斜面43,所述转动环4上侧与按挚2之间设有套接在按压柱23外侧的第四弹性件22,还包括用于限制转动环4轴向移动的限位盖44,所述限位盖44固定在转动环4下侧,所述转动环4上侧的壳体1内壁设有台阶,将转动环4限制在台阶与限位盖44之间,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在按挚2外侧以及与按挚2配合的壳体1内侧设有凸起是适配的滑槽41,即按挚2的凸起在该滑槽41中移动,因此,在按挚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按挚2不会发生旋转,按挚2的下侧设有两个驱动斜面21,驱动斜面21高于按挚2底部,在转动环4的外侧设有从动斜面43,此时,从动斜面43设有8个,相邻从动斜面43之间设有间隙,在按挚2下压过程中,其中一个驱动斜面21与其中一个从动斜面43的倾斜面接触,此时,在驱动斜面21的作用下,转动环4会发生转动,直至驱动斜面21与从动斜面43脱离。

同时,本实施例中,定位部231均匀分布设有4个,转动环4内的槽41均匀分布设有个,卡接凹槽42均匀分布设有4个,卡接凹槽42分布在相邻的槽41之间,在按压柱23的底部设有环形凸起,将按压柱23与转动环4限位,避免按压柱23与转动环4脱落,在没有按压按挚2时,定位部231在转动环4的槽41中,此时的按压柱23外侧的定位部231才转动环4内壁的槽41中滑动,此时,如果按压按挚2,在驱动斜面21和从动斜面43的作用下,转动环4转动,定位部231顶部卡接斜面232会卡接在转动环4内侧的卡接凹槽42中,将按压柱23定位在卡接凹槽42中,再按压按挚2,在卡接斜面232的作用下,转动环4内壁卡接凹槽42侧设有内倾斜面45,在卡接斜面232和内倾斜面45的作用下,转动环4再转动,直至按压柱23的定位部231滑动至转动部内侧的槽41中,此时,按压柱23定位部231的卡接斜面232与卡接凹槽42脱离,按挚2以及按压柱23能够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在按压按挚2的过程中,由于转动环4的转动,能够将按压柱23定位在不同的位置,从而可以控制针筒35以及移动板34在不同的位置,从而形成了开关的自锁结构。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的自锁结构中,为了保持转动环4的转动以及不会发生上下位置的移动,在转动环4的下侧设有限位盖44,限位盖44固定在壳体1内壁,限位盖44中部设有孔,以便按压柱23能够从该孔中穿过,在限位盖44的作用下,转动环4只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内转动,不会发生上下位置的移动。

当然,在按挚2被按压之后,按压柱23定位部231的最高点不高于转动环4内壁,这样才不会影响转动环4的转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