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67956发布日期:2019-08-31 00:57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缆生产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同轴电缆一般由内导体、绝缘层、屏蔽层以及外护套组成,其防水防潮性能较差,无法在降雨量较多、环境湿度大以及赤道附近等地区使用;为加强同轴电缆的阻水性能,必须在屏蔽层与外护套之间填充矿物质油膏,以达到阻隔水分的目的,从而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目前的电缆生产过程中添加油膏所使用的技术为中国于2013年11月27日授权的授权公开号为CN 203311935 U,名为一种充油型同轴电缆的油膏填充装置的技术,但是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依旧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该设备在使用时不易更换其他种类的油膏,在更换油膏时设备不易拆卸,内部不易清洁,针对该设备使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结构上的改进与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具有设备便于拆卸以对内部进行清洁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包括机体支架与线缆本体,所述机体支架的内部通过螺栓固定有上油模具,所述上油模具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盛油杯,所述盛油杯的外侧表面贯穿连接有入油管道,所述上油模具的底面贯穿连接有排油通道,所述机体支架的外侧放置有盛油容器,所述盛油容器的底端铺设有第二加热管,所述入油管道与排油通道的一端均与盛油容器相连通,所述机体支架的外侧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油泵,所述油泵的输出轴贯穿入油管道的外侧表面到达入油管道的内部,所述盛油杯的一侧设有丝杠,丝杠的两端贯穿机体支架的侧壁,所述丝杠的底端放置有去油板,所述去油板的侧面开设有通孔,所述线缆本体从上油模具与通孔的内部贯穿穿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去油板靠近上油模具的一侧表面设有余油回收组件,余油回收组件包括导向槽,导向槽通过螺栓固定在去油板的内壁,导向槽的底端放置有回收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优选技术方案,余油回收组件还包括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去油板通过卡合组件相连接,卡合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通过螺栓固定在去油板的侧壁,第二连接片通过螺栓固定在回收盒的侧面,所述导向槽的底面开设有排油孔,回收盒通过第二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片的卡合固定放置在排油孔的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向槽为空心构件,导向槽的两侧均开设有倾斜的导向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加热管以S型结构水平的均匀排布在盛油容器的底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盛油杯为空心的圆台构件,盛油杯为双层构件堆叠放置的构件,两层构件之间以螺旋缠绕方式均匀排布有第一加热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油泵、第二加热管与第一加热管与外界通过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设备使用过程中盛油容器内部的第二加热管能够对油膏进行加热,使得油膏便于通过油泵泵入盛油杯的内部,上油模具能够使得线缆本体的侧表面涂抹有油膏,去油板与上油模具的分体式结构更便于将线缆本体侧壁的油膏刮下。

(2)去油板与上油模具的分体式结构便于设备之间进行拆卸与安装,去油板的侧面设有导向槽与回收盒,且回收盒与去油板通过第二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片的卡合连接,工作人员在需要更换不同的油膏时便于设备进行拆卸与清洗,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盛油杯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盛油容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导向槽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回收盒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支架;2、盛油杯;21、第一加热管;3、线缆本体;4、上油模具;5、排油通道;6、去油板;61、通孔;62、第一连接片;7、回收盒;71、第二连接片;8、导向槽;9、丝杠;10、盛油容器;11、油泵;12、入油管道;13、第二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油膏填充机,包括机体支架1与线缆本体3,机体支架1的内部通过螺栓固定有上油模具4,上油模具4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盛油杯2,盛油杯2的外侧表面贯穿连接有入油管道12,上油模具4的底面贯穿连接有排油通道5,排油通道5能够在盛油杯2与上油模具4内部油膏过量的情况下将多余的油膏排进盛油容器10,避免油膏溢出,机体支架1的外侧放置有盛油容器10,盛油容器10的底端铺设有第二加热管13,入油管道12与排油通道5的一端均与盛油容器10相连通,机体支架1的外侧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油泵11,油泵11的输出轴贯穿入油管道12的外侧表面到达入油管道12的内部,盛油杯2的一侧设有丝杠9,丝杠9的两端贯穿机体支架1的侧壁,丝杠9的底端放置有去油板6,去油板6的侧面开设有通孔61,线缆本体3从上油模具4与通孔61的内部贯穿穿过。

具体的去油板6包括两个辅助除油板,且两个辅助除油板水平的贴合放置,两个辅助除油板侧面的通孔61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两个辅助除油板的顶端均套接在丝杠9的外壁,丝杠9的两端螺纹反向设置,丝杠9在转动的过程中使得两个辅助除油板以相对的方向运动,两个通孔61之间进行挤压,去除线缆本体3外表面多余的油膏,使得线缆本体3外表面上油更加的均匀,减少了油膏的浪费量。

具体的,去油板6靠近上油模具4的一侧表面设有余油回收组件,余油回收组件包括导向槽8,导向槽8通过螺栓固定在去油板6靠近上油模具4一侧的内壁,导向槽8的底端放置有回收盒7,本实施例中导向槽8能够对油膏进行收集,提升油膏的利用率。

具体的,余油回收组件还包括导向槽8,导向槽8与去油板6通过卡合组件相连接,卡合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片62与第二连接片71,第一连接片62与第二连接片71均为L型片状构件,第一连接片62通过螺栓固定在去油板6的侧壁,第二连接片71通过螺栓固定在回收盒7的侧面,导向槽8的底面开设有排油孔,本实施例中,回收盒7通过第二连接片71与第一连接片62的卡合固定放置在排油孔的下方。

具体的,导向槽8为空心构件,导向槽8的两侧均开设有倾斜的导向板,本实施例中倾斜的导向板便于油膏从导向槽8流到回收盒7的内部。

具体的,第二加热管13以S型结构水平的均匀排布在盛油容器10的底面,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管13对盛油容器10内部的油膏进行加热,避免油膏固化。

具体的,盛油杯2为空心的圆台构件,盛油杯2为双层构件堆叠放置的构件,两层构件之间以螺旋缠绕方式均匀排布有第一加热管21,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管21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对盛油杯2内部的油膏进行加热。

具体的,油泵11、第二加热管13与第一加热管21与外界通过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电性连接便于设备在运行时能够得到良好的电力供应。

本实施例中油泵11、第二加热管13与第一加热管21为已经公开的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已知技术,油泵11采用型号为CBTLZTA-F/F的油泵;第二加热管13与第一加热管21采用型号为SH-JRG的电阻丝加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中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线缆本体3从上油模具4的内部穿过,油泵11在运行过程中将盛油容器10内部的油膏泵入入油管道12,油膏通过入油管道12到达盛油杯2的内部,油膏通过盛油杯2到达上油模具4的内部,上油模具4内部的油膏包裹在线缆本体3的外侧表面,线缆本体3在上油膏时其运动方向为从上油模具4向去油板6运行,去油板6侧面的通孔61将线缆本体3外侧表面多余的油膏刮下,刮下的油膏坠落至导向槽8内部,经过排油孔到达回收盒7的内部;在盛油杯2使用的过程中排油通道5将上油模具4内部多余的油膏输送回盛油容器10的内部,盛油容器10底端的第二加热管13对盛油容器10内部的油膏进行加热,避免油膏因温度低冻结;盛油杯2内部的第一加热管21也能够对盛油杯2内部的油膏进行加热,且盛油杯2的热量会传递到上油模具4上,上油模具4内部的油膏也会被加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