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组件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27548发布日期:2019-12-27 15:04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连接组件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和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端子之间电连接的连接组件和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一般通过金属材质的连接端子设置在机械结构的相应壳体上,从而实现特定的电连接。在使用过程中,连接器需要便于安装,并且连接稳固,使得连接部位能够耐受一定程度外力影响或震动。因而,需要提供一种方便且稳固的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接收部;

第一二次锁,所述第一二次锁能够插入所述接收部中,所述第一二次锁包括支撑部和安装臂,所述安装臂上设置有二次锁限位结构;

当所述第一二次锁插入所述接收部中时,所述二次锁限位结构能够与所述接收部配合,限制所述安装臂相对所述第一壳体在插入方向的横向向外扩张。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接收部包括安装臂接收部,所述安装臂接收部用于接收所述安装臂,所述安装臂接收部包括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并且朝向所述安装臂接收部突出设置,所述限位凸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的阻挡面;

所述二次锁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二次锁外侧的配合面,当所述第一二次锁的安装臂插入所述安装臂接收部中时,所述配合面能够抵靠在所述阻挡面上,从而限制所述安装臂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在插入方向的横向向外扩张。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限位凸部包括上部限位凸部和下部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台阶包括上部限位台阶和下部限位台阶,所述上部限位凸部与上部限位台阶配合,所述下部限位凸部与下部限位台阶配合,共同限制所述安装臂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在插入方向的横向向外扩张。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限位凸部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连续延伸。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限位凸部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地分布。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安装臂的外侧包括突起部,使得当所述第一二次锁插入所述第一壳体中时,所述第一二次锁的突起部的外侧突出于所述第一二次锁附近的第一壳体的外侧表面。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并设置在所述突起部的上方,从而所述突起部能够阻挡所述密封环向下滑落。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安装臂包括引导槽,所述引导槽能够引导所述第一二次锁插入所述第一壳体。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安装臂包括主体和耳部,所述上部限位台阶由所述主体的内侧形成,所述下部限位台阶由所述耳部的内侧形成。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安装臂包括第一安装臂和第二安装臂,所述第一安装臂和所述第二安装臂从所述支撑部的两侧沿着所述第一二次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安装臂和所述第二安装臂均包括二次锁限位结构;

所述接收部包括第一安装臂接收部和第二安装臂接收部;

其中,当所述第一二次锁插入所述接收部中时,所述二次锁限位结构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臂接收部和所述第二安装臂接收部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安装臂和所述第二安装臂不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在插入方向的横向向外扩张。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用于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保护罩包括:

侧壁,所述侧壁环绕一周从而形成中空的通道,所述侧壁具有前端和后端;

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侧壁的后端向内延伸形成;

其中,当所述保护罩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时,所述保持部的内侧能够抵靠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上,使得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之间有一定距离。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保持部的一侧包括紧固部,当所述保护罩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时,所述紧固部抵靠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使得所述紧固部产生形变,从而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使得所述保护罩不易从所述第一壳体上脱落。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紧固部具有向内突出形成的凸点,所述凸点的外侧设有槽;

其中,当所述保护罩套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时,所述凸点抵靠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使得所凸点向外挤压所述槽从而使所述紧固部产生形变。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侧壁包括前壁、左壁、后壁和右壁,从而所述保持部相应地包括前部、左部后部和右部;

其中所述左部的内侧到所述左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右部到所述右壁的距离。

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保持部包括至少一对凸台,所述凸台的内侧形成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具有一定长度,使得所述保持部的内侧抵靠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上时,所述保护罩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在轴向方向上不易偏转。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和

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对配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二次锁。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组件限位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组件配合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限位部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配合部能够相互配合,使得当所述第二二次锁移动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连接;当所述第二二次锁离开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不能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连接。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限位部为凹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配合部为凸部;

其中,当所述第二二次锁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中处于锁定位置时,所述凸部能够插入所述凹部,当所述第二二次锁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中离开锁定位置时,所述凸部不能插入所述凹部。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内部壳体和外部壳体,所述内部壳体设置于所述外部壳体内;

其中所述第二二次锁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并且所述凸部突出于所述内部壳体但不超出所述外部壳体。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第二二次锁包括基板以及自所述基板延伸而形成的凸柱,所述凸柱能够穿过所述内部壳体,并且突出于所述内部壳体的表面,从而形成凸部。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所述凹部为自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的表面向内凹陷形而的凹槽或贯穿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外壁的通孔。

本申请所提供的连接组件稳固可靠,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b是图1a中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a是图1b中连接器的母端的立体图;

图2b是图2a中连接器的母端的分解图;

图3a是图2中母端的二次锁的立体图;

图3b是图3a中母端的二次锁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母端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1b中连接器的母端的一个轴向剖示图;

图6是图1b中连接器的公端的分解图;

图7是图6中公端的二次锁的立体图;

图8是图6中将公端的二次锁安装在公端的内部壳体上的立体图;

图9是图1b中的连接器的公端的立体图;

图10a是公端的一个轴向剖面图,其中二次锁处于预锁位置;

图10b是公端的另一个轴向剖面图,其中二次锁处于锁定位置;

图11a是安装了保护罩的母端的立体图;

图11b是保护罩与母端的分解图;

图12a是保护罩的一个立体图;

图12b是保护罩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3是安装了保护罩的母端沿长度方向的轴向剖面图;

图14是安装了保护罩的母端沿宽度方向的轴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等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图1a为本申请的连接器100的立体图,图1b是本申请中连接器100的分解图,图1a和图1b示出了连接器100的外观。如图1a和图1b所示,连接器100包括母端101和公端102。公端102和母端101分别与能够安装端子,当公端102与母端101连接时,公端102和母端101各自相应的端子能够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母端101为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组件,公端102为连接器的第二连接组件。

图2a是图1b中连接器的母端的立体图,图2b是图2a中连接器的母端的分解图;如

图2a和图2b所示,母端101包括壳体201、二次锁202和密封环203。母端101大致呈长方体,具有如图2a所示的长度方向l1,宽度方向w1和高度方向h1。端子能够沿着母端101的长度方向h的后端211插入至前端212,使得前端212形成母端连接部215,母端连接部215能够和公端102连接,使得公端102和母端101上配对的端子连通。连接部215具有数个端子孔221,用于安装端子。连接部215还具有凹部220,用于和公端102配合,凹部220构成母端限位部。母端101高度方向上的外侧具有向外凸出的鼻部247,鼻部247上设有凸出的卡扣231,用于和公端102配合。如图2b所示,壳体201具有接收部240,用于接收二次锁202。壳体201上能够套设密封环203。壳体201的外侧具有沿着长度方向l1和宽度方向w1环绕一周而形成的密封环限位凸部243,用于限制密封环203朝向后端211移动。当密封环203在壳体201上安装到位时,密封环203位于二次锁202和密封环限位凸部243之间。

图3a和图3b是二次锁202的两个视角的示意图,用于介绍二次锁202的结构。如图3a和图3b所示,二次锁202具有长度方向l2和宽度方向w2,二次锁202包括支撑部301、延伸部303、第一安装臂311和第二安装臂312。其中第一安装臂311和第二安装臂312自支撑部301的两侧沿着二次锁202的长度方向l2延伸,延伸部303自支撑部301的中部沿着二次锁202的长度方向l2延伸,从而延伸部303和第一安装臂311以及第二安装臂312之间形成端子容纳部308,用于容纳端子。端子容纳部308具有数个凹部339,用于保持端子的位置,使得端子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相对于壳体201移动。

第一安装臂311包括主体331和耳部333,其中耳部333自主体331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主体331包括自上表面向下凹陷而形成的引导槽351,用于和壳体201配合,引导二次锁202插入壳体。由于引导槽351自主体33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使得主体的内侧形成上部限位台阶361,上部限位台阶361具有配合面353,配合面353由引导槽351靠近延伸部303的槽壁形成,配合面353用于和壳体201配合。

将耳部333远护离主体331的一端为耳部下端。耳部333的下端包括下部限位台阶342,下部限位台阶342由耳部的内侧(靠近延伸部303的一侧)高于耳部的外侧(远离延伸部303的一侧)而形成,从而下部限位台阶342具成朝向二次锁202的外侧的配合面344,配合面344能够和壳体201配合。耳部333的下端具有凸出的锁定部337,锁定部337用于和壳体配合使二次锁达到锁定位置和预锁位置。锁定部337的下方具有镂空的形变腔335,使得耳部333与壳体201配合时,易于产生形变,使锁定部337能够进入锁定位置和预锁位置。

第一安装臂311和第二安装臂312为对称的结构,相应地,第二安装臂也具有主体332和耳部334。主体332具有引导槽352、上部限位台阶362以及配合面354。耳部334包括下部限位台阶343、以及配合面345、锁定腔338以及形变腔336。

图4是壳体201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壳体201具有接收部240,二次锁202能够沿着壳体的宽度方向插入接收部240中。接收部240包括沿着壳体201的长度方向l1延伸的第一安装臂接收部403和第二安装臂接收部404,分明用于接收第一安装臂311和第二安装臂312。安装臂接收部403包括上部411和下部413,其中上部411允许主体331插入,下端413允许耳部333插入。上部411的外侧具有上部限位凸部415,上部限位凸部415朝向下部413突出设置。下部413的外侧具有下部限位凸部417,下部限位凸部417朝向上部411突出设置。上部限位凸部415和下部限位凸部417与二次锁202配合,限制二次锁202朝向壳体201的外侧扩张。第二安装臂接收部404与第一安装臂接收部403对称,类似地,第二安装臂接收部404包括上部限位凸部416和下部限位凸部418。

图5为本申请中母端101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一个轴向剖示图,用于示出二次锁202的第一安装臂311和第二安装臂312与壳体201的配合。由于第一安装臂311和第二安装臂312为对称结构,安装臂接收部404与安装臂接收部403为对称结构,以下将以第一安装臂311和安装臂接收部403的配合为例介绍二次锁202与壳体201的配合。如图5所示,上部限位凸部415的外侧与壳体的外侧齐平,上部限位的凸部415的内侧形成阻挡面503。引导槽351包括内槽壁504和外槽壁505,当二次锁202插入壳体201中时,上部限位凸部415进入引导槽351,使得内槽壁504位于上部限位凸部415的内则,外槽壁505位于上部限位凸部415的外侧,从而内槽壁504形成配合面353。配合面353能够抵靠在阻挡面503上,从而阻挡面503阻挡第一安装臂311向壳体201的外侧扩张。类似地,下部限位凸部的内侧形成阻挡面504,耳部333具有朝向外侧的配合面344,配合面344能够抵靠在阻挡面504上,从而阻挡面504阻挡第一安装臂311向壳体201的外侧扩张。

与第一安装臂311类似,第二安装臂312的配合面354,345分加别与阻挡面507,508配合,从而阻挡第二安装臂312向壳体201的外侧扩张。

由于二次锁202由注塑工艺制成,第一安装臂311和第二安装臂312容易产生向外扩张的趋势,当装入壳体201后,第一安装臂311被上部限位的凸部415和下部限位凸部417限制,不能向外扩张,使二次锁202固定可靠,尺寸稳定。在本实施例中,含有两对限位凸部和阻挡面,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包含一对上部限位凸部和阻挡面。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臂311和第二安装臂312可以不具有引导槽,而仅具有内高外低的限位台阶,能够形成朝向外侧的阻挡面即可。

还是如图5所示,壳体201的上段的截面积大于下段的截面积,从而在上段和下段的连接处形成密封环限位凸部243。当二次锁202插入壳体201中时,第一安装臂311的外侧突出于壳体201的外侧从而形成突起部515。密封环203被限制在密封环限位凸部243和突起部515之间,不易发生脱落。在本实施例中,突起部515的内侧形成引导槽351的外槽壁505。在其它实施例中,突起部515也可以位于二次锁的下部,或者壳体201上,只要能够限制密封环203的脱落即可。

在申请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二次锁202也可以仅包含一个安装臂,同时,对应地,壳体201仅包含一个安装臂接收部。

图6是本申请中连接器公端102的分解图,如图6所示,公端102包括公端壳体和二次锁602,其中公端壳体包括外部壳体601和内部壳体603。装配公端102时,先将二次锁602插入内部壳体603,再将二次锁602和内部壳体603一同安装在外部壳体601中。外部壳体601上设有锁孔631,用于和卡扣231配合,使公端102和母端101之间锁定。

图7是二次锁602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二次锁包括基板701、凸柱702和耳部703。凸柱702自基板701的上表面的一侧向上延伸形成,耳部703位于基板701的上方,并且分别与基板701和凸柱702连接。耳部703具有凸出的锁定部737,锁定部737用于和壳体配合使二次锁达到锁定位置和预锁位置。锁定部737的下方具有镂空的形变腔735,使得耳部733与内部壳体603配合时,易于产生形变,使锁定部737能够进入锁定位置和预锁位置。二次锁602的外侧具有数个凹部731,用于与内部壳体603配合保持端子的位置,使得端子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相对于内部壳体603移动。

图8是二次锁602装入内部壳体603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当二次锁602装入内部壳体603时,凸柱702的上端突出于内部壳体的上表面,从而形成凸部801,凸部801构成公端配合部。

图9是公端102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二次锁602和内部壳体603位于外部壳体601的内部,并且凸部801与外部壳体601的上端具有一定距离。内部壳体603的上表面形成端子连接部903,用于和母端101连接,使得公端102上的端子和母端101上的端子能够配对连接。当公端102与母端101对配时,凸部801与母端的凹部220配合,使得二次锁602在未锁定位置时,公端102与母端101不能锁紧,并且在公端102与母端101锁紧时,防止公端102与母端101之间因振动而移位。

图10a是连接器处于未锁定状态的一个轴向剖面图,图10b是连接器处于锁定状态的一个轴向剖面图,用于示出公端102和母端101的配合。如图10a和图10b所示,连接器连接时,公端102插入母端101,从而公端102的端子连接部903朝向母端101的端子连接部215靠近,最终使端子连接部903与端子连接部215接触,使得公端102和母端101上的端子配对连接。参见图2a、图6和图10a,当二次锁602处于预锁位置时,凸部801的上端抵靠在端子连接部215的表面上,公端102不能继续向上插入母端101。此时卡扣231不未达到锁孔631。参见图2a、图6和图10a,二次锁602能够向如图所示的右侧移动,直至达到锁定位置。在二次锁602的锁定位置,凸部801与凹部220对齐,公端102能够继续向上移动,使凸部801插入凹部220。当凸部801凹部220时,卡扣231进入锁孔631,使公端102和母端101锁紧。

在本实施例中,当二次锁602处于锁定位置时,公端102和母端101能够锁紧;当二次锁602离开锁定位置时,公端102和母端101不能锁紧。防止二次锁602没有到位时公端102和母端101之间由于误操作而锁紧。并且当公端102和母端101之间锁紧,并位于工作状态时,凸部801与凹部220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振动对连接器造成的影响。

图11a是安装了保护罩1101的母端101的立体图,图11b是保护罩1101与母端101的分解图。如图11a和11b所示,母端101的后端212能够插入保护罩1101中,使得保护罩1101套在母端101的外侧,用于防止二次锁202受到外力移动。

图12a和图12b分别是保护罩1101的两个角度立体图,用于示出保护罩1101的结构。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保护罩1101大致呈长方体,包括由前壁1211、右壁1212、后壁1213、左壁1214依次连接环绕一周而形成的侧壁1201。侧壁1201具有前端1221和后端1222。自后端1222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保持部1225。保持部1225用于和母端101的外侧接触,使得保护罩1101套设在母端101上时,不易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母端101发生偏转。保持部1225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部1231、右部1232、后部1233、左部1234,并且前部1231与前壁1211连接,右部1232与右壁1212连接,后部1233与后壁1213连接,左部1234与左壁1214连接。其中右部1232的宽度大于左部1234的宽度,从而保护罩1101套设在母端101上时,右壁1212的内侧与母端101外侧之间的空间大于左壁1214的内侧与母端101外侧之间的空间。右壁1212的内侧与母端101之间能够容纳处于预锁位置二次锁202。右部1232包括紧固部1250,紧固部1250具有向内突出形成的凸点1251,以及位于凸点1251外侧的槽1253。槽1253贯穿紧固部1250的上下表面,使得凸点1251受到向外方向的外力时,能够挤压槽1253使紧固部1250产生形变。当所述保护罩1101套设在母端101上时,凸点1251受到母端101的外侧的挤压,使保护罩1101能够紧贴母端101不易从母端101脱落。

如图12b所示,侧壁1201的前端1221还包括凹口1260,当保护罩1101从母端101的后端212装在母端101的外侧时,凹口1260抵靠在母端突出的鼻部247上,从而使保护罩1101达到安装位置,不能再继续朝向母端101的前端211移动。

图13是套有壳体的母端101沿着长度方向的一个轴向剖面图,示出了保护罩与二次锁202的位置关系。如图13所示,二次锁202处于预锁位置,二次锁202的支撑部301的外侧凸出于母端101外侧。在母端101的运输过程中,二次锁202可能受到碰撞或挤压等外力使得二次锁202移动到锁定位置,而使用时还需要重新将二次锁202移动到预锁位置再安装端子,增加了使用时的操作步骤。因此,希望在运输过程中,避免处于预锁位置的二次锁202受到挤压。在本实施例中处于预锁位置的二次锁202的支撑部301的外侧被保护罩1101的右壁1212遮挡,外力不能直接施加在二次锁202的支撑部301上,从而避免处于预锁位置的二次锁202受到外力影响达到锁定位置,给使用者造成不便。在使用母端101之前,将保护罩1101从母端101的后端取下即可。

图14是套有保护罩的母端101沿着宽度方向的一个轴向剖面图,参考图13、图12a和图12b,保持部1225包括沿着保护罩110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凸台1230,从而凸台1230的内侧形成接触面1235,其中支撑面1235具有一定的长度d,长度d不小于3mm,一般在3-5mm。具有一定长度的支撑面1235使得保护罩相对于连接组件在连接组件的轴向方向上不易偏转。在本实施例中,凸台1230设置在前部、左部和后部上,并且在前部、后部均设置两个,在左部设置一个,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在前部、左部和后部设置一个或多个,但需要前部、后部分别至少设置在一个,防止保护罩容易向其中一侧偏转。

尽管本文中仅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多种改进和变化。因此应该理解,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落入本申请实质精神范围内的上述改进和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