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逆变系统输出滤波电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7775发布日期:2019-12-24 22:11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功率逆变系统输出滤波电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功率逆变系统输出滤波电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和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推广,作为它们核心技术的逆变系统开始受到关注。由于逆变系统的固有特性,导致其输出电压中含有较多的高次谐波分量。并网逆变系统及常规逆变器的主电路通常工作在spwm工作方式,其输出端需要设置滤波电感以滤除注入电网或电机的电流高次谐波。从电路结构上看,滤波电感串联在主电路中,逆变器的输出电流流过滤波电感,因而滤波电感对逆变系统输出电流谐波含量影响极大。因此滤波电感的合理设计是提高逆变系统效率,减小输出电流谐波含量的重要保证。同时,随着逆变系统向高频化发展,传统低频类滤波电感受频率限制,已无法满足现有逆变技术的要求。对于低功率高频逆变系统,输出滤波电感磁材大部分选用铁硅铝磁环,虽然铁硅铝磁环作为逆变系统的输出滤波电感有很多优点,但目前铁硅铝最大磁环所承载功率只有几千瓦,无法满足大功率逆变系统的滤波要求。所以有必要发明一种电流承载力强,稳感值,低损耗的大功率逆变系统输出滤波电感。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流承载力强,稳感值,低损耗的大功率逆变系统输出滤波电感。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功率逆变系统输出滤波电感,包括线圈组和铁芯组;所述线圈组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铁芯组包括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均为c形结构,彼此相对嵌设在线圈组内;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并联设置;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横向摆放,上下叠加;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第一线圈上方;所述第一线圈朝下一侧贴合设置有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之间夹持设置有气隙片;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绝缘板;所述绝缘板背向对应铁芯的一侧与线圈组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的内侧转弯处设置有凹圆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均采用双层的铜带绕制,且内部分别设置有绝缘骨架;所述第一线圈外表面包制有绝缘纸;所述铜带的起头处连结设置有起始弯折铜排;所述铜带的末尾处连结设置有末尾弯折铜排;所述起始弯折铜排和末尾弯折铜排上套设有绝缘套管;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绕制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组外围环绑设置有不锈钢扎带;所述线圈组和底座的外围环绑设置有固定扎带;所述不锈钢扎带和固定扎带的绕设方向所在平面互相垂直。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功率逆变系统输出滤波电感,包括线圈组和铁芯组;所述线圈组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铁芯组包括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均为c形结构,彼此相对嵌设在线圈组内,对比传统硅钢叠制类产品及粉末块状类产品,会更易于产品整体装配;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并联设置,产品能够承载更大的电流,也易于产品制作;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横向摆放,沿高度方向叠加;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第一线圈上方;所述第一线圈朝下一侧贴合设置有底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产品总体安装高度,同时所述底座上平面与线圈外平面充分接触,还有利于线圈温度耗散,降低温升,进而提升运行稳定性;同时减小铁芯涡流损耗。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电感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线圈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铁芯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底座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电感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大功率逆变系统输出滤波电感,如附图1所示,包括线圈组和铁芯组1;铁芯组具体采用铁基非晶材质铁芯,铁基非晶合金具有优异的软磁性能,同时还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能和优异的耐腐蚀性能,采用带材卷绕设计,采用长磁路结构设计,以提高产品抗饱和特性,大电流工作状态下,能够有效抑制电流跌落,使产品达到小型化,低损耗,高抗饱和特性;同时采用c型对插结构,对比传统硅钢叠制类产品及粉末块状类产品,会更易于产品整体装配;

所述线圈组包括第一线圈17和第二线圈18;所述铁芯组包括第一铁芯19和第二铁芯20;所述第一铁芯19和第二铁芯20均为c形结构,彼此相对嵌设在线圈组内;所述第一线圈17和第二线圈18并联设置,有利于同体积情况下,产品能够承载更大的电流,也易于产品制作;同时线圈并联,产品电感量依据电感并联原理,静态情况下,电感量就可设计接近于所要求动态工作电感,使正常工作电流下,电感量呈线性分布,其抗饱和特性远优于传统串联结构设计;

所述第一线圈17和第二线圈18横向摆放,上下叠加,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产品总体安装高度,同时所述底座上平面与线圈外平面充分接触,还有利于线圈温度耗散,降低温升,进而提升运行稳定性;所述第二线圈18设置在第一线圈17上方;所述第一线圈17朝下一侧贴合设置有底座5;传统安装底座与铁芯部位固定,会增大铁芯涡流损耗,所述底座5装于线圈侧,此可避免损耗增大;

如附图3所示,所述第一铁芯19和第二铁芯20之间夹持设置有气隙片13,该气隙片采用铝质材料,铝质材料为非铁磁性特性,厚度一致性高,受压不易变形,产品电感量稳定;所述第一铁芯19和第二铁芯2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绝缘板10;所述绝缘板10背向对应铁芯的一侧与线圈组贴合。

所述第一铁芯19和第二铁芯20的内侧转弯处设置有凹圆角结构,从而减小弯折处的加工难度,使绝缘板10可以平贴放置,不占用窗口空间。

所述第一线圈17和第二线圈18均采用双层的铜带4绕制,从而以更小的体积获得更大的电感量;且内部分别设置有绝缘骨架2;所述第一线圈17外表面包制有绝缘纸3;所述铜带4的起头处连结设置有起始弯折铜排15;所述铜带4的末尾处连结设置有末尾弯折铜排14;起始弯折铜排15和末尾弯折铜排14之间设置有连结铜排9,连结铜排9通过黄铜螺丝6、黄铜垫片7和黄铜螺母8紧固;所述起始弯折铜排15和末尾弯折铜排14上套设有绝缘套管16,用以与铁芯组1绝缘;

所述第一线圈17和第二线圈18的绕制方向相反,如附图2所示,第一线圈17沿顺时针用铜带4双层绕制,铜带4之间垫制绝缘纸3,具体采用nmn绝缘纸;第一线圈17内部的绝缘骨架2具体采用nomex410绝缘纸制成;与所述安装底坐5及固定扎带12能够有效隔离绝缘;所述绝缘骨架2与绝缘纸3均伸出到线圈铜带4的上、下端,作为有效端空爬电距离;而第二线圈18沿逆时针方向绕制,以使所述第一线圈17的起始折弯铜排15与第二线圈18的起始折弯铜排15能够同向共面连结,同理,所述第一线圈17和第二线圈18的末尾折弯铜排14也可同向共面连结,易于装配及外部引线连结。

所述线圈组外围环绑设置有不锈钢扎带11;所述线圈组和底座5的外围环绑设置有固定扎带12;所述不锈钢扎带11和固定扎带12的绕设方向所在平面互相垂直,可以通过双向固定显著提高电感的整体结构强度;如附图4所示,底座5具体采用厚度为3mm冷轧钢板材质,采用折弯成型工艺,结构简单。顶部平面与第一线圈17表面充分接触,能够有效起到对线圈绕组的散热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