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29433发布日期:2020-03-20 06:4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限位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



背景技术:

在线缆绞制工艺中,一般采用框绞机上盘装置装卸框绞机上的线盘。具体的,框绞机上盘装置将上线托盘举高,将框绞机上的空线盘从框绞机上卸下后由上线托盘承重,操作框绞机上盘装置将空线盘移至地面上。之后将线盘推至框绞机上盘装置的上线托盘上,框绞机上盘装置将线盘举高至目标位置,将线盘安装在框绞机上就完成了框绞机的线盘更换作业。

在举升线盘时,要控制线盘与上线托盘的相对静止,以避免线盘滑落发生安全事故。一般的,可以将线盘放置在上线托盘上,并将线盘和上线托盘固定在一起,上线托盘举升到位后,拆除线盘与上线托盘的固定结构。这种固定方式的固定、分离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对线盘进行限位时,如何提高线盘与上线托盘的固定、分离效率,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包括上线托盘和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导引件、限位杆、转轴、摆杆和复位件,所述第一导引件、转轴固定在所述上线托盘上并伸出于上线托盘的侧面,所述限位杆与所述第一导引件配合形成第一滑动副,所述摆杆具有a端、b端,该摆杆的中部可转动安装在所述转轴上,且所述摆杆高于所述上线托盘的底面,所述摆杆的a端与所述限位杆的下端传动连接;当所述摆杆的b端与所述上线托盘的底面平齐时,所述限位机构处于非限位状态,所述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摆杆的b端低于所述上线托盘的底面,以使所述限位杆伸出后所述限位机构处于限位状态。

优选的,所述复位件包括柱簧。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二导引件、导杆,所述第二导引件与所述导杆配合形成第二滑动副,所述摆杆的b端与所述导杆的下端传动连接,所述柱簧套设在所述导杆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上线托盘放置在地面上时,地面顶推摆杆的b端与上线托盘的底面平齐,上线托盘防退机构不会对其上的线盘形成限位;当上线托盘离开地面后,复位件使摆杆的b端低于上线托盘的底面,摆杆的a端推动限位杆伸出,上线托盘防退机构对其上的线盘形成限位,线盘与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的固定、分离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限位机构的侧视结构图。

图中,1-上线托盘,2-限位机构,21-转轴,22-第一导引件,23-第二导引件,24-导杆,25-摆杆,26-限位杆,27-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参见图1-2,包括上线托盘1和限位机构2。

限位机构2包括第一导引件22、限位杆26、转轴21、摆杆25和复位件27,第一导引件22、转轴21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上线托盘1上,并伸出于上线托盘1的侧面,限位杆26与第一导引件22配合形成第一滑动副,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引件22上设有供限位杆26穿过的竖向孔。摆杆25具有a端、b端,该摆杆25的中部可转动安装在转轴21上,且摆杆25高于上线托盘1的底面,摆杆25的a端与限位杆26的下端传动连接,例如铰接连接;当摆杆25的b端与上线托盘1的底面平齐时,限位机构处于非限位状态,复位件27用于使摆杆25的b端低于上线托盘1的底面,以使限位杆26伸出后限位机构处于限位状态。

本实施例中,复位件27选择柱簧。进一步的,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二导引件23、导杆24,第二导引件23与导杆24配合形成第二滑动副,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引件23上设有供导杆24穿过的竖向孔。摆杆25的b端与导杆24的下端传动连接,例如铰接连接。柱簧套设在导杆24上,图2中,导杆24上设有限位肩,当摆杆25的b端与上线托盘1的底面平齐时,柱簧的两端分别抵压第二导引件23、限位肩。

使用时,当上线托盘放置在地面上时,地面顶推摆杆的b端与上线托盘的底面平齐,限位杆26的顶点位于上线托盘1的顶面之下,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不会对其上的线盘形成限位;当上线托盘离开地面后,复位件使摆杆的b端低于上线托盘的底面,摆杆的a端推动限位杆伸出,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对其上的线盘形成限位,线盘与用于线缆绞制工艺的上线托盘防退机构的固定、分离效率高。

使用上线托盘防退机构时,使上线托盘位于最低点时,有地面或零件能够顶推摆杆的b端与上线托盘的底面平齐就可以了。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