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极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3537发布日期:2020-04-28 20:56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极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离开关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两极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隔离开关是指在分位置时,触头间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绝缘距离和明显的断开标志;在合位置时,能承载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及在规定时间内异常条件下电流的开关设备。

目前,公告号为cn102881541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携挂信号器的熔断式隔离开关,它包括熔断器式隔离开关本体,该熔断式隔离开关本体包括一底座、一手柄及一带有撞击器的熔断器。两个熔断器式隔离开关本体通过穿过底座上侧板的两个螺栓及手柄上的销轴和销孔实现定位插接,从而横向连接成一体而构成两极隔离开关。

上述携挂信号器的熔断式隔离开关形成的两极隔离开关由两个独立的隔离开关本体拼接形成,拼装后两个隔离开关本体拼接处的壳体会占用部分空间,导致形成的两极隔离开关的宽度大、安装空间大,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两极隔离开关,产品为整体式,具有安装空间小、节约空间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两极隔离开关,包括壳体、用于控制电路通断的操作机构和开关手柄,所述操作机构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操作机构的两侧分别设有安装于壳体上的进线部和出线部,所述进线部和出线部均包括两个高度不同的接线柱,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接线柱对应的接线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部导线可由接线孔伸入壳体中与接线柱相连,操作机构同侧的两个接线柱设置成高低交错,不仅有利于外部导线和用于固定导线的紧固件分布,而且相较于将两个接线柱设置成高度相等的形式,在保证其电气间隙相等的情况下壳体的宽度大大减小,从而减小了产品整体的占用空间。此外,该两极隔离开关为整体式,相较于传统的拼接式省去了两个隔离开关拼接处壳体的宽度,安装空间小,具有节约空间的效果。开关手柄可驱动操作机构控制电路的通断,方便人们直接在外部调控电路的工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相对的侧壁上一体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相邻两个接线柱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起到分隔相邻两个接线柱的作用,提高了相与相之间的绝缘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线柱包括固定在壳体上的接线框以及与接线框的上侧壁螺纹连接的压紧螺栓,所述壳体上设有位于压紧螺栓正上方的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外部导线时,将外部导线由接线孔伸入接线框中,再将与压紧螺栓的头部适配的螺丝刀伸入通孔中以转动压紧螺栓。由于接线框的位置固定,压紧螺栓在旋转的同时还会相对接线框竖向移动,从而将外部导线压紧在接线框内,提高了导线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铰接有用于封闭通孔开口的护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盖可用于封闭通孔的开口,避免人手伸入通孔中导致触电或导电物误接触而引发短路,安全隐患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机构包括与壳体滑动连接的安装架、设置在安装架上的动触头以及与接线框固定连接的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上安装有动触点、静触头上安装有静触点;所述开关手柄和安装架之间设有u型栓,所述u型栓的一端穿设在开关手柄内、另一端穿设在安装架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关手柄顺时针转动时,u型栓随之推动安装架下移,动触头下移并使动触点和与其相近的静触点接触,开关合闸、电路导通。开关手柄逆时针转动时,u型栓随之带动安装架上移,动触头上移并使动触点和与其相近的静触点分离,开关分闸、电路断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和开关手柄之间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穿设在固定块内、另一端穿设在开关手柄内;当所述扭簧处于平衡状态时,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相互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簧在开关处于合闸状态时对开关手柄具有压紧的作用力,使得开关手柄保持在合闸的位置。当人们不慎刮碰到开关手柄时,扭簧会发生形变并对开关手柄产生向顺时针转动的作用力,有利于开关手柄回弹至合闸状态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架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活动孔,所述活动孔上下内壁的间距大于动触头上下端面的间距,所述动触头的两端分别穿出两个高度相等的活动孔,所述安装架上连接有用于压紧动触头的抵压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动触头时,先按压抵压弹簧使其收缩至活动孔的上侧,此时人们可将动触头横穿至两个活动孔中,并使动触头的两端分别穿出两个活动孔。然后松开抵压弹簧,抵压弹簧会在自身的弹性作用下回复至初始状态,从而压紧动触头以使其可随安装架同步移动。动触头与安装架可拆卸而非固定连接,不仅简化了产品的生产工艺,在动触点由于温升过高等情况而损坏时,人们还可拆换新的动触头,延长了隔离开关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内连接有触头指示器,所述触头指示器通过连杆与安装架相连,所述壳体上设有位于触头指示器正上方的观察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触头指示器可随安装架同步运动,人们可根据触头指示器的位置判断动触头的位置,从而准确判断操作机构的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线部和出线部呈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了生产隔离开关时的开模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任意两个高度相等的接线柱之间形成有导电部,上下两个所述导电部之间设有固定于壳体上的塑料筋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料筋条可用于分隔上下两个导电部,有利于提升导电部之前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安全性能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两极隔离开关为整体式而非拼接式,节省了两个独立的隔离开关拼接处的壳体的占用空间,具有安装空间小的效果;操作机构两侧的两个接线柱呈高低分布不仅有利于外部导线和压紧螺栓的分布,还在保证足够电气间隙的前提下减小了产品的宽度,进一步节省了空间;

2.开关手柄顺时针转动时,u型栓带动安装架下移,动触头随之下移并使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电路导通;开关手柄逆时针转动时,u型栓带动安装架上移,动触头随之上移并使动触头和静触头分离,电路断开;扭簧对开关手柄具有朝上的推力,有利于操作机构保持合闸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去除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底座;12、盖板;13、接线柱;131、接线框;132、压紧螺栓;14、隔板;15、导电部;16、塑料筋条;17、通孔;18、接线孔;19、护盖;2、操作机构;21、安装架;211、活动孔;212、抵压弹簧;22、动触头;221、动触点;23、静触头;231、静触点;3、开关手柄;4、u型栓;5、固定块;6、扭簧;7、触头指示器;71、连杆;8、观察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两极隔离开关,如图1、图2所示,包括壳体1、操作机构2和开关手柄3,壳体1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座11和盖板12,操作机构2设置在底座11内并可控制电路的通断,开关手柄3和操作机构2联动。

如图1、图2所示,壳体1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进线部和出线部,进线部和出线部分别位于操作机构2的左右两侧且呈对称设置,产品加工时的开模数量少、生产成本低。进线部和出线部均包括两个高度不同的接线柱13,相邻两个接线柱13之间设有一块隔板14,隔板14一体设置在壳体1的外壁上。普通的两极隔离开关由两个单极隔离开关拼接形成,单极隔离开关的宽度为18mm,拼接形成的两极隔离开关时总宽度为36mm,而该产品的两个接线柱13同时设置在一个壳体1内,产品的总宽度为27mm,在同样额定壳架电流下节省了9mm的空间。

如图2、图3所示,任意两个高度相等的接线柱13之间形成有导电部15,壳体1上固定有位于两个导电部15之间的塑料筋条16。塑料筋条16起到分隔两个导电部15的作用,提升了导电部15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安全性能高。

如图2所示,接线柱13包括接线框131和压紧螺栓132,接线框131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上,压紧螺栓132与接线框131的上侧壁螺纹连接。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四个通孔17,四个通孔17分别位于四个压紧螺栓132的正上方,壳体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与各接线柱13高度平齐的接线孔18。连接外部导线时,将导线从接线孔18伸入接线框131中,再将与压紧螺栓132的头部适配的螺丝刀伸入通孔17,然后利用该螺丝刀驱动压紧螺栓132转动。由于接线框131固定在壳体1上,压紧螺栓132转动时会相对接线框131竖向移动,从而将导线压紧在接线框131上。

如图1、图2所示,壳体1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个护盖19,护盖19可用于封闭通孔17的开口,避免人体直接触电或导电物误伸入通孔17中引发短路,安全隐患小。

如图2、图3所示,操作机构2包括安装架21、动触头22和静触头23,安装架21滑动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上,安装架2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两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活动孔211,相邻两个活动孔211的高度平齐。活动孔211上下内壁的间距大于动触头22上下端面的间距,动触头22的左右两端分别穿出高度相等的两个活动孔211,每个动触头22的上侧均抵接有抵压弹簧212,抵压弹簧212的上端固定在安装架21上。静触头23固定在接线框131靠近安装架21的一侧,动触头22上固定有动触点221,静触头23上固定有与动触点221相配合的静触点231。

如图2、图3所示,开关手柄3和安装架21之间设有u型栓4,u型栓4的一端穿设在开关手柄3内、另一端穿设在安装架21内。开关手柄3顺时针转动时,u型栓4带动安装架21下移,动触头22随之下移并使动触点221与静触点231接触,电路导通;开关手柄3逆时针转动时,u型栓4带动安装架21上移,动触头22随之上移并使动触点221和静触点231分离,电路断开。

如图2、图3所示,壳体1的内壁上固定有固定块5,固定块5和开关手柄3之前设有扭簧6,扭簧6的一端穿设在固定块5内、另一端穿设在开关手柄3中。扭簧6处于平衡状态时,操作机构2合闸,电路接通。当人们不慎刮碰到开关手柄3导致其逆时针转动时,扭簧6产生形变并对开关手柄3产生朝下的拉力,进而驱使开关手柄3带动安装架21复位,避免操作机构2进行错误动作而造成安全事故。

如图1、图2所示,壳体1内连接有触头指示器7,触头指示器7的一端固定有连杆71,连杆71和安装架21相连,壳体1上设有位于触头指示器7正上方的观察孔8。触头指示器7可随安装架21同步移动,方便人们观察动触头22的位置和电路的通断状态。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进线部和出线部中的两个接线柱13设置在同一个壳体1上,两极隔离开关为整体式而非后期拼装,具有安装空间小、节约空间的效果。开关手柄3顺时针转动时,u型栓4驱动安装架21和动触头22下移,使得动触点221和与其相近的静触点231接触,电路导通;开关手柄3逆时针转动时,u型栓4驱动安装架21和动触头22上移,使得动触点221和与其相近的静触点231分离,电路断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