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自动加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0198发布日期:2020-07-14 17:1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自动加工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自动加工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线缆加工,常常需要对线缆进行加工,往往要经过多个工序,而目前需单独对线缆进行处理的机构,如旋切外皮装置、激光除铝箔装置、切网装置、翻编织网装置和旋切内皮装置操作。对于线缆的加工往往为单独的装置做单个操作,单个操作完成后,需由人工运输至下一装置,做再加工,如此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缆自动加工机构,其结构紧凑,便于线缆自动化加工,方便实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自动加工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上循环装置、第一传送皮带、第二传送皮带和下循环装置,所述第一传送皮带与第二传送皮带皆水平设置,所述第一传送皮带位于所述第二传送皮带的上侧,所述第一传送皮带与第二传送皮带的传送方向相反;

所述上循环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源、第一纵向导轨和第一承托件,所述第一驱动源驱动所述第一承托件沿第一纵向导轨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承托件上设置有第一传送皮带,当所述第一承托件沿第一纵向导轨移动至最高点时,所述第一传送皮带与第二传送皮带对接;当所述第一承托件沿第二纵向导轨移动至最低点时,所述第一传送皮带与第三传送皮带对接;

所述下循转装置包括第二驱动源、第二纵向导轨和第二承托件,所述第二驱动源驱动第二承托件沿第二纵向导轨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承托件上设置有第四传送皮带,当所述第二承托件沿第二纵向导轨移动至最高点时,所述第四传送皮带与第二传送皮带对接;当所述第二承托件沿第二纵向导轨移动至最低点时,所述第四传送皮带与第三传送皮带对接;

所述第二传送皮带上放置运输线缆的载板,所述第二传送皮带一侧依次设置多个线缆加工装置。

作为优选的,多个所述线缆加工装置包括旋切外皮装置、激光除铝箔装置、切网装置、翻编织网装置和旋切内皮装置。

作为优选的,所述载板上设置有线缆固定组件,所述线缆固定组件包括能够夹紧线缆的两个限位板;所述第二传送皮带一侧设置有线缆定位装置,所述线缆定位装置包括第三驱动源和基准板,所述第三驱动源驱动所述基准板垂直于第二传送皮带方向移动,所述线缆固定组件中的线缆端部抵接基准板。

作为优选的,所述载板上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开设有放置线缆的圆弧形限位槽,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转轴,所述限位板套设在所述转轴上并能沿转轴转动,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杆体,所述限位板的一端套设在所述杆体上,所述杆体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位于底座与限位板之间。

作为优选的,所述线缆定位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源和压头,所述第四驱动源驱动所述压头上下运动以抵压限位板的端部。

作为优选的,所述线缆加工装置的与所述第二传送皮带之间设置有夹紧线缆的气动夹爪。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源和第二驱动源为气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上循环装置、第一传送皮带、第二传送皮带和下循环装置,通过这几个机构协同配合,可实现第二传送皮带上的载板的循环传输,而载板上固定线缆,如此,便于将线缆运送至各个线缆加工装置。

2、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线缆加工效率,而第三传送皮带和上循环装置便于将空的载板运回至第二传送皮带上,实现线体循环。

3、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便于线缆自动化加工,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区域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1在c区域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1在d区域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1在b区域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机架;20、上循环装置;21、第一纵向导轨;22、第一承托件;221、第一传送皮带;30、第二传送皮带;40、下循环装置;41、第二纵向导轨;42、第二承托件;50、第三传送皮带;60、载板;61、底座;62、限位板;63、杆体;64、弹簧;65、转轴;70、基准板;71、压头;72、气动夹爪;80、旋切外皮装置;81、激光除铝箔装置;82、切网装置;83、翻编织网装置;84、旋切内皮装置;90、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了一种线缆自动加工机构,包括机架10,在机架10上设置有上循环装置20、第一传送皮带221、第二传送皮带30和下循环装置40。上循环装置20位于机架10的前端,下循环装置40位于机架10的后端。第一传送皮带221与第二传送皮带30皆水平设置,第一传送皮带221位于第二传送皮带30的上侧,第一传送皮带221与第二传送皮带30的传送方向相反。如图1所示,第二传送皮带30向右传输,第三传送皮带50向左传输。

上循环装置20包括第一驱动源、第一纵向导轨21和第一承托件22,第一驱动源驱动第一承托件22沿第一纵向导轨21竖直方向移动,第一承托件22上设置有第一传送皮带221,当第一承托件22沿第一纵向导轨21移动至最高点时,第一传送皮带221与第二传送皮带30对接。当第一承托件22沿第二纵向导轨41移动至最低点时,第一传送皮带221与第三传送皮带50对接。

下循转装置包括第二驱动源、第二纵向导轨41和第二承托件42,第二驱动源驱动第二承托件42沿第二纵向导轨41竖直方向移动,第二承托件42上设置有第四传送皮带,当第二承托件42沿第二纵向导轨41移动至最高点时,第四传送皮带与第二传送皮带30对接。当第二承托件42沿第二纵向导轨41移动至最低点时,第四传送皮带与第三传送皮带50对接。

第二传送皮带30上放置运输线缆90的载板60,第二传送皮带30一侧依次设置多个线缆加工装置。通过下循环装置40,第二传送皮带30上的载板60由第二传送皮带30移动至第二承托件42的第四传送皮带上。而第二驱动源带动第二承托件42下降至第二纵向导轨41的最低点,如此,第四传送皮带即与第三传送皮带50对接。第四传送皮带上的载板60即移送至第三传送皮带50上,如此,之后同理,通过上循环装置20,即实现将载板60移送至第二传送皮带30。如此,实现载板60循环。

而在载板60上装载线缆90,在第二传送皮带30一侧设置多个线缆加工装置,多个线缆加工装置依次对线缆90进行加工。如此,能够提高线缆90加工效率。

多个线缆加工装置包括旋切外皮装置80、激光除铝箔装置81、切网装置82、翻编织网装置83和旋切内皮装置84。对于旋切外皮装置80、激光除铝箔装置81、切网装置82、翻编织网装置和旋切内皮装置84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介绍。对于旋切外皮装置80,其主要通过刀具旋切线缆90的外皮;对于激光除铝箔装置81,其主要通过激光切除铝箔;切网装置82则是切除线缆90内的线网;翻编织网装置83则是翻编织网,旋切内皮则是用刀具旋切线缆90的内皮。经各个线缆加工装置加工完毕后,在下循环装置处完成线缆下料。而空载板即由第三传送皮带和上循环装置移送至第二传送皮带上。

在载板60上设置有线缆90固定组件,线缆90固定组件包括能够夹紧线缆90的两个限位板62。在第二传送皮带30一侧设置有线缆90定位装置,线缆90定位装置包括第三驱动源和基准板70,第三驱动源驱动基准板70垂直于第二传送皮带30方向移动,线缆90固定组件中的线缆90端部抵接基准板70。通过第三驱动源可带动基准板70移动,根据需求调整基准版位置。而线缆90通过人手工上料,根据基准板70调整线缆90的位置,之后线缆90固定组件将线缆90固定。而载板60则运载着线缆90,在第二传送皮带30的作用下传送。第三驱动源可以为伺服电机。

在载板60上设置有底座61,底座61上开设有放置线缆90的圆弧形限位槽,底座61上设置有转轴65,限位板62套设在转轴65上并能沿转轴65转动,底座61上固定设置有杆体63,限位板62的一端套设在杆体63上,杆体63上套设有弹簧64,弹簧64位于底座61与限位板62之间。如此,只需按压限位板62,限位板62即绕转轴65转动,使得限位板62翘起,便于装载线缆90,之后在弹簧64的作用下,限位板62对线缆90限位。

线缆90定位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源和压头71,第四驱动源驱动压头71上下运动以抵压限位板62的端部。第四驱动源可以为气缸。压头71上下运动可便于带动限位板62绕转轴65转动,从而实现限位板62开合。

线缆加工装置的与第二传送皮带30之间设置有夹紧线缆90的气动夹爪72。通过气动夹爪72夹紧线缆90,可实现线缆90固定,便于线缆加工装置加工。

第一驱动源和第二驱动源为气缸。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