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62409发布日期:2020-06-20 15:31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圆形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形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防水圈不易受损的圆形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圆形连接器设计中,包括套设于绝缘本体的外的第一金属件、通过螺纹活动安装于第一金属件外的第二金属件、套设于第一金属件外的防水圈和固定板,第一金属件具有向四周突伸的固定部,防水圈位于固定板和固定部之间,第二金属件通过向后旋转直至抵接固定板从而固定连接器,然而,在第二金属件向后移动过程中,第二金属件会挤压固定板从而使得固定板挤压防水圈,容易造成防水圈损坏。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圆形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受损的圆形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圆形连接器通过在绝缘本体设置向四周突伸形成的延伸部,自延伸部向前突伸超过固定部前表面以在第二金属件向后移动时与固定板后表面相抵接的挡止部,可有效避免第二金属件向后移动时,固定板挤压第一防水圈所造成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圆形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中隐藏部分结构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圆形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是图1中沿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圆形连接器,首先定义x轴为前后方向,y轴为左右方向(也称横向方向),z轴为上下方向。本实用新型圆形连接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进行工作。

所述圆形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主体部11、自所述主体部11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其中,所述圆形连接器包括套设于所述主体部11外的第一金属件3、通过螺纹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金属件3外的第二金属件4、套设于所述第一金属件3外的第一防水圈5和固定板6。

所述第一金属件3具有向四周突伸的固定部31,所述第一防水圈5位于所述固定板6和所述固定部31之间,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自所述主体部11向四周突伸形成的延伸部13,自所述延伸部13向前突伸超过所述固定部31前表面以在所述第二金属件4向后移动时与所述固定板6后表面相抵接的挡止部14。

具体的,如图1至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11和所述对接部12均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状,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11和所述对接部12的端子槽,所述对接部12向前突出于所述第二金属件4,所述对接部12的外表面具有凹陷设置的防呆部15,当所述圆形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可有效防止误插。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13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挡止部14自所述延伸部13的上端向前突伸形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13也可为其他形状,所述挡止部14也可自其他位置向前突伸形成,亦可为呈多个设置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延伸部13。

所述延伸部13的下端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通孔16,自所述延伸部13向前突伸形成以防止所述固定部31沿横向方向移动的一对限位部17,所述一对限位部17对称设置于所述通孔16的左右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7大致呈“l”形,所述固定部31收容于所述挡止部14和所述限位部17的空间内,因此,所述限位部17和所述挡止部14相互配合不仅可防止所述第一金属件3上下移动还可防止左右移动。

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自所述延伸部13的左右两侧沿横向方向突伸的支撑部18、自所述延伸部13的后表面向后突伸的安装部19,所述安装部19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卡勾和定位柱,如此设置,可方便将所述圆形连接器安装至电路板上。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31自所述第一金属件3的后端向四周突伸形成,所述固定部31的后表面与所述延伸部13的前表面紧挨设置,所述第一金属件3具有设置于所述固定部31前方以和所述第二金属件4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一金属件3还具有自所述固定部31向前突伸以在所述第二金属件4向后移动时与所述固定板6后表面相抵接的凸块32,所述凸块32自所述固定部31的前表面向前突伸形成,所述凸块32与所述固定部31共同形成收容所述第一防水圈5的凹槽3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块32的前表面与所述挡止部14的前表面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因此,两者可共同配合挡止所述固定板6,从而更有效地避免所述第一防水圈5被挤压。

所述第一金属件3具有自其内壁凹陷形成的凹陷部34,所述圆形连接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凹陷部34内的第二防水圈7,所述凹陷部34靠近所述第一金属件3的后端设置,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防水圈7可有效防止水汽从所述固定部31和所述延伸部13之间的间隙渗透进来。

所述第二金属件4包括与所述第一金属件3的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41、和对接连接器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42,所述第二金属件4可通过所述第一内螺纹41相对所述第一金属件3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来固定和拆卸,所述第二内螺纹42用于与对接连接器上的第三金属件配合实现所述圆形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稳定连接,同时由于所述第二金属件4和第三金属件的存在,还可起到电磁屏蔽作用,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所述第二金属件4后端具有六边形的操作部43,如此可先手动旋转所述第二金属件4,然后再选择扳手等工具进一步旋转所述操作部43,使所述圆形连接器固定更可靠。

所述圆形连接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对接部12外以供对接连接器插入时形成密封的第三防水圈8,所述第三防水圈8紧靠所述第一金属件3的前端设置。

如图3所示,所述圆形连接器还包括接地件9,所述接地件9包括固定于所述通孔16内的基部91、自所述基部91的后端向下弯折的焊脚92、自所述基部91的前端向上延伸与所述第一金属件3相导接的接触部9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93呈“八”字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其他形状,只需与所述第一金属件3相导接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圆形连接器通过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自所述主体部11向四周突伸形成的延伸部13,自所述延伸部13向前突伸超过固定部31前表面以在第二金属件4向后移动时与固定板6后表面相抵接的挡止部14,可有效避免所述第二金属件4向后移动时,所述固定板6挤压所述第一防水圈5所造成的损伤。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圆形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连接器包括套设于所述主体部外的第一金属件、通过螺纹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金属件外的第二金属件、套设于所述第一金属件外的第一防水圈和固定板,所述第一金属件具有向四周突伸的固定部,所述第一防水圈位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固定部之间,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自所述主体部向四周突伸形成的延伸部,自所述延伸部向前突伸超过固定部前表面以在第二金属件向后移动时与固定板后表面相抵接的挡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自所述第一金属件的后端向四周突伸形成,所述第一金属件还具有自所述固定部向前突伸以在所述第二金属件向后移动时与所述固定板后表面相抵接的凸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自所述固定部的前表面向前突伸形成,所述凸块与所述固定部共同形成收容所述第一防水圈的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件具有自其内壁凹陷形成的凹陷部,所述圆形连接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内的第二防水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连接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对接部外以供对接连接器插入时形成密封的第三防水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金属件的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和对接连接器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连接器还包括接地件,所述延伸部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接地件包括固定于所述通孔内的基部、自所述基部的后端向下弯折的焊脚、自所述基部的前端向上延伸与所述第一金属件相导接的接触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自所述延伸部向前突伸形成以防止所述固定部沿横向方向移动的一对限位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向前突出于所述第二金属件,所述对接部的外表面具有凹陷设置的防呆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自所述延伸部的左右两侧沿横向方向突伸的支撑部、自所述延伸部的后表面向后突伸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卡勾和定位柱。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形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其中,所述圆形连接器包括套设于所述主体部外的第一金属件、通过螺纹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金属件外的第二金属件、套设于所述第一金属件外的第一防水圈和固定板,所述第一金属件具有向四周突伸的固定部,所述第一防水圈位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固定部之间,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自所述主体部向四周突伸形成的延伸部,自所述延伸部向前突伸超过固定部前表面以在第二金属件向后移动时与固定板后表面相抵接的挡止部。本实用新型可避免第一防水圈受损。

技术研发人员:邬渭华;张金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台正耀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9
技术公布日:2020.06.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