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65909发布日期:2020-09-01 18:15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设计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储能电站通常使用大规模的电池阵列供电,每个电池阵列是由多个电池模组以串联的方式连接而成的,在电池模组的设计中,为了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实现体积最小化,通常采用铜排式的连接方式,由于模组数量巨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安装和紧固,人力成本较高,人为的管控、长途运输均无法保证电池模组到达现场后每个连接点均处于紧固的状态。当接点的松动,长期运行过程中导致连接点的温度持续升高,热失控会导致电芯泄露,引发安全事故,损坏电池模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电池模组,能够提高电池模组连接效率,减少了电气连接点,实现零内阻的电气连接,避免温度的升高,同时减少电池模组的电损耗,不改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为储能电站增加收益。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端,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端包括插头、插座和固定组件,其中,

所述插座包括连接端和导电端;

所述插头一端与所述插座的连接端活动连接,所述插头的另一端连接另一所述插头的一端;

所述插座的导电端与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插头和插座的插接方式,实现了快速的电气连接,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插座的导电端与固定组件之间通过固定连接实现了一体化,减少了电气连接点,实现零内阻的电气连接,避免了温度的升高,另一方面,减少电池模组的电损耗,不会降低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所述插头一端与插座一端采用拔插式连接。拔插式连接可显著提高电气连接的速度,整体提升电池模组装配速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所述插座的导电端与所述固定组件的通孔对位,并进行铆接。插座与固定组件进行铆接,实现了两者的一体化连接,再对铆接边进行填锡焊接,以方便保证了两者的连接的牢固性,另一方面,减少了电气连接点,内阻可以忽略不计,最大程度地减少电池模组的损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所述压铆接的推出力达到1000-3000n。对推出力的要求,保证了其稳固性,避免在长途的运输过程中松动的现象的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之间的电阻不大于0.5毫欧,温升不超过40k。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前述的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的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和负极连接。连接装置的连接端分别与电池模组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实现了电池模组的连接,利用前述的连接装置,减少了电气连接点,实现零内阻的电气连接,减少电池模组之间的电损耗,不改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为储能电站增加收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连接装置的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或负极连接,具体为,所述插座的导电端穿过通孔与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或者负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正极和负极采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采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便于规范化管理,提高电池模组之间的连接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池模组,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设置在所述固定连接外侧。在整体的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外部设置盖体,实现对电池模组整体的电磁隔离,达到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中两个插头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中插座与固定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第二实施例中电池模组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中电池模组之间的另一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连接端;110、插头;120、插座;121、插座连接端;122、插座导电端;130、固定组件;131、通孔;140、线缆;150、电池模组;16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图2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电池模组的连接装置的装配示意图,连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端100,至少一个连接端100包括插头110、插座120和固定组件130,插座120包括连接端100和导电端;插座120的连接端100与插头110一端活动连接,插头110另一端连接另一插头110的一端;插座120的导电端与固定组件130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连接装置两个连接端100,两个连接端100之间采用线缆140进行连接,两个连接端100分别与电池模组150的正极和负极实现电气连接,连接端100的插头110首先与插座120的连接端100实现活动插接,插座120的导电端进一步与固定组件130的通孔131实现固定连接,以实现整体的电气连接。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插头110采用可实现拔插式的动力插头110,以实现与插座120连接端100的快速连接,拔插式连接可显著提高电气连接的速度,整体提升电池模组150装配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插座120的导电端与固定组件130的通孔131首先进行对位,再采用铆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对两者进行进一步固定,当采用铆接方式时,对铆接边填锡焊接,进一步提高固定连接的牢固性。插座120与固定组件130进行铆接,实现了两者的一体化连接,再对铆接边进行填锡焊接,以方便保证了两者的连接的牢固性,另一方面,减少了电气连接点,内阻可以忽略不计,最大程度地减少电池模组150的损耗。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压铆接的推出力分别达到1000n、2000n和3000n。对推出力的要求,保证了其稳固性,避免在长途的运输过程中松动的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通过插头110和插座120的插接方式,实现了快速的电气连接,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插座120的导电端与固定组件130之间通过固定连接实现了一体化,减少了电气连接点,实现零内阻的电气连接,可达到插头110和插座120之间的电阻不大于0.5毫欧,温升不超过40k,避免了因温度持续升高而导致电芯泄露,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减少电池模组150的电损耗,不会降低电池模组150的能量密度。温升1k=△1℃,表示环境温度的k值等于要求的温度值。

实施例2

参见图4-图5,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使用了实施例电池模组150的连接装置的电池模组150,该连接装置的两个连接端100分别与电池模组150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实现了相邻电池模组150之间的电气连。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该电池模组150外部还设有盖体160,实现对电池模组150整体的电磁隔离,达到保护的作用,盖体与电池模组之间可采用常规的可活动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例如,卡扣联连接,插销连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50的正极和负极采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例如,正极采用红色,负极采用蓝色,采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便于规范化管理,提高电池模组150之间的连接效率。

该电池模组150通过连接装置的连接端100分别与电池模组150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实现了电池模组150的连接,利用前述的连接装置,减少了电气连接点,实现零内阻的电气连接,减少电池模组150之间的电损耗,不改变电池模组150的能量密度,为储能电站增加收益。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