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89984发布日期:2020-09-11 22:01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蓄电元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容纳电极体的容器、和配置在电极体与容器之间的侧方隔离件的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容纳电极体的容器、和配置在电极体与容器之间的侧方隔离件的蓄电元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电池,即,具备:卷绕电极组,收纳于金属制的外装罐;正极绝缘覆盖件,与卷绕电极组的包含正极集电接头的一端部嵌合;和负极绝缘覆盖件,与卷绕电极组的包含负极集电接头的另一端部嵌合。在该电池中,正极绝缘覆盖件具有:u字构件,具有对置的第1、第2侧壁;背面构件;和夹持部,用于夹持正极集电接头和与其连接的正极引线的延出部。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主旨,即,根据上述结构,可实现防止了引线、电极组以及外装罐接触的安全性高的电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25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侧方隔离件中,有时侧方隔离件向电极体安装的困难度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配置在电极体与容器之间的侧方隔离件、且能够高效地制造的蓄电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是具备电极体、容纳所述电极体的容器、和配置在所述电极体与所述容器之间的侧方隔离件的蓄电元件,所述侧方隔离件具有:与所述电极体的端部对置地配置的背面部、在沿着所述电极体的侧面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侧面部、和进行连接而使得所述侧面部能够相对于所述背面部转动的连接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备配置在电极体与容器之间的侧方隔离件、且能够高效地制造的蓄电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配置在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容器内部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分解来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以展开了两个侧面部的状态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的立体图。

图5是以合上了两个侧面部的状态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的立体图。

图6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向电极体的安装过程的第1图。

图6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向电极体的安装过程的第2图。

图6c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向电极体的安装过程的第3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的卡合部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卡合部和下部垫片在构造上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卡合部以及贯通孔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的突出部和盖体在构造上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所具有的覆盖部的配置范围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所具有的覆盖部的配置范围的一部分切除立体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涉及的蓄电元件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14a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隔离件的立体图。

图14b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隔离件的侧面凸部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涉及的隔离件的立体图。

图16是以展开了两个侧面部的状态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涉及的隔离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发明人们关于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侧方隔离件,发现了会产生以下的问题。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正极绝缘覆盖件以及负极绝缘覆盖件各自具有:背面构件;和u字构件,固定于背面构件,并具有第1、第2侧壁。这样的具有夹着电极体的端部的一对侧面部的侧方隔离件相对于电极体进行安装,使得在一对侧面部之间插入电极体的端部。在该情况下,侧方隔离件的侧面部摩擦电极体的端部或者侧面,从而有可能产生极板的折弯或者破损等问题。因此,为了使得不产生这样的问题,需要边对向电极体安装侧方隔离件时的侧方隔离件的姿势等下工夫边小心地进行安装作业。例如,卷绕型的电极体存在发生弹回而厚度增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尤其是侧方隔离件向电极体安装的困难度会提高。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是具备电极体、容纳所述电极体的容器、和配置在所述电极体与所述容器之间的侧方隔离件的蓄电元件,所述侧方隔离件具有:与所述电极体的端部对置地配置的背面部、在沿着所述电极体的侧面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侧面部、和进行连接而使得所述侧面部能够相对于所述背面部转动的连接部。

根据该结构,在侧方隔离件具有背面部和侧面部的结构中,侧面部连接为相对于背面部能够转动。由此,在侧方隔离件向电极体安装时,通过使侧面部朝向电极体转动从而能够使侧面部与电极体抵接。即,侧方隔离件向电极体的端部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该侧方隔离件至少在两个面能够进行电极体和容器的绝缘以及抑制电极体的移动。这样,本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是具备侧方隔离件且能够高效地制造的蓄电元件。

也可以是,所述容器具有第一壁部和与所述第一壁部相邻的第二壁部,所述背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部对置地配置,所述侧面部与所述第二壁部对置地配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壁部的端部或者所述第二壁部的端部对置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例如,连接部位于背面部和侧面部对接的角部分,因此容易由侧方隔离件包住电极体的端部。

所述侧方隔离件可以具有朝向所述电极体的一侧突出的凸部。

本方式涉及的侧方隔离件能够以相对于背面部打开侧面部的状态来形成,因此还能够形成复杂形状的凸部。由此,侧方隔离件能够具有适合侧方隔离件的位置的稳定化等给定目的的凸部。也就是说,能够比较容易地制作电极体的移动的抑制等功能优异的侧方隔离件。

也可以是,所述侧方隔离件由树脂材料形成,所述背面部以及所述侧面部的至少一者具有所述树脂材料的流入痕迹。

根据该结构,背面部以及侧面部的至少一者由从与另一者不同的入口(浇口)流入模具的树脂材料形成。因此,模具中的背面部用的空间与侧面部用的空间之间的树脂材料的移动可以不需要或者是少量的,因此能够缩窄连接部用的空间(模具中的间隙)。由此,容易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背面部的连接部形成得薄。也就是说,能够比较容易地制作侧方隔离件向电极体的安装容易、或者电极体的移动的抑制等功能优异的侧方隔离件。

也可以是,所述电极体通过卷绕极板以及分隔件而形成,所述背面部与所述电极体的卷绕轴方向的端部对置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由侧方隔离件来保护电极体的端部,该电极体的端部是层叠有极板的端缘以及分隔件的端缘的部分且是比较弱的部分。在侧方隔离件向电极体的端部安装时,能够不发生如侧面部翻开的事态地安装分隔件或者极板的端缘。

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这样的蓄电元件来实现,还能够作为该蓄电元件所具备的隔离件来实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均示出概括性或者具体的例子。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制造工序、制造工序的顺序等为一例,其主旨不在于限定本发明。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之中未记载于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在各图中,尺寸等未严格地图示。

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将蓄电元件所具有的一对(正极以及负极,以下同样)电极端子的排列方向、一对集电体的排列方向、一对上部垫片的排列方向、一对下部垫片的排列方向、一对隔离件的排列方向、电极体的两端部(一对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的排列方向、电极体的卷绕轴方向、或者、容器的短侧面的对置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容器的长侧面的对置方向、容器的短侧面的短边方向、或者、容器的厚度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和盖体的排列方向、容器的短侧面的长边方向、或者、集电体的腿部(电极体连接部)的延伸设置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这些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是相互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例如,x轴正方向表示x轴的箭头方向,x轴负方向表示与x轴正方向相反的方向。关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也是同样的。

(实施方式)

[1.蓄电元件的全面说明]

首先,利用图1~图3进行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元件10的全面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配置在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容器100内部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2是示出从蓄电元件10分离了容器主体110、隔离件800以及绝缘片600的状态下的结构的立体图,示出在电极体200接合了集电体300之后的状态。图3是将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进行分解来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具体而言,图3是将图2所示的容器主体110、隔离件800以及绝缘片600以外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来示出的立体图,示出在电极体200接合集电体300之前的状态。

蓄电元件10是能够充入电力以及放出电力的二次电池,具体而言,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蓄电元件10可使用于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等汽车用电源、电子设备用电源、或者电力贮存用电源等。蓄电元件10也有时作为发动机的起动用蓄电池搭载于汽油车以及柴油车等车辆。蓄电元件10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还可以是电容器。蓄电元件10可以不是二次电池而是即便使用者不进行充电也能够使用所蓄积的电力的一次电池。蓄电元件10还可以是利用了固体电解质的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图示了长方体形状(方形)的蓄电元件10,但蓄电元件10的形状不限定于长方体形状,也可以是圆柱形状、长圆柱形状或者长方体以外的多棱柱形状等。蓄电元件10也可以是层压型的蓄电元件。

如图1所示,蓄电元件10具备容器100、正极以及负极的电极端子130、和正极以及负极的上部垫片140。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容器100的内部容纳有正极以及负极的下部垫片、电极体200、正极以及负极的集电体300、正极以及负极的隔离件800、和绝缘片600。在容器100的内部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但图示省略。作为该电解液,只要不损害蓄电元件10的性能,其种类就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选择各种各样的电解液。

容器100是具有形成了开口的容器主体110、和将容器主体110的开口闭塞的盖体120的长方体形状(方形)的容器。容器主体110是构成容器100的主体部的矩形筒状且有底的构件,在x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两个第一壁部111,在y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两个第二壁部112,在z轴负方向侧具有第三壁部113。具体而言,第一壁部111是形成容器100的短侧面的矩形状且板状的短侧面部。换言之,第一壁部111是与第二壁部112以及第三壁部113相邻且表面积(外面的面积)比第二壁部112小的壁部。第二壁部112是形成容器100的长侧面的矩形状且板状的长侧面部。换言之,第二壁部112是与第一壁部111以及第三壁部113相邻且表面积(外面的面积)比第一壁部111大的壁部。第三壁部113是形成容器100的底面的矩形状且板状的底壁部。

盖体120是构成容器100的盖部的矩形状的板状构件,配置在容器主体110的z轴正方向侧。也就是说,盖体120是与第三壁部113对置且与第一壁部111以及第二壁部112相邻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体120配置有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的电极端子130,进而,还设置有在容器100内部的压力上升的情况下释放该压力的气体排出阀121、以及用于向容器100内部注入电解液的注液部122等。

根据这样的结构,容器100成为如下的构造,即,在将安装有隔离件800的状态的电极体200容纳于容器主体110的内部之后,容器主体110和盖体120通过焊接等接合,从而内部被密封。容器主体110以及盖体12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能够设为不锈钢、铝、铝合金等能够焊接的金属。作为容器主体110以及盖体120的材质,还能够使用树脂。

电极体200是具备正极板、负极板和分隔件且能够蓄积电力的蓄电要素(发电要素)。正极板是在作为由铝、铝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集电箔的正极基材层上形成了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极板。负极板是在作为由铜、铜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集电箔的负极基材层上形成了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极板。作为上述集电箔,还能够适当使用镍、铁、不锈钢、钛、烧成碳、导电性高分子、导电性玻璃、al-cd合金等公知材料。作为用于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吸留释放锂离子的活性物质即可,能够适当使用公知材料。分隔件能够使用由树脂构成的微多孔性的片材、或者无纺布。

而且,电极体200是通过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配置分隔件并被卷绕而形成的。具体而言,电极体200是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分隔件在卷绕轴w(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x轴方向平行的虚设轴)的方向上相互错开卷绕而成的。而且,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在各自的错开的方向的端部具有未涂敷活性物质(未形成活性物质层)而基材层露出的部分(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

也就是说,电极体200具有:电极体主体部210,是形成有活性物质层的主体部;和电极体端部220,从电极体主体部210向x轴正方向或者x轴负方向突出。在这两个电极体端部220中的一个电极体端部220设置有层叠正极板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而成束的正极集束部。在另一个电极体端部220设置有层叠负极板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而成束的负极集束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极体200的剖面形状而图示了长圆形状,但也可以是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等。

如图3所示,电极体200形成为y轴方向的宽度窄的扁平状,极板(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的主要的层叠方向为y轴方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称为电极体200中的极板的层叠方向的情况下,意味着y轴方向。

电极端子130是经由集电体300而与电极体200的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电连接的端子(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也就是说,电极端子130是用于将电极体200所蓄积的电力导出到蓄电元件10的外部空间,并且为了在电极体200蓄积电力而用于将电力导入到蓄电元件10的内部空间的金属制的构件。电极端子130安装于配置在电极体200的上方的盖体120。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电极端子130通过轴部131插入到上部垫片140的贯通孔140a、盖体120的贯通孔120a、下部垫片150的贯通孔150a和集电体300的贯通孔310a并被铆接从而与集电体300一起固定于盖体120。正极侧的电极端子130由铝或者铝合金等形成,负极侧的电极端子130由铜或者铜合金等形成。

集电体300是配置在电极体200的x轴方向两侧并与电极体端部220连接的构件(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具体而言,集电体300具有:固定端部310,是与作为绝缘构件的一例的下部垫片150一起固定于容器100的端部;和从固定端部310延伸设置的一对腿部320。正极侧的集电体300的一对腿部320与正极侧的电极体端部220接合,负极侧的集电体300的一对腿部320与负极侧的电极体端部220接合。作为接合的方法,可采用超声波焊接或者铆接接合等。根据该结构,电极体200通过两个集电体300以从盖体120悬挂的状态被保持(支承),可抑制振动、冲击等引起的摇晃。集电体300的材质没有限定。例如,正极侧的集电体300与电极体200的正极基材层同样地,由铝或者铝合金等的金属构件形成。负极侧的集电体300与电极体200的负极基材层同样地,由铜或者铜合金等的金属构件形成。

隔离件800是配置在电极体200与容器100之间的隔离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离件800是配置在电极体200以及集电体300的侧方(x轴正方向或者x轴负方向)并在z轴方向上延伸设置而形成的侧方隔离件。

更进一步具体而言,隔离件800是配置在电极体200以及集电体300与容器主体110的第一壁部111以及第二壁部112的端部之间、且配置为沿着第一壁部111以及第二壁部112的端部延伸的俯视(从z轴方向观察)呈コ字(u字)形状的隔离件。也就是说,隔离件800配置为从y轴方向两端夹着电极体端部220以及集电体300。

在此,隔离件800由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硫醚树脂(p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醚醚酮(peek)、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fa)、聚四氟乙烯(ptf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醚砜(pes)、陶瓷、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也就是说,隔离件800将电极体200以及集电体300和容器100进行绝缘。隔离件800通过填埋电极体200以及集电体300与容器100之间的空间从而进行支承,使得电极体200以及集电体300相对于容器100不振动。关于隔离件800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上部垫片140是配置在容器100的盖体120与电极端子130之间,将盖体120与电极端子130之间进行绝缘且密封的构件(正极上部垫片以及负极上部垫片)。具体而言,上部垫片140具有在矩形状的大致板状构件的中央部分形成了供电极端子130的轴部131插入的贯通孔140a的形状。通过在贯通孔140a插入轴部131并被铆接,从而上部垫片140固定于盖体120。上部垫片140由pp、pe、pps、pet、peek、pfa、ptfe、pbt、pes等树脂等形成。

下部垫片150是配置在容器100的盖体120与集电体300之间,将盖体120与集电体300之间进行绝缘的构件(正极下部垫片以及负极下部垫片)。具体而言,下部垫片150具有在矩形状的大致板状构件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了供电极端子130的轴部131插入的贯通孔150a的形状。通过在贯通孔150a插入轴部131并被铆接,从而下部垫片150固定于盖体120。下部垫片150由pp、pe、pps、pet、peek、pfa、ptfe、pbt、pes等树脂等形成。

[2.隔离件的结构]

下面,关于隔离件800的结构,利用图4以及图5进行说明。图4是以展开了两个侧面部820的状态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的立体图。图5是以合上了两个侧面部820的状态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5示出将隔离件800安装于电极体200的情况下的隔离件800的形状,图4示出在图5的隔离件800中使背面部810的两侧的侧面部820相对于背面部810向外侧转动90°的状态。关于y轴负方向侧的连接部830,在侧面部820中的配置位置由直线的虚线表示。在图4以及图5中,示出图2中的两个隔离件800之中的x轴正方向侧的隔离件800。以下,主要说明该隔离件800的结构等。x轴负方向侧的隔离件800具有与x轴正方向侧的隔离件800同样的结构。

如这些图所示,隔离件800具有背面部810、两个侧面部820、两个连接部830、和底面部840。在此,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背面部810是构成隔离件800的背面部分的部位,并与电极体端部220对置地配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部810与电极体200的卷绕轴w的方向的端部对置地配置。背面部810与形成容器100的短侧面的第一壁部111对置地配置。侧面部820是构成隔离件800的侧面部分的部位,在沿着电极体200的侧面的方向上延伸设置。侧面部820与形成容器100的长侧面的第二壁部112对置地配置。连接部830是进行连接而使得侧面部820能够相对于背面部810转动的铰链部。底面部840是构成隔离件800的底面部分的部位,并与背面部810连接,并且与侧面部820相邻地配置。底面部840配置在与作为容器100的底壁部的第三壁部113对置的位置。

[2-1.背面部的结构]

背面部810是与yz平面平行且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位,具有朝向电极体200的一侧突出的凸部。具体而言,背面部810具有朝向卷绕型的电极体200中的最内周突出的背面凸部812。

在背面部810的、盖体120(参照图3)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盖体120(向z轴正方向侧)突出的突出部811。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811形成为还向电极体200侧(x轴负方向侧)突出。关于突出部811的详细说明,利用图10将后述。

[2-2.侧面部的结构]

侧面部820是经由连接部830而与背面部810连接的、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位。如图4以及图5所示,侧面部820相对于背面部810能够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部820分别配置在背面部810的y轴方向的两端,但这两个侧面部820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对一个侧面部82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部820具有朝向电极体200的一侧突出的凸部。具体而言,侧面部820具有从侧面部820的表面突出而形成的卡合部821a。卡合部821a与配置在容器100内的其他构件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821a在侧面部820合上的状态(参照图5)下与作为其他构件的下部垫片150卡合。在卡合部821a的侧方形成有开口部825。开口部825是在确认卡合部821a和下部垫片150的卡合状态时使用的孔。关于卡合部821a的详细说明,利用图7~图9将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部820具有对集电体300的固定端部310的侧面进行覆盖的覆盖部821,上述的卡合部821a设置于覆盖部821。覆盖部821还能够表现为从背面部810延伸设置。关于覆盖部821和集电体300的固定端部310的位置关系,利用图11将后述。

如图5所示,在侧面部820合上的状态下,侧面部820的作为底面部840侧的端部的侧面端部822与设置于底面部840的卡止部841卡止。在侧面部820与背面部810之间的底面部840侧的端部,形成有在远离底面部840的方向(z轴正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缺口832。也就是说,侧面端部822形成为相对于底面部840能够移动,并且,也不受背面部810约束。

[2-3.连接部的结构]

连接部830是在背面部810与侧面部820之间在z轴方向上延伸设置的部位,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背面部810和侧面部820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830与其他部分相比壁厚形成得薄,从而进行连接而使得侧面部820能够相对于背面部810转动。连接部830也可以是薄壁以外的构造,进行连接而使得侧面部820能够相对于背面部810转动。例如,在隔离件800中,也可以通过在背面部810与侧面部820之间形成沿z轴方向排列的多个孔从而实现连接部8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离件800中,连接部830配置在与第二壁部112对置的位置,但连接部830也可以配置在与第一壁部111对置的位置。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一壁部111和第二壁部112的边界或者其附近配置有连接部830,从而产生例如合上打开状态的侧面部820而带来的电极体200的端部的易于包住等的便利性。另外,关于连接部830配置在与第一壁部111对置的位置的隔离件,利用图16将后述。

[2-4.底面部的结构]

底面部840是配置为与背面部810的z轴负方向侧的端部连接,从背面部810的该端部向x轴负方向延伸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部位。

底面部840在y轴方向两侧具有对作为侧面部820的端部的侧面端部822进行卡止的卡止部841。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841通过从底面部840朝向侧面部立设的爪来实现。也就是说,侧面端部822分别卡止在设置于底面部840的y轴方向的两端的爪(卡止部841),可限制移动的自由度高的侧面端部822的位置。卡止部841对侧面端部822进行卡止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通过在作为卡止部841的沟槽或者狭缝插入侧面端部822的前端从而侧面端部822被卡止部841卡止。

在此,底面部840配置为背面部810和底面部840所形成的角大于90°。根据该结构,在将隔离件800配置于电极体200时,能够抑制底面部840干扰到电极体200。由此,能够抑制电极体200的损伤。尤其是,在由树脂形成隔离件800的情况下,在形成底面部840时,树脂会在部分之间彼此拉紧从而背面部810和底面部840所形成的角变得小于90°,底面部840成为容易干扰到电极体200的形状的情形较多。因而,将背面部810和底面部840所形成的角形成得大于90°所带来的效果强。

若隔离件800的背面部810和底面部840所形成的角过大,则隔离件800无法牢牢地覆盖电极体200的下端部,电极体200与容器100之间的绝缘性有可能下降。如果底面部840向下方突出,则还会给省空间化带来影响。因而,将隔离件800的背面部810和底面部840所形成的角优选设为100°以下,更优选设为95°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93°以下,从而能够抑制电极体200与容器100之间的绝缘性下降,或者,能够谋求省空间化。

[2-5.隔离件的制作方法]

具有上述结构的隔离件800例如通过利用了模具的树脂成型来制作。因而,在隔离件800形成有作为树脂或者以树脂为主要坯料的材料(树脂材料)的入口(浇口)的痕迹的流入痕迹。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两个侧面部820分别形成有作为树脂材料流入的入口(浇口)的痕迹的流入痕迹826。在背面部810也形成有流入痕迹816。也就是说,通过从与两个侧面部820以及一个背面部810分别对应地配置的浇口向模具流入树脂材料从而制作隔离件800。当然,这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通过从一个浇口流入的树脂来形成隔离件800的整体。也可以仅侧面部820以及背面部810的一者具有流入痕迹。侧面部820以及背面部810分别通过来自独自的浇口的树脂而形成,从而产生如下优点等:能够将侧面部820以及背面部810的形状形成得复杂;以及容易形成作为侧面部820与背面部810之间的薄壁部的连接部830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面部840与背面部810之间无薄壁部,因此通过从形成于背面部810的流入痕迹816的位置流入的树脂材料来形成底面部840。浇口的位置以及数目也可以根据隔离件800的形状、大小、或者成为坯料的树脂材料的种类等来适当决定。因而,流入痕迹816以及826的位置以及数目并不限定于图4所示的位置以及数目。

[3.隔离件的安装过程]

下面,关于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隔离件800向电极体200的安装过程,利用图6a~图6c进行说明。图6a是用于说明隔离件800向电极体200的安装过程的第1图,图6b是用于说明上述安装过程的第2图,图6c是用于说明上述安装过程的第3图。

分别安装于电极体200的卷绕轴方向的两端的隔离件800均以相同的方式安装于电极体200,因此以下对一个隔离件800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在电极体200安装隔离件800的时间点,在电极体200的两个端部(电极体端部220)分别已接合完与电极端子130等一起固定于盖体120的集电体300。在图6a~图6c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绝缘片600(参照图2)通过制造机械等来保持,从而以在电极体200临时固定了绝缘片600的状态将隔离件800安装于电极体200。在绝缘片600对电极体200的临时固定中,例如也可以使用粘胶带。

在电极体200安装隔离件800的情况下,首先,如图6a所示,在打开了侧面部820的状态下,以背面凸部812与电极体端部220对置的姿势来配置隔离件800。然后,如图6b所示,使隔离件800移动到电极体200侧,使得背面凸部812插入到电极体200的最内周。然后,通过将侧面部820合上(使其移动到电极体200侧),从而卡合部821a(参照图4)与固定于盖体120的下部垫片150卡合,并且,侧面端部822(参照图4)卡止在底面部840的卡止部841。也就是说,侧面部820被维持为合上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安装有隔离件800的电极体200插入到容器主体110(参照图2)。在侧面部820合上的状态下,绝缘片600的、电极体端部220侧的端缘配置在侧面部820的内侧,因此在电极体200向容器主体110插入时,不会产生如绝缘片600的端缘卡在容器主体110上的事态。

[4.卡合部的详细]

下面,关于在如上述那样的过程中安装于电极体200的隔离件800的卡合部821a的详细结构,利用图7~图9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的卡合部821a及其周边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卡合部821a和下部垫片150在构造上的关系的立体图。图9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卡合部821a以及开口部825的剖视图。在图9中,图示了通过图8中的y轴正方向侧的卡合部821a的yz平面内的卡合部821a以及开口部825的剖面。

如这些图所示,卡合部821a具有爪部821b。爪部821b在从卡合部821a的突出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向设置于卡合部821a的侧方的开口部825侧突出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隔离件800中的卡合部821a下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825,卡合部821a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爪部821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部垫片150形成有与卡合部821a卡合的卡合凹部151,卡合凹部151具有供爪部821b插入的爪插入部151a。由此,在卡合部821a与卡合凹部151卡合的情况下,爪部821b卡在爪插入部151a上,其结果是,可抑制卡合部821a从卡合凹部151的脱出。

卡合部821a设置在相对于背面部810能够转动的侧面部820,因此能够从下部垫片150的卡合凹部151的正面(从y轴方向的侧方)将卡合部821a插入到卡合凹部151。

爪部821b是在从卡合部821a的突出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收纳于开口部825的配置区域内的大小。也就是说,若以剖面来说,则如图9所示,爪部821b的突出长度lb比开口部825的纵向宽度la小。因此,能够利用通过树脂成型制作隔离件800的情况下的模具中的、形成开口部825的突起部分来形成爪部821b。

开口部825如上述那样是在确认卡合部821a和下部垫片150的卡合状态时使用的孔。在图6a~图6c所示的过程中,在将隔离件800安装于电极体200之后,对从开口部825能看到的下部垫片150的一部分进行摄像。通过对由此获得的摄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判定卡合部821a是否与下部垫片150的卡合凹部151正确地卡合。

在使隔离件800的卡合部821a与下部垫片150卡合的情况下,设置在隔离件800的背面部810的上端处的突出部811的、向下部垫片150侧(x轴负方向侧)突出的部分与下部垫片150的背面侧凹部153卡合。由此,例如可进行隔离件800的横向(y轴方向)的位置限制,能够提高隔离件800的位置的稳定性。

[5.背面部的突出部与盖体的关系]

下面,利用图10来说明设置在隔离件800的背面部810的上端处的突出部811与盖体120在构造上的关系。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的突出部811与盖体120在构造上的关系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在隔离件800的背面部810的上端部即盖体120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盖体120突出的突出部811。突出部811的上端面与盖体120抵接,从而可限制隔离件800向上方向的移动。在该状态下,如图10所示,在隔离件800的侧面部820的上端与盖体120之间,存在与突出部811的突出长度大致相同的距离c的间隙。因此,在将隔离件800安装于电极体200时,使其转动以合上侧面部820的情况下(参照图6b以及图6c),能够在使侧面部820的上端不干扰到盖体120的情况下合上侧面部82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隔离件800所具有的一对卡合部821a(参照图9)分别容易地与下部垫片150卡合。

在将隔离件800安装于电极体200的状态下(参照图6c),隔离件800的突出部811与盖体120抵接。因此,在连同电极体200一起将隔离件800插入到容器主体110时,通过将盖体120推至容器主体110侧,从而能够在抑制隔离件800相对于电极体200的偏离的同时将电极体200以及隔离件800可靠地压入容器主体110的内部。隔离件800的上端存在于比突出部811的上端更低的位置(z轴负方向的位置),因此在用盖体120盖上容器主体110的开口时,可抑制如隔离件800的上端咬入到容器主体110与盖体120之间的事态的发生。因而,例如,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容器主体110和盖体120的焊接。由于盖体120和隔离件800的接触面积比较小,因此焊接容器主体110和盖体120时的热不易从盖体120传导到隔离件。因此,例如可降低隔离件800由于焊接时的热而损伤的可能性。

[6.覆盖部与集电体的位置关系]

下面,利用图11以及图12来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所具有的覆盖部821与集电体300的固定端部310的位置关系。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所具有的覆盖部821的配置范围的侧视图。在图11中,为了明确地示出覆盖部821的配置范围,透视隔离件800,并且,用虚线表示隔离件800的外形。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所具有的覆盖部821的配置范围的一部分切除立体剖视图。在图12中,以穿过图10所示的xii-xii线的yz平面来切断蓄电元件10而示出。图11以及图12均省略了容器主体110的图示。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隔离件800安装于电极体200的状态下,作为隔离件800的侧面部820的一部分的覆盖部821覆盖了集电体300的固定端部310的y轴方向的侧面310b。也就是说,固定端部310的上表面(盖体120侧的面)被下部垫片150覆盖,并且,固定端部310的、电极体200中的极板的层叠方向的侧面310b被与下部垫片150分体的覆盖部821覆盖。即,通过覆盖部821可防止侧面310b和容器主体110的接触(即导通)。因此,下部垫片150无需具有覆盖固定端部310的侧面310b的壁。因而,如图11所示,能够将固定端部310的横向宽度(y轴方向的宽度)设为与下部垫片150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换言之,能够使固定端部310的俯视的尺寸变得比较大。由此,变得容易进行电极端子130的前端的铆接作业等接合作业。

假设在下部垫片150具有覆盖固定端部310的侧面310b的壁的情况下,通过该壁和隔离件800的覆盖部821可提高固定端部310与容器主体110之间的绝缘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集电体300在侧视(从y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在倾斜方向上将固定端部310与腿部320之间连接的增强肋部330。增强肋部330是增强腿部320的根部的部位,具有抑制腿部320的x轴方向的变形(绕着z轴的转动)的功能。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821能够覆盖该增强肋部330,因此例如无需在下部垫片150形成用于覆盖增强肋部330的比较高的壁。

[7.效果的说明]

如以上,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具备:电极体200;容器100,容纳电极体200;和作为侧方隔离件的隔离件800,配置在电极体200与容器100之间。隔离件800具有:背面部810,与电极体200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电极体端部220)对置地配置;侧面部820,在沿着电极体200的侧面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和连接部830,进行连接而使得侧面部820能够相对于背面部810转动。

根据该结构,在作为侧方隔离件的隔离件800具有背面部810和侧面部820的结构中,侧面部820连接为相对于背面部810能够转动。由此,例如,在隔离件800向电极体200安装时,能够使侧面部820朝向电极体200转动,从而能够使侧面部820与电极体200抵接。因而,不易发生侧面部820干扰到电极体200的极板所导致的、极板的折弯或者破损等。在此,在与电极体端部220接合的腿部320的长度较短的情况下,在电极体端部220容易向外侧展开的部分变得比较多。即便是这样的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通过侧面部820朝向电极体端部220转动从而也可从侧方抵接到电极体端部220。因而,即便是假设集电体300的腿部320比图2所示的长度还短的情况,也不会发生极板的折弯或者破损等的问题。即,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中,隔离件800向电极体200的端部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该隔离件800至少在两个面能够进行电极体200和容器100的绝缘以及抑制电极体200的移动。

即便是假设在隔离件800向电极体200安装时电极体200相比于最初有所膨胀的情况,由于侧面部820能够转动,因此也能够适当地在电极体200的端部安装隔离件800。进而,在将电极体200插入到容器主体110时,通过形成沿着插入方向的面的背面部810以及侧面部820来引导电极体200,因此可顺利地进行插入。

这样,本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是具备侧方隔离件(隔离件800)、且能够高效地制造的蓄电元件10。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中,容器100具有第一壁部111和与第一壁部111相邻的第二壁部112。背面部810与第一壁部111对置地配置,侧面部820与第二壁部对置地配置,连接部830与第一壁部111的端部或者第二壁部112的端部对置地配置。也就是说,连接部830配置在第一壁部111和第二壁部112的边界或者其附近。

根据该结构,例如,连接部830位于背面部810和侧面部820对接的角部分,因此容易由隔离件800包住电极体200的端部。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830与第二壁部112对置地配置。在隔离件800中,背面部810与侧面部820之间的角部是施加应力的部分,因此若在该角部的位置配置连接部830,则连接部830变得容易损伤。因而,将连接部830与第二壁部112对置地配置。由此,连接部830不是配置在该角部而是配置在比该角部更靠隔离件800的侧面820侧,因此能够抑制连接部830的损伤。进而,由于该角部配置在背面部810侧,因此能够加强背面部810的强度。鉴于这些,能够抑制隔离件800的损伤。只要不是在该角部而是在平面部分形成连接部830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连接部830,能够容易地制造隔离件800。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中,隔离件800具有朝向电极体200的一侧突出的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821a以及背面凸部812等作为凸部来例示。

在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能够以相对于背面部810打开侧面部820的状态来形成,因此还能够形成复杂形状的凸部。由此,例如,隔离件800能够具有适合隔离件800的位置的稳定化等给定目的的凸部(卡合部821a等)。也就是说,能够比较容易地制作电极体200的移动的抑制等功能优异的隔离件800。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中,隔离件800由树脂材料形成,背面部810具有树脂材料的流入痕迹816。侧面部820具有树脂材料的流入痕迹826。

根据该结构,背面部810以及侧面部820分别由从不同的浇口流入模具的树脂材料形成。因而,能够将背面部810以及侧面部820分别形成为复杂形状。模具中的背面部810用的空间与侧面部820用的空间之间的树脂材料的移动可以不需要或者是少量的,因此例如能够缩窄连接部830用的空间(模具中的间隙)。由此,容易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侧面部820的连接部830形成得薄。也就是说,能够比较容易地制作隔离件800向电极体200的安装容易、或者电极体200的移动的抑制等功能优异的隔离件800。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元件10中,电极体200通过卷绕极板以及分隔件而形成,背面部810与电极体200的卷绕轴w的方向的端部(即,电极体端部220)对置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由隔离件800来保护电极体端部220,该电极体端部220是层叠有极板的端缘以及分隔件的端缘的部分且是比较弱的部分。在隔离件800向电极体端部220的安装时,能够不发生如侧面部820翻开的事态地安装分隔件或者极板的端缘。

在此,卷绕型的电极体200存在发生弹回而厚度增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果是侧面部相对于背面部而固定的隔离件,则产生隔离件向电极体200的安装困难,其结果是,还产生隔离件或者电极体200的损伤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中,侧面部820相对于背面部810能够转动,因此能够在由侧面部820按压增大了厚度的电极体200的同时适当地将隔离件800安装于电极体200。

[8.变形例1]

下面,利用图13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图13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涉及的蓄电元件10a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具体而言,在图13中,图示了蓄电元件10a具备的构成要素之中的电极体400、集电体350、下部垫片160、以及隔离件900。也就是说,省略了蓄电元件10a所具备的容器100、电极端子130、以及绝缘片600等的图示。隔离件900以侧面部920打开的状态来图示。

如图13所示,本变形例中的集电体350与实施方式中的集电体300的不同点在于,仅具有一个与电极体400连接的腿部370。因而,电极体400具有与这一个腿部370对应的形状的电极体端部420。关于隔离件900,也具有与仅一个的腿部370对应的形状。电极体端部420是靠电极体400中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汇集而形成的,因此隔离件900具有侧面凸部924,使得填埋电极体端部420以及腿部370的接合部分的y轴方向的左右的间隙。但是,隔离件900分为背面部910、两个侧面部920、两个连接部930、和底面部940的部位而构成,关于这一点,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相同。

具体而言,隔离件900具有:背面部910,与电极体400的端部(在本变形例中为电极体端部420)对置地配置;侧面部920,沿着电极体400的侧面延伸设置;连接部930,进行连接而使得侧面部920能够相对于背面部910转动;和底面部940,与作为容器100的底壁部的第三壁部113对置地配置。还能够表现为,背面部910与容器100的第一壁部111对置地配置,侧面部920与第二壁部112对置地配置。

如图13所示,隔离件900具有与其他构件卡合的卡合部921a。具体而言,下部垫片160具有一对卡合凹部161。在隔离件900所具有的一对侧面部920合上的情况下,一对侧面部920各自的卡合部921a与下部垫片160的卡合凹部161卡合。此时,侧面部920的作为底面部940侧的端部的侧面端部922卡止于作为设置在底面部940的爪的卡止部941。进而,在该状态下,集电体350的固定端部360的、电极体400中的极板的层叠方向(y轴方向)的端面被侧面部920所具有的覆盖部921覆盖。

在卡合部921a的侧方形成有开口部925,能够经由开口部925来确认卡合部921a和下部垫片150的卡合状态。

在侧面部920与背面部910之间的底面部940侧的端部,形成有在远离底面部940的方向(z轴正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缺口932。也就是说,侧面端部922形成为相对于底面部940能够移动,并且,也不受背面部910约束。隔离件900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同样地,也可以在背面部910的盖体120(参照图3)侧的端部具有朝向盖体120突出的突出部。

如以上,根据本变形例涉及的蓄电元件10a,具有与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9.变形例2]

图14a是以展开了两个侧面部820的状态来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隔离件800a的立体图。图14b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隔离件800a的侧面凸部814与电极体20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在图14b中,省略了容器100的图示。在图14b中,用虚线图示隔离件800a的外形,并且,在侧面凸部814的配置区域标注了影线。

如图14a所示,本变形例涉及的隔离件800a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相同地具有:背面部810,与电极体200的端部(在本变形例中为电极体端部220)对置地配置;侧面部820,在沿着电极体200的侧面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和连接部830,进行连接而使得侧面部820能够相对于背面部810转动。

隔离件800a还具有朝向电极体200的一侧突出的凸部,在这一点上,也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相同。但是,本变形例涉及的隔离件800a在侧面部820具有朝向电极体200的一侧突出的侧面凸部814,在这一点上不同于隔离件800。

如图14b所示,侧面凸部814配置在比集电体300的腿部320更靠下方。由此,侧面凸部814能够从侧方按压电极体端部220的未与腿部320接合的部分。也就是说,侧面凸部814能够按压电极体200的不易发挥集电体300所引起的移动的限制效果的地方。因此,隔离件800a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极体200的移动。

卷绕型的电极体200的未与集电体300接合的下部没有被一对腿部320约束,因此容易发生弹回所引起的膨胀。但是,通过在电极体端部220安装隔离件800a,从而电极体端部220的下部被分别配置在一对侧面部820的侧面凸部814按压。由此,可抑制电极体200的下部的膨胀,其结果是,能够顺利地进行电极体200向容器主体110的插入。通过在平板状的侧面部820配置侧面凸部814,从而可抑制侧面部820的变形,由此,可提高隔离件800a的形状的精度。这样,即便是蓄电元件10具备本变形例涉及的隔离件800a的情况,也可发挥如下效果,即,能够高效地制造蓄电元件10。

[10.变形例3]

图15是以展开了两个侧面部820的状态来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涉及的隔离件800b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本变形例涉及的隔离件800b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相同地具有:背面部810,与电极体200的端部(在本变形例中为电极体端部220)对置地配置;侧面部820,在沿着电极体200的侧面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和连接部830,进行连接而使得侧面部820能够相对于背面部810转动。也就是说,在基本结构上,本变形例涉及的隔离件800b和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相同。但是,隔离件800b不具有背面凸部812,并且,本变形例涉及的侧面部820的内表面与实施方式涉及的侧面部820(参照图4)不同,是平面的形状。即便是该情况,由于隔离件800b具有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也可发挥如下效果,即,能够高效地制造蓄电元件10。

[11.变形例4]

图16是以展开了两个侧面部820的状态来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涉及的隔离件800c的立体图。如图16所示,本变形例涉及的隔离件800c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相同地具有:背面部810,与电极体200的端部对置地配置;侧面部820,在沿着电极体200的侧面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和连接部830,进行连接而使得侧面部820能够相对于背面部810转动。也就是说,在基本结构上,本变形例涉及的隔离件800c和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相同。但是,在隔离件800c中,连接部830配置在与第一壁部111(参照图2)对置的位置,在这一点上不同于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离件800。

本变形例涉及的隔离件800c通过具有上述结构,从而在将隔离件800c配置于电极体200时,能够使侧面部820相对于背面部810转动从而相对于电极体200容易地配置侧面部820。由此,能够抑制隔离件800c的损伤。在隔离件800c中,背面部810与侧面部820之间的角部是施加应力的部分,因此若在该角部的位置配置连接部830,则连接部830变得容易损伤。因而,将连接部830与第一壁部111的端部对置地配置。由此,连接部830不是配置在该角部而是配置在比该角部更靠隔离件800c的背面部810侧,因此能够抑制连接部830的损伤。进而,由于连接部830配置在隔离件800c的背面部810侧的端部,因此能够相对于背面部810较大程度展开侧面部820之后配置于电极体200。由此,能够相对于电极体200容易地配置隔离件800c。尤其是,由于能够将背面部810的两侧的侧面部820较大程度展开之后夹着电极体200,因此能够在相对于电极体200容易地配置隔离件800c的同时稳定且牢牢地夹着电极体200。鉴于这些,能够实现能够抑制隔离件800c的损伤的蓄电元件10。由于只要不是在该角部而是在平面部分形成连接部830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连接部830,能够容易地制造隔离件800c。

(其他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也就是说,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在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设隔离件是背面部与容器100的第一壁部111(短侧面部)对置地配置、且侧面部与容器100的第二壁部112(长侧面部)对置地配置的侧方隔离件。但是,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涉及的隔离件(800、900)的结构能够应用于背面部与电极体的端部对置、且侧面部在沿着电极体的侧面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各种隔离件。也就是说,隔离件也可背面部以及侧面部与容器100的任何壁部对置地配置。隔离件也可背面部与第二壁部112(长侧面部)对置地配置、且侧面部与第一壁部111(短侧面部)对置地配置。隔离件也可背面部与容器100的第三壁部113(底壁部)对置地配置、且侧面部与第一壁部111(短侧面部)或者第二壁部112(长侧面部)对置地配置。隔离件也可背面部与容器100的盖体120对置地配置、且侧面部与第一壁部111(短侧面部)或者第二壁部112(长侧面部)对置地配置。

在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设隔离件具有两个侧面部。但是,也可以设隔离件仅具有一个侧面部。集电体所具备的腿部的数目无需为1个或者2个,也可以为3个以上。具有2个以上的腿部的集电体可以与2个以上的电极体连接。也就是说,蓄电元件所具备的电极体的数目可以为2个以上。

在实施方式中,设隔离件所具有的卡合部插入到下部垫片所具有的卡合凹部从而卡合部与下部垫片卡合。但是,其卡合关系也可以相反。也就是说,也可以是,下部垫片具有卡合凸部,通过在隔离件所具有的凹部或者孔等的卡合部插入卡合凸部从而卡合部与下部垫片卡合。

在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设电极体是卷绕轴w与盖体120平行的所谓的纵向卷绕的卷绕型电极体。但是,电极体也可以是卷绕轴与盖体120垂直的所谓的横向卷绕的卷绕型电极体。电极体的形状不限于卷绕型,也可以是层叠了平板状极板的堆积型、成折皱状折叠极板以及/或者分隔件的形状(将分隔件折回而夹着矩形的极板的形态、将极板和分隔件重叠之后折回的形态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例如,能够将电极体中的、容器100的第一壁部111(短侧面部)侧的端部定义为电极体端部。也就是说,即便在这些情况下,隔离件也是背面部与容器100的第一壁部111(短侧面部)对置地配置、且侧面部与容器100的第二壁部112(长侧面部)对置地配置。如上述,隔离件也可背面部以及侧面部与容器100的任何壁部对置地配置。

在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设正极侧以及负极侧双方具有上述结构,但也可以仅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的任一方具有上述结构。

任意组合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包含的构成要素而构筑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这样的蓄电元件来实现,还能够作为该蓄电元件所具备的隔离件来实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等。

符号说明:

10、10a蓄电元件;

100容器;

110容器主体;

111第一壁部;

112第二壁部;

113第三壁部;

120盖体;

120a、140a、150a、310a贯通孔;

130电极端子;

150、160下部垫片;

151、161卡合凹部;

151a爪插入部;

153背面侧凹部;

200、400电极体;

220、420电极体端部;

300、350集电体;

310、360固定端部;

310b侧面;

800、800a、800b、800c、900隔离件;

810、910背面部;

811突出部;

812背面凸部;

814、924侧面凸部;

816、826流入痕迹;

820、920侧面部;

821、921覆盖部;

821a、921a卡合部;

821b爪部;

822、922侧面端部;

825、925开口部;

830、930连接部;

832、932缺口;

840、940底面部;

841、941卡止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