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路滑动式小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50831发布日期:2020-09-18 12:4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路滑动式小插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源转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路滑动式小插头。



背景技术:

因为每个国家的插座标准不完全统一,一种插头不能在全世界通用,去到不同的国家需要配置与该国家对应的插头才能给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供电,如果一次去几个国家,消费者得对应带几个国家的电源插头,给跨国旅行或商务出差的人群带来很大困扰。

因此,市面上普遍出现了可适用于不同国家插座标准的多国电源插头。参见中国发明专利文献(专利号:201010183801.8),公开了将多个不同规格的插脚30集合于同一电源转换器上,然而,us美式插脚301与au澳式插脚304两组插脚只具有两支支脚,即不含有地线插脚。这种电源转换器虽然在减少支脚数量时减小了内部体积,然而,在使用于大功率电器时,存在触电、漏电的风险,安全性低,不符合安规标准。

同时,参见中国发明专利文献(专利号:200980132171.7),公开了分别含有三个插脚的多组导电插脚,多组导电插脚沿一个方向依次排列,则多组导电插脚占用空间大,导致整个产品体积大,无法实现产品向小型化发展,不便于携带。

由上述可知,在现有的多国电源插头中,无法同时满足既符合安规标准,又向小型化发展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路滑动式小插头,体积小,使用安全性高,同时满足符合安规标准,及向小型化发展的要求。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路滑动式小插头,包括一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底面上的数个插脚孔,其特征在于,在该壳体内设置有一第一插脚、一第二插脚与一第三插脚,该第一插脚主要由地线支脚、火线支脚与零线支脚组成,以该第一插脚的地线支脚为中心点,该第二插脚设置于中心点一侧,该第三插脚设置于中心点另一侧,且该第二插脚与第三插脚分别由含地线支脚的三支支脚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壳体内延伸设置有至少一挡墙,该挡墙位于第一插脚、第二插脚与第三插脚三者中的至少一者的侧边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插脚与第三插脚均位于第一插脚的火线支脚与零线支脚上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插脚呈t形,所述第二插脚呈c形、l形或o形,所述第三插脚呈c形、l形、d形或o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位于第三插脚的三支支脚之间的一保险丝。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插脚为英规插脚,所述第二插脚为美规插脚,所述第三插脚为澳规插脚或中规插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脚孔包括供火线支脚穿出的第一支脚孔、供零线支脚穿出的第二支脚孔、及供地线支脚穿出的第三支脚孔,该第三支脚孔垂直设于第一支脚孔和第二支脚孔的中点的一侧;所述壳体的底面包括第一底边、第二底边与第三底边,该第一底边、第二底边、经过第一支脚孔且与第一底边平行的平行线、经过第三支脚孔且与第二底边平行的平行线组成第一区;该第一底边、第三底边、经过第二支脚孔且与第一底边平行的平行线、经过第三支脚孔且与第三底边平行的平行线组成第二区;所述第一区和第二区分别设于地线支脚的两侧;所述第二插脚及相适应的插脚孔设置于第一区内,所述第三插脚及相适应的插脚孔设置于第二区内;所述第二插脚包括第四支脚、第五支脚与第六支脚,该第四支脚、第五支脚与第六支脚三者中至少有一者为地线支脚;所述第三插脚包括第七支脚、第八支脚与第九支脚,该第七支脚、第八支脚与第九支脚三者中至少有一者为地线支脚;在所述壳体内设有分别匹配于第一插脚、第二插脚与第三插脚的定位导向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支脚朝向第一支脚孔和第二支脚孔的中点;所述第九支脚朝向第一支脚孔和第二支脚孔的中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插脚还包括英规滑动件与英规插脚座,所述英规插脚座设有英规卡接机构和英规复位弹簧,所述英规滑动件卡设于英规卡接机构内活动;所述英规滑动件和英规插脚座设有英规定位孔,该定位导向座相应的位置处设有英规限位导柱,通过所述英规定位孔和所述英规限位导柱的匹配来控制第一插脚的推出推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插脚包括美规滑动件与美规插脚座,所述美规插脚座设有美规卡接机构和美规复位弹簧,所述美规滑动件卡设于美规卡接机构内活动;所述美规滑动件和美规插脚座设有美规定位孔,所述定位导向座相应的位置处设有美规限位导柱,通过所述美规定位孔和美规限位导柱的匹配来控制所述第二插脚的推出推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插脚包括澳中滑动件与澳中插脚座,所述澳中插脚座设有澳中卡接机构和澳中复位弹簧,所述澳中滑动件卡设于澳中卡接机构内活动;所述澳中滑动件和澳中插脚座设有澳中定位孔,所述定位导向座相应的位置处设有澳中限位导柱,通过所述澳中定位孔和澳中限位导柱的匹配来控制所述第三插脚的推出推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美规插脚、澳规(或中规)插脚同时设在英规插脚的两肩部,有效地利用了该部分空间,可以使得整个转换器小插头的体积进一步减小,利于产品向小型化发展,便于携带;同时,美规插脚、澳规(或中规)插脚与英规插脚均含有地线支脚,在使用于大功率电器时,不存在触电、漏电的风险,安全性高,符合安规标准。因此,在产品向小型化发展的同时,使用安全性得到提高。

(2)通过在第一插脚、第二插脚与第三插脚三者中的至少一者的侧边上增设挡墙,由挡墙将两支支脚间隔开,使得两支支脚之间的爬电距离增加,由此,增加了两支支脚之间的电气间隙,则保证各支脚中的两两支脚之间的间隙能够符合安规电气间隙。由此,整个产品同时具有符合安规标准与体积小两个优点,则产品在符合安规的情况下,向小型化发展。

(3)通过在具有较小有限空间的壳体内增设保险丝,并将其巧妙的设置于第三插脚的三支支脚之间,在保证产品整体小型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用电安全,符合安规标准。

上述是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壳体底面只有第一插脚时的插脚孔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壳体底面包括第一插脚、第二插脚、第三插脚时的插脚孔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定位导向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插脚、第二插脚、第三插脚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挡墙设置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插脚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插脚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插脚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插脚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三插脚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三插脚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插脚可能配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插脚为其他形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保险丝设置于第三插脚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与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路滑动式小插头,包括一壳体1、及设置于壳体1底面上的数个插脚孔2。其中,所述壳体1内可以保留多个国家制式的插脚,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组合制作;所述插脚孔2的形状是根据具体制式的要求制作出相应的孔形。同时,所述壳体1的侧面设有推动键3和滑槽4,所述推动键3可以带动相应制式的插脚沿所述滑槽4移动,所述滑槽4可以起到导向和控制位移距离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4所示,在该壳体1内设置有一第一插脚6、一第二插脚7与一第三插脚8,该第一插脚6主要由地线支脚63、火线支脚61与零线支脚62组成,以该第一插脚6的地线支脚63为中心点,该第二插脚7设置于中心点一侧,该第三插脚8设置于中心点另一侧,且该第二插脚7与第三插脚8分别由含地线支脚的三支支脚组成。同时,所述第二插脚(7)与第三插脚(8)均位于第一插脚(6)的火线支脚(61)与零线支脚(62)上侧。通过将第二插脚7与第三插脚8设在第一插脚6的两侧肩部上,有效地利用了第一插脚6两侧肩部的空间,可以使得整个转换器小插头的体积进一步减小,利于产品向小型化发展,便于携带;同时,第一插脚6、第二插脚7与第三插脚8均含有地线支脚,在使用于大功率电器时,不存在触电、漏电的风险,安全性高,符合安规标准。因此,在减小产品体积的同时,大幅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安全性。而且,各支脚之间不交叉就可以直接推出推入,操作顺畅,实用性高。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插脚孔2包括供火线支脚61穿出的第一支脚孔21、供零线支脚62穿出的第二支脚孔22、及供地线支脚63穿出的第三支脚孔23,该第三支脚孔23垂直设于第一支脚孔21和第二支脚孔22的中点的一侧,且该第一支脚孔21、第二支脚孔22与第三支脚孔23设置在壳体1上相对中心的位置。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的底面10包括第一底边101、第二底边102与第三底边103,在所述第一支脚孔21和第二支脚孔22即地线支脚63的两肩形成第一区613和第二区623,所述第一区613由第一底边101、第二底边102、经过所述第一支脚孔21且与第一底边101平行的平行线、经过第三支脚孔23且与第二底边102平行的平行线闭环组成;所述第二区623由第一底边101、第三底边103、经过第二支脚孔22且与第一底边101平行的平行线、经过第三支脚孔23且与第三底边103平行的平行线闭环组成。由此,所述第一区(613)和第二区(623)分别设于地线支脚(63)的两侧。具体的,所述第二插脚7及相适应的插脚孔设置于第一区613内,所述第三插脚8及相适应的插脚孔设置于第二区623内。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第二插脚7与第三插脚8的地线支脚,以提高使用安全性,各支脚之间的间隙需要做得较小,而又要保证各支脚中的两两支脚之间的间隙能够符合安规电气间隙,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所述壳体1内延伸设置有至少一挡墙11,该挡墙11位于第一插脚6、第二插脚7与第三插脚8三者中的至少一者的侧边上。通过由挡墙6将两支支脚间隔开,使得两支支脚之间的爬电距离增加,由此,增加了两支支脚之间的电气间隙,则各支脚符合安规。由此,使得整个产品同时具有符合安规标准与体积小两个优点,则产品在符合安规的情况下,向小型化发展。

而对于挡墙11的具体位置,可以位于第一插脚6、第二插脚7与第三插脚8中的零线支脚与火线支脚之间。而对于挡墙11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具体需要而设定。

如图3与图4所示,所述壳体1(不显示电路板、电容、导电片、安全阀等电性原件)内设有定位导向座5(安装座可以单独设置或直接与壳体一体成型),在所述定位导向座5上匹配设有第一插脚6、第二插脚7、第三插脚8,所述定位导向座5设有英规限位导柱51、美规限位导柱52、澳中限位导柱53,用于定位、导向和限位;所述第二插脚7和第三插脚8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插脚6两肩形成的第一区613和第二区623内;所述第二插脚7和所述第二插脚8的位置可以互换。

如图6与图7所示,所述第一插脚6为英规插脚,包括火线支脚61、零线支脚62、地线支脚63、英规滑动件64、英规插脚座65;所述英规插脚座65设有英规卡接机构66和英规复位弹簧,所述英规滑动件64卡设于所述英规卡接机构66内活动;所述火线支脚61、零线支脚62、地线支脚63设于所述英规插脚座65下方;所述英规滑动件64和所述英规插脚座65设有英规定位孔68与所述英规限位导柱51匹配来控制所述第一插脚6的推出推入。

如图8与图9所示,所述第二插脚7为美规插脚,包括第四支脚71、第五支脚72、第六支脚73、美规滑动件74、美规插脚座75,其中,该第四支脚71、第五支脚72与第六支脚73三者中至少有一者为地线支脚,另外两者分别为火线支脚与零线支脚,该第四支脚71朝向第一支脚孔21和第二支脚孔22的中点;所述美规插脚座75设有美规卡接机构76和美规复位弹簧77,所述美规滑动件74卡设于所述美规卡接机构76内活动;所述第四支脚71、第五支脚72、第六支脚73设于所述美规插脚座75下方;所述美规滑动件74和美规插脚座75设有美规定位孔78,且该美规定位孔78与美规限位导柱52相匹配来控制第二插脚7的推出推入,起到导向作用。

如图10与图11所示,所述第三插脚8为澳规或中规插脚,包括第七支脚81、第八支脚82、第九支脚83、澳中滑动件84、澳中插脚座85,其中,该第七支脚81、第八支脚82与第九支脚83三者中至少有一者为地线支脚,另外两者分别为火线支脚与零线支脚,该第九支脚83朝向第一支脚孔21和第二支脚孔22的中点;所述澳中插脚座85设有澳中卡接机构86和澳中复位弹簧87,所述澳中滑动件84卡设于所述澳中插脚座85内活动;所述第七支脚81、第八支脚82、第九支脚83设于所述澳中插脚座85下方,所述澳中滑动件84和澳中插脚座85设有澳中定位孔88,且该澳中定位孔88与澳中限位导柱53相匹配来控制第三插脚8的推出推入,起到导向作用。

如图12与图13所示,包括本实施例的原理和可能的配置方式及插脚的其他形状:

第一插脚6为英规插脚,地线支脚63设于中部,在地线支脚63两侧分别设置美规插脚和澳规(中规)插脚,且两侧的插脚位置可以互换,所述第一插脚6呈t形;所述第二插脚7可以呈c形或l形或o形;所述第三插脚8可以呈c形、l形、d形或o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在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位于第三插脚8的三支支脚之间的一保险丝9,即保险丝9位于第七支脚81、第八支脚82与第九支脚83之间,同时,在澳中滑动件84与澳中插脚座85上形成有供保险丝9穿入的一开口80,该保险丝9下端延伸至壳体1的底面10上,如图2所示。在具有较小有限空间的壳体1内增设了保险丝9,并将其巧妙的设置于第三插脚8的三支支脚之间,在保证产品整体小型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用电安全,符合安规标准。

本实施例将美规插脚、澳规(或中规)插脚同时设在英规插脚的两肩部,有效地利用了英规插脚两侧肩部的空间,可以使得整个转换器小插头的体积进一步减小,利于产品向小型化发展,便于携带,具体的,产品体积可以缩小30%左右;在使用于大功率电器时,不存在触电、漏电的风险,安全性高,符合安规标准。具体的,符合iec60884与bs8546标准。

同时,本实施例公开的多路滑动式小插头,美规插脚到壳体1边缘的距离大于5.1mm,即符合美国ul1310安规标准。同时,在推出英规插脚使用时,英规插脚到壳体1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保证能够插到英国插座中正常使用,即符合英国bs1363量规标准。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采用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结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