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50807发布日期:2020-09-18 12:4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网络信号覆盖在长距离传输时为了减少信号衰减通常要用到规格较大的电缆,而在一些操作空间较小或需要很好弯曲性能的地方需要用到小规格的电缆。为了实现不同规格种类的射频同轴电缆的连接,现有技术中通常分别在需要对接的电缆端安装连接器,把电缆向标准化接口(如n型、7/16型、sma型等)转变,然后通过标准化接口之间的公母接口形式进行连接,这种方式转接过程复杂,转接成本高。

专利cn201510151270.7公开了一种能够直接将粗、细同轴射频电缆转接的直连转接器,这种转接器需要采用焊锡钎焊的方式连接粗电缆芯线和细电缆芯线,导致连接操作复杂,且不适用于不同种类同轴电缆的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方便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用于连接第一同轴电缆和第二同轴电缆,包括主壳体、绝缘子、针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绝缘子固定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内,所述针体固定设置于所述绝缘子内,所述针体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用于与所述第一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弹性接触,所述第二接头用于与所述第二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弹性接触,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主壳体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主壳体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主壳体和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夹持所述第一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第一夹持结构,所述主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夹持所述第二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第二夹持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该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侧壁上均开设有槽口。

在一实施例中,该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一接头和/或所述第二接头为中部向外凸起的花苞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该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的所述针体的材料为锡青铜或铍青铜。

在一实施例中,该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还包括有导向绝缘子,所述导向绝缘子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内,所述导向绝缘子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朝向所述针体的一端卡接于所述针体外,所述定位孔远离所述针体的一端周侧设置有导向斜面。

在一实施例中,该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包括电缆夹,所述主壳体包括与电缆夹对应的夹持面,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安装到所述主壳体上时,所述电缆夹与所述夹持面配合将所述第一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和第二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夹紧。

在一实施例中,该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和螺旋纹同轴电缆连接的螺纹。

在一实施例中,该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的所述第二壳体或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电缆夹,所述电缆夹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和螺旋纹同轴电缆连接的螺纹,当所述第二壳体或第一壳体安装到所述主壳体上时,所述电缆夹收紧。

在一实施例中,该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的所述电缆夹包括第一夹持面,所述主壳体包括第二夹持面,当所述第二壳体或第一壳体安装到所述主壳体上时,所述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配合将所述第二同轴电缆的外导体或第一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夹紧。

在一实施例中,该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还包括防水组件,所述防水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和第一壳体接触面的第一密封圈、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和第二壳体接触面的第二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一同轴电缆之间的第三密封圈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和第二同轴电缆之间的第四密封圈。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针体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设置为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弹性接触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焊接方式,连接操作更加便捷,成本更低。通过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实现对同轴电缆的紧固,可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电缆连接,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其中:1、主壳体;2、绝缘子;3、针体;4、导向绝缘子;5、第一内芯;6、第二电缆夹;7、第二密封圈;8、第一电缆夹;9、第一密封圈;10、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装配效果图;

其中:1-主壳体;10、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55、第二同轴电缆;66、第一同轴电缆;26、第四密封圈;27、第三密封圈;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主壳体;2、绝缘子;3、针体;4、导向绝缘子;5、第一内芯;6、第二电缆夹;7、第二密封圈;8、第一电缆夹;9、第一密封圈;10、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01、第一壳体铣边;105、主壳体铣边;111、第二壳体铣边;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绝缘子结构示意图;

其中:201、绝缘子定位面;202、绝缘子内表面;203、绝缘子外表面;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主壳体及相关部件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1、主壳体;2、绝缘子;3、针体;4、导向绝缘子;5、第一内芯;105、主壳体铣边;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主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102、主壳体第一螺纹;103、主壳体倒刺;104、主壳体绝缘子定位面;105、主壳体铣边;106、主壳体导向绝缘子定位面;107、主壳体内芯定位面;108、主壳体电缆夹持面;109、主壳体绝缘子接触面;110、主壳体第二螺纹;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针体的侧视图;

其中:301、针体倒刺;302、第二接头;303、第一接头;304、针体定位面;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其中:8、第一电缆夹;9、第一密封圈;10、第一壳体;12、针体;13、绝缘子;14、主壳体;15、导向绝缘子;16、第二内芯;17、第二密封圈;18、第二壳体;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8、第一电缆夹;9、第一密封圈;10、第一壳体;12、针体;13、绝缘子;14、主壳体;15、导向绝缘子;16、第二内芯;17、第一密封圈3;18、第二壳体;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爆炸图;

其中:15、导向绝缘子;16、第二内芯;18、第二壳体;19、针体;20、绝缘子;21、主壳体;22、导向绝缘子;23、第三内芯;24、第三电缆夹;25、第一壳体;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251、第一壳体铣边;182、第三密封圈;252、第四密封圈;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针体侧视图;

其中:191、第二接头;192、第一接头;193、针体倒刺;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针体剖视图;

其中:194、第一接头内表面;195-第二接头内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用于实现第一同轴电缆和第二同轴电缆的直连。该连接装置包括主壳体1、绝缘子2、针体3、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1,绝缘子2固定设置于主壳体1内,一种可能的固定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绝缘子2通过主壳体1内表面的主壳体倒刺103和绝缘子定位面104实现固定。针体3固定设置于绝缘子2内,针体3也可通过针体3表面的针体倒刺301和针体定位面304实现其和绝缘子2的固定。针体3包括第一接头303和第二接头302,第一接头303用于与第一同轴电缆66的内导体弹性接触,第二接头302用于与第二同轴电缆55的内导体弹性接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针体连接头侧壁开设有小孔,通过小孔灌注焊锡完成焊接连接。本发明实施例中,则是通过第一接头303和第二接头302的侧壁与同轴电缆内导体的弹性接触实现连接。这里的弹性接触,指的是当电缆内导体插入第一接头303和第二接头302内后,第一接头303和第二接头302的侧壁发生的是弹性变形并与内导体紧密接触。

此外,第一壳体10与主壳体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11与主壳体1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过盈连接、卡接等。主壳体1和第一壳体10之间设置有用于夹持第一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第一夹持结构,主壳体1和第二壳体11之间设置有用于夹持第二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第二夹持结构,以实现连接装置与同轴电缆之间的固定。

上述实施例中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的安装使用过程为:首先将第一第一壳体10套接在第一同轴电缆66端部,然后将主壳体1连接到第一壳体10上,确保第一同轴电缆66的内导体插入到针体3的第一接头303内,同时第一夹持结构夹紧第一同轴电缆66的外导体。最后将第二壳体11连接到主壳体1上,确保第二同轴电缆55的内导体插入到第二接头302内,且第二夹紧结构夹紧第二同轴电缆55的外导体。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接头303和第二接头302的侧壁更容易发生弹性形变,可在第一接头303和第二接头302的侧壁上开始如图7所示的槽口。

内导体可能为实心也可能为管状,因此在可能的实施例中,为了适用于内导体为管状的同轴电缆,可以将第一接头303和/或第二接头302设置为中部向外凸起的花苞状结构,从而管状内导体能够套接于接头外,管状内导体的内表面与接头外表面凸出的部位弹性接触。

优选地,针体3的材料可采用锡青铜或铍青铜,以确保针体3与电缆内导体接触良好。

此外,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本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如图5中所示的导向绝缘子4,导向绝缘子4设置于主壳体1内,导向绝缘子4上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的直径应和接头插孔的直径相同或略大一些,定位孔朝向针体的一端卡接于针体外,定位孔远离针体的一端周侧设置有导向斜面。导向绝缘子4在起到绝缘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将内导体导入针体3的接头内,防止内导体难以插入接头。

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可以由电缆夹和主壳体1上的夹持面组成,需要注意的是,该夹持面可以直接设置于主壳体1上,也可以间接设置于主壳体1上,例如可以设置于第一内芯5上,并将该第一内芯5与主壳体1固定连接。当本装置包括导向绝缘子4时,为了实现导向绝缘子4的可拆卸,应采用间接设置夹持面的方式。当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1安装到主壳体1上时,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1将第一电缆夹8和第二电缆夹6向夹持面推动,第一电缆夹8和第二电缆夹6与夹持面配合将第一同轴电缆66的外导体和第二同轴电缆55的外导体夹紧。

为了适用于波纹管同轴电缆和螺旋纹同轴电缆连接的情况,还可以在第一壳体10或第二壳体11的内表面设置用于和螺旋纹同轴电缆连接的螺纹。以第一壳体10用于连接螺旋纹同轴电缆为例,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壳体10内无需设置电缆夹,第一夹持结构由第一壳体10上的第一夹持面和主壳体1上的第二夹持面组成。同理,第二夹持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设置于主壳体1上。安装时,需要先将第一壳体10旋拧安装在第一同轴电缆66端部,然后保持第一壳体10不动,将主壳体1旋拧到第一壳体10上,再将第二壳体11套接于第二同轴电缆55端部,并将第二壳体11旋拧到主壳体1上。

为了适用于两根螺旋纹同轴电缆之间连接的情况,可以在上述第一壳体10或第二壳体11的内表面设置螺纹的基础上,在第二壳体11或第一壳体10内设置第三电缆夹24,第三电缆夹24电缆夹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和螺旋纹同轴电缆连接的螺纹,当第二壳体11或第一壳体10旋紧时,第三电缆夹24收紧。以第一壳体10内表面设置螺纹、第二壳体11内设置第三电缆夹24的情况为例,此时需要将第二壳体11的连接部设置为逐渐内收的结构,以使第二壳体11旋紧到主壳体1上时,第二壳体11内表面能够收紧第三电缆夹24。安装时,需要先将第一壳体10旋拧到第一同轴电缆66端部,然后将主壳体1旋拧到第一壳体10上,第三电缆夹24和第二壳体11预先安装到第二同轴电缆55合适位置,再将第二壳体11旋拧到主壳体1上,此时第二壳11体内螺纹与主壳体1外螺纹拧紧过程中挤压第三电缆夹24,实现对第二同轴电缆55的紧固。

此时,第二夹持结构由第三电缆夹24上的第一夹持面和主壳体1上的第二夹持面组成,当第二壳体11安装到主壳体1上时,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配合将第二同轴电缆55的外导体夹紧。

此外,为了实现对连接装置内部的防水,本装置还可包括防水组件,如图2和图3所示,防水组件包括设置于主壳体1和第一壳体10接触面的第一密封圈9、设置于主壳体1和第二壳体11接触面的第二密封圈7、设置于第一壳体10与第一同轴电缆66之间的第三密封圈26以及设置于第二壳体10和第二同轴电缆55之间的第四密封圈27。密封圈在安装过程中被挤压填充满接触面的空隙,从而达到防水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对三个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第一同轴电缆为内导体为铜管的波纹管同轴电缆,第二同轴电缆为实心内导体波纹管同轴电缆。

请参见图1~图7,在该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包括主壳体1、绝缘子2、针体3、导向绝缘子4、第一内芯5、第一电缆夹6、第一密封圈7、第二电缆夹8、第二密封圈9、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11。其中,主壳体1与绝缘子2之间通过主壳体接触面109上的主壳体倒刺103及主壳体绝缘子定位面104固定,绝缘子定位面201与主壳体绝缘子定位面104抵接。绝缘子外表面203直径大于主壳体倒刺103的最小内径,绝缘子2与针体3之间通过针体倒刺301与针体定位面304固定,针体倒刺301最大直径大于绝缘子内表面202直径。

导向绝缘子4放置于主壳体导向绝缘子定位面106中,第一内芯5与主壳体内芯定位面107过盈接触,电缆外导体夹持于内芯5与电缆夹6两个对应的面之间,主壳体1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1之间通过主壳体第一螺纹102和主壳体第二螺纹110配合,实现可靠的连接。第二同轴电缆的实心内导体与针体第二连接头302内表面弹性接触,针体的第二连接头302为开槽结构。连接铜管内导体的第一连接头303一端可不采用绝缘子保护,电缆外导体夹持于主壳体电缆夹持面108与第二电缆夹8之间,电缆铜管内导体的内表面与第二连接头303外表面弹性接触,同样第二连接头303为开槽结构。

第一壳体10与第一同轴电缆66之间通过第三电缆密封圈26实现防水,第二壳体11与第二同轴电缆55之间通过第四电缆密封圈27实现防水性能,同时第一壳体10与主壳体1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9与第二密封圈7来实现壳体之间的防水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11与主壳体1之间均通过螺纹连接,因此在第一壳体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壳体铣边101、在第二壳体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壳体铣边111,在主壳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主壳体铣边105,以方便旋拧。

实施例二:第一同轴电缆为内导体为铜管的波纹管同轴电缆,第二同轴电缆为实心内导体螺旋纹同轴电缆。

请参见图8、图9,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一端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而第二壳体18一端的结构有所变化,第二壳体18内表面开设有用于连接螺旋纹同轴电缆的螺旋纹,此外,第二壳体18端部设置有斜面,直接与第二内芯16夹持第二同轴电缆的外导体。

安装时,需先将第二壳体18旋拧到第二同轴电缆上,套上第二密封圈17,在主壳体14内固定好针体12、绝缘子13、导向绝缘子15和第二内芯16,再将主壳体14旋拧到第二壳体18上,然后再安装第一壳体10一端。

实施例三:第一同轴电缆和第二同轴电缆均为小规格实心内导体螺旋纹同轴电缆。

当第一同轴电缆和第二同轴电缆均为螺旋纹同轴电缆时,如果电缆较长,则无法通过旋转电缆将壳体旋拧到电缆上,故实例三主要是针对螺旋纹外导体电缆连接进行了设计。

请参见图10~图13,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8一端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相同,区别在于,第一壳体25端包括第三电缆夹24,第三电缆夹24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与同轴电缆连接的螺纹。当将第一壳体25旋紧到主壳体21上时,第一壳体25的内螺纹夹紧第三电缆夹24。第一壳体25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壳体铣边251,第一壳体18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182,第二壳体25内设置有第四密封圈252。

在本实施例中,针体19的结构如图12和图13所示,包括第一接头192和第二接头191,第一接头192的内表面194用于和第一同轴电缆的内导体接触,第二接头101的内表面195用于和第二同轴电缆的内导体接触。针体19表面设置有用于固定位置的针体倒刺193。

安装时,先安装第二壳体18一端,再将主壳体21旋拧到第二壳体18上,第三电缆夹24预先旋拧到第一同轴电缆端部,第一壳体25套在第三电缆夹24外,将导向绝缘子22和第三内芯23固定在主壳体21内后,将第一壳体25旋拧到主壳体21上即可。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装置通过将针体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设置为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弹性接触连接,安装时直接插接即可,无需焊接,连接操作更加便捷,成本更低。通过不同的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可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电缆连接,适用范围广。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所提及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