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铲运车加强软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45476发布日期:2020-08-21 15:3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矿用铲运车加强软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矿用铲运车加强软电缆。



背景技术:

矿上用的软电缆主要适用于矿山移动设备,如采掘机、起重运输机等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柔软性,方便频繁来回移动或弯曲,在煤矿中,电力供应主要依靠电缆传输,由于电缆较长,人工拖拽费时费力,因此常用电动铲运机拖拽电缆。

一篇公告号为cn20396660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干扰防水抗拉矿用电缆,包括三根呈三角形设置的动力线芯,所述动力线芯包括导体和三层共挤挤包在导体上的导体屏蔽、绝缘和绝缘屏蔽,所述的动力线芯外依次包裹有挤制的内护层、监视线芯、绝缘包带、总屏蔽层、防水层和挤制的外护套,所述的动力线芯与其外环绕的内护层之间设有填充;所述的动力线芯上还设有接地线芯,所述的监视线芯与接地线芯一起构成对接地系统进行连续监视的监视回路。具有防水及优良的机械性能,具有很好的屏蔽防干扰效果,不仅能实现对接地系统完整性的连续监视,又能在频繁的移动中具有很好的抗拉强度。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铲运机在拖拽电缆时,电缆会与矿石或周围的实体物发生摩擦,在经常使用过程中会造成电缆外护套严重磨损容易使动力线芯裸露,而影响电缆的正常使用,故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矿用铲运车加强软电缆,具有耐磨损,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矿用铲运车加强软电缆,包括:动力线芯、绝缘套、内护层、固定件、屏蔽层、铠装层和外护耐磨层;

所述动力线芯设置有四根,所述绝缘套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动力线芯的外部分别包裹有所述绝缘套,所述内护层包裹于四个所述绝缘套的外侧,所述固定件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内护层的内周壁上且呈十字状布设,四个所述绝缘套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件内;

所述屏蔽层、所述铠装层、所述外护耐磨层依次包裹于所述内护层的外侧,所述外护耐磨层由内至外依次由pur聚氨酯层、玻璃纤维布、tpe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层和丁晴复合料层组成,所述丁晴复合料层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套将动力线芯紧裹,防止电缆在受到挤压时线芯散乱,同时将每根动力线芯隔开独立,方便工作人员接线,绝缘套能够防止动力线芯漏电,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固定件增加了动力线芯的防滑移性能,提高了电缆的抗扭转性能,内护层将多个绝缘套包裹在一起增强电缆的抗破坏能力,屏蔽层用于将电缆的电磁场与外界电磁场相互隔离,铠装层能够增加电缆的机械强度,增强抗拉强度,提高防侵蚀能力,提防老鼠撕咬损坏电缆,pur聚氨酯层具有高抗张强度,耐磨损,耐低温的特点,玻璃纤维布绝缘性好进一步增强电缆外层的绝缘性,防止漏电,增强电缆的抗拉性能,tpe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层具有高回弹性,耐磨损,防止电缆挤压变形,同时可循环使用,能够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丁晴复合料层能够提高电缆柔软特性,同时耐磨性较高,耐热性较好、防腐能力强,多层材料复合而成的外护耐磨层提高电缆的耐磨性,凸起进一步增强外护耐磨层的耐磨能力,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件包括:连接块和固定管,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内护层的内周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套设于所述绝缘套的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管能够将绝缘套固定于内护层内,在电缆受到外力扭动时,绝缘套内的动力线芯不会随意被拧动发生形变而缠绕在一起,挤压时也不容易发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四个所述固定管之间设有连接条,所述连接条呈十字状,所述连接条的端部分别与四个所述固定管远离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十字状连接条将四个绝缘套连为一体,绝缘套内的动力线芯间接地连为一体,不易被分离,增强电缆的抗拉能力,加强电缆整体强度不易断裂。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铠装层和所述耐磨层之间设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采用芳纶纤维编织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芳纶纤维编织的加强层能够保证电缆在长行程收放时保持电缆稳定防扭转螺旋,同时韧性强提高电缆的抗拉能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耐磨层的外周壁设有多个荧光条,所述荧光条沿所述电缆的长度方向布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煤矿中工作时,荧光条能够发光,提醒工作人员注意电缆的位置,防止电缆被碾压,在断电情况下工作人员也能沿电缆荧光条的发光位置及时找到出口。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屏蔽层和所述铠装层之间设有防火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火层保证电缆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防火性能,不会因电缆而引起火灾,同时防止火沿电缆蔓延,保证用电安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四个所述动力线芯外侧的所述绝缘套分别设置为不同的颜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同的颜色的绝缘套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颜色区分动力线芯的类型,在接电时更加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芳纶纤维编织的加强层能够保证电缆在长行程收放时保持电缆稳定防扭转螺旋,同时韧性强提高电缆的抗拉能力;

2.防火层保证电缆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防火性能,不会因电缆而引起火灾,同时防止火沿电缆蔓延,保证用电安全;

3.不同的颜色的绝缘套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颜色区分动力线芯的类型,在接电时更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动力线芯;2、绝缘套;3、内护层;4、固定件;41、连接块;42、固定管;43、连接条;5、屏蔽层;6、铠装层;7、外护耐磨层;71、pur聚氨酯层;72、玻璃纤维布;73、tpe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层;74、丁晴复合料层;75、凸起;8、加强层;9、荧光条;10、防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矿用铲运车加强软电缆,包括:动力线芯1、绝缘套2、内护层3、固定件4、屏蔽层5、铠装层6和外护耐磨层7;动力线芯1设置有四根,动力线芯1由多根软铜线咬合成束形成,绝缘套2设置有四个,绝缘套2为聚氯乙烯塑料制成,四个动力线芯1的外部分别包裹有绝缘套2,内护层3包裹于四个绝缘套2的外侧,内护层3由丁晴材料制成,固定件4设置有四组,四组固定件4设于内护层3的内周壁上且呈十字状布设,四个绝缘套2分别固定于固定件4内;屏蔽层5、铠装层6、外护耐磨层7依次包裹于内护层3的外侧,外护耐磨层7由内至外依次由pur聚氨酯层71、玻璃纤维布72、tpe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层73和丁晴复合料层74组成,丁晴复合料层74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凸起75,凸起75与丁晴复合料层74一体成形,凸起75呈线性沿电缆的长度方向排布且共设置有八条。

绝缘套2将动力线芯1紧裹,防止电缆在受到挤压时线芯散乱,同时将每根动力线芯1隔开独立,方便工作人员接线,绝缘套2能够防止动力线芯1漏电,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固定件4增加了动力线芯1的防滑移性能,提高了电缆的抗扭转性能,内护层3将多个绝缘套2包裹在一起增强电缆的抗破坏能力,屏蔽层5用于将电缆的电磁场与外界电磁场相互隔离,铠装层6能够增加电缆的机械强度,增强抗拉强度,提高防侵蚀能力,提防老鼠撕咬损坏电缆。

铠装层6和耐磨层之间设有加强层8,加强层8采用芳纶纤维编织而成。芳纶纤维编织的加强层8能够保证电缆在长行程收放时保持电缆稳定防扭转螺旋,同时韧性强提高电缆的抗拉能力。

屏蔽层5和铠装层6之间设有防火层10。防火层10采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锰等物质复合而成,防火层10保证电缆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防火性能,不会因电缆而引起火灾,同时防止火沿电缆蔓延,保证用电安全。

固定件4包括:连接块41和固定管42,连接块41与内护层3的内周壁固定连接,连接块41、固定管42与内护层3一体成形,固定管42与连接块41固定连接,固定管42套设于绝缘套2的外侧。固定管42能够将绝缘套2固定于内护层3内,在电缆受到外力扭动时,绝缘套2内的动力线芯1不会随意被拧动发生形变而缠绕在一起,挤压时也不容易发生变形。

四个固定管42之间设有连接条43,连接条43为氢化丁晴橡胶材质,连接条43呈十字状,连接条43的端部分别与四个固定管42远离连接块41的一端粘接固定。十字状连接条43将四个绝缘套2连为一体,绝缘套2内的动力线芯1间接地连为一体,不易被分离,增强电缆的抗拉能力,加强电缆整体强度不易断裂。

耐磨层的外周壁设有三个荧光条9,荧光条9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布设。在煤矿中工作时,荧光条9能够发光,提醒工作人员注意电缆的位置,防止电缆被碾压,在断电情况下工作人员也能沿电缆荧光条9的发光位置及时找到出口。

四个动力线芯1外侧的绝缘套2分别设置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的绝缘套2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颜色区分动力线芯1的类型,在接电时更加方便快捷。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pur聚氨酯层71具有高抗张强度,耐磨损,耐低温的特点,玻璃纤维布72绝缘性好进一步增强电缆外层的绝缘性,防止漏电,增强电缆的抗拉性能,tpe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层73具有高回弹性,耐磨损,防止电缆挤压变形,同时可循环使用,能够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丁晴复合料层74能够提高电缆柔软特性,同时耐磨性较高,耐热性较好、防腐能力强,多层材料复合而成的外护耐磨层7提高电缆的耐磨性,凸起75进一步增强外护耐磨层7的耐磨能力,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