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4340发布日期:2020-10-28 12:11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需要连无线网络或者拨打电话的电子设备,几乎都需要插上内置卡,为了减少内置卡占用设备的空间,内置卡卡托的设计越来越重要,现在市面上的卡托的设计是将卡托设计成可活动卡托,插卡的时候,先用顶针戳一下,将卡托顶出来,将卡放置在卡托内后,再将卡托插进移动终端内。

现在卡托设计虽然能顺利地将内置卡送入到电子设备内,但是它需要一个辅助工具才能将卡托顶出来,这样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新技术方案,解决了在无需借助于辅助工具的情况下,能够将卡托从电子设备内取出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容纳槽;

卡托,所述卡托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卡托具有用于放置卡片的卡槽;

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顶出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卡托的伸入所述容纳槽内的一端抵接;

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可转动且邻近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顶出机构的第二端抵接,所述第二转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远离所述容纳槽的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二端抵接;

按键,所述按键在弹出位置和按入位置之间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的第二开口内,

其中,在所述按键从所述弹出位置向所述按入位置移动时,所述按键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件带动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转动件带动所述顶出机构转动,所述顶出机构带动所述卡托从所述第一开口向外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所述按键从所述弹出位置向所述按入位置移动时,按键能够驱动推动机构,推动机构进而推动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带动所述卡托从第一开口向外移动,进而取出所述卡托,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需要顶针等辅助工具,操作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00—壳体,01—容纳槽;

10—按键,11—凸台;

20—卡托,21—卡槽;

30—推动机构,31—第一转动件,32—第二转动件,33—第一推动杆,34—第二推动杆;

40—顶出机构;41—顶出部件,42—顶杆,43—导向部;

a—第一支点,b—第二支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参照图1-图2所示,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卡托设置在电子设备内部,未取出卡托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卡托移动到第一开口外,推动机构和顶出机构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00,所述壳体00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壳体00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容纳槽01;

卡托20,所述卡托20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容纳槽01内,所述卡托20具有用于放置卡片的卡槽21;例如所述卡槽21的结构与所述卡片的结构相互适配,所述容纳槽01的结构与所述卡托的结构相互适配。例如所述卡托20可以沿第一方向移动安装在容纳槽01,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图1中箭头a所示方向。

顶出机构40,所述顶出机构40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00内,所述顶出机构40的第一端与所述卡托20的伸入所述容纳槽01内的一端抵接;

推动机构30,所述推动机构30安装在所述壳体00内,所述推动机构30包括第一转动件31和第二转动件32,所述第一转动件31可转动且邻近所述容纳槽01,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一端与所述顶出机构的第二端抵接,所述第二转动件3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远离所述容纳槽01的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二端抵接;

按键10,所述按键10在弹出位置和按入位置之间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的第二开口内,例如所述壳体00具有侧壁,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侧壁上,所述按键10的第一表面可以凸出所述侧壁设置,也可以不凸出所述侧壁设置。

其中,在所述按键10从所述弹出位置向所述按入位置移动时,所述按键10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带动所述第一转动件31转动,所述第一转动件31带动所述顶出机构40转动,所述顶出机构40带动所述卡托20从所述第一开口向外移动。

参照图1所示,其中箭头a所示的第一方向为按键10弹出和按入方向,例如箭头a-的朝向方向为按键10从弹出位置移动到按入位置的方向,箭头a+的朝向方向为按键10从按入位置移动到弹出位置的方向。

本例子中,在所述按键从所述弹出位置向所述按入位置移动时,按键能够驱动推动机构,推动机构进而推动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带动所述卡托从第一开口向外移动,进而取出所述卡托,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需要顶针等辅助工具,操作方便快捷。

在一个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机构30包括第一推动杆33和第二推动杆34,所述第一转动件31和第二转动件32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33和第二推动杆34之间;

所述第一推动杆33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推动杆34具有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

所述按键10推动所述第一推动杆33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推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第一端推动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一端推动所述顶出机构40,所述顶出机构40推动所述卡托20从所述第一开口向外移动。

具体地,参照图1所示,按键10靠近所述第一推动杆33的一侧与第一推动杆33接触,第一推动杆33的第一端部与按键10接触,第一推动杆33的第二端部与第二转动件32的接触,当按压所述按键时,所述按键从弹出位置移动到按入位置时,按键10能够推动所述第一推动杆33,第一推动杆33能够推动第第二转动件32转动,第二转动件32的第一端推动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二端转动,第一转动件能够推动所述顶出机构转动,进而将卡托20从所述第一开口向外移动。

本例子在按键10与第二转动件32之间设置第一推动杆33,在第一转动件31与推动机构40之间设置第二推动杆34,按键通过推动第一推动杆33,使得第二转动件32和第一转动件31相继转动,进而第二推动杆34能够推动顶出机构40的第二端,使得顶出机构40的第一端能够推动所述卡托沿箭头a+所示方向移动。

本例子能够保证按键准确推动推动机构,进而使得推动机构也能够准确推动顶出机构,确保用户按压所述按键时,能够准确将卡托从第一开口处移出所述容纳槽,降低用户操作的失误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支点a,所述第一转动件31绕所述第一支点a转动;

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支点b,所述第二转动件32绕所述第二支点b转动。

所述第一支点a距离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支点a距离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二端的距离;

所述第二支点b距离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第二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支点b距离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第一端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其他方式在第一转动件设置第一支点和在第二转动件上设置第二支点,只要能够实现第一转动件绕第一支点转动,第二转动件绕第二支点即可。

例如外力作用在所述按键10上,按键10从弹出位置移动到按入位置时,按键10能够推动所述第一推动杆33,第一推动杆33能够推动第二转动件32,使得第二转动件32绕第二支点b转动;当第二转动件32绕第二支点b转动时,第二转动件32的第一端与第一转动件31的第二端产生抵挡作用,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第一端推抵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一端,促使第一转动件31绕第一支点a转动。例如参照图2所示,第二转动件32绕第二支点b逆时针转动,第一转动件31绕第一支点a顺时针转动。本例子第一转动件31和第二转动件32之间能够实现杠杆运动,本例子推动机构的结构简单,同时便于用户操作和维修等。

另外所述第一支点a距离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支点a距离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第二端的距离;所述第二支点b距离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第二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支点b距离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第一端的距离,本例子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构成杠杆连接,只需要较小的作用力作用在按键10上,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能够转动较大的角度,使得第一转动件的第一端推动顶出机构40转动。本例子结构设计更加省力。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点a到第一转动件32的第一端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支点b到所述按键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本例子较小的作用力作用在按键10上,第一转动件31的第一端的转动位移大,第一转动件31的第一支点a到其第一端的距离较大,能够保证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之间可靠传递,不会出现两者脱离接触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壳体00具有侧壁,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位于同一侧壁上;所述第二支点b到所述侧壁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支点a到所述侧壁的最小距离。

例如,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支点b距离所述侧壁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支点a距离所述侧壁的最小距离,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按键弹出方向和按入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方向为箭头a所示方向。其中箭头a-所示为所述按键从弹出位置移动到按入位置的方向,所述箭头a+所示为所述按键从按入位置移动到弹出位置的方向。

本例子按键10到第二转动件32之间的距离缩短,进而外力作用在所述按键10上,按键10更容易推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绕第二支点b转动,而且用户作用在所述按键10上作用力不需要太大,本例子结构更加省力。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转动件3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相对于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转动件31上设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一销轴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例如电子设备包括主板和中框,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中框上,本例子可以在主板或者中框上开设所述第一定位孔,在第一转动件31开设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销轴依次穿过第二定位孔和第一定位孔将第一转动件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其中所述第一销轴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间隙配合,使得第一转动件能够绕所述第一销轴转动。本例子第一转动件31的第一支点a为第一销轴,可选地所述第一支点还可以是扭簧等结构,本例子对第一支点的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第一转动件绕第一支点转动即可。

所述电子设备上开设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二转动件32上开设与所述第三定位孔相对应的第四定位孔,所述第二转动件32上设有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穿过所述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

例如电子设备包括主板和中框,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中框上,本例子可以在主板或者中框上开设所述第三定位孔,在第二转动件32开设第四定位孔,所述第二销轴依次穿过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将第二转动件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其中所述第二销轴与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间隙配合,使得第二转动件能够绕所述第二销轴转动。本例子第二转动件32的第二支点b为第二销轴,可选地所述第二支点还可以是扭簧等结构,本例子对第二支点的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第二转动件绕第二支点转动即可。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所述按键10设置凸台11,所述凸台11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相对设置。可选地,所述凸台11可以为导电基等结构。

具体地,所述按键10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对设置;

所述按键10的第一表面凸出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壳体00,所述按键10的第二表面上设置凸台11,所述凸台11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相对设置。

例如所述按键10的第一表面为按键面,可以在按键10的第一表面上设花纹纹路,提升用户按压按键的按压触感。本例子在按键的第二表面上设置凸台11,能够进一步缩短第二转动件与按键之间的距离,使得按键10更容易推动第二转动件32转动。具体地所述凸台11与第二转动件32相对设置,用户按压所述按键时,所述凸台能够精确推动第二转动件转动,避免了按压按键时,碰触不到第二转动件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按键10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容纳槽;

所述按键设有转动点,所述按键从弹出位置移动到按入位置,所述按键10的第一部分绕所述转动点向嵌入所述第二开口方向运动,所述按键的第二部分绕所述转动点向凸出于所述第二开口方向运动。

例如用户按压按键的第一部分,所述按键绕所述转动点转动,所述按键的第一部分能够推动第二转动件转动,本例子用户可以采用滑动方式按压所述按键,使得按键能够推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所述顶出机构40包括顶杆42和与所述顶杆42活动连接的顶出部件41;

所述按键10从弹出位置移动到按入位置,所述第一转动件31推动所述顶杆42,所述顶杆42推动所述顶出部件41,所述顶出部件41推动所述卡托20从所述第一开口向外移动。

例如用户按压所述按键10时,所述顶杆42能够沿箭头a-所示方向移动,所述顶杆42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端推动顶出部件41,所述顶出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卡托20的伸入所述容纳槽01内的一端抵接,顶出部件41能够推动所述卡托沿箭头a+方向移动,使得卡托从第一开口处移出容纳槽。

可选地,参照图2所示,所述顶出机构40还包括多个导向部43,所述顶杆42设置在所述导向部43上。例如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导向部,所述顶杆42与导向部活动连接,用户按压所述按键,所述按键推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转动,第二转动件32推动所述第一转动件31转动,所述第一转动件推动所述顶杆42沿导向部移动,确保顶杆42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端能够推动所述顶出部件41转动,进而顶出部件的第一端能够推动卡托从第一开口处移出,本例子不需要顶针等辅助工具能够将卡托从第一开口处移出,方便用户取出卡托。

本实用新型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