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6093026发布日期:2021-07-30 18:0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器件(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evice)具有自发光(无需背光源),宽视角、低功耗、柔性(折叠、卷曲)显示等优点,是目前最具前景的显示技术之一,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随着oled显示产品的的日趋普及,消费者对色偏、效率、显示效果等方面的要求日益的提升,特性确保等方面的难度不断攀升。

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方面,手机的各家厂商之间竞争激烈,为了提高销售业绩,高端机一般均会采用amoled显示屏。然后,顶发射oled器件从结构上来说,可以看成是一个发光光源夹在由高反射镜和半透半反射镜所形成的光学干涉腔的装置。amoled显示中,每个rgb子像素都可以看成是这种器件装置。尽管在正视角下,白画面会通过gamma调控,通过电信号调节rgb的亮度配比,从而实现白平衡的调控。

一般来说顶发射微腔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器件的效率,降低panel的功耗。然而,随着人眼视角的增加,rgb子像素各自光学干涉腔的结构不同,导致rgb子像素在大视角下的亮度配比会随着视角增加而变化,进一步导致白画面在大视角下的色坐标会偏离正视角下的色坐标,导致大视角下出现色偏的现象。

这种色偏随角度变化的现象由顶发射oled器件本身的微腔结构的限制,是oled器件固有的特点,是目前技术暂时无法完全避免的。尽管近年来oled技术发展迅速,色偏调整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现有商业化的oled显示器件,一般为中小尺寸的顶发射结构的oled器件,为确保屏幕在不同外界环境下的对比度,减小其对环境光的反射,目前发光封装层的上方一般采用偏光片(pol,polarizerfilm)来确保屏幕的显示效果。pol的使用,有效的增加了oled器件在外部强光下的对比度。但是,pol的使用并不会对器件的色偏产生太大的影响,产品的色偏还是主要取决于发光器件本身。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可以较好的控制oled器件的色偏,达到需要的色偏值和色偏方向。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以及位于所述衬底上的多个子像素,每个所述子像素具有一个有效发光区;

色偏调整层,所述色偏调整层位于所述子像素远离衬底的一侧,所述色偏调整层上设置有多个透光部以及环绕在所述透光部外围的遮光部;至少一个所述透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子像素的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优选地,一个所述透光部对应多个所述子像素,且一个所述透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多个子像素的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均交叠。

优选地,一个所述透光部对应一个所述子像素,且一个所述透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的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交叠。

优选地,所述子像素的所述有效发光区域包括一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的外轮廓形状为六边形,所述六边形的相对两条边的长度大于其他四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元件上方对应的透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为六边形,所述六边形的各边到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所述子像素的所述有效发光区包括在列方向上相隔排列的两个发光元件,两个所述发光元件相对于沿行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发光元件的外轮廓形状为五边形,所述五边形包括沿列方向延伸的两条直角边,所述行方向与所述列方向大致垂直。

优选地,所述有效发光区上方对应的透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为六边形,所述六边形的各边到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透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到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为0~n,其中n为所述发光元件外轮廓到所述子像素的边界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阵列布置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其上方设置的透光部为红色透光区、绿色透光区、蓝色透光区,所述红色透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到所述红色子像素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距离、所述绿色透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到所述绿色子像素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距离、所述蓝色透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到所述蓝色子像素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不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部的外轮廓为矩形,多个所述遮光部相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部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透光部的外轮廓形状相同,所述遮光部与相邻所述遮光部之间间隔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部为不透明或者半透明的遮光材料,所述透光部为透光材料。

进一步地,还包括偏光片,所述色偏调整层设置在所述偏光片和所述子像素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封装层,所述色偏调整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子像素之间,或者所述色偏调整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以上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包括:

形成遮光层;

对所述遮光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所述遮光部以及形成透光部的形状;

形成所述透光部;

或者,

形成透光层;

对所述遮光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所述透光部以及形成遮光部的形状;

形成所述遮光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以上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发光功能层上方设置色偏调整层,色偏调整层的透光部用于透过光线打在下层的子像素上,遮光部用于对子像素发光范围进行遮挡,并通过对其形状的调整来控制不同角度下r、g、b三种颜色亮度的变化程度,从而较好的控制oled器件的色偏,达到需要的色偏值和色偏方向。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色偏调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色偏调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对比1色偏调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对比2色偏调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对比3色偏调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一中各对比实验获得的不同角度色偏轨迹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各对比实验获得的色偏数值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各对比实验获得的不同颜色的l-decay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各对比实验获得的r色偏轨迹变化比较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各对比实验获得的g色偏轨迹变化比较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各对比实验获得的b色偏轨迹变化比较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二中各对比实验获得的不同角度色偏轨迹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各对比实验获得的色偏数值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色偏调整层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19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色偏调整层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对应oled器件来说,影响白光色色偏变化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r、g、b三种颜色亮度随角度的变化的幅度。一般来说,随着角度的增加,r、g、b三种颜色亮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种颜色亮度变化比例的不同就会导致在大视角下颜色的变化程度不同。如果想要获得较好的色偏,需要对不同颜色亮度随角度变化的趋势进行管控。

本申请基于在发光功能层上方增加了色偏调整层的技术构思,通过对其形状的调整来控制不同角度下r、g、b三种颜色亮度的变化程度,从而较好的控制oled器件的色偏,达到需要的色偏值和色偏方向。

在本申请中,色偏是指图像的颜色跟原有的色调不同,一般图像中某种颜色的色相、饱和度与真实的图像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通常不是人们所希望的。色偏时可以突出或传递某种信息,在去除色偏之前应先搞清色偏的位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意性的,色偏方向的获得方法包括:

获取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的初始色度坐标值和目标色度坐标值;

在色度系统内,比较所述初始色度坐标值相对于所述目标色度坐标值的位置方向,所述位置方向表示所述色偏方向。

jncd(justnoticeablecolordifference),用来反映色彩偏移程度,数值越小说明色彩偏移越小,颜色显示越准。1个jncd的数值为0.004,其中,色偏计算的公式为:

其中,初始色度坐标(u',v'),目标色度坐标(u0',v0')。

请详见图1-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100以及位于所述衬底100上的多个子像素3,每个所述子像素3具有一个有效发光区;

色偏调整层700,所述色偏调整层700位于所述子像素3远离衬底100的一侧,所述色偏调整层700上设置有多个透光部2以及环绕在所述透光部2外围的遮光部1;至少一个所述透光部1在所述衬底100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子像素3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本申请的色偏调整层可以选用不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例如,可以选择黑色聚酰亚胺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组成的无机滤光层。遮光部位于像素的外围,通过调整遮光部的位置和大小用来调整不同颜色的亮度随角度的变化,从而调整白色的色偏。

根据不同显示屏对色偏值和色偏方向的不同要求,透光部和遮光部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示例性的,包括:

一个所述透光部2对应多个所述子像素3,且一个所述透光部2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多个子像素的所述有效发光区域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均交叠。

一个所述透光部2对应一个所述子像素3,且一个所述透光部2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的所述有效发光区域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交叠。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不限于以上示例性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虽然对透光部与子像素位置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部还可以与一个像素单元对应。基于相同的原理,以下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一个透光部对应一个子像素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域对应子像素的发光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有效发光区域对应一个发光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有效发光区域对应多个发光元件组成的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虽然对每个像素的描述为包括红色r子像素、绿色g子像素和蓝色b子像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子像素的颜色还可以描述为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也可以是青色、品红色和黄色。此外,像素可以包括白色子像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每个像素单元中子像素的排列方式,子像素的排列可以为条形排列、岛状排列、马赛克形排列或者品字形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仅以各个子像素的形状呈六边形为例,可选的,各个子像素的形状也可以不呈多边形,如子像素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各子像素的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中的任意一种。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显示面板的应用场合或显示效果的要求等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置。示例性地,所述子像素包括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的外轮廓形状为六边形,所述六边形的相对两条边的长度大于其他四条边的长度。

对应地,所述子像素上方的透光部与所述发光元件的轮廓形状相同,所述透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为具有六条边长的六边形,各所述边长到所述发光元件的距离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六边形由正六边形两相对的边经延长相同的长度而得的六边形,所述拉伸六边形由两条拉伸边和四条非拉伸边组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每个发光元件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子像素可以为单一颜色的一个发光元件,也可以为同一颜色的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可以彼此相互连接,多个发光元件也可以彼此相互分立。以下以两个发光元件作为示例性说明。

示例性地,所述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域包括在列方向上相隔排列的两个发光元件,两个所述发光元件相对于沿行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发光元件的外轮廓形状为五边形,所述五边形包括沿列方向延伸的两条直角边,所述行方向与所述列方向大致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域为两个五边形的发光元件组成的区域,五边形分别位于一个六边形的两端,因此,本申请的有效发光区域可以被认为是六边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行方向与列方向可以相互垂直,也可以为接近垂直,本申请并不限制行方向和列方向的具体方向。

相应的,所述子像素上方的透光部与所述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域的形状相同,为具有六个边长的六边形,各所述边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边长到对应位置处的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距离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透光部的形状与下部对应的子像素对应的发光区域的形状相同作为示例性说明,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部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中的任意一种。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显示面板的需要达到的色偏值和色偏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本申请并不限制透光部的形状。

所述透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到所述发光元件的距离为0~n,其中n为所述发光元件外轮廓到所述子像素的边界之间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子像素的边界对应的为子像素的发光元件在所述色偏调整层上的发光范围,各子像素在各层上的发光范围可以近似看成为矩形,各子像素的发光范围与相邻的子像素的发光范围接壤。

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阵列布置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其上方设置的透光部为红色透光区、绿色透光区、蓝色透光区,所述红色透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到所述红色子像素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距离、所述绿色透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到所述绿色子像素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距离、所述蓝色透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到所述蓝色子像素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不相等。在具体设置时,可以根据所述显示面板的色偏方向和色偏值分别进行确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遮光部的内部形状对应透光部的形状,遮光部的外轮廓可以与透光部的形状相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外轮廓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本申请并不限制外轮廓的形状,外轮廓距离透光部之间的距离,可根据显示面板的需要达到的色偏值和色偏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的外轮廓为矩形,所述遮光部与相邻遮光部之间无间隔排列,如图1所示。

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透光部的轮廓形状相同,所述遮光部与相邻所述遮光部之间间隔排列,如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遮光部为不透明或者半透明的遮光材料,所述透光部为透光材料,所述透光部的颜色、透过率或透过波段根据对应的所述子像素确定。

在具体设置时,色偏调整层的位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偏光片800,所述色偏调整层700设置在所述偏光片800和所述子像素之间,如图3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600,所述色偏调整层700设置在所述封装层600和所述子像素之间,如图4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色偏调整层700设置在所述封装层600和所述偏光片800之间,如图5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色偏调整层整合到coe中也可以,需要匹配cf材料和pol的透过率。优选的,色偏调整层放在tfe的上方或fmloc上方调整的幅度会大些,但不局限于此位置。色偏调整层设置也可以放置在封装层下方,此种情况下用于色偏与目标值差别较小,进行精细调节等情景。色偏调整层针对不同颜色的像素调节和像素结构,以及oled材料体系结构相关。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子像素为阵列布置的r子像素、g子像素、b子像素,其中r子像素、g子像素为六边形发光元件,b像素为两个b五边形发光元件组成的一个子像素,透光区外轮廓的形状为六边形。

色偏调整层中透光区外轮廓在衬底上的投影与r、g、b子像素在衬底上的投影的距离分别为rd、gd、bd。其中,rd、gd、bd的值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可以为0~nμm,n为发光元件的外轮廓到子像素的边界之间的距离。色偏调整层中遮光区外轮廓在发光功能层上的投影与r、g、b子像素的距离分别为nr、ng、nb。

对三种颜色而言分别对应nr、ng、nb、rd、gd、bd可以根据需求调整。

本实施例中,我们选取

对比1:rd=×,gd=×,bd=×

对比2:rd=6μm,gd=4μm,bd=6μm

对比3:rd=6μm,gd=4μm,bd=×

其中,×表示此子像素无色偏调整薄膜或者子像素上部仅为透光部,或者子像素上部的未设置遮光部,此子像素和现有器件中的结构类似。

具体的,对比1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其中,各子像素的上部未设置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色偏调整层,各子像素的上部均为透光部。对比2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其中,各子像素的上部均设置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色偏调整层。对比3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其中,r像素\g像素的上部均设置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遮光部和透光部,b像素的上部仅透光部。

通过对比实验,获得了如图9所示的色偏轨迹,从图中可以看到,色偏轨迹由原来的大视角偏红,变为随着角度增大色偏数值大幅度减小。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各对比实验获得的色偏数值,从图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对比2、对比3的色偏数值都比较小,显示效果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各图中,split1代表对比1的结果,split2代表对比2的结果,split3代表对比3的结果。

各角度的色偏值如表1所示。从表1中同样可以看出,在小角度时现有器件(对比1)的色偏相对较好,但是随着角度的增加,对比2和对比3的色偏更优。从以上数据中发现,通过调整色偏改善层的尺寸,可以对器件的色偏值和色偏方向进行调节。

表1

以本实施例中的对比1和对比2器件为例,对本发明对色偏调整的方式的原理进行说明。影响白光色坐标的主要因素有两项,rgb单色色坐标随角度的变化程度,以及rgb单色l-decay(亮度衰减)程度,以上两点的变化综合反映为w(白色)色偏和亮度的变化。图11表示对比1和对比2不同颜色l-decay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增加色偏调整层之后器件的l-decay发生了变化。

从图12到图14可以看出,增加色偏调整膜后,单色的色偏轨迹也有一定的变化。

利用以上两点的综合效果,通过调整色偏调整膜的尺寸,可以有效的改善色偏和色偏方向。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中对色偏进行了优化,使色偏值达到一个较小值。在实施例二中可以利用相同的方法对色偏的方向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子像素为阵列布置的r子像素、g子像素、b子像素,其中r子像素、g子像素为六边形发光元件,b像素为两个b五边形发光元件组成的一个子像素,透光区外轮廓的形状为六边形。

色偏调整层中透光区外轮廓在衬底上的投影与r、g、b子像素在衬底上的投影的距离分别为rd、gd、bd。其中,rd、gd、bd的值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可以为0~nμm,n为发光元件的外轮廓到子像素的边界之间的距离。色偏调整层中遮光区外轮廓在发光功能层上的投影与r、g、b子像素的距离分别为nr、ng、nb。

对三种颜色而言分别对应nr、ng、nb、rd、gd、bd可以根据需求调整。

本实施例中,我们选取

对比1:rd=×,gd=×,bd=×

对比4:rd=×μm,gd=6μm,bd=×μm

对比5:rd=4μm,gd=2μm,bd=4

其中,×表示此子像素无色偏调整薄膜或者子像素上部仅为透光部,或者子像素上部的未设置遮光部,此子像素和现有器件中的结构类似。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各图中,split1代表对比1的结果,split4代表对比4的结果,split5代表对比5的结果。

各角度的色偏值如表2所示。从表2中同样可以看出,在小角度时现有器件(对比1)的色偏相对较好,但是随着角度的增加,对比4和对比5的色偏更优。从以上数据中发现,通过调整色偏改善层的尺寸,可以对器件的色偏值和色偏方向进行调节。

表2

通过对比实验,本申请实施例获得了如图15所示的色偏轨迹,从图中可以看到,对比1(现有器件)色偏轨迹随着视角的增加变红,对比4随着视角的增加偏绿,对比5随着视角的增加也偏红,但是色偏相对于对比1明显变小。通过此方法也可以对色偏的轨迹进行控制,满足不同客户对色偏方向的要求。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各对比实验获得的色偏数值,从图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对比4、对比5色偏数值也有一定的减小。

第二方面,请参照图17,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以上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包括:

s1、提供衬底100,本申请实施例中衬底可以为柔性的pi衬底,也可以为刚性玻璃衬底,或其他结构的衬底。

s2、在所述衬底100上形成tft器件200,其中所述tft包括buffer层、p-si层、gi、gate层、ild层、sd层等功能层。

s3、在tft器件100上形成平坦层300,所述平坦层用于平坦化发光层的表面。

s4、在所述平坦层300上形成阳极400,其结构可以为ito(10nm)/ag(100nm)/ito(10nm),也可以为其他反射率较高的阳极结构。

s5、在所述阳极400上形成oled器件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功能层500。

oled器件的制备工艺与现有oled结构相同。可选的,发光功能层中hil(holeinjectlayer;空穴注入层)、htl(holetransportlayer;空穴传输层)、hbl(holeblockinglayer;空穴阻挡层)、etl(electrontransportlayer;电子传输层)、eil(electroninjectlayer;电子注入层)、cpl(cappinglayer;光提取层)层为公共层,bprime(缓冲层)、beml(emittinglayer;发光层)、gprime、geml、rprime、reml层为非公共层;其中各层的厚度范围大致为hil0~20nm、htl70~150nm、hbl0~20nm、etl15~50nm、eil0~5nm、cpl50~100nm,bprime0~15nm、beml15~35nm、gprime25~40nm、geml25~40nm、rprime50~100nm、reml35~55nm。

s6、在所述cpl层上方形成薄膜封装tfe层600(thin-filmencapsulation,tfe),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湿气和氧气渗透到器件影响器件的寿命。薄膜封装层为cvd制备的sinx,sinox等无机层,无机层可以为单层或多层,多层无机物之间的有机物可以由喷墨打印的ijp的方法制备。

s7、在所述tfe层600上形成色偏调整层700。其中,如图18-图19所示,具体包括:

st01、在所述tfe层上形成遮光层;

st02、对所述遮光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所述遮光部1以及形成透光部2的形状;

st03、形成所述透光部2。

或者,

st10、在所述tfe层上形成透光层;

st20、对所述透光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所述透光部2以及形成遮光部1的形状;

st30、形成所述遮光部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遮光部的材料选用不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例如,可以选择黑色聚酰亚胺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组成的无机滤光层。透光部的材料选用透明oca胶填充,也可根据需求填充需要的颜色、需求的透过率和透过波段的材料。

本申请中,在显示技术领域中,图案化工艺,可只包括光刻工艺,或,包括光刻工艺以及刻蚀步骤,同时还可以包括打印、喷墨等其他用于形成预定图形的工艺;光刻工艺,是指包括成膜、曝光、显影等工艺过程的利用光刻胶、掩模板、曝光机等形成图形的工艺。可根据本发明中所形成的结构选择相应的图案化工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色偏调整层的方式可以包括先形成遮光层,通过构图工艺形成用于成型透光部的开口,还可以包括先形成透光层,通过构图工艺形成成型遮光部的开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色偏调整层的厚度为1.3μm。在应用中,色偏调整层不局限于此厚度,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调节其厚度,其厚度范围可以为遮光层材料为不透明材料,具体应用中不局限于不透明材料,可以为半透明材料,其透过率范围一般可以0~90%,甚至更高透过率。本申请实施例中色偏调整层采用溶液旋涂+光刻曝光的工艺制备。实际应用中,不局限于这种方式,也可也以使用fmmmask蒸镀等方式实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色偏调整层放在tfe的上方或fmloc上方调整的幅度会大些,但不局限于此位置。色偏调整层设置也可以放置在封装层下方,此种情况下用于色偏与目标值差别较小,进行精细调节等情景。色偏调整层针对不同颜色的像素调节和像素结构,以及oled材料体系结构相关。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以上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对于显示装置的适用不做具体限制,其可以是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显示设备、手机、车载显示、导航、电子书、数码相框、广告灯箱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