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41200发布日期:2022-09-07 10:26阅读:46来源:国知局
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具备具有中心轴线的卷芯部、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卷芯部呈四棱柱状。第一凸缘部与卷芯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凸缘部与卷芯部的同第一凸缘部相反侧的第二端连接。
3.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具备四个端子电极。第一端子电极及第二端子电极位于第一凸缘部的表面。第三端子电极及第四端子电极位于第二凸缘部的表面。
4.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具备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第一线材的第一端与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第一线材的同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与第三端子电极连接。第二线材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子电极连接。第二线材的同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与第四端子电极连接。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以卷芯部的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在比卷芯部靠外侧呈螺旋状延伸。另外,第二线材的大部分在径向上,位于比第一线材靠外侧。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26976号公报
6.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中,第二线材相对于第一线材,位于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换言之,与第一线材相比,第二线材距卷芯部的距离更大。因此,第二线材的漏磁通比第一线材的漏磁通大的可能性高。在第二线材的漏磁通大的情况下,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小于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其结果,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与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之差变大。这样,如果在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中获得的电感值之差大,则存在对线圈部件的特性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具备:卷芯部,具有中心轴线;第一凸缘部,与上述卷芯部的沿着上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凸缘部,与上述卷芯部的同上述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端子电极及第二端子电极,位于上述第一凸缘部的表面;第三端子电极及第四端子电极,位于上述第二凸缘部的表面;第一线材,具有以上述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上述卷芯部的周面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一端与上述第一端子电极连接,同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与上述第三端子电极连接;以及第二线材,具有以上述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比上述卷芯部的周面靠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一端与上述第二端子电极连接,同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与上述第四端子电极连接,上述第二线材具有在上述卷芯部的周面上连续地在比360度长的范围内呈螺旋状延伸的内侧部分、和在比上述内侧部分靠上述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的外侧部分,在上述第一线材的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部分中,将在上述第一线材的线路上离上述第一线材的上述第一端最近的第一圈设为第1匝,将在上述第一线材的线路
上离上述第一线材的上述第二端最近的最末匝设为第m匝,将l设为1以上且m-1以下的整数时,上述内侧部分位于上述第一线材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
8.根据上述结构,第二线材具有内侧部分。内侧部分相较于外侧部分与卷芯部的距离更小。因此,内侧部分的漏磁通比外侧部分的漏磁通小。由此,能够抑制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变小。其结果,与假设第二线材仅由外侧部分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
9.另外,内侧部分位于第一线材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因此,夹着内侧部分的第一线材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的距离相隔夹着内侧部分的量。由此,第一线材的漏磁通变大,从而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变小。
10.这样,通过减小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并且增大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能够减小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与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之差。
11.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抑制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与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之差变大。
附图说明
12.图1是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13.图2是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14.图3是沿着图2中的3-3线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15.图4是比较例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16.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线圈部件与比较例的线圈部件的模式转换特性的图表。
17.图6是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18.图7是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19.图8是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20.图9是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0

线圈部件;10c

芯体;11

卷芯部;11f

周面;12

第一凸缘部;13

凹陷部;14

第二凸缘部;15

凹陷部;16

顶板;21

第一端子电极;22

第二端子电极;23

第三端子电极;24

第四端子电极;30

第一线材;40

第二线材;41

外侧部分;42

内侧部分;ca

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23.<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24.以下,对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附图有时为了容易理解而将构成要素放大示出。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有时与实际的尺寸比率或其他附图中的尺寸比率不同。另外,在剖视图中,标注了阴影线,但为了容易理解,有时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阴影线。
25.(整体结构)
26.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0具备卷芯部11。卷芯部11为四棱柱状。因此,卷芯部11具有中心轴线ca,且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延伸。另外,卷芯部11具有包围中心轴线ca的周面
11f。
27.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延伸的轴设为第一轴x。另外,将与第一轴x正交的轴设为第二轴y,将与第一轴x及第二轴y正交的轴设为第三轴z。在卷芯部11的与中心轴线ca正交的截面中,将与构成四边形的四个边中的任一个特定的边平行地延伸的轴设为第二轴y,将与中心轴线ca及第二轴y双方正交的方向的轴设为第三轴z。而且,将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一方设为第一正方向x1,将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另一方设为第一负方向x2。另外,将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的一方设为第二正方向y1,将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的另一方设为第二负方向y2。另外,将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的一方设为第三正方向z1,将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的另一方设为第三负方向z2。
28.线圈部件10具备第一凸缘部12和第二凸缘部14。第一凸缘部12与卷芯部11的第一正方向x1的端部亦即第一端连接。第一凸缘部12比卷芯部11的周面11f向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
29.凹陷部13在第一凸缘部12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面凹陷。凹陷部13位于第一凸缘部12的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凹陷部13在第一凸缘部12的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的所有范围内凹陷。因此,第一凸缘部12的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的两端部成为隔着凹陷部13分叉成两股的形状。
30.第二凸缘部14与卷芯部11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亦即第二端连接。第二凸缘部14成为隔着卷芯部11与第一凸缘部12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对称的形状。即,与第一凸缘部12的凹陷部13呈对称形状的凹陷部15也在第二凸缘部14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面凹陷。
31.卷芯部11、第一凸缘部12以及第二凸缘部14构成线圈部件10的芯体10c。芯体10c的材质是非导电性材料。芯体10c的材质例如是氧化铝、镍锌系铁氧体、树脂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
32.线圈部件10具备顶板16。顶板16与芯体10c的第三负方向z2的端部连接。顶板16是长方形的板状。顶板16以架设第一凸缘部12的第三负方向z2的端面与第二凸缘部14的第三负方向z2的端面的方式安装于芯体10c。顶板16由与芯体10c相同的材质构成,与芯体10c一起构成闭磁路。
33.线圈部件10具备第一端子电极21、第二端子电极22、第三端子电极23以及第四端子电极24。
34.第一端子电极21位于第一凸缘部12的表面。具体而言,第一端子电极21位于第一凸缘部12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面中比凹陷部13靠第二正方向y1的范围内。
35.第二端子电极22位于第一凸缘部12的表面。具体而言,第二端子电极22位于第一凸缘部12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面中比凹陷部13靠第二负方向y2的范围内。
36.第三端子电极23位于第二凸缘部14的表面。具体而言,第三端子电极23位于第二凸缘部14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面中比凹陷部15靠第二正方向y1的范围内。
37.第四端子电极24位于第二凸缘部14的表面。具体而言,第四端子电极24位于第二凸缘部14的第三正方向z1的端面中比凹陷部15靠第二负方向y2的范围内。此外,在附图中,用双点划线图示第一端子电极21、第二端子电极22、第三端子电极23以及第四端子电极24。
38.上述第一端子电极21~第四端子电极24由银的金属层以及在金属层的表面实施的铜、镍、锡的镀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部件10中设置有第一端子电极21~第四
端子电极24的表面是在将线圈部件10安装于基板时与基板对置的面。
39.(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
40.线圈部件10具备第一线材30和第二线材40。
41.第一线材30具有以中心轴线ca为旋转轴,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如图3所示,第一线材30在与第一线材3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为圆形形状。此外,第一线材30通过用10μm的绝缘覆膜覆盖直径30μm的铜线而形成。即,在与第一线材3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中,第一线材30的直径为50μm。
42.如图2所示,第一线材30的第一端与第一端子电极21连接。第一线材30的包含第一端的一部分从第一端子电极21朝向卷芯部11的四个棱线中的离第二端子电极22最近的棱线延伸。
43.在朝向第一负方向x2观察第一线材30时,第一线材30沿顺时针方向卷绕于卷芯部11。第一线材30的包含延伸方向上的与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的一部分在卷芯部11的第二凸缘部14的附近,从卷芯部11的四个棱线中的离第四端子电极24最远的棱线朝向第三端子电极23延伸。第一线材30的第二端与第三端子电极23连接。
44.如图1所示,第二线材40具有以中心轴线ca为旋转轴,在比卷芯部11的周面11f靠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二线材40是截面形状及尺寸与第一线材30相同的线材。
45.如图2所示,第二线材4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子电极22连接。第二线材40的包含第一端的一部分朝向卷芯部11的四个棱线中的离第一端子电极21最远的棱线延伸。
46.在朝向第一负方向x2观察第二线材40时,第二线材40沿顺时针方向卷绕于卷芯部11。第二线材40的包含延伸方向上的与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的一部分在卷芯部11的第二凸缘部14的附近,从卷芯部11的四个棱线中的离第三端子电极23最近的棱线朝向第四端子电极24延伸。第二线材40的第二端与第四端子电极24连接。
47.如图3所示,第一线材30的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以中心轴线ca为旋转轴连续地在比360度长的范围内进行卷绕。而且,当第一线材30以中心轴线ca为旋转轴卷绕360度时,卷绕数为“1”。然后,卷绕的角度每增加360度,卷绕次数就增加1。
48.另外,在第一线材30的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中,在第一线材30的线路上,从与第一端子电极21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到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卷绕360度为止的范围为第1匝。具体而言,将从使第一线材30自第一端侧开始行进而第一线材30开始与卷芯部11接触的部位,到沿着卷芯部11的周面11f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卷绕了360度的部位的范围作为第1匝。卷绕于卷芯部11的第一线材30的匝数随着朝向第三端子电极23侧而为第2匝、第3匝
···
。将在第一线材30的线路上离与第三端子电极23连接的一侧的端部最近的最末匝设为第m匝。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材30的最末匝是指在将第一线材30卷绕于卷芯部11的工序中,从第1匝开始数,最后卷绕1周的那一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材30合计在卷芯部11卷绕m匝的量和半周的量。这样,在第一线材30中,在第m匝之后存在卷绕不足1匝的部位的情况下,省略该部位的匝数而表现匝数。即,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材30的卷绕次数为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材30的线路上是指沿着第一线材30的路径上。此外,在图3中,对第一线材30附加圆点并附加匝数进行图示。
49.在第二线材40的在比卷芯部11的周面11f靠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
旋状延伸的部分中,在第二线材40的线路上从与第二端子电极22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到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卷绕360度为止的范围为第1匝。卷绕于卷芯部11的第二线材40的匝数随着朝向第四端子电极24侧而为第2匝、第3匝
···
。将在第二线材40的线路上离与第四端子电极24连接的一侧的端部最近的最末匝设为第n匝。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材40的最末匝是指在将第二线材40卷绕于卷芯部11的工序中,从第1匝开始数,最后卷绕1周的那一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材40合计在卷芯部11卷绕n匝的量和半周的量。此外,第二线材40的卷绕次数的计数方法与第一线材30相同。即,第二线材40的卷绕次数为n。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材40的线路上是指沿着第二线材40的路径上。此外,在图3中,使第二线材40为空心并且附加匝数进行图示。
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材40的卷绕数n与第一线材30的卷绕数m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材40的卷绕数n以及第一线材30的卷绕数m为5以上。
51.第一线材30的第1匝在第一凸缘部12的附近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呈螺旋状延伸。第一线材30的第2匝与第一线材30的第1匝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地延伸。同样,第一线材30的第3匝至第m-1匝与前1匝卷绕的第一线材30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地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呈螺旋状延伸,使得匝数大的一方位于第一负方向x2。
52.第二线材40的第1匝在比第一线材30的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相邻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延伸的边界靠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延伸。这里,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相邻的匝是指在第一线材30彼此或者第二线材40彼此中,任意匝和该任意匝的后一匝。
53.另外,第二线材40的第1匝与第一线材30的第1匝和第2匝的外表面接触地延伸,以便沿着第一线材30的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相邻的匝之间延伸的边界。
54.第二线材40的第2匝在比第一线材30的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相邻的第2匝与第3匝之间延伸的边界靠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延伸。另外,第二线材40的第2匝与第一线材30的第2匝和第3匝的外表面接触地延伸,以便沿着该边界。而且,第二线材40的第2匝与第二线材40的第1匝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地延伸。同样,第二线材40的第3匝至第n-2匝与前1匝卷绕的第二线材40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与第一线材30的外表面接触地呈螺旋状延伸,使得匝数大的一方位于第一负方向x2。
55.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与第一线材30的第m-1匝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地延伸。然后,第二线材40的第n匝与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地延伸。即,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及第n匝沿着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延伸。因此,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及第n匝位于比第二线材40的第1匝至第n-2匝靠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内侧。
56.另外,第一线材30的第m匝与第二线材40的第n匝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地延伸。因此,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及第n匝被夹在第一线材30的第m-1匝与第m匝之间。
57.(外侧部分以及内侧部分)
58.第二线材40具有外侧部分41和内侧部分42。在上述第二线材40中,外侧部分41是从第1匝至第n-2匝的部分,内侧部分42是第n-1匝及第n匝的部分。
59.如上所述,由第二线材40的第1匝至第n-2匝的部分构成的外侧部分41在比由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及第n匝构成的内侧部分42靠在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
60.另外,内侧部分42由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及第n匝两圈构成。因此,内侧部分42在
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连续地在比360度长的720度的范围内呈螺旋状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线材40的卷绕数n为5以上,因此内侧部分42的卷绕数为“2”,并且外侧部分41的卷绕数为“3”以上。因此,外侧部分41的卷绕数大于内侧部分42的卷绕数。
61.而且,第二线材40的第n匝与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地延伸。因此,在内侧部分42中,在包含中心轴线ca的剖面中,第二线材40的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相邻的匝彼此接触。
62.另外,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及第n匝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m-1匝及第m匝之间。因此,内侧部分42位于第一线材30的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相邻的匝之间。因此,在将l设为1以上且m-1以下的整数时,内侧部分42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l是1以上且m-1以下的整数中的m-1。
63.(比较试验)
64.首先,对比较例的线圈部件90进行说明。
65.如图4所示,比较例的线圈部件9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相比,第一线材30的第m匝和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及第n匝不同。具体而言,在比较例的线圈部件90中,第一线材30的第m匝与第一线材30的第m-1匝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地延伸。因此,在第一线材30的第m-1匝与第m匝之间不存在第二线材40。
66.在比较例的线圈部件90中,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与第二线材40的第n-2匝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地延伸。另外,第二线材40的第n匝与第一线材30的第m匝的第一负方向x2的端部邻接地延伸。因此,在第二线材40的在比卷芯部11的周面11f靠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中,从第1匝至第n-1匝是外侧部分41。第二线材40的第n匝是位于比外侧部分41靠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内侧的内侧部分42。但是,在线圈部件90的内侧部分42中,第二线材40的相邻的匝彼此不接触,线圈部件90的内侧部分42不被第一线材30的相邻的匝夹持。
67.如图5所示,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和比较例的线圈部件90,通过实验比较了作为模式转换特性之一的sds21。在图5中,横轴是频率,纵轴是作为模式转换特性之一的sds21。在图5中,用实线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的特性,用点划线表示比较例的线圈部件90的特性。这样,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中,与比较例的线圈部件90相比,在频率为10mhz以下的范围内,sds21降低。
68.(实施方式的作用)
69.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第二线材40具有内侧部分42。内侧部分42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连续地在比360度长的范围,具体而言在720度的范围内呈螺旋状延伸。另外,内侧部分42相较于外侧部分41与中心轴线ca的距离更小。因此,内侧部分42的漏磁通比外侧部分41的漏磁通小。
70.另外,内侧部分42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部分42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m-1匝与第m匝之间。因此,夹着内侧部分42的第一线材30的第m-1匝与第m匝的距离相隔夹着内侧部分42的量。因此,在第一线材30中,与假设第m-1匝和第m匝接触的情况相比,漏磁通变大。
71.(实施方式的效果)
72.(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第二线材40具有内侧部分42。因此,如上述
作用那样,与假设第二线材40不具有内侧部分42的情况相比,第二线材40的漏磁通变小。另一方面,与假设第二线材40不具有内侧部分42的情况相比,第一线材30的漏磁通变大。
73.因此,与假设第二线材40不具有内侧部分42的情况相比,第二线材40的漏磁通变小,由此由第二线材40获得的电感值变大。另一方面,与假设第二线材40不具有内侧部分42的情况相比,由第一线材30获得的电感值变小。
74.因此,由第一线材30获得的电感值变小,并且由第二线材40获得的电感值变大。由此,能够减小由第一线材30获得的电感值与由第二线材40获得的电感值之差。其结果,根据线圈部件10,与假设第二线材40不具有内侧部分42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作为模式转换特性之一的sds21。
75.(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内侧部分42中,第二线材40的相邻的匝接触。即,内侧部分42具有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上接触的部位。因此,与假设相邻的匝不接触的情况相比,在内侧部分42中的相邻的匝接触的部位,能够抑制漏磁通的产生。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能够进一步抑制内侧部分42中的线材40之间在接触的部位产生漏磁通。
76.(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内侧部分42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m-1匝与第m匝之间。因此,在线圈部件10的制造过程中,在卷芯部11卷绕第一线材30时,仅将作为最末匝的第m匝与第m-1匝分离地卷绕即可。因此,在将内侧部分42配置在第一线材30的第m-1匝与第m匝之间时,不需要大幅度变更制造装置、制造工序。
77.(4)假设内侧部分42不包含最末匝,内侧部分42存在于第二线材40的卷绕的中途的情况下,需要在卷绕第二线材40作为外侧部分41之后,卷绕第二线材40作为内侧部分42,之后再进行作为外侧部分41的卷绕。因此,在卷绕第二线材40时,也有时在该卷绕的中途必须多次变更卷绕方法。
78.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内侧部分42是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及第n匝。即,内侧部分42包含作为最末匝的第n匝。因此,在卷芯部11卷绕第二线材40时,只要卷绕包含最末匝的部分作为内侧部分42即可。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这样卷绕为内侧部分42之后,无需为了卷绕为外侧部分41,而变更卷绕方法。
79.(5)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第一线材30的卷绕次数与第二线材40的卷绕次数相同。在该情况下,无法通过卷绕次数来调整由各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减小各线材的电感值的偏差,特别优选在第二线材40设置内侧部分42。
80.(6)第一线材30的卷绕次数与第二线材40的卷绕次数相同,由此容易获得由第一线材30形成的线圈与由第二线材40形成的线圈的对称性。另外,能够容易地使第一线材30与第二线材40的电感值、电阻值一致。
81.(7)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第二线材40的外侧部分41的卷绕次数比第二线材40的内侧部分42的卷绕次数大。弱外侧部分41的卷绕次数相应地大,则由第二线材40的外侧部分41获得的电感值小于由卷绕次数与外侧部分41相同的第一线材30获得的电感值。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减小各线材的电感值的偏差,特别优选在第二线材40设置内侧部分42。
82.<线圈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
83.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而实施。上述各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
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组合并实施。
8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芯部1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圆柱状,也可以是四棱柱状以外的多棱柱状。
8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顶板16。
8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芯体10c只要具备卷芯部11、第一凸缘部12以及第二凸缘部14即可。例如,也可以省略凹陷部13。在该情况下,例如只要第一端子电极21与第二端子电极22相互分离,并且第三端子电极23与第四端子电极24相互分离即可。
8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电极21~第四端子电极24的材料及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第一端子电极21~第四端子电极24中的镀层的材料也可以是锡、镍合金等。另外,第一端子电极21~第四端子电极24也可以不具有镀层,而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层露出。
8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线材30及第二线材40的截面形状及尺寸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铜线的直径也可以更大,绝缘覆膜的厚度也可以更厚。
89.·
第一线材30的卷绕次数与第二线材40的卷绕次数也可以不同。
9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部分42的延伸范围只要是至少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连续地比360度长的范围即可。换言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部分42的卷绕数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只要大于“1”即可。如果内侧部分42连续地在比360度长的范围内延伸,则内侧部分42具有至少局部地相邻的匝。
9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内侧部分42中,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相邻的匝彼此也可以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上不接触。
9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部分42与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始终接触并呈螺旋状延伸,但也可以部分地与周面11f分离并呈螺旋状延伸。例如,在从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观察卷芯部11时,内侧部分42也可以在卷芯部11的四个角部附近与周面11f接触,在角部和角部之间与周面11f分离。即使在内侧部分42这样断续地与周面11f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说内侧部分42在周面11f上延伸。
93.·
内侧部分42的卷绕数也可以比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大。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线圈部件110的第二线材140具有外侧部分141和内侧部分142。外侧部分141是第二线材140的第1匝至第n-3匝的部分。此外,在外侧部分141中的任一圈中,与相邻的匝在中心轴线ca的延伸方向上分离。而且,内侧部分142是第二线材140的第n-2匝至第n匝的部分。因此,内侧部分142的卷绕次数为3。即,在该变更例中,内侧部分142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连续地在比720度长的范围内延伸。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由第二线材140获得的电感值进一步大于线圈部件10的电感值。
94.·
内侧部分42的卷绕数也可以为外侧部分41的卷绕数以上。只要与第一线材30的卷绕次数、第二线材40的卷绕次数或者卷芯部11的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直径的大小等一并适当地调整即可。
9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部分42也可以不包含第二线材40的第n匝。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内侧部分42,来增大由第二线材40获得的电感值。
9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部分42也可以位于第一线材30的不是第m-1匝与第m匝
之间的部位。例如,也可以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m-2匝与第m-1匝之间。即,内侧部分42只要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即可。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内侧部分42被夹在第一线材30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因此该第一线材30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的距离分离。由此,通过减小由第一线材30获得的电感值,并且增大由第二线材40获得的电感值,能够减小由两根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之差。
9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线材40也可以具有除内侧部分42之外的位于比外侧部分41靠内侧的部分。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线材240具有外侧部分241、第一内侧部分242以及第二内侧部分243。外侧部分241是第二线材240的第2匝至第n-2匝的部分。第一内侧部分242是第二线材240的第n-1匝及第n匝。第二内侧部分243是第二线材240的第1匝。第一内侧部分242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线圈部件10的内侧部分42相同的结构。第二内侧部分243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延伸,并且位于第一线材30的相邻的匝亦即第一线材30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在该情况下,线圈部件210除了第一内侧部分242之外,还具有第二内侧部分243,由此能够使由第二线材240获得的电感值进一步大于线圈部件10的电感值。
98.另外,在图7所示的变更例中,第二内侧部分243包含第二线材40的第1匝。因此,在设置第二内侧部分243方面上,在线圈部件210的制造过程中,仅最初的第1匝,采用与外侧部分241不同的卷绕方法即可。
99.另外,在图7所示的变更例中,第二内侧部分243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连续地在360度以下的范围内延伸。因此,在第二内侧部分243中,能够抑制比第一内侧部分242能够抑制的漏磁通小的量的漏磁通。由此,容易调整由第二线材40获得的电感值。
100.·
在图7所示的变更例中,第二内侧部分243也可以不是第二线材40的第1匝。在图8所示的变更例中,在线圈部件310中,第二线材340具有外侧部分341、第一内侧部分342以及第二内侧部分343。而且,外侧部分341是第二线材340的第1匝至第n-3匝的部分。第一内侧部分342是第二线材340的第n-1匝及第n匝。而且,第二内侧部分343是第n-2匝。在该情况下,由于存在第二内侧部分343,因此第一线材30的第m-2匝和第m-1匝也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分离。由此,第一线材30的漏磁通变大,因此由第一线材30获得的电感值变小,从而能够调整电感值之差。
101.·
在图7所示的变更例中,第二内侧部分243也可以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连续地在比360度长的范围内延伸。在图9所示的变更例中,在线圈部件410中,第二线材440具有第一外侧部分441、第二外侧部分442、第一内侧部分443以及第二内侧部分444。第一外侧部分441是第二线材440的第1匝至第n-5匝的部分。第二外侧部分442是第二线材440的第n-2匝。第一内侧部分443是第二线材440的第n-1匝及第n匝。第二内侧部分444是第二线材440的第n-4匝及第n-3匝。也可以这样具备多个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0中的内侧部分42。在图9所示的变更例的情况下,与没有第二内侧部分444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大由第二线材440获得的电感值。
102.·
在图7所示的变更例中,第二内侧部分243也可以不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在将k设为1以上且m-1以下的整数时,第二内侧部分243只要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k匝与第k+1匝之间即可。此外,由于第二内侧部分243与第一内侧部分242分开设置,因此k是与l不同的整数。例如,在图8所示的变更例中,k为1,l为m-1。另外,例如,在图9所示的变更例中,k为m-4,l为m-1。
10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了外侧部分41和内侧部分42位于周面11f中的朝向第三正方向z1的面上的部位。外侧部分41和内侧部分42在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只要在包含中心轴线ca的任一截面中满足即可。因此,在周面11f的所有面中也可以不采用相同的结构。例如,在周面11f中的朝向第三负方向z2的面上,第一线材30的第m-1匝也可以在比第二线材40的第n-1匝靠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延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