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21325发布日期:2022-08-13 01:07阅读:58来源:国知局
干式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干式变压器。


背景技术:

2.干式变压器广泛用于局部照明、高层建筑、机场,码头cnc机械设备等场所,简单地说干式变压器就是指铁芯和绕组不浸渍在绝缘油中的变压器。
3.干式变压器由于具有噪声小、易安装、损耗低、运行安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场所中,干式变压器运行时其核心发热部位为高低压绕组,而目前的干式变压器由于其散热效果差导致使用寿命短,并且由于变压器散热工程较大导致用电量高造成增加成本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干式变压器。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干式变压器,包括变压器壳体、变压器主体、接线柱和散热翅片,所述变压器主体设置在变压器壳体内,所述接线柱安装在变压器壳体的顶部并延伸至变压器壳体内与变压器主体连接,所述散热翅片有四个,四个所述散热翅片分别位于变压器壳体的前后左右且均延伸至变压器壳体的内部,所述变压器主体包括三个高低压绕组,三个所述高低压绕组从左至右排列,三个所述高低压绕组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下架,三个所述高低压绕组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上架,所述高低压绕组的底部四角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座;
7.所述变压器壳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辅助箱,所述辅助箱内设置有制冷气组件,所述变压器壳体内且位于变压器主体的前后均设置有气管组件,两组所述气管组件均与制冷气组件连通,每个所述气管组件包括四个出气管,四个所述出气管从左至右排列,位于中间的两个所述出气管与左右相邻的两个高低压绕组的缝隙对应,位于两侧的两个所述出气管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高低压绕组的两侧,每个所述出气管上均开设有多个出气口。
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辅助箱内设置有旋转驱动组件,所述旋转驱动组件能驱动所有出气管旋转,所述出气管与变压器壳体的内底壁转动连接。
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制冷气组件包括抽气泵,所述抽气泵的左侧通过导管连接有集气罩,所述集气罩与外界连通,所述抽气泵的左侧通过导管连接有制冷箱,所述制冷箱内设置有制冷管,所述制冷箱的左侧设置有与制冷管连通的连接管,所述制冷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空心分散块,所述连接管与制冷气组件连通,所述空心分散块的顶部安装有旋转接头,所述出气管通过旋转接头与空心分散块转动连接。
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辅助箱的内部左侧,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转杆,所述转杆和出气管上均固定连接有皮带轮,所述辅助箱内设置有传动皮带,所述皮带轮与传动皮带传动连接。
1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同一横截面的所述出气管上开设有两个相对应的出气
口,位于高低压绕组前方的四个出气管上的两个出气口的连线从左至右呈顺时针四十五度的角度差设置,位于高低压绕组前后方的四个出气管上的两个出气口的连线从右至左呈逆时针四十五度的角度差设置。
1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变压器壳体的四角均开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倾斜向下。
1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辅助箱的正面通过螺钉安装有检修门,所述辅助箱的底部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槽钢。
1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集气罩的右侧设置有防尘网,所述制冷管为蛇形设置在制冷箱内。
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6.一、本方案通过前后左右设置的散热翅片对变压器壳体进行散热,同时通过制冷气组件、出气管和出气口的相互配合,向变压器壳体内通入冷气,加大变压器壳体内空气流速的同时通过冷气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17.二、本方案通过驱动电机通电运行,带动转杆及与转杆连接的皮带轮旋转,并通过传动皮带的传动带动其它皮带轮也旋转,进而带动出气管旋转,旋转的出气管将部分冷气喷至高低压绕组表面、相邻的高低压绕组的缝隙之间,减少散热盲区,提高增大冷气喷洒范围,提高散热效果,另外也有部分冷气能喷至散热翅片表面,以此抵消散热翅片表面的部分热量,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19.图2为本发明图1的正视剖面图;
20.图3为本发明图2的正视剖面图;
21.图4为本发明图1的俯视剖面图。
22.图中标号说明:
23.1、变压器壳体;2、变压器主体;21、高低压绕组;22、下架;23、上架;24、支撑座;3、接线柱;4、散热翅片;5、辅助箱;6、制冷气组件;61、抽气泵;62、集气罩;63、制冷箱;64、制冷管;65、连接管;66、空心分散块;67、旋转接头;68、防尘网;7、出气管;8、出气口;9、旋转驱动组件;91、驱动电机;92、转杆;93、皮带轮;94、传动皮带;10、散热孔;11、槽钢。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4,干式变压器,包括变压器壳体1、变压器主体2、接线柱3和散热翅片4,变压器主体2设置在变压器壳体1内,接线柱3安装在变压器壳体1的顶部并延伸至变压器壳体1内与变压器主体2连接,散热翅片4有四个,四个散热翅片4分别位于变压器壳体1的前后左右且均延伸至变压器壳体1的内部,变压器主体2包括三个高低压绕组21,三个高低压
绕组21从左至右排列,三个高低压绕组2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下架22,三个高低压绕组2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上架23,高低压绕组21的底部四角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座24,变压器壳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辅助箱5,辅助箱5内设置有制冷气组件6,变压器壳体1内且位于变压器主体2的前后均设置有气管组件,两组气管组件均与制冷气组件6连通,每个气管组件包括四个出气管7,四个出气管7从左至右排列,位于中间的两个出气管7与左右相邻的两个高低压绕组21的缝隙对应,位于两侧的两个出气管7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高低压绕组21的两侧,每个出气管7上均开设有多个出气口8,通过前后左右设置的散热翅片4对变压器壳体1进行散热,同时通过制冷气组件6、出气管7和出气口8的相互配合,向变压器壳体1内通入冷气,加大变压器壳体1内空气流速的同时通过冷气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26.进一步的,辅助箱5内设置有旋转驱动组件9,旋转驱动组件9能驱动所有出气管7旋转,出气管7与变压器壳体1的内底壁转动连接;
27.具体的,旋转驱动组件9包括驱动电机91,驱动电机91固定安装在辅助箱5的内部左侧,驱动电机91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转杆92,转杆92和出气管7上均固定连接有皮带轮93,辅助箱5内设置有传动皮带94,皮带轮93与传动皮带94传动连接,通过驱动电机91通电运行,带动转杆92及与转杆92连接的皮带轮93旋转,并通过传动皮带94的传动带动其它皮带轮93也旋转,进而带动出气管7旋转,旋转的出气管7将部分冷气喷至高低压绕组21表面、相邻的高低压绕组21的缝隙之间,减少散热盲区,提高增大冷气喷洒范围,提高散热效果,另外也有部分冷气能喷至散热翅片4表面,以此抵消散热翅片4表面的部分热量,提高散热效率。
28.进一步的,制冷气组件6包括抽气泵61,抽气泵61的左侧通过导管连接有集气罩62,集气罩62与外界连通,抽气泵61的左侧通过导管连接有制冷箱63,制冷箱63内设置有制冷管64,制冷箱63的左侧设置有与制冷管64连通的连接管65,制冷箱6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空心分散块66,连接管65与制冷气组件6连通,空心分散块66的顶部安装有旋转接头67,出气管7通过旋转接头67与空心分散块66转动连接,通过抽气泵61通电运行,使得集气罩62吸取外界空气并经制冷管64进入制冷箱63内制冷后,再经连接管65、空心分散块66和旋转接头67进入出气管7内,并经出气口8喷洒至变压器壳体1内部,以辅助散热。
29.其中,集气罩62的右侧设置有防尘网68,防尘网68用于隔离空气中的杂质,制冷管64为蛇形设置在制冷箱63内,增大行程,提高空气制冷效果。
30.另外,同一横截面的出气管7上开设有两个相对应的出气口8,位于高低压绕组21前方的四个出气管7上的两个出气口8的连线从左至右呈顺时针四十五度的角度差设置,位于高低压绕组21前后方的四个出气管7上的两个出气口8的连线从右至左呈逆时针四十五度的角度差设置,使得所有出气管7上的出气口8呈错乱设置,进而避免在出气管7旋转时,从出气口8喷出的气体形成对流,影响散热效果。
31.更进一步的,变压器壳体1的四角均开设有若干散热孔10,用于辅助散热,散热孔10倾斜向下;辅助箱5的正面通过螺钉安装有检修门,便于辅助箱5内部器件检修,所述辅助箱5的底部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槽钢11,槽钢11用于变压器壳体1的安装及辅助箱5的增高。
32.工作原理:本方案变压器在运行时,通过设置在变压器壳体1前后左右的散热翅片4进行散热,同时通过抽气泵61通电运行,使得集气罩62吸取外界空气并经制冷管64进入制
冷箱63内制冷后,再经连接管65、空心分散块66和旋转接头67进入出气管7内,并经出气口8喷洒至变压器壳体1内部,进行辅助散热;
33.而通过将驱动电机91通电运行,带动转杆92及与转杆92连接的皮带轮93旋转,并通过传动皮带94的传动带动其它皮带轮93也旋转,带动出气管7旋转,旋转的出气管7将部分冷气喷至高低压绕组21表面、相邻的高低压绕组21的缝隙之间,减少散热盲区,提高增大冷气喷洒范围,提高散热效果,另外也有部分冷气能喷至散热翅片4表面,以此抵消散热翅片4表面的部分热量,提高散热效率。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