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82006发布日期:2023-09-16 20:51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伺服电动机设备制造,具体涉及一种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


背景技术:

1、连接器是实现电子设备电能、信号传输与交换的电子部件,连接器作为节点,是构成电子系统连接必需的基础元件,是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应用的一种部件。

2、伺服电动机设备需要通过伺服连接器经电缆连接至电源控制中心,以实现电力传输和控制信号传输,电力传输和控制信号传输分属于不同的电气结构,即俗称的一次线和二次线结构,因此,电力传输和控制信号传输需要分别设置电气引线,并分别通过动力端子和信号传输端子进行导通转;现有技术中的伺服连接器,通常只能安装单一结构形式的端子,不能满足电力传输和控制信号传输的转接使用要求。

3、且现有技术中的伺服连接器,一般采用分体式金属弹片,零件数量多,结构复杂,工艺繁琐,装配效率不高;且安装面采用平面密封圈,防护等级低,导电接触部分和导体的防护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能够满足电力传输和控制信号传输的转接使用要求,减少零件数量,简化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提高装配效率和防护等级。

2、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包括有壳体、端子座、动力端子组、刹车端子组、卡板和密封圈;所述壳体的前段设置有一侧开口的插接导电部,所述端子座固定设置于插接导电部的内腔内部;壳体的后段设置有电气引线敷设部,所述电气引线敷设部的内腔贯穿连通至插接导电部的内腔;

4、所述端子座贯穿设置有中空内腔,中空内腔由纵横交错的隔板分隔为多个端子腔,动力端子组的每个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组的每个刹车端子分别设置有弹性卡爪,每个动力端子和每个刹车端子分别通过弹性卡爪卡装于相应端子腔内;所述插接导电部的开口侧外表面上设置有限位凹槽,密封圈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限位凹槽的深度,密封圈限位设置于限位凹槽;

5、所述卡板插装于端子座的接线侧表面上,卡板用于绝缘分隔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

6、进一步地,所述端子座的中部设置有横向主隔板,主隔板将端子座分隔为动力侧和刹车侧,动力侧的贯穿内腔由纵隔板分隔为多个动力端子腔;刹车侧贯穿设置有多个刹车端子腔。

7、进一步地,所述端子座的两端外侧设置有弹性耳部,耳部外侧面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卡台;所述插接导电部的内壁设置有向内凸起的第一卡扣,端子座通过卡台与第一卡扣互相配合卡装于插接导电部内部;

8、且耳部凸出至端子座的接线侧外部,两端耳部之间的空间构成接线空间。

9、进一步地,每条纵隔板均延伸凸出至端子座的接线侧外部,并沿着端子座的接线侧表面向刹车侧延伸一段距离,从而将刹车侧的接线空间分隔为多个刹车接线室;

10、每个所述动力端子均为l形结构,l形结构的横边构成限位安装段,l形结构的竖边构成插接导电段;每个所述动力端子的限位安装段分别限位卡装于刹车接线室内,每个所述动力端子的插接导电段分别伸入至相应动力端子腔内;

11、每个所述刹车端子分别包括安装配合段和插接配合段,刹车端子的总高度小于或者等于刹车端子腔的深度,每个刹车端子分别通过安装配合段限位安装于刹车端子腔内部,所述插接配合段用于提供刹车信号插接传输结构。

12、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配合段包括有u形的第一弹性卡爪和第二弹性卡爪,所述第二弹性卡爪的的根部尺寸小于第一弹性卡爪的根部尺寸,所述第二弹性卡爪的的夹口尺寸与第一弹性卡爪的夹口尺寸一致,使得第一弹性卡爪的根部构成内缩的颈状结构;

13、所述插接配合段包括矩形套状结构的插接主体和一对插脚片,插接主体贯穿设置有开口槽,使得插接主体能够弹性撑开或者收缩。

14、再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安装段包括有u形的第三弹性卡爪和第四弹性卡爪,动力端子通过第三弹性卡爪和第四弹性卡爪限位卡装于刹车接线室内;

15、所述插接导电段包括有u形结构的导电主体和一对导电插接片,一对导电插接片能够弹性撑开或者收缩。

16、再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动力端子腔的外侧壁上对应于导电主体的位置设置有向内倾斜延伸的弹性限位卡板,每个动力端子通过弹性限位卡板的端面与导电主体上的凸台端面配合提供安装限位。

17、再进一步地,所述卡板为设置有多条插槽的梳形结构,卡板通过插槽配合插装于纵向隔板的延伸部分上;每个刹车端腔在纵向上的位置与卡板的插槽位置相对应,使得插槽根部构成刹车信号引线孔。

18、再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后段为两端开口的圆柱筒形结构,从而构成圆筒状的电气引线敷设部;电气引线敷设部的外壁中部设置有外螺纹,电气引线敷设部的外壁下段均匀设置有多条开口槽,使得电气引线敷设部的下段构成能够挤压收缩的爪形弹性结构;爪形弹性结构内部设置有密封管,爪形弹性结构的外部套设有后盖;

19、后盖的内壁上段设置有内螺纹,后盖能够通过螺纹配合连接于壳体上;后盖的内壁下段为内锥面,后盖通过螺纹配合连接于壳体上时,能够通过内锥面挤压爪形弹性结构,从而挤压密封管密封锁紧电气引线。

20、最后所述电气引线敷设部的轴心方向垂直于插接导电部的中心平面,或者电气引线敷设部的轴心方向相对于插接导电部的中心平面倾斜设置。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2、一种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端子座固定设置于壳体前段的插接导电部内;动力端子组的每个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组的每个刹车端子分别通过弹性卡爪卡装于相应动力端子腔和刹车端子腔内;壳体的后段的电气引线敷设部内腔贯穿连通至插接导电部的内腔,便于电气引线敷设至端子座的接线侧,从而与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连接;插接导电部的开口侧外表面通过限位凹槽卡装密封圈;卡板插装于端子座的接线侧表面上,卡板用于绝缘分隔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插接导电部的开口侧外表面上限位设置密封圈;能够满足电力传输和控制信号传输的转接使用要求,零部件数量少,组装连接操作方便,结构简单紧凑,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装配效率和防护等级。



技术特征:

1.一种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体、端子座、动力端子组、刹车端子组、卡板和密封圈;所述壳体的前段设置有一侧开口的插接导电部,所述端子座固定设置于插接导电部的内腔内部;壳体的后段设置有电气引线敷设部,所述电气引线敷设部的内腔贯穿连通至插接导电部的内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的中部设置有横向主隔板,主隔板将端子座分隔为动力侧和刹车侧,动力侧的贯穿内腔由纵隔板分隔为多个动力端子腔;刹车侧贯穿设置有多个刹车端子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的两端外侧设置有弹性耳部,耳部外侧面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卡台;所述插接导电部的内壁设置有向内凸起的第一卡扣,端子座通过卡台与第一卡扣互相配合卡装于插接导电部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条纵隔板均延伸凸出至端子座的接线侧外部,并沿着端子座的接线侧表面向刹车侧延伸一段距离,从而将刹车侧的接线空间分隔为多个刹车接线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配合段包括有u形的第一弹性卡爪和第二弹性卡爪,所述第二弹性卡爪的根部尺寸小于第一弹性卡爪的根部尺寸,所述第二弹性卡爪的夹口尺寸与第一弹性卡爪的夹口尺寸一致,使得第一弹性卡爪的根部构成内缩的颈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安装段包括有u形的第三弹性卡爪和第四弹性卡爪,动力端子通过第三弹性卡爪和第四弹性卡爪限位卡装于刹车接线室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动力端子腔的外侧壁上对应于导电主体的位置设置有向内倾斜延伸的弹性限位卡板,每个动力端子通过弹性限位卡板的端面与导电主体上的凸台端面配合提供安装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为设置有多条插槽的梳形结构,卡板通过插槽配合插装于纵向隔板的延伸部分上;每个刹车端腔在纵向上的位置与卡板的插槽位置相对应,使得插槽根部构成刹车信号引线孔。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后段为两端开口的圆柱筒形结构,从而构成圆筒状的电气引线敷设部;电气引线敷设部的外壁中部设置有外螺纹,电气引线敷设部的外壁下段均匀设置有多条开口槽,使得电气引线敷设部的下段构成能够挤压收缩的爪形弹性结构;爪形弹性结构内部设置有密封管,爪形弹性结构的外部套设有后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引线敷设部的轴心方向垂直于插接导电部的中心平面,或者电气引线敷设部的轴心方向相对于插接导电部的中心平面倾斜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兼具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的伺服连接器,端子座设置于壳体前段的插接导电部内;动力端子组的每个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组的每个刹车端子分别通过弹性卡爪卡装于相应动力端子腔和刹车端子腔内;壳体的后段的电气引线敷设部内腔贯穿连通至插接导电部的内腔,便于电气引线敷设至端子座的接线侧,从而与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连接;插接导电部的开口侧外表面通过限位凹槽卡装密封圈;卡板插装于端子座的接线侧表面上,卡板绝缘分隔动力端子和刹车端子。插接导电部的开口侧外表面限位设置密封圈;满足电力传输和控制信号传输的转接使用要求,零部件数量少,组装连接操作方便,结构简单紧凑,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装配效率和防护等级。

技术研发人员:皮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鸿祥威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5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