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元件装配结构及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66093发布日期:2023-09-24 05:28阅读:36来源:国知局
储能元件装配结构及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储能应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元件装配结构及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1、目前,关于对储能元件的装配,大多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例如:在将电池装入机柜以形成整包梯次利用储能系统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吊车将待装配的电池吊起,再通过人工进行扶正以将电池装配至机柜中。

2、然而,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且安装位置通常也不够准确。也即是,目前关于对储能元件的装配,效率还不够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元件装配结构及储能系统,该结构中的第一导轨能够与装配储能元件的目标设备中的承接件对接,引导储能元件进入目标设备完成装配,进而能够提高对储能元件进行装配的效率。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元件装配结构,包括承接组件和引导组件;所述承接组件包括装配承接件和第一滑动构件;所述第一滑动构件与装配承接件连接,以支撑所述装配承接件;所述装配承接件用于承接储能元件,并通过所述第一滑动构件的滑动进入目标设备;所述目标设备包括设备承接件,所述设备承接件用于承接所述引导组件;所述引导组件包括第一导轨,并用于在所述第一导轨和设备承接件对接的情况下,引导所述承接组件移动至所述设备承接件之上。

3、上述储能元件装配结构,通过第一导轨与目标设备中设备承接件的对接,引导承接有储能元件的承接组件从第一导轨滑至目标设备中,相较于通过吊车吊装,并需要人工扶正的方式,省去了部分人力,提高了装配的准确性,也提高了对储能元件进行装配的效率。

4、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所述第一导轨具有引导方向;所述第一导轨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具有第一长度方向,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具有第二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长度方向均平行于所述引导方向;所述底板还具有宽度方向,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于所述底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与其连接,以形成供所述第一滑动构件滑动的第一滑槽。

5、上述储能元件装配结构,通过具有第一滑槽结构的第一导轨,使得第一滑动构件可以是滚轮、简易的滑块等结构。进而,使得储能元件装配结构更为简易,原理更为简单。

6、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所述第一导轨还包括限位板;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缺口相对应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用于接收并保持所述限位板的卡入姿态;其中,所述卡入姿态为所述限位板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一缺口的缺口朝向以及第二缺口的缺口朝向。

7、上述储能元件装配结构,通过限位板卡入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以限制第一滑动构件在第一导轨上的滑动。进而,使得承接组件能够在引导组件上保持其所处的位置。在例如第一导轨与设备承接件对接等移动引导组件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承接组件的晃动。进而,提高了储能元件装配结构稳定性。

8、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所述限位板具有板宽度和板厚度;所述第一缺口的宽度与所述板厚度相匹配,深度与所述板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一缺口的开口处开设有第一导角,所述第一导角用于引导所述限位板滑入所述第一缺口;和/或所述第二缺口的宽度与所述板厚度相匹配,深度与所述板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二缺口的开口处开设有第二导角,所述第二导角用于引导所述限位板滑入所述第二缺口。

9、上述储能元件装配结构,通过在第一缺口的开口处开设第一导角,和/或在第二缺口的开口处开设第二导角,起到了对限位板进入第一缺口和/或第二缺口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进而增加了容错率。最终,提高了储能元件装配结构的操作便利性。

10、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所述限位板包括本体和延伸部;所述本体具有第三长度方向;所述第三长度方向在所述限位板处于所述卡入姿态的情况下与所述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延伸部从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三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向所述本体所在平面之外延伸;所述延伸部配置为在所述限位板卡入所述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的外壁抵接,以限制所述限位板在所述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中沿所述第三长度方向滑动;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的外壁为所述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背向所述第一滑槽的表面。

11、上述储能元件装配结构,通过限位板端部的延伸部与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的外壁抵接,起到了限制限位板在卡入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状态下沿第三长度方向滑动的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限位板的脱落。最终,提高了限位板在卡入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状态下的稳定性。也即是提高了储能元件装配结构的稳定性。

12、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所述引导组件还包括第二滑动构件;所述第二滑动构件与所述第一导轨连接,以于支撑面上支撑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滑动构件包括万向轮。

13、上述储能元件装配结构,通过为引导组件配置万向轮,方便了引导组件在处于地面等支撑面的情况下的转移,进而提高了引导组件的灵活性。最终,提高了储能元件装配结构的灵活性。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包括第一方面所描述的储能元件装配结构、目标设备以及储能元件;所述目标设备包括梯次机柜,所述梯次机柜包括所述设备承接件。

15、上述储能系统具有与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储能元件装配结构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作赘述。

16、结合第二方面,可选地,所述设备承接件包括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具有供所述第一滑动构件滑动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宽度,以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连接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导轨朝向所述第二导轨的导轨端部进入所述第二滑槽的朝向所述第一导轨的第一滑槽端部。

17、上述储能系统,通过第二滑槽的宽度大于第一导轨的宽度的设计,方便了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之间的对接,进而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操作便利性。

18、结合第二方面,可选地,所述第二滑槽具有位于所述滑槽端部的滑槽开口;所述滑槽开口的宽度沿所述第一滑动构件进入所述第二导轨的进入方向递减。

19、上述储能系统,通过类似呈“八”字形的滑槽开口的设计,起到了引导第一导轨进入第二滑槽的作用。进而,提高了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进行对接的容错率。最终,进一步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操作便利性。

20、结合第二方面,可选地,所述第一滑动构件包括滚轮;所述第二滑槽的底壁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二滑槽上与所述第一滑槽端部向对应的第二滑槽端部;所述限位槽配置为接收所述滚轮,以在所述承接组件被所述梯次机柜所承接的情况下限制所述滚轮的移动。

21、上述储能系统,通过在第二滑槽的底壁设置限位槽,在承接组件处于第二滑槽的目标位置情况下,对滚轮的移动起到限制作用,进而提高了储能元件的装配稳定性。最终,提高了储能系统的稳定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储能元件装配结构及储能系统,通过第一导轨与目标设备中设备承接件的对接,引导承接有储能元件的承接组件从第一导轨滑至目标设备中。省去了部分人力,提高了装配的准确性,也提高了对储能元件进行装配的效率。通过限位板卡入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以限制第一滑动构件在第一导轨上的滑动,提高了储能元件装配结构稳定性。通过在第一缺口的开口处开设第一导角,和/或在第二缺口的开口处开设第二导角,对限位板进入第一缺口和/或第二缺口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储能元件装配结构的操作便利性。通过限位板端部的延伸部与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的外壁抵接,提高了储能元件装配结构的稳定性。通过第二滑槽的宽度大于第一导轨的宽度的设计,方便了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之间的对接,进而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操作便利性。通过类似呈“八”字形的滑槽开口的设计,起到了引导第一导轨进入第二滑槽的作用,最终进一步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操作便利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