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247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的设计。
现在使用的可储放电装置,如一次或二次蓄电池组或电容器,通常是在各电极板单侧设置一个汇流端子,作为输出或输入电流的汇流功能或作与其他电极间的串联或并联连结点,由于电极板仅有单侧输出或输入电流,因此邻近汇流端子的电极板区域与较远离汇流端子的电极区域,在较大电流输入或输出时,电极板上电流密度呈现不均现象,使储放电装置的性能恶化;此外,储放电装置各电极的联结方式通常是将同极性拟作并联联结的电极板或不同极性拟作串联联结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以熔接或压接方式相互联结或与导电端子联结,由于呈偏向单侧的单路电流通路,因此内阻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设计,设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汇流端子,以使电极板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的输出或输入的电流通路以降低内阻,上述设置于电极板的两处或两处以上汇流端子包括藉由电极板边缘向外延伸的汇流端子,或进一步通过圆形、方形或其他几何形状导电材料所构成的实心或中空管形导电棒,以贯穿结合于可蓄放电装置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供联结同极性的电极板作并联联结,或供联结异极性的电极板作串联联结,或作串并联混合联结。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含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特征1、正电极板及负电极板含由呈圆形或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或三边或三边以上多边形的电极板结构所构成,其低内阻汇流结构型态包含有(1)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上设有一个或一个分别向外延伸汇流端子;(2)在电极板靠近外侧的两侧或两侧以上的选定区域或中间区域分别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导电贯穿孔,并在上述正电极板或负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上的选定区域或中间区域,设有一处或一处以上预留在不同极性电极板交叉叠合后供导电棒穿越而不相接触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隔离空间或隔离缺口、或一个或一个以上尺寸大于导道棒的隔离贯穿孔所构成,以使电极板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输入或输出的电流通路以降低蓄电装置的内阻。
2、在由导电棒作为汇流端子时,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与导电棒间可作密封压接或焊接方式结合,或由呈不同几何形状的导电贯穿孔及管形导电棒结合而藉管形导电棒贯穿迫紧后的管体形态弹力作紧迫压合,或具有轴向缝隙的非封闭中空管结构的弹性管状导电棒所构成而藉由贯穿后的管体形态弹力作紧迫压合;3、在由导电棒作为汇流端子时,正电极板或负电极板上预留供不同极性电极板交叉叠合后供导电棒穿越而不相接触的隔离空间或隔离缺口或尺寸大于导电棒的隔离贯穿孔;4、在由导电棒作为汇流端子时,可藉由导电棒贯穿结合于电极板上的导电贯穿孔,使各电极板作为并联或串联或串并联混合联结;5、在由导电棒作为汇流端子时,导电棒两端可设置迫紧锁固螺丝及配置迫紧螺帽或压设单向迫紧垫圈,以锁固及提升电极板组的结构稳定性;6、在由导电棒作为汇流端子并藉由管形材料构成导电棒时,可进一步藉送入冷却气体或流体通过管材以达到冷却电极板的功能;7、在由个别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上各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汇流端子,作为同极性电极板间的多路并联联结或与异极性电极板间的串联联接,以及使蓄电装置中的同一电极板在输入或输出电流时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的电流通路,以降低蓄电装置输入或输出时的内部阻抗。
本实用新型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是通过圆形、方形或其他几何形状导电材料所构成的实心或中空管形导电棒以贯穿结合于可蓄放电装置电极板间的导电贯穿孔,供联结同极性的电极板作并联联结或供联结异极性的电极板作串联联结或作串并联混合联结结构;或藉由个别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上设有个别向外延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汇流端子的结构形态,作为同极性电极板间的多路并联联结或与异极性电极板间的多路串联联结,以降低蓄电装置的内部阻抗,本实用新型中相关蓄电装置的汇流结构创意新颖,且实施过程中对储放电装置电极板汇流结构的改进及整体结构强度的提高效果极为显著。
下面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由两侧分别设有导电贯穿孔及隔离空间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前视图;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图4为图2的B-B’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由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导电贯穿孔及一个隔离贯穿孔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图5的前视图;图7为图6的A-A’剖面图8为图6的的B-B’剖面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由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并列的导电贯穿孔及隔离缺口与空间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图;图10为图9的前视图;图11为图10的A-A’剖面图;图12为图10的的B-B’剖面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由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并列的导电贯穿孔及两个隔离贯穿孔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前视图;图15为图14的A-A’剖面图;图16为图14的B-B’剖面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由两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及两个隔离缺口及空间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8为图17的前视图;图19为图18的A-A’剖面图;图20为图18的B-B’剖面图;图21为本实用新型由两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及两个隔离贯穿孔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2为图21的前视图;图23为图22的A-A’剖面图;图24为图22的B-B’剖面图;图25为本实用新型由三侧分别设有导电贯穿孔及隔离空间的三角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6为图25的前视图;图27为图26的A-A’剖面图;图28为图26的B-B’剖面图;图29为本实用新型由三侧分别设有一个导电贯穿孔及一个隔离贯穿孔的三角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0为图29的前视图;图31为图30的A-A’剖面图32为图30的B-B’剖面图;图33为本实用新型由三侧分别设有两个并列的导电贯穿孔及隔离空间的三角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4为图33的前视图;图35为图34的A-A’剖面图;图36为图34的B-B’剖面图;图37为本实用新型由三侧分别设有两个并列的导电贯穿孔及两个隔离贯穿孔的三角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8为图37的前视图;图39为图38的A-A’剖面图;图40为图38的B-B’剖面图;图41为本实用新型由三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贯穿孔及两个隔离贯穿孔的三角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2为图41的前视图;图43为图42的A-A’剖面图;图44为图42的B-B’剖面图;图45为本实用新型由四侧分别设有两个贯穿孔及两个隔离空间的四边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6为图45的前视图;图47为图46的A-A’剖面图;图48为图46的B-B’剖面图;图49为本实用新型由四侧分别设有一个导电贯穿孔及一个隔离贯穿孔的四边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0为图49的前视图;图51为图50的A-A’剖面图;图52为图50的B-B’剖面图;图53为本实用新型由不同极性电极板呈交错设有一个导电贯穿孔及一个隔离缺口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4为图53的前视图;图55为图54的A-A’剖面图56为本实用新型由不同极性电极板在靠近中间区域交错设有一个导电贯穿孔及一个隔离贯穿孔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7为图56的前视图;图58为图57的A-A’剖面图;图59为本实用新型由外侧分别交错设有两个并列的导电贯穿孔及隔离空间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0为图59的前视图;图61为图60的A-A’剖面图;图62为本实用新型由不同极性电极板在靠近中间区域交错设有两个并列的导电贯穿孔及两个隔离贯穿孔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3为图62的前视图;图64为图63的A-A’剖面图;图65为本实用新型由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及两个隔离缺口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6为图65的前视图;图67为图66的A-A’剖面图;图68为图66的B-B’剖面图;图69为本实用新型由不同极性电极板在靠近中间区域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及两个隔离贯穿孔的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实施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0为图69的前视图;图71为图70的A-A’剖面图;图72为图70的B-B’剖面图;图73为本实用新型由两对称外侧分别设一个导电贯穿孔的椭圆形或近似椭圆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4为图73的前视图;图75为图74的A-A’剖面图;图76为本实用新型由两对称外侧分别设有一个导电贯穿孔的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7为图76的前视图;图78为图77的A-A’剖面图79为本实用新型由两对称外侧分别设有两个并列的导电贯穿孔的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0为图79的前视图;图81为图80的A-A’剖面图;图82为本实用新型由三边形外侧分别设有一个导电贯穿孔的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3为图82的前视图;图84为图83的A-A’剖面图;图85为本实用新型由对称四边形外侧分别设有一个导电贯穿孔的对称四边形或近似对称四边形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6为图85的前视图;图87为图86的A-A’剖面图;图88为本实用新型由圆形或近似圆形外侧分别交错设置导电贯穿孔及隔离贯穿孔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9为图88的前视图;图90为图89的A-A’剖面图;图91为图89的B-B’剖面图;图92为本实用新型由不同极性电极反在靠近中间区域设有一个导电贯穿孔及一个隔离贯穿孔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3为图92的前视图;图94为图93的A-A’剖面图;图95为本实用新型由不同极性电极板在靠近中间区域设有两个导电贯穿孔及两个隔离贯穿孔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6为图95的前视图;图97为图96的A-A’剖面图;图98为本实用新型由不同极性电极板在靠近中间区域设有呈相互对称交叉分布的两个导电贯穿孔及两个隔离贯穿孔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9为图98的前视图;图100为图99的A-A’剖面图;图101为本实用新型由不同极性电极板在靠近中间区域设有呈相互对称交叉分布的三个导电贯穿孔及三个隔离贯穿孔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102为图101的前视图;图103为图102的A-A’剖面图;图104为图102的B-B’剖面图;图105为本实用新型由不同极性电极板在靠近中间区域设有呈六角形对称交错设置三个导电贯穿孔及三个隔离贯穿孔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06为图105的前视图;图107为图106的A-A’剖面图;图108为本实用新型由不同极性电极板在靠近中间区域设置三个导电贯穿孔及三个隔离贯穿孔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09为图108的前视图;图110为图109的A-A’剖面图;图111为本实用新型由呈交叉对称内外环设四个导电贯穿孔及四个隔离贯穿孔作交错环设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12为图111的前视图;图113为图112的A-A’剖面图;图114为本实用新型由交叉对称内外环设四个导电贯穿孔及四个隔离贯穿孔的电极板所构成的应用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15为图114的前视图;图116为图115的A-A’剖面图;图117为本实用新型由电极板两侧同边分别设置一个汇流端子的双汇流端子实施例示意图;图118为图117的前视图;图119为本实用新型由电极板两侧不同边分别设置一个汇流端子的双汇流端子实施例示意图;图120为图119的前视图;图121为本实用新型由电极板两侧近中间分别设置一个汇流端子的双汇流端子实施例示意图;图122为图121的前视图;图123为本实用新型由电极板两侧近两边分别设置汇流端子的四汇流端子实施例示意图124为图123的前视图;图125为本实用新型由电极板两侧分别交错设置汇流端子的四汇流端子实施例示意图;图126为图125的前视图;图127为本实用新型由电极板四侧中间分别设置汇流端子的四汇流端子实施例示意图;图128为图127的前视图;图129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轴向缝隙的非封闭中空管结构的弹性管状导电棒结构示意图;图130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圈状结构示意图;以下对上述一项或一项以上结构特征构成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的各种应用例举如下,为了能突出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结构特征,相关传统储放电装置中的外壳壳体及不同极性电极板间的隔离片或隔离席或隔离膜,在下列应用例图中皆省略而不列入,各项应用例如下A、四边形或近似四边形的电极板两侧分别设置电贯穿孔的应用例,包含有(一)参见图1-图4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及两侧分别预留一处隔离空间S101、S102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及两侧分别预留一处隔离空间S201、S202的结构型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二)参见图5-8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及两侧分别预留一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及两侧分别预留一个隔离贯穿孔S211、S212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三)参见图9-12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及在两侧分别设置隔离空间S101、S102、S103、S104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及在两侧分别设置隔离空间S201、S202、S203、S204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四)参见图13-16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及在两侧分别设置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S114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及在两侧分别设置隔离空间S211、S212、S213、S214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五)参见图17-20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及在两个隔离缺口及空间S101、S102、S103、S104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及在两个隔离缺口及空间S201、S202、S203、S204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六)参见图21-24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及在两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S114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及在两侧分别设置隔离空间S211、S212、S213、S214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B、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的电极板三侧分别设置导电贯穿孔的应用例,包含有(一)参见图25-28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三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及在三侧分别预留一处隔离空间S101、S102、S103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三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及在三侧分别预留一处隔离空间S201、S202、S203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二)参见图29-32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三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及在三侧分别预留一处隔离空间S111、S112、S113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三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及分别在三侧分别预留一处隔离空间S211、S212、S213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三)参见图33-36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三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C105、C106及在三侧分别设置隔离空间S101、S102、S103、S104、S105、S106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三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C205、C206及在三侧分别设置隔离空间S201、S202、S203、S204、S205、S206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B105、B106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B205、B206,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四)参见图37-40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三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C105、C106及在三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S114、S115、S116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三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C205、C206及在三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隔离贯穿孔S211、S212、S213、S214、S215、S216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B105、B106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B205、B206,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五)参见图41-44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各电极板的三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C105、C106及分别交错设置两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S114、S115、S116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三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C205、C206及分别交错设置两个隔离贯穿孔S211、S212、S213、S214、S215、S216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B105、B106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B205、B206,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C、四边形或近似四边形的电极板四侧分别设置导电贯穿孔的应用例,包含有(一)参见图45-48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四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及四侧分别预留一处隔离空间S101、S102、S103、S104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四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及在四侧分别预留一处隔离空间S201、S202、S203、S204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二)参见图49-52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四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及分别在四侧分别设置一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S114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四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及分别在四侧分别设置一个隔离贯穿孔S211、S212、S213、S214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D、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电极板外侧交错设置导电贯穿孔的应用例,包含有(一)参见图53-55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101近外侧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及在另一侧设置一处隔离缺口S101的结构形态,负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201近外侧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及在另一侧设置一处隔离缺口S201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及负极导电棒B201,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信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二)参见图56-58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101近外侧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及在另一侧设置一处隔离贯穿S111的结构形态,负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201近外侧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及在另一侧设置一处隔离贯穿孔S211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及负极导电棒B201,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信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三)参见图59-61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101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101、C102及在外侧分别交错设置隔离空间S101、S102的结构形态,负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201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201、C202及在外侧分别交错设置隔离空间S201、S202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1,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集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四)参见图62-64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101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101、C102及在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相邻隔离贯穿孔S111、S112的结构形态,负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201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201、C202及在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相邻隔离贯穿孔S211、S212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1,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集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五)参见图65-68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101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及在外侧分别交错设置隔离缺口S101、S102的结构形态,负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201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及在外侧分别交错设置隔离缺口S201、S202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1,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集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六)参见图69-72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101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及在外侧分别交错设置隔离贯穿孔S111、S112的结构形态,负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P201外侧分别交错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及在外侧分别交错设置隔离贯穿孔S211、S212的结构形态;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1,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集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E、对称或近似对称的电极板外侧对称设置导电贯穿孔的应用例,包含有(一)参见图73-75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对称外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对称外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的结构形态,上述不同极性的椭圆形或近似椭圆电极板交叉叠合,而叠合后相邻两电极板间的未叠合部份形成隔离空间,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二)参见图76-78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对称外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对称外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的结构形态,上述不同极性的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电极板呈交叉叠合,而叠合后相邻两电极板间的未叠合部份形成隔离空间,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三)参见图79-81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对称外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对称外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及在两对称外侧分别设置两个相邻的隔离空间S201、S202、S203、S204的结构形态,上述不同极性的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电极板呈交叉叠合,而叠合后相邻两电极板间的未叠合部份形成隔离空间,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1、B202、B203、B204,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四)参见图82-84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三角形外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三边形外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的结构形态,上述不同极性的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的电极板呈交叉叠合,而叠合后相邻两电极板间的未叠合部份形成隔离空间,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1、B202、B203,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五)参见图85-87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对称四边形外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对称四边形外侧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的结构形态,上述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后的未叠合部份形成隔离空间,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六)参见图88-91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外侧分别交错设置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C105、C106及分别交错设置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S114、S115、S116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外侧分别交错设置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C205、C206及分别交错设置隔离贯穿孔S211、S212、S213、S214、S215、S216的结构形态,上述正极性与负极性圆形或近似圆形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B105、B106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1、B202、B203、B204、B205、B206,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上述各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而隔离贯穿孔也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F、电极板中间区域设置导电贯穿孔的应用例,包含有(一)参见图92-94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靠近中间区域相互对称位置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101及分别设置一个隔离贯穿孔S111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靠近中间区域相互对称位置分别设置一个导电贯穿孔C201及分别设置两个隔离贯穿孔S211的结构形态;上述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信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二)参见图95-97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靠近中间区域相互对称位置分别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及分别设置两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靠近中间区域相互对称位置分别设置两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及分别设置两个隔离贯穿孔S211、S212的结构形态;上述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集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三)参见图98-100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靠近中间区域设有呈相互对称交叉分布的两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及设有两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靠近中间区域设有呈相互对称交叉分布的两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及设有两个隔离贯穿孔S211、S212的结构形态;上述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集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四)参见图101-104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靠近中间区域设有呈相互对称交叉分布的三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及设有三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靠近中间区域设有呈相互对称交叉分布的三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及设有三个隔离贯穿孔S211、S212、S213的结构形态;上述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集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五)参见图105-107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中间区域设有呈六角形对称交错设置的三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及设有三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中间区域设有呈六角形对称交错设置的三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及设有三个隔离贯穿孔S211、S212、S213的结构形态;上述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信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六)参见图108-110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中间区域呈对称交错设置的三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及交错设有三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中间区域呈对称交错设置的三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及交错设置三个隔离贯穿孔S211、S212、S213的结构形态;上述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及不同极性电极拔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此结构形态中电极板上的电流为由导电棒的周围呈多路向导电棒集中汇流输出或由导电棒输入电流向周围呈多路扩散而使内阻获得降低。
G、电极板内外环设导电贯穿孔的应用例,包含有(一)参见图111-113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交错对称环设的四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及四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S114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交错对称环设的四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及四个隔离贯穿孔S211、S212、S213、S214的结构形态;上述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3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二)参见图114-116所示的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交叉对称内外环设的四个导电贯穿孔C101、C102、C103、C104及四个隔离贯穿孔S111、S112、S113、S114的结构形态,负极性电极板P201交叉对称环设的四个导电贯穿孔C201、C202、C203、C204及四个隔离贯穿孔S211、S212、S213、S214的结构形态;上述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贯穿结合于上述导电贯穿孔的正极导电棒B101、B102、B103、B104及负极导电棒B201、B202、B203、B204,而分别贯穿结合于所属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作并联汇流,或导电棒两端分别贯穿结合于不同极性电极板作为串联联结。
上述图1-图116所述各项实施例除电极板依应用需求而选定几何形状、数量外,本实用新型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的基本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不同极性的电极板上设置导电贯穿孔,以供结合相对的导电棒,以及预留供不同极性导电棒穿越而不相接触的空间或缺口或隔离贯穿孔;此外,电极板间并设有传统储放电装置常用的隔离体及壳体,其主要结构共同特征是一正电极板为由一次或二次蓄电池的正电极板所构成,其上在导电贯穿孔以及预留异性电极板导电棒穿越而不相接触的隔离空间或隔离缺口或隔离贯穿孔,电极板上的导电贯穿孔是供贯设导电棒,导电棒与导电贯穿孔的结合可为机械性的密接结合、或焊合或在导电棒由管形材料构成时,藉由贯穿后管体形变弹力作紧迫压合,而呈良好导电状态,或具有轴向缝隙的非封闭中空管结构的弹性管状导电棒所构成,藉由贯穿后管体形变弹力作紧迫压合。
一负电极板为一次或二次蓄电池的负电极板所构成,其上具有贯穿孔以及预留不同极性电极板交叉叠合后,异性电极板导电棒穿越而不相接触的隔离空间或隔离缺口或隔离贯穿孔,电极板上的导电贯穿孔是供贯设导电棒,导电棒与导电贯穿孔的结合可为机械性的密接结合、或焊合或在导电棒由管形材料构成时藉由贯穿后管体形变弹力作紧迫压合,而呈良好导电状态。
一上述正电板板与负电极板的形态可为同形状而作交叉叠设或分别不同形状的极板所构成,以供不同极性导电棒贯穿结合于所设定电极板上的导电贯穿孔而不相干涉。
H、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上设有个别向外延伸汇流端子的应用例,包含有(一)参见图117-118所示的应用例,其主要特征在于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同边分别设置一个汇流端子T101、T102而呈同一电极板具有两个汇流端子的结构形态,在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同边分别设置一个汇流端子T201、T202而呈同一电极板具有两个汇流端子的结构形态,上述电极板含正极性电极板P101及负极性电极板P201所构成,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或交叉叠合后再由多组呈横向纵列作串联或并联联结的结构;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上述两汇流端子结合同极性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并联汇流或由两汇流端子分别与不同极性相邻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两电流通路的串联联结。
(二)参见图119-120所示的应用例,本实用新型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不同边分别设置一个汇流端子T101、T102而呈同一电极板具有两个汇流端子的结构形态,在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不同边分别设置一个汇流端子T201、T202而呈同一电极板具有两个汇流端子的结构形态,上述电极板含正极性电极板P101及负极性电极板P201所构成,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或交叉叠合后再由多组呈横向纵列作串联或并联联结的结构;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上述两汇流端子结合同极性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并联汇流或由两汇流端子分别与不同极性相邻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两电流通路的串联联结。
(三)参见图121-122所示的应用例,本实用新型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近中间分别设置一个汇流端子T101、T102而呈同一电极板具有两个汇流端子的结构形态,在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近中间分别设置一个汇流端子T201、T202而呈同一电极板具有两个汇流端子的结构形态,上述电极板含正极性电极板P101及负极性电极板P201所构成,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或交叉叠合后再由多组呈横向纵列作串联或并联联结的结构;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上述两汇流端子结合同极性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并联汇流或由两汇流端子分别与不同极性相邻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两电流通路的串联联结。
(四)参见图123-124所示的应用例,本实用新型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近两边分别设置汇流端子而构成两侧各有两汇流端子T101、T102、T103、T104,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近两边分别设置汇流端子而构成两侧各有两汇流端子T201、T202、T203、T204,即每一电极板分别具有四组汇流端子的结构形态,上述电极板含正极性电极板P101及负极性电极板P201所构成,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或交叉叠合后再由多组呈横向纵列作串联或并联联结的结构;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上述两汇流端子结合同极性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四电流通路并联汇流或由四组汇流端子分别与不同极性相邻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四电流通路的串联联结。
(五)参见图125-126所示的应用例,本实用新型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P101两侧分别交错设置汇流端子T101、T102、T103、T104,负极性电极板P201两侧分别交错设置汇流端子而构成两侧各有两汇流端子T201、T202、T203、T204,即每一电极板分别具有四组汇流端的结构形态,上述电极板含正极性电极板P101及负极性电极板P201所构成,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或交叉叠合后再由多组呈横向纵列作串联或并联联结的结构;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上述两汇流端子结合同极性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四电流通路并联汇流或由四组汇流端子分别与不同极性相邻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四电流通路的串联联结。
(六)参见图127-128所示的应用例,本实用新型主要特征在于其储放电装置的正极性电极板四侧中间分别设置汇流端子T101、T102、T103、T104,负极性电极板P201四侧中间分别设置汇流端子而构成两侧各有两汇流端子T201、T202、T203、T204,即每一电极板分别具有四组汇流端的结构形态,上述电极板由正极性电极板P101及负极性电极板P201所构成,正极性与负极性电极板呈交叉叠合,或交叉叠合后再由多组呈横向纵列作串联或并联联结的结构;各相邻不同极性电极板间设有隔离体I101,并藉由上述两汇流端子结合同极性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四电流通路并联汇流或由四组汇流端子分别与不同极性相邻电极板的汇流端子作四电流通路的串联联结。
上述图117-图128各实施例仅为具体列举的若干种应用例而非用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于四边形或近似四边形的电极板时,除可在两侧或四侧设置汇流端子外,也可仅在三侧设置汇流端子,而有电极板的形状除四边形外亦可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或为椭圆形或近似椭圆形或为三边或三边以上(如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及八边以上的多边形)的多边形所构成,而每一电极板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汇流端子,以便电极板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电流通路为其特征。
综上所述,图1-图128所述各项实施例,除电极板应用需求而各具特征外,各实施例并具有如下共同特征上述正电极板及负电极板含由呈圆形或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或近似椭圆形或为三边或三边以上(含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及八边以上的多边形)的电极板结构所构成,其低内阻汇流结构型应包含有(1)正极性或负极性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上分别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分别向外延伸的汇流端子;(2)正极性或负极性电极板靠近外侧的两侧或两侧以上的选定区域或中间区域分别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导电贯穿孔,并在上述正电极板或负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上的选定区域或中间区域设有一处或一处以上预留在不同极性电极板交叉叠合后供导电棒穿越而不相接触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隔离空间或隔离缺口或一个或一个以上尺寸大于导电棒的隔离贯穿孔所构成,以使电极板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输入或输出的电流通路的低内阻汇流结构。
本实用新型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如应用于无极性的储放电装置(如电容器),则上述正电极板及负电极板由无极性的第一电极板及第二电极板所取代。
导电棒为供贯穿及结合于电极板上的导电贯穿孔,结合后的导电棒与电极板呈良好的导电状态;导电棒可由圆形、方形、三角形或椭圆形或其他几何断面形状的实心导电棒或中空管或如图129所示的具有轴向缝隙的非封闭中空管结构的弹性管状导电棒所构成。
上述结构中导电棒的两端进一步可分别设有凸出帽或螺丝、螺帽或单向迫紧垫圈、绝缘压板等,以便对电极板组作强力迫紧,进而提高其结构的稳定性。
上述结构中导电棒供贯穿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以作为并联汇流功能;或藉贯穿于不同极性电极的导电贯穿孔之间,以作为串联功能;或同时贯穿于同极性及不同极性电极之间,以作为并联汇流及串联功能。
上述结构中导电棒若由中空管所构成,则可进一步设置气态或液态流体通过管状导电棒产生冷却或加热的温度调节功能。
导电棒作为并联汇流的结构时,若所通的流体为绝缘流体,则各同电位电极上管状导电棒可直接呈串联流路或并联流路结构。
导电棒作为并联汇流及串联功能的应用时,各不同电位的导电棒间可以绝缘导管作串联或并联,以通过冷却或加热的温度调节的绝缘性气态或液态流体;导电棒与所通过电极板的隔离贯穿孔间可套入如图130所示的绝缘圈状或管状绝缘物,以确保绝缘性及进一步提高电极板组间的结构稳定性。
导电棒与所通过电极板的隔离缺口间可套设绝缘块以确保绝缘性及进一步提高电极板组间的结构稳定性;导电棒与所通过电极板的隔离空间可设置空间固定块,以确保绝缘性及进一步提高电极板组间的结构稳定性;在藉由个别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分设有个别向外延伸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汇流端子,以供作为同极性电极板间的多路并联联结或与异极性电极板间的串联联接,以及使蓄电装置中的同一电极板在输入或输出电流时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的电流通路,以降低蓄电装置输入或输出时的内部阻抗。
隔离体为分层隔设于不同极性极板的隔离片、隔离膜(或隔离席),供设于不同极性极板之间,在隔离体为套设结构时,可为同时套设于正负电极板或选择其中一极性电极套设隔离套。
壳体为构成储放电装置的容器及从保护电极板,包含由绝缘材料或非绝缘材料所构成,若由非绝缘材料所构成时,其壳体内侧与内部电极间则另需加设绝缘物。
权利要求1.一种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是设置于电极板的两处或两处以上汇流端子,包括藉由电极板边缘向外延伸的汇流端子结构,或进一步通过圆形、方形或其他几何形态导电材料所构成的实心或中空管形导电棒,以贯穿结合于可蓄放电装置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供联结同极性的电极板作并联联结、或供联结异极性的电极板作串联联结、或作串并联混合联结,其主要构成包含有隔离体为呈分层隔段于不同极性极板的隔离片、或隔离膜、或隔离席,供设于不同极性极板之间;在隔离体为套设结构时,可同时套设于正负电极板或选择其中一极性电极套设隔离套;壳体为构成储存储放电装置的容器及供保护电极板,由绝缘材料或非绝缘材料所构成;如由非绝缘材料构成时,其壳体内侧与内部电极间则另需加设绝缘物;其特征在于该汇流结构包含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特征正电极板及负电极板含有呈圆形、或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或近似椭圆形、或为三边形、或四边形、或五边形、或六边形、或七边形、或八边形及或八边以上的多边形的电极板结构所构成,其低内阻汇流结构形态包含有(1)正极性或负极性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上,分别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分别向外延伸的汇流端子;(2)正极性或负极性电极板靠近外侧的两侧或两侧以上的选定区域、或中间区域,分别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导电贯穿孔,并在上述正电极板或负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上的选定区域、或中间区域,设有一处或一处以上预留在不同极性电极板交叉叠合后,供导电棒穿越而不相接触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隔离空间、或隔离缺口、或一个或一个以上尺寸大于导电棒的隔离贯穿孔所构成,以使电极板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输入或输出的电流通路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在藉由导电棒作为汇流端子时,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与导电棒之间可作密合、或压接、或焊接方式结合,或由呈不同几何形状的导电贯穿孔及管形导电棒结合,而藉管形导电棒贯穿\迫紧后的管体形变弹力作紧迫压合,或具有轴向缝隙的非封闭中空管结构的弹性管状导电棒所构成,藉由贯穿后的管体形变弹力作紧迫压合;在藉由导电棒作为汇流端子时,正电极板或负电极板上预留有供不同极性电极板交叉叠合后供导电棒穿越而不相接触的隔离空间、或隔离缺口、或尺寸大于导电棒的隔离贯穿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正电极板是由一次或二次蓄电池的正电极板所构成,其上具有导电贯穿孔,以及预留异性电极板导电棒穿越而不相接触的隔离空间、或隔离缺口、或隔离贯穿孔,电极板上的导电贯穿孔是供贯设导电棒,导电棒与导电贯穿孔的结合可为机械性的密接结合、或焊合、或在导电棒由管形材料构成时,藉由贯穿后管体形变弹力作紧迫压合而呈良好导电状态,或具有轴向缝隙的非封闭中空管结构的弹性管状导电棒所构成,藉由贯穿后管体形变弹力作紧迫压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负电极板是由一次或二次蓄电池的负电极板所构成,其上具有贯穿孔,以及预留不同极性电极板交叉叠合后,异性电极板导电棒穿越而不相接触的隔离空间、或隔离缺口、或隔离贯穿孔,电极板上的导电贯穿孔是供贯设导电棒,导电棒与导电贯穿孔的结合可为机械性的密接结合、或焊合、或在导电棒由管形材料构成时藉由贯穿后管体形变弹力作紧迫压合,而呈良好导电状态。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上述正电极板与负电极板的形态可为同形状而作交叉叠设、或分别为不同形状的极板所构成,以供不同极性导电棒贯穿结合于所设定电极板上的导电贯穿孔而不相干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导电棒是为贯穿及结合于电极板上的导电贯穿孔,结合后的导电棒与电极板呈良好的导电状态,导电棒可由圆形、方形、三角形或椭圆形或其他几何断面形状的实心导电棒、或中空管、或具有轴向缝隙的非封闭中空管结构的弹性管状导电棒所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导电棒的两端可分别设有凸出帽或螺丝、螺帽或单向迫紧垫圈、绝缘压板,以便对电极板组作强力迫紧进而提升其结构的稳定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导电棒供贯穿于同极性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以作为并联汇流功能;或藉贯穿于不同极性的电极的导电贯穿孔之间作为串联功能;或同时贯穿于同极性及不同极性电极之间,作为并联汇流及串联功能。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导电棒若由中空管所构成,则可进一步设置气态或液态流体泵及冷却用散热器、或加温致热装置,以泵送气态或液态流体通过管状导电棒产生冷却、或加热的温度调节功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导电棒作为并联汇流及串联功能应用时,各不同电位的导电棒之间可以绝缘导管作串联或并联,以通过冷却或加热的温度调节绝缘性气态或液态流体。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导电棒作为并联汇流的结构,或所通的流体为绝缘流体,则各同电位电极上管状导电棒可为直接呈串联流路或并联流路结构。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导电棒与所通过电极板的隔离贯穿孔之间可套入圈状或管状绝缘物,以确保绝缘性及进一步提升电极板组间的结构稳定性。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导电棒与所通过电极板的隔离缺口之间可套设绝缘块,以确保绝缘性及进一步提高电极板组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导电棒与所通过电极板的隔离空间之间可设置空间固定块,以确保绝缘性及进一步提高电极板组间的结构稳定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应用于藉由个别电极板的两侧、或两侧以上设有分别向外延伸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汇流端子,以供作为同极性电极板之间的多路并联联结、或与异极性电极板之间的串联联接,以及使蓄电装置中的同一电极板在输入、或输出电流时,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的电流通路,以降低蓄电装置输入、或输出时的内部阻抗。
专利摘要一种储放电装置的低内阻汇流结构,是设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汇流端子以使电极板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的输出或输入的电流通路来降低内阻,上述设置在电极板的两处或两处以上汇流端子,包括藉由电极板边缘向外延伸的汇流端子,或进一步通过圆形、方形或其他几何形态导电材料所构成的实心或中空管形导电棒以贯穿结合于可蓄放电装置电极板的导电贯穿孔,供联结同极性的电极板作并联联结或供联结异极性的电极板作串联联结或作串并联混合联结。
文档编号H01M2/26GK2415463SQ9825029
公开日2001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21日
发明者杨泰和 申请人:杨泰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