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377663阅读:来源:国知局
。由R.Michal等人研究了电弧弧根的转移问题,电极的阴极和阳极弧根有不同的转移方式,阳极弧根有跳跃通过阻挡物的能力,所以阳极弧根遇到台阶或间隙时能够一跃而下或一跃而过,而阴极弧根的运动是连续的,它只能沿着阻挡物表面连续移动。在静触头电触点13靠近静触头导电基体接线部平面111 一侧焊接静触头电触点13的平面112上紧贴静触头电触点13的位置铆接一个上引弧部12,所述引弧部12靠近静触头导电基体接线部平面111的一端延伸到灭弧室2底部引弧栅片24的下侧并距所述引弧栅片24的距离为2_,这样就使得产生于所述静触头电触点13上的电弧在灭弧室2的吸引下能够快速的移动到所述引弧部12上.所述引弧部12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固接于静触头导电基体上,如焊接、螺纹连接,当然所述引弧部12还可以由静触头导电基体直接成型加工而成。
[0042]如图5所示,动触头导电杆31的前端焊接动触头电触点32处设置有一个凸出部314,所述凸出部左上点311与左下点312圆滑过渡连接,电触点32焊接于所述导电杆31凸出部平面313上,所述引弧栅片22与所述突出部左上点311在动触头处于打开时的最大位置对应设置,如图3所示在动触头3打开后所述触头导电杆31上的凸出部左上点311距灭弧室2顶部引弧栅片22的距离b为1.5mm,小于动触头电触点32距与其对应的灭弧栅片的距离C,依据多次试验所得,在所述距离差大于3.5mm时,动触头打开时产生于动触头电触点32上的电弧就不会从动触头电触点32直接与与其在基座底平面4方向上对应的灭弧栅片击穿放电,而是在动触头打开时产生于动触头电触点32上的电弧由于灭弧室2的吸引能够从动触头电触点32上沿着所述凸出部左下点312移动到所述凸出部左上点311处。进一步,如图2所示,断路器闭合后,所述凸出部314的设置使得动触头导电杆平面316与静触头导电基体平面113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所述空隙能够保证动触头和静触头在合闸及超程磨损后可靠接触。动触头3尾部与转轴及脱扣器部分的装配连接与现有技术的断路器是完全一样的。
[0043]如图8所示,所述对称设置于灭弧室内侧的隔弧罩23为一对镜像件,其主体部分为一个平板,在靠灭弧栅片的一侧有齿状的凸出部232插于灭弧栅片的缝隙间,所述齿状凸出部232的高度要保证隔弧罩23与隔弧壁21能够可靠的贴紧,所述齿状凸出部232将灭弧栅片隔开,防止在高电压情况下灭弧栅片在靠近操作机构侧被击穿而影响拉弧长度。隔弧罩23上设置有用于将隔弧罩23固接于隔弧壁21上的凸起的半空心圆柱231,采用热铆接的方式将所述半空心圆柱231铆开并将隔弧罩23固接于隔弧壁21上,所述隔弧罩采用PA6,POM等产气性较好的材料制作,所述隔弧罩在动触头3打开后产生的电弧的高温作用下释放出惰性气体,所述惰性气体有助于将电弧吹向灭弧室2进而拉长电弧,在分断能力较高时要考虑在材料中加阻燃剂以提高其耐电弧烧蚀能力。所述对称设置于灭弧室内侧的隔弧罩23平行布置于灭弧室2的内侧且距动触头侧面的距离为1.5mm。
[0044]如图9所示,通过多次试验所得,上述结构在动触头打开时产生于动静触头电触点上的电弧能够在灭弧室2的吸引下从动静触头电触点上快速的移动到所述动触头凸起部左上点311和引弧部12靠近静触头导电基体接线部平面111的一端,电弧移动后,开距转为引弧开距,其开距增大60%,同时电弧快速移动后,可以有效保护电触点,提高电寿命次数。
[0045]实施例二
[0046]与上述实施例一所不同的是所述静触头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0047]如图10所示的静触头,静触头电触点13和引弧部12的设置与实施例一相同,静触头导电基体的接线部平面111平行于基座底平面4,所述静触头电触点13与动触头电触点的接触面相对于静触头导电基体的接线部平面111呈28°并从静触头导电基体的接线部下方115处向动触头方向延伸,导电基体上焊接电触点及固接引弧部的部分由靠近导电基接线部下方连接面115处向动触头方向侧弯折形成。
[0048]实施例三
[0049]与上述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所不同的是所述动触头的两侧设置有与其并联的动触头。
[0050]如图11所示,静触头I与实施例2相同,动触头3的设置与实施例1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动触头3的两侧各设置有两个与动触头3并联的动触头301和302以提高额定载流能力,所述动触头301和302设置在灭弧室外侧,当然动触头301和302的个数可以根据断路器的额定工作电流进行相应的增减,进一步,动触头301和302可以对称设置于动触头3的两侧,也可以非对称的设置于动触头3的两侧,其中动触头3比动触头301和302先合后分,有益于电弧的起弧与分断都在动触头3处完成,图中还显示动触头3的开闸和合闸刚接触时的状态。
[005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包括基座、静触头、灭弧室、动触头和操作机构,其中灭弧室位于动触头左侧,所述操作机构控制动静触头的分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触头⑴包括导电基体(11)、引弧部(12)和电触点(13),所述引弧部(12)和电触点(13)固定在连接面(112)上,所述连接面(112)相对于所述基座平面(4)呈锐角且位于第一象限; 所述动触头(3)包括导电杆(31)和电触点(32),所述导电杆(31)有一凸出部(314),在凸出部(314)的端面(313)的位于朝向静触头电触点(13)方向上焊接有电触点(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2)包括一对隔弧壁(21)、引弧栅片和一对隔弧罩(23),所述引弧栅片包括底部引弧栅片(24)和顶部的引弧栅片(22),所述底部引弧栅片(24)的位置低于静触头电触点(13)设置,所述顶部引弧栅片(22)的位置高于动触头(3)打开时动触头电触点(32)的最大位置设置,所述隔弧壁(21)对称设置于灭弧室(2)两侧;所述隔弧罩(23)设置于动触头(3)左右两个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3)的两侧分别设置与其并联的动触头(301)和动触头(30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罩(23)为产气材料制成,所述隔弧罩(23)上设置有齿状凸出部(232),插于灭弧室(2)的引弧栅片之间,所述隔弧罩(23)与所述隔弧壁(21)通过铆接等方式连接为一体;所述隔弧罩(23)距动触头侧面(317)的距离 0.l-3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电触点(13)与动触头电触点(32)的接触面(14)与基座底平面(4)的夹角a在20° -35°范围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I)的引弧部(12)紧邻静触头I的电触点(13)布置,在所述基座平面(4)垂直方向上,所述引弧部(12)相比所述电触点(13)更靠下侧;所述引弧部(12)与灭弧室2的底部引弧栅片(24)距离在0.l-3mm;所述引弧部(12)通过焊接、铆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固接于导电基体(11)上或由所述导电基体(11)成型加工而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314)的左上点(311)与所述顶端引弧栅片(22)对应设置,在分闸位置时,左上点(311)与顶端引弧栅片(22)距离b在0.l-3mm ;所述距离b小于动触头电触点(32)距与其对应的灭弧栅片的距离C。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电触点(32)与静触头电触点(13)的接触点凸出于动触头导电基体杆部下平面的距离在4-20_。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部(12)左侧与灭弧室(2)底部引弧栅片(24)对应设置且相对距离d在0.1-3_。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基体(11)由接线部平面(111)和连接面(112)构成,所述引弧部(12)和电触点(13)固定在连接面(112)上,所述连接面(112)相对于所述接线部平面(111)呈锐角。
【专利摘要】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包括:静触头、动触头,灭弧室,静触头电触点与动触头电触点的接触面与基座底平面的夹角为锐角且位于第一象限,动触头包括导电杆和电触点,所述导电杆有一凸出部,在凸出部的端面的位于朝向静触头电触点方向上焊接有电触点,灭弧室为栅片灭弧室,其底部和顶部各设置有一片引弧栅片,灭弧室底部引弧栅片低于静触头电触点设置,灭弧室顶部引弧栅片高于动触头打开时的动触头电触点最大位置设置,该断路器在动触头打开时利于产生于动静电触点处的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本发明可以在不改变目前断路器操作机构及壳体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断路器的电弧移动速度和拉弧长度,用在光伏直流断路器中,可以提高断路器的工作电压和解决体积大、功耗高的问题。
【IPC分类】H01H73/18, H01H73/04
【公开号】CN105097374
【申请号】CN201410206778
【发明人】朱金保, 何高升, 南寅
【申请人】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4年5月16日
【公告号】WO2015172605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