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923010阅读:来源:国知局
,分别位于电芯(3)的顶侧和底侧的一端; 第二电极极耳组(7)为两组,分别位于电芯(3)的顶侧和底侧的另一端; 全部第一电极极耳组(6)由同一第一电极转接片⑷或由不同的第一电极转接片(4)进行覆盖; 全部第二电极极耳组(7)由同一第二电极转接片(5)或不同的第二电极转接片(5)进行覆盖。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极转接片(4)包括: 第一上片体(41),覆盖并电连接相应的弯折后的第一电极极耳组(6)的上表面;以及第一下片体(42),覆盖并电连接相应的弯折后的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下表面,且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一电极引出端子(21);第二电极转接片(5)包括: 第二上片体(51),覆盖并电连接相应的弯折后的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上表面;以及第二下片体(52),覆盖并电连接弯折后的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下表面,且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二电极引出端子(2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上片体(41)包括: 第一上片体覆盖部(411),覆盖并电连接相应的弯折后的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上表面; 第一上片体连接部(412),电连接于顶盖⑵上的第一电极引出端子(21);以及第一上片体缓冲部(413),连接在第一上片体覆盖部(411)和第一上片体连接部(412)之间,用于在所述电化学储能装置受到外部震动时缓解所述外部震动所产生的拉力对第一上片体覆盖部(411)、第一上片体连接部(412)以及该第一电极极耳组(6)的拉伸破坏;第一下片体(42)包括: 第一下片体覆盖部(421),覆盖并电连接相应的弯折后的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下表面; 第一下片体连接部(422),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一电极引出端子(21);以及第一下片体缓冲部(423),连接在第一下片体覆盖部(421)和第一下片体连接部(422)之间,用于在所述电化学储能装置受到外部震动时缓解所述外部震动所产生的拉力对第一下片体覆盖部(421)、第一下片体连接部(422)以及该第一电极极耳组(6)的拉伸破坏; 第二上片体(51)包括: 第二上片体覆盖部(511),覆盖并电连接相应的弯折后的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上表面; 第二上片体连接部(512),电连接于顶盖⑵上的第二电极引出端子(22);以及第二上片体缓冲部(513),连接在第二上片体覆盖部(511)和第二上片体连接部(512)之间,用于在所述电化学储能装置受到外部震动时缓解所述外部震动所产生的拉力对第二上片体覆盖部(511)、第二上片体连接部(512)以及该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拉伸破坏。第二下片体(52)包括: 第二下片体覆盖部(521),覆盖并电连接相应的弯折后的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下表面; 第二下片体连接部(522),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二电极引出端子(22);以及第二下片体缓冲部(523),连接在第二下片体覆盖部(521)和第二下片体连接部(522)之间,用于在所述电化学储能装置受到外部震动时缓解所述外部震动所产生的拉力对第二下片体覆盖部(521)、第二下片体连接部(522)以及该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拉伸破坏。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极转接片(4)包括: 两个单用电极转接片(43),分别对应两个第一电极极耳组(6); 各单用电极转接片(43)包括: 上覆盖部(431),覆盖并电连接对应一个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上表面; 上弯折缓冲部(432),一侧连接于上覆盖部(431); 下覆盖部(433),覆盖并电连接该对应一个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下表面; 下弯折缓冲部(434),一侧连接于下覆盖部(433);以及 电连接部(435),两侧分别连接于上弯折缓冲部(432)的另一侧和下弯折缓冲部(434)的另一侧且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一电极引出端子(21); 第二电极转接片(5)包括: 两个单用电极转接片(53),分别对应两个第二电极极耳组(7); 各单用电极转接片(53)包括: 上覆盖部(531),覆盖并电连接对应一个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上表面; 上弯折缓冲部(532),一侧连接于上覆盖部(531); 下覆盖部(533),覆盖并电连接该对应一个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下表面; 下弯折缓冲部(534),一侧连接于下覆盖部(533);以及 电连接部(535),两侧分别连接于上弯折缓冲部(532)的另一侧和下弯折缓冲部(534)的另一侧且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二电极引出端子(22)。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极转接片(4)包括: 一个单用电极转接片(43),对应一个第一电极极耳组¢),单用电极转接片(43)包括: 上覆盖部(431),覆盖并电连接对应一个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上表面; 上弯折缓冲部(432),一侧连接于上覆盖部(431); 下覆盖部(433),覆盖并电连接该对应一个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下表面; 下弯折缓冲部(434),一侧连接于下覆盖部(433);以及 电连接部(435),两侧分别连接于上弯折缓冲部(432)的另一侧和下弯折缓冲部(434)的另一侧且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一电极引出端子(21);以及一个复用电极转接片(44),包括: 上覆盖段(441),覆盖并电连接处于顶侧的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上表面; 上弯折缓冲段(442),一侧连接于上覆盖段(441); 下覆盖段(443),覆盖并电连接处于底侧的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下表面; 下弯折缓冲段(444),一侧连接于下覆盖段(443);以及 电连接段(445),两侧分别连接于上弯折缓冲段(442)的另一侧和下弯折缓冲段(444)的另一侧且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一电极引出端子(21); 其中, 当单用电极转接片(43)设置于处于顶侧的第一电极极耳组¢)时,复用电极转接片(44)的上覆盖段(441)覆盖并电连接单用电极转接片(43)的上覆盖部(431); 当单用电极转接片(43)设置于处于底侧的第一电极极耳组¢)时,复用电极转接片(44)的下覆盖段(443)覆盖并电连接单用电极转接片(43)的下覆盖部(433); 第二电极转接片(5)包括: 一个单用电极转接片(53),对应一个第二电极极耳组(7),单用电极转接片(53)包括: 上覆盖部(531),覆盖并电连接对应一个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上表面; 上弯折缓冲部(532),一侧连接于上覆盖部(531); 下覆盖部(533),覆盖并电连接该对应一个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下表面; 下弯折缓冲部(534),一侧连接于下覆盖部(533);以及 电连接部(535),两侧分别连接于上弯折缓冲部(532)的另一侧和下弯折缓冲部(534)的另一侧且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二电极引出端子(22);以及一个复用电极转接片(54),包括: 上覆盖段(541),覆盖并电连接处于顶侧的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上表面; 上弯折缓冲段(542),一侧连接于上覆盖段(541); 下覆盖段(543),覆盖并电连接处于底侧的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下表面; 下弯折缓冲段(544),一侧连接于下覆盖段(543);以及 电连接段(545),两侧分别连接于上弯折缓冲段(542)的另一侧和下弯折缓冲段(544)的另一侧且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二电极引出端子(22); 其中, 当单用电极转接片(53)设置于处于顶侧的第二电极极耳组(7)时,复用电极转接片(54)的上覆盖段(541)覆盖并电连接单用电极转接片(53)的上覆盖部(531); 当单用电极转接片(53)设置于处于底侧的第二电极极耳组(7)时,复用电极转接片(54)的下覆盖段(543)覆盖并电连接单用电极转接片(53)的下覆盖部(533)。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极转接片(4)包括: 一个复用电极转接片(44),包括: 上覆盖段(441),覆盖并电连接处于顶侧的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上弯折缓冲段(442),一侧连接于上覆盖段(441); 下覆盖段(443),覆盖并电连接处于底侧的第一电极极耳组¢)的下表面或上表面; 下弯折缓冲段(444),一侧连接于下覆盖段(443);以及 电连接段(445),两侧分别连接于上弯折缓冲段(442)的另一侧和下弯折缓冲段(444)的另一侧且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一电极引出端子(21)。 第二电极转接片(5)包括: 一个复用电极转接片(54),包括: 上覆盖段(541),覆盖并电连接处于顶侧的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上弯折缓冲段(542),一侧连接于上覆盖段(541); 下覆盖段(543),覆盖并电连接处于底侧的第二电极极耳组(7)的下表面或上表面; 下弯折缓冲段(544),一侧连接于下覆盖段(543);以及 电连接段(545),两侧分别连接于上弯折缓冲段(542)的另一侧和下弯折缓冲段(544)的另一侧且电连接于顶盖(2)上的第二电极引出端子(22)。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其包括:外包装壳、设置有第一电极引出端子和第二电极引出端子的顶盖、电芯、电解液。电芯包括:第一电极极片,包括第一电极集流体;多个第一电极极耳,各设置于第一电极集流体;第二电极极片,包括第二电极集流体;多个第二电极极耳,各设置于第二电极集流体;以及隔离膜。第一电极极片、隔离膜和第二电极极片依次卷绕形成电芯。多个第一电极极耳重叠组成至少一组第一电极极耳组,多个第二电极极耳重叠组成至少一组第二电极极耳组;第一电极极耳组及第二电极极耳组均呈U形;呈U形的第一电极极耳组弯折后与顶盖上的第一电极引出端子电连接,呈U形的第二电极极耳组弯折后与顶盖上的第二电极引出端子电连接。
【IPC分类】H01M2/26, H01M10/04
【公开号】CN105702906
【申请号】CN201410704791
【发明人】郭彬彬, 阳超
【申请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8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