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接线的智能蓄电池上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63759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接线的智能蓄电池上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于接线的智能蓄电池上盖。
【背景技术】
[0002]蓄电池上盖用于在上端封装蓄电池,一般在盖体上留有正极柱孔、负极柱孔以及气阀孔。现在许多蓄电池都有对自身电压、温度、内阻等参数进行智能测量的功能,还可以实现均衡充电以及互联通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需要用到测控电路板并与正负极极柱进行电连接。有的蓄电池将测控电路板放置在蓄电池体内浸泡在酸液中,如果电路板的保护外壳破损,酸液会腐蚀电路板导致故障。为了避免酸腐蚀,有的蓄电池将测控电路板放置在蓄电池的外壳上的凹槽内从而避免酸液浸泡,同时将电路板与正负极极柱用导线焊接,焊接时所产生的焊点暴露在外面,容易造成外界环境侵蚀焊点导致开焊破损等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接线的智能蓄电池上盖,该上盖内预设有能与电池正负极端子相连的正负极引片,方便将测控电路板与正负极端子相连,可以极大简化连接的烦难程度。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便于接线的智能蓄电池上盖,包括盖体,在盖体上设有正极柱筒、负极柱筒、气阀孔以及用于安装测控电路板用的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柱筒由下正极柱筒和上正极柱筒组合而成,下正极柱筒的内径小于上正极柱筒的内径,在下正极柱筒内设有第一引片,第一引片经盖体内部将第一引片末端伸出在所述凹槽内,在上正极柱筒内设有第二引片,第二引片经盖体内部将第二引片末端伸出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负极柱筒由下负极柱筒和上负极柱筒组合而成,下负极柱筒的内径小于上负极柱筒的内径,在下负极柱筒内设有第三引片,第三引片经盖体内部将第三引片末端伸出在所述凹槽内,在上负极柱筒内设有第四引片,第四引片经盖体内部将第四引片末端伸出在所述凹槽内。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引片贴在下正极柱筒底部和下正极柱筒内壁上,所述第二引片贴在下正极柱筒顶部和上正极柱筒的内壁上;所述第三引片贴在下负极柱筒底部和下负极柱筒内壁上,所述第四引片贴在下负极柱筒顶部和上负极柱筒的内壁上。
[0007]进一步的,在所述盖体内预埋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线伸出在所述凹槽内,连接线末端安有连线接头。
[0008]上述智能蓄电池盖盖到蓄电池体上时,正负极端子从极柱筒伸出,两侧引片分布在端子侧面,可以用金属铅环将引片与端子相连,金属铅本身柔软,易发生变形,而且金属铅与铅极柱或铜接触后随时间推移会粘接到一起,确保电连接的安全可靠性。将极柱筒分成上下两个内径不同极柱筒,而且分别设置各引片,便于在用铅环连接时防止两个引片之间短路,而且操作方便,极大简化测控电路板与极柱连接的繁难工序,连接可靠。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示意图(正极柱筒部分剖面图)。
[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示意图(负极柱筒部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3]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智能蓄电池上盖中,盖体I上预留有正极柱筒2和负极柱筒3,在两个极柱筒之间还设有气阀孔4,气阀孔4周围留有凹槽30,凹槽30用于安装测控电路板。正极柱筒2由下正极柱筒5和上正极柱筒6上下衔接组合而成,下正极柱筒5的内径小于上正极柱筒6的内径,下正极柱筒5的顶部即为上正极柱筒6的底部,在下正极柱筒内设有第一引片7,第一引片7贴在下正极柱筒5的底部和内壁上,然后穿过盖体I而将第一引片末端8伸出在凹槽30内,末端留有接线孔13。在上正极柱筒内设有第二引片11,第二引片11贴在下正极柱筒5的顶部和上正极柱筒的内壁上,然后穿过盖体I而将第二引片末端12伸出在凹槽30内,末端留有接线孔14。使用中,正极柱22穿在正极柱筒2内,套上密封圈32,然后可以将小外径铅环21放在下正极柱筒5内并套在正极柱2上,然后用筒形模具挤压铅环,使其与正极柱和第一引片7均接触,这样即可方便地将第一引片7与正极柱22相连。然后在小外径铅环21上加一个绝缘圈23,以便与上面进行绝缘。然后将大外径铅环24套在正极柱22上,用筒形模具挤压,使其同时与正极柱22和第二引片11相连,这样即可方便地将第二引片11与正极柱22相连。大外径铅环24与小外径铅环21之间即为绝缘圈23,使二者相互绝缘,防止短路,保证四线法测量电压、电阻的准确性。最上面浇灌密封胶层35。
[0014]负极柱筒3由下负极柱筒9和上负极柱筒10上下衔接组合而成,下负极柱筒9的内径小于上负极柱筒10的内径,下负极柱筒9的顶部即为上负极柱筒10的底部,在下负极柱筒9内设有第三引片15,第三引片15贴在下负极柱筒9的底部和内壁上,然后穿过盖体I而将第三引片末端16伸出在凹槽30内,末端留有接线孔17。在上负极柱筒10内设有第四引片18,第四引片18贴在下负极柱筒9的顶部和上负极柱筒10的内壁上,然后穿过盖体I而将第四引片末端19伸出在凹槽30内,末端留有接线孔20。使用中,负极柱25穿在负极柱筒3内,套上密封圈33,然后可以将小外径铅环26放在下负极柱筒9内并套在负极柱25上,然后用筒形模具挤压铅环,使其与负极柱和第三引片15均接触,这样即可方便地将第三引片15与正极柱25相连。然后在小外径铅环26上加一个绝缘圈27,以便与上面进行绝缘。然后将大外径铅环28套在负极柱25上,用筒形模具挤压,使其同时与负极柱25和第四引片18相连,这样即可方便地将第四引片18与负极柱25相连。大外径铅环28与小外径铅环26之间即为绝缘圈27,使二者相互绝缘,防止短路,保证四线法测量电压、电阻的准确性。最上面浇灌密封胶层36。
[0015]接线孔13、14、17、20用于与测控电路板进行电连接,测控电路板可以放置在凹槽30内。这样即可将测控电路板与正负极电连接,可以实现获取电压、电流,能够实现四线法测内阻等。第一、二、三、四各引片均用金属铜制作,保证导电的可靠性,各引片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扇环形等。
[0016]在盖体I内还预埋有温度传感器29,用于测量盖体I的温度,进而检测整块蓄电池的温度状况。温度传感器29的连接线伸出在凹槽30内,并在凹槽30内连接有连线接头31,连线接头31用于与测控电路板相连。
[0017]与本智能蓄电池上盖配合使用的测控电路板为现有技术,其上可以设置电压测量电路、电流测量电路、内阻测量电路等,配合本实用新型的四条引片采用四线法进行测量。还可以设有温度测量电路与温度传感器29相连。还可以设置均衡充电电路和通讯电路等。
[0018]本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构思和实现的一个说明,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构思下,未经实质变换的技术方案仍然在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便于接线的智能蓄电池上盖,包括盖体,在盖体上设有正极柱筒、负极柱筒、气阀孔以及用于安装测控电路板用的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柱筒由下正极柱筒和上正极柱筒组合而成,下正极柱筒的内径小于上正极柱筒的内径,在下正极柱筒内设有第一引片,第一引片经盖体内部将第一引片末端伸出在所述凹槽内,在上正极柱筒内设有第二引片,第二引片经盖体内部将第二引片末端伸出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负极柱筒由下负极柱筒和上负极柱筒组合而成,下负极柱筒的内径小于上负极柱筒的内径,在下负极柱筒内设有第三引片,第三引片经盖体内部将第三引片末端伸出在所述凹槽内,在上负极柱筒内设有第四引片,第四引片经盖体内部将第四引片末端伸出在所述凹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接线的智能蓄电池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片贴在下正极柱筒底部和下正极柱筒内壁上,所述第二引片贴在下正极柱筒顶部和上正极柱筒的内壁上;所述第三引片贴在下负极柱筒底部和下负极柱筒内壁上,所述第四引片贴在下负极柱筒顶部和上负极柱筒的内壁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于接线的智能蓄电池上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内预埋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线伸出在所述凹槽内,连接线末端安有连线接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接线的智能蓄电池上盖,将正极柱孔和负极柱孔均分为上下半径不等的两部分,每部分里分别设计电连接引片,各引片的末端伸出在安装测控电路板的凹槽内,盖体上还设有温度传感器。使用本上盖,能够方便将测控电路板与正负极端子相连,可以极大简化连接的繁难程度。
【IPC分类】H01M2-04
【公开号】CN204271151
【申请号】CN201420808686
【发明人】薛占钰, 毕根平
【申请人】保定钰鑫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